6.用人不疑
(刘备)正凄惶时,忽见糜芳面带数箭,踉跄而来,口言:“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了也!”玄德叱曰:“子龙是我故交,安肯反乎?”张飞曰:“他今见我等势穷力尽,或者反投曹操,以图富贵耳!”玄德曰:“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糜芳曰:“我亲见他投西北去了。”张飞曰:“待我亲自寻他去。若撞见时,一枪刺死!”玄德曰:“休错疑了。岂不见你二兄诛颜良、文丑之事乎!子龙此去,必有事故。吾料子龙必不弃我也!”
刘备的特长就是会用人,而且用人不疑。这种杰出的领导素质有效地弥补了文、武并不出色的“先天缺陷”,这也是刘备成就“三分天下”的“杀手锏”。
刘备的这一信条不光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体现在行动上。刘备打天下,靠的是“人和”,也就是互相信任。因为跟曹操和孙权相比,刘备穷得可怜,没什么家底禁抖搂,虚幻的“皇叔”头衔尽管还值得炫耀,但这也不能当饭吃呀!天时和地利分别被曹操和孙权占了先机,刘备起家只有靠人和了。刘关张弟兄三人桃园结义,互相之间自然无话可说,对初次见面的赵云,刘备便有不舍之意。正如刘备自己所说:曹操以残暴和奸诈手段笼络部下;我以忠诚信用对待部下。刘备充分信任下属,从来不随随便便的怀疑人,即使在居无定所,到处漂泊的形势下,也从未改变过。
拿当阳县长坂坡之役来说,糜芳亲眼看见赵子龙单枪匹马离开刘备大营而投入了曹操军营中去。按照他的观点:赵子龙一定是受不了跟随刘备之苦,而转投曹操寻富贵去了。因为当时刘备的处境十分危急,只有几千军马,还跟着十数万百姓,没有落脚点,每天只能走十几里路。相反背后曹军十几万,每天以几倍的速度追赶,跟随刘备的结果也许只有死路一条,而我赵子龙,年轻、有本事、模样更甭提,到哪还不混口饭吃。自从跟了你刘皇叔,一天好日子没过过,整天东跑西颠,受够了罪。还不如跟了曹丞相,享几天福。况且,我跟你刘皇叔不久,没什么深交情,离开你也算不得背信弃义。因此,他才向刘备报告情况。张飞也认为糜芳说得有道理,气得哇哇大叫,非要一枪结果了赵云的性命,把这个“忘恩负义,薄情寡义”之人碎尸万段。
张飞和糜芳二人异口同声地断言赵子龙一定是去投曹操去了。按一般人也许就会相信了,因为这两个人一个是自己的小舅子,一个是自己的结拜义弟,两个都是自己的至亲,他们亲眼看见的,想来还会有假吗?可是刘备却并未轻信二人的话,他自有他自己的逻辑,并仔细地分析了一下所有的情况,认为赵云不可能去投曹操。因为当初赵云跟随自己之时,自己就一无所有,四处飘泊,吃了这顿没那顿。而赵云如果贪图功名富贵,完全没必要投靠自己,找一个有势有权的靠山,弄好了再做个什么“东床驸马”什么的,比什么不强。况且,赵云并非贪图功名富贵之人,他只身赴曹营自有他的道理,也许去找什么东西。相信不久就会水落石出。因此,他驳斥了二人的观点,你们俩难道忘了我二弟斩颜良、文丑这事了吗?我想这一定是误会,只要子龙回来了,一切都真相大白了,切不可轻举妄动。
刘备在关键时刻信任部下,源于自己察人的本领,更源于自己的信心。“善有善报”,刘备对赵云的信任的最大回报就是赵云只身闯曹营,救回世子刘禅,避免了落入曹营成为人质,免去了日后刘备发展所可能受到的束缚;同时枪挑曹操的五十四员大将,有效消耗了曹军的实力,为日后孙刘联合破曹打下了基础。
现代条件下的市场竞争酷似古代的战争,是古代刀光剑影的战斗生活在现代形势下的复活。面对纷到沓来的各种各样的诱惑和瞬间万变的市场信息,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每个商场中的弄潮儿都小心翼翼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但是很多人在谨慎的同时,又迈入了另一个极端,即不敢直面残酷的现实,特别是不敢充分信任自己的部下或合作伙伴。因为现代条件下的竞争已打破了过去的条块分割,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复杂局面,不再是简单表面化的对抗,而是更深层次上的竞争。在这种条件下领导者如何把握手中的所有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如何利用,敢不敢充分信任部下就成了他们所要应付的最大难题。
刘备的这种用人艺术给了现代企业领导者以较多的启示。面对日益发达的市场经济,企业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用人,而用人的同时充分信任人才,敢于大胆使用人才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拿沈阳市无线电二厂来说就是一个绝好的例子。该厂在面临倒闭的严峻形势下大胆起用人才,使该厂扭亏为盈。能实现这一巨大成就的关键就在于该厂董事会主席王伟常先生敢于充分信任人才,用人不疑。
