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是指阑尾因梗阻或感染致病菌所引起的急性炎症,是临床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临床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为主要特征。血常规化验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B超可辅助诊断阑尾脓肿是否形成及腹腔内炎性渗出的有无和多少。远在公元前二百年,《素问·厥论》中便指出“少阳厥逆,……发肠痈”;《金匮要略》则总结了诊治肠痈的经验,对肠痈的病因、症候、治疗原则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明确记载了大黄牡丹汤治疗急性阑尾炎。本病属中医学“肠痈”范畴。
诊断要点
1.典型的腹痛发作始于中上腹,数小时(6~8小时)后转移并局限在右下腹,部分病例开始时即出现右下腹痛。常见恶心、呕吐、腹泻;弥漫性腹膜炎时可致麻痹性肠梗阻,腹胀、排气排便减少。全身症状主要是乏力、心率增快、发热等;如发生门静脉炎可出现寒战、高热和轻度黄疸。
2.右下腹压痛,压痛点通常位于麦氏点,阑尾变异时压痛点可随之改变但始终在一个固定位置上。壁层腹膜受炎症刺激时出现防卫性反应,即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腹膜炎范围扩大,说明局部腹腔内有渗出或阑尾穿孔。阑尾周围脓肿时查体可发现右下腹饱满,扪及一压痛性包块,边界不清,固定。
3.可根据需要选作结肠充气试验、腰大肌试验、闭孔内肌试验、经肛门直肠指检。
4.大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发生核左移;单纯性阑尾炎或老年人白细胞可无明显升高。还可根据需要行腹部平片、B超、CT扫描等帮助诊断。在有条件的单位,腹腔镜可用于诊断急性阑尾炎并同时做阑尾切除术。
辨治原则
中医学认为,饮食不洁(暴饮暴食、嗜食高粱厚味、恣食生冷),或劳倦过度,或暴急奔走、跌仆损伤,或暴怒忧思,或寒温不适,或胎前产后(胎热内生、瘀血不尽),或肠道寄生蛔虫等种种因素,导致气滞血瘀,胃肠功能受损,传化不利,运化失职,糟粕积滞,生湿生热,败血浊气壅遏而成肠痈。总的病机不外乎气滞、血瘀、湿阻、热壅。对于本病的治则主要是通里攻下,清热解毒,辅以行气活血,祛瘀,凉血等法。
处方
1.气滞血郁证:转移性右下腹痛,不发热或低热,恶心呕吐,大便正常或秘结。舌淡,苔薄白,脉弦。治宜行气活血,通腑泄热。
基本处方生大黄(后下)、牡丹皮、厚朴、桃仁、延胡索各10g,红藤、败酱草各20g,木香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大黄牡丹汤:大黄12g,牡丹皮3g,桃仁9g,冬瓜仁12g,芒硝9g(冲服)。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急性阑尾炎瘀血阻滞者。
(2)大黄芒硝汤:大黄粉15g,芒硝30g。开水冲服或鼻饲。适用于急性阑尾炎瘀血阻滞者。
(3)阑尾化瘀汤加减:川楝子、延胡索、牡丹皮、桃仁各10g,木香6g,金银花15g,生大黄(后下)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急性阑尾炎瘀血阻滞者。
(4)阑尾I号方:红藤60g,紫花地丁50g,川楝子18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急性阑尾炎瘀血阻滞者。
(5)红黄合剂:每次50ml,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各型阑尾炎。
(6)锦红新片:片剂。每次5~6片,每日3~4次,口服。适用于各型阑尾炎。
(7)大黄30~50g。煎水200ml,每日1次,保留灌肠。适用于各型阑尾炎。
(8)大蒜糊剂(大蒜60g,芒硝、大黄各30g),先将大蒜、芒硝放在一起捣烂如泥状,敷腹部最痛处,2小时后,再将大黄粉醋调成糊状,敷6~8小时。此为一疗程,必要时隔数小时后重复一次,在敷药前局部皮肤涂上一层凡士林,以防烧伤。适用于急性阑尾炎初起阶段。
2.湿热内蕴证:右下腹痛,压痛,反跳痛,或右下腹包块,发热,恶心呕吐,便秘尿赤。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治宜通里攻下,清热解毒。
基本处方生大黄(后下)、牡丹皮、芒硝(冲服)、枳实、桃仁各10g,红藤、败酱草、生薏苡仁各2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马齿公英汤:马齿苋(干)、蒲公英各10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通腑泄热,解毒透脓。适用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或阑尾脓肿早期。
(2)乌桕蛇莓汤:乌桕树根15g,鲜蛇莓60~12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或阑尾脓肿早期。