沈阳无线电二厂是我国生产无线电产品的骨干厂家之一。该厂曾是同行业中的明星企业之一,以产品质量好占领了东北地区90%以上的市场,产品曾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地区,是我国出口创汇企业之一。但从80年代初期起,该厂没有随着市场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产品陈旧,其产品品种、数量、产值等远远落后于全国同行业其他企业。80年代后期,在整个国家遍吹市场经济的大风的大好时机的情况下,该厂没有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体制落后,整个企业陷入了困境之中,年亏损额百万元以上,产品质量在全国同行业评比中跌至倒数第二,面临破产的危机。
在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形势下,经过多方讨论,很快竖起了股份制的大旗,成立了董事会。董事会主席王伟常先生充分认识到企业的成败与否,关键在于一厂之长。企业之所以由过去的骨干地位滑到谷底就是因为原厂长观念保守,领导不力,对工厂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无力制止,结果使堡垒在内部被攻破。为此,王主席在广泛地听取了广大职工的意见基础上经过董事会研究决定,聘请工厂原二车间主任李伟为厂长。李伟年富力强,责任心强。面对工厂生产停滞,经营亏损,人心涣散,人才外流,管理失控,各种偷盗行为接连发生的状况,大胆采取改革措施,包括:(1)调整原厂中的干部队伍,建立集权的“司令部”。针对企业中干部矛盾重重,派别林立,难以展开工作,李厂长撤退了19名中层干部,提拔有能力、素质高、干劲好的同志。(2)针对偷盗行为,以严治厂,加强保卫工作,杜绝闲人,对盗窃者严加处理。(3)聘请洋人专家做工厂的技术顾问。李厂长的严格管理取得了初步成效,工厂面貌焕然一新,生产开始好转。
好景不长,李厂长上任不到两个月,那些被撤退的同志不甘心自己饭碗被砸。认为你不过一个小车间主任,任厂长后就对咱们大刀阔斧,一点不留情。更看不上眼的是请洋人当技术顾问。他们趁机攻击李厂长是投敌卖国,不知谁竟检举李厂长有犯罪前科,弄不好把工厂搞垮了。王主席面对接踵而来的“绯闻”,认真地分析了情况,认为李厂长工作稳健、扎实、工作有成效,过去有无过错,并不重要,也不会影响本厂的工作。因此,顶住各方面压力,坚持任用李厂长。
王主席的支持使李厂长获得了施展才能的空间,该厂的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当年实现了扭亏为盈。这一切都跟王主席对李厂长的信任分不开的。
王主席的用人行为酷似刘备的现代翻版,用人不疑,是现代领导者所应遵守的一般原则,用而复疑就会伤害下属的积极性,将好事办坏,所以每位领导者都切忌颠三倒四,用而复疑。这是在现代商业竞争中成功的必需手段之一,每位想要成功的领导者都要牢记在心头。
7.君子爱“才”,取之有道
张任引数十骑望山路而走,正撞着张飞。张任方欲退走,张飞大喝一声,后军齐上,将张任活捉了……张飞解张任至。孔明亦坐于帐中。玄德谓张任曰:“蜀中诸将,望风而降,汝何不早投降?”张任睁目怒叫曰:“忠臣岂肯事二主乎?”玄德曰:“汝不识天时耳。降即免死。”任曰:“今日便降,久后也不降!可速杀我!”玄德不忍杀之。张任厉声高骂。孔明命斩之以全其名。后人有诗赞曰:
烈士岂甘从二主,张君忠勇死犹生。高明正似天边月,夜夜流光照雒城。
玄德感叹不已,令收其尸首,葬于金雁桥侧,以表其忠。
刘备爱才是出了名的。“三请诸葛亮”暂且不说,因为诸葛先生是“大腕儿”,费点周折是应该的,他刘备也不敢妄自尊大,难得就在于连西蜀的“小毛贼”——张任,他也尊崇有加。从这一点来看,刘备在爱才方面还真不比曹操差。你曹操能光着脚丫子去接见许攸,我刘备也一样能做到。
贤才在刘备的手里,真可谓是进了蜜罐。有高工资,给分房子,地位也比一般人高。谁不愿意来呀!只是张任不识抬举,竟不给刘皇叔一点面子。想想,刘备此处留不下你,你就认个错,安安静静地离开算了,或者敷衍一下,留条命才是真的。可这家伙倒直得很,不知是在和谁较劲。结果,命是保不住了,还好,刘备大仁大义,不跟他这样的小人物一般见识,让他留一“忠孝”的美名于后世。
其实,刘备爱便爱张任的这种“誓不事二主”的人才。刘备心里有自己的算盘:如果这家伙,数年之后再来一个背信弃主的行动,那时受伤害的可是自己,更何况,此种人如果呆在身边,自己整天还得担惊受怕的。不过,刘备确实“不忍杀之”。
刘备的爱才主要以“仁”为基础的,侧重于感化,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谋士归附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实,刘备关心、尊重有才干之人应该这样理解:从表面看,刘备装出一副慈善的面貌,表明对贤才极其关心与重视,而没多少实质性的行动,想想,赵子龙单骑救主,血染征袍,他却靠自己身短臂长的优势来假摔孩子,还有,每逢损失一员战将,他便痛哭不已,这样喜欢哭哭啼啼,还像一个男人吗?