(3)阑尾清化汤加减:金银花、蒲公英各30g,牡丹皮、生大黄(后下)各15g,川楝子9g,赤芍12g,桃仁、生甘草各9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阑尾脓肿。
(4)阑尾栻号方:红藤80g,三棵针30g,生大黄(后下)18g,牡丹皮、川楝子各15g,芒硝(冲)9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阑尾脓肿。
(5)红黄合剂:每次50ml,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各型阑尾炎。
(6)锦红新片:片剂。每次5~6片,每日3~4次,口服。适用于各型阑尾炎。
警示
1.阑尾炎一旦确诊,原则上均需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主要适应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诊断尚未明确,需进一步观察者;急性阑尾炎已超过72小时,炎症已局限化或已形成阑尾周围脓肿;及合并其他疾病有手术禁忌者。
2.阑尾周围脓肿宜应用抗生素治疗,同时联合中药内服外敷以促进脓肿吸收消退,也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脓或置管引流。
3.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作阑尾切除时,要注意保护切口,必要时放置引流,术后常见并发症有出血、切口感染、粘连性肠梗阻、阑尾残株炎、粪瘘等。
§§§第二节肠梗阻
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或顺利通过肠道,临床主要以腹痛、腹胀、呕吐及停止自肛门排气排便为特征,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发展快,病情重,病象复杂多变,易延误诊治,常需急诊处置。病情严重的绞窄性肠梗阻的死亡率达10%左右。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本病属于中医学“肠结”、“肠痹”、“腹痛”、“关格”等病范畴。
诊断要点
1.根据肠梗阻的类型不同,其病史亦有不同。粘连性肠梗阻多见于有腹部手术、外伤或感染病史者;新生儿多见肠道畸形;2岁以内肠梗阻则肠套叠多见;儿童则多发蛔虫性肠梗阻;老年肠梗阻则以肿瘤与粪块多见;另外,嵌顿性疝也可引起肠梗阻。
2.其临床表现均有典型的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四大主症。早期多无明显的全身改变,严重者可有明显的缺水征。部分病人会有脉搏细速、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全身中毒和休克症状。
3.可见腹部膨隆,常见肠型和蠕动波。肠管内积气积液较多时可听到振水音。腹部叩诊多呈鼓音。肠鸣音亢进;如为麻痹性肠梗阻,则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病程晚期可出现脱水征、低血容量休克和全身中毒症状。直肠指检如触及肿块,要高度怀疑为直肠肿瘤、肠套叠的套头或低位肠腔外肿瘤。
4.梗阻4~6小时后,腹部立位平片检查可提示肠袢充气及单个或多个气液平面。后期由于失水和血液浓缩,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细胞比积、尿比重都可增高,水电解质失衡。当怀疑肠套叠、乙状结肠扭转或肠道肿瘤占位时,还可行钡灌肠判断梗阻的部位和性质,但高位梗阻时禁用;腹部CT也可协助进一步诊断。
辨治原则
中医认为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寒邪凝滞、热邪郁闭、湿邪中阻、瘀血留滞、燥屎内结、异物堵塞等多种因素,导致肠腑气血痞结,肠腑传化障碍,食下之水谷精微不升,浊气不降而积于肠内,发为肠梗阻。患者长期腑气不通,水谷不入,则气血亏耗,故其治疗上当以增强病人体质及手术耐受力为目的。如患者症状初起或当患者经过基础治疗后,胃肠功能恢复,症状缓解,肛门有排气排便后,可结合患者四诊情况,辨证施治。
处方
1.气滞痞结证(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腹痛阵作,攻窜不定,腹软略胀,压痛但无肌卫,恶心呕吐,大便不通或间有矢气,无明显寒热。舌淡或红,苔薄白,脉沉弦。治宜通里攻下,行气止痛。
基本处方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枳实、桃仁、赤芍各10g,厚朴、莱菔子各15g。水煎200ml,抽空胃液后经胃管注入,夹管2~3小时,密切观察,4小时后重复1次。
备选处方
(1)木香槟榔丸:每次6g,每日2~3次,温开水或生姜煎汤送服。适用于气滞痞结者。
(2)莱菔大黄汤:炒莱菔子12g,大黄(后下)、木香各9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肠梗阻气滞型术后腹痛,痛时自觉气体窜行,无排便排气者。
(3)理气宽肠汤:全当归15g,桃仁、乌药各10g,青皮、陈皮各6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气滞痞结者。
(4)硝菔通结汤:鲜萝卜1.5kg,芒硝15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大便燥结久不通,身体兼羸弱者。
(5)排气汤:番泻叶30g,桃仁、当归各12g,木香、乌药、香附、厚朴、枳壳各10g,莱菔子15g,甘草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佐以石蜡油30~60ml间服。适用于气滞痞结者。
(6)甘遂末:制甘遂研末。每次1g或经胃管注入,2~4小时后可重复1次。适用于气滞痞结者。
(7)巴豆散:巴豆去外壳内皮,研成细末,加乳糖适量混匀,装入胶囊,每囊含生药40mg,每次2粒,口服。如再服用,应在3~5小时后根据服药后的疗效反应再定。适用于气滞痞结者。
(8)三物备急丸:生大黄、干巴豆(去皮膜)、干姜各等份。研细末,装入胶囊,每囊含生药300mg,每次2~3粒,口服。适用于气滞痞结者。
(9)将火柴头大小的红矾粉置于香烟的一端,点燃后快速抽吸,可促进肠蠕动。
(10)生大黄粉:每次10~20g,每日2~3次。适用于气滞痞结者。
2.瘀热互结证(早期绞窄性肠梗阻):腹痛剧烈持续,阵发性加重,腹胀,膨隆,见肠型及蠕动波,定位性压痛,轻度肌卫,常可触及包块,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或金属音,伴恶心呕吐,气急,发热口渴,肛门无排便及排气,小便黄赤。舌质红或绛紫,苔黄腻,脉弦数。治宜攻下逐饮,行气活血。
基本处方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桃仁、木香、牛膝各10g,厚朴15g,赤芍12g,甘遂末0.6~0.9g(另冲),水煎200ml,抽空胃液后经胃管注入,夹管2~3小时,密切观察,4小时后重复1次。
备选处方
(1)三物备急丸:水蜜丸剂。每次1.5g,每日1~2次,口服。适用于瘀热互结者。
(2)厚朴三物祛瘀汤:厚朴35g,枳实30g,生大黄20g,桃仁8g,丹参15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急性肠梗阻,瘀结内阻,腹痛剧烈,腹部中度膨胀,可见明显肠型,并有固定压痛、反跳痛和轻度肌紧张,腹部常可扪到痛性包块,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或金属音。
(3)桃核承气汤加减:桃仁10g,当归、赤芍各15g,红花10g,厚朴15g,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瘀热互结者。
(4)肠粘连缓解汤:厚朴10~15g,炒莱菔子10~15g,桃仁、赤芍各10g,芒硝(冲服)6g,番泻叶(泡服)10g,木香、乌药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不全性肠梗阻气滞血瘀者。
(5)温阳通痹汤:附子、炒山楂各9g,细辛6g,大黄15g,代赭石、炒莱菔子各30g,枳壳、厚朴各12g。每日2~3剂,加水煎服。适用于不全性肠梗阻阳虚者。
(6)巴豆散:巴豆去外壳内皮,研成细末,加乳糖适量混匀,装入胶囊,每囊含生药40mg,每次2粒,口服。如再服用,应在3~5小时后根据服药后的疗效反应再定。适用于不全性肠梗阻。
(7)生大黄粉:每次10~20g,每日2~3次。适用于不全性肠梗阻。
(8)枳实、厚朴、生大黄各15g(后下),芒硝12g(另冲)。煎水200ml,每日1次,灌肠。适用于不全性肠梗阻腹胀明显者。
警示
1.机械性肠梗阻,肠鸣音亢进或有气过水声,甚至金属音;麻痹性肠梗阻,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可因脱水、血液浓缩而升高,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在单纯性肠梗阻一般轻度升高,绞窄性肠梗阻则明显升高。血二氧化碳结合力和血清K+、Na+、Cl-等的变化,可反映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的紊乱状况。绞窄性肠梗阻腹腔穿刺可抽出血性液体,镜检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及脓细胞。
2.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肠套叠早期及蛔虫、粪便引起的肠梗阻。主要包括:禁食和胃肠减压、矫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防治感染、解痉止痛等。
3.对于绞窄性肠梗阻、肿瘤引起的肠梗阻、先天性肠道畸形引起的肠梗阻、以及积极非手术治疗无效的肠梗阻,皆须采取手术治疗,以免延误。具体手术方法应根据病因、梗阻部位、全身情况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