不过,刘备可不管那么多。管他别人怎样想呢?只要把能人都拉拢过来,我刘备就算大功告成。刘备这一招的确很灵,很多人都被他“骗”到了手,有的就是为他卖命,卖苦力。什么年薪、跑车、楼房都不要,全力支持刘备。他们真为刘备着想,知道他刘备刚创业,资金还不够充裕,委屈一下也可以。他们把希望寄托在这刘备身上,希望他能事业有成,弟兄们也好跟着借借光!
人才是企业的成功之本,一位好的领导者如果能充分地爱护人才,一方面不仅能取得人才的拥护,另一方面也能形成巨大的生产力,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对一个领导所提出的要求。人才根据自己的喜好、标准来选择“明主”。而领导者则应该尽可能去展示自己爱才的本质,不然“明主”地位会不保的。当然,爱才也有很多手段与方法,关键一点还是应该根据人才的喜好来做。不然,爱才的目的虽对,但却没有抓住方法,那就不是好的方法了。
例如:日本的松下电器集团就非常重视人才、爱护人才。
这一点与刘备爱才有相似之处。总裁松下幸之助在总公司下设有技术部,在各事业部设有发展部、技术部、生产部;公司设有研究所二十三个,研究员和技术员占总数的百分之九,1981年科研投资达一千亿日元。在这样庞大的科研队伍中,开销是相当大的,松下幸之助根据每个人做贡献的大小来适机发工资及提职。
在这一竞争刺激之下,研究所设计、制造出的民用机械仅1971年就高达两千一百多项。同时公司也把一部分利润发放给职工。
当有人问,松下公司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松下回答:“是我们技术人员及全体职工的素质,以及我们公司对职员的大幅度投入。”他强调:“在出产产品之前出人才”,“制造产品之前先培养人。”
松下爱才还表现在积极对技术人员进行培养。松下公司设有“教育推进部”,负责领导技术训练工作,下设松下电器工学院和技术能力开发会,组织技术训练工作。1980年,松下捐出70亿日元作基金,创办了“松下政经塾”,是传授“领导术”,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学府。松下强调培养所谓“松下人”,他对职工进行两个方面的教育训练:一种是基本技术的训练;另一种更为重要的是所谓“松下精神”的训练。这虽然是对职员的一种训练与培养,但同时,也是爱才的一个方面,因为松下知道,只有企业职员素质提高了,企业壮大了,“爱”才会有实施的先决条件!
同时公司还千方百计为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着想,实行“职能工资制”,这是一种以能力为主,兼顾年资的工资制度。他们规定:首先,按学历来区分初工资。这样,那些高学历、有才干的人才便得到了很好的待遇,按要求,三年内不定级,但工资每年按等级都有增加,大约占4%。其次,按年龄区分最低工资。为了照顾因各种原因而被停留在最低等级工资的部分职工,保证他们最低的生活水平,从而替公司卖力,公司规定了各种年龄的最低工资标准。一般说,在同等条件的同一级别中,年龄大的工资可比年龄小的高些。
松下公司爱才还表现在不惜重金求人才上。他们每年都要准备一定数额的资金,大约20亿左右日元,来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来做考察、指导。有的经过本人同意,直接欢迎到本厂工作。同时,外来人员也要根据到厂后的实际能力来领取高薪收入,其家属的部分困难,也尽量给予解决。
松下公司通过一系列的爱护人才措施,真正达到“职工爱厂,厂爱职工”的良性循环机制,为企业发展增添了动力。
像松下这样的例子很多,然而“爱才”是每个成功企业家所必需的,但每个人又有所差异。
再如,印度尼西亚华人首富林绍良,被誉为“丁香大王”,在当时被称为“世界第六大富豪”。
他便是一位极其爱才的企业家。他非常注重招揽和使用人才。他曾经说,他的事业摊子很大,“自己没有办法管理一切企业事务”,这就要关心爱护人才,使用忠实而又有才干的人才。他曾不惜重金招贤纳士。有一次,他在前往香港的飞机上,遇见刚辞去“泛印银行”总经理职务的莫达·加里。这位银行家当时正考虑以后的去向问题。
林绍良知道他的才干,便邀请他主持中央亚洲银行,并答应划给他一些银行股份。后来中亚银行在莫达·加里的经营下,业务迅速发展。林绍良也与加里成为生活中最好的朋友,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即为这个道理。
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各种人才纷纷来投,林绍良无论是筹划经营、聘人任事或是生意往来,都能从大处着眼,考虑周全,并深入细节,决不马虎从事。
刘备的爱才同样适用于当今时代,在商海中拼搏的企业家们,都争相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人才。选择之际,他们应当清楚,爱才是最恰如其分的使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