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性中其实没有任何人为的对立,之所以有就是因为人们总是对立地认为,那么名和利返回其根本也就是空的了。以出世的心去入世就要给名、利等一个限度,以博大宽广的胸怀和视角包容世界,理解别人,让自己快乐和逍遥。
仅有爱是不够的
【原文】
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老聃曰:“请问:何谓仁义?”孔子曰:“中心物恺①,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老聃曰:“意②,几乎后言③!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④,循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⑤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天道》)
【注释】
①中心物恺:心地纯正,与外物相和谐。②意:即噫,语气词。③几乎后言:无关紧要的话。④放德而行:放,仿。仿效天德而行。⑤偈偈:通竭,竭力的样子。
【译文】
老子说:“请问,仁义,是人的本性吗?”孔子回答:“是。君子若是不仁无以成君子,不义则失去了生存的根据。仁义,是人的本真之性,除此以外,还能是别的吗?”老子问:“请问,什么是仁义?”孔子说:“心地纯正,与外物相和谐,不仅爱自己,还要爱他人,无私心,这就是仁义。”老子说:“噫,真是无关紧要的话!主张兼爱,不是很迂腐吗?所谓无私,其实也是一种私。先生不是要让天下不失去固有的秩序吗?天地本来有其恒常的秩序,日月有其固有的光明,星辰有其本来的序列,禽兽有其固有的群体,树木自有其成长的根据。先生仿效天道而行,追寻大道,已经达到最高境界了,又何必竭力打出仁义的旗号,如同击鼓寻找丢失的儿子那样急切呢!噫,先生这样做把人性搞乱了。”
人的本性是什么?人有没有本性?孔子认为人有本性,这个本性就是仁义。庄子则认为没有,若说有什么本性的话,就是自然。
按照孔子的解释,仁义就是中正之心,与外界和谐相处,兼爱无私。然而,在庄子看来,仁义已经远离了事情的根本,中正之心恰恰是在失去了心之中正以后才产生的要求,人们这样去要求的时候其心就已经不中正了,又怎么能够恢复中正呢?兼爱也同样是在人们之间产生了隔阂和仇恨以后才出现的要求,在人们之间已经失去了互爱以后再去要求人们相爱,不是很迂腐吗?这种爱只能导致新的仇恨。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它把枝节(仁义)当做了大道。
所以庄子说:“无私焉,乃私也。”在人的自然本性中,本无所谓私与无私,所以说无私其实就是有私,因为无私并不是人的本性,以无私去要求人们,这就是一种私。它是以某个人(比如孔子)对人性的理解为前提的,是把某个人的偏见强加到人性中去,怎么不是一种私呢?
人的自然本性是超乎无私有私之上的,人为的种种社会的、道德的规范(例如仁义等等)都不能概括人的本性,都是对自然本性的桎梏,它们都是“乱人之性”的东西。因为天性不是一种现成的、固定不变的东西,是没有什么限制的,而人为的东西都是对它的一种限制。一旦有了这些限制,人性就失去了其本来具有的那种天然的状态,变成了一种机械的模式。
那么人性的天然状态是什么样子呢?它是指没有人为的和社会干预的状态,即天地、日月、星辰、禽兽、树木各有其固有的运行秩序、存在方式。作为人的天然状态来讲,就是原始的或孩童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本无所谓对与错、是与非、善与恶、好与坏、美与丑、高尚与卑鄙、仁与不仁,所有这些人为的对立都不存在。所以这种天然状态超越了是非、善恶的判断,当然也就不存在去行善的问题,也用不着去推行仁义,因为并不存在恶和不仁义。因此庄子才说:“圣人不谋,恶用知?不斵,恶用胶?无丧,恶用德?不货,恶用商?四者,天鬻也。天鬻者,天食也。既受食于天,又恶用人!”(《德充符》)
圣人不去勾心斗角,所以用不着智慧;圣人顺从自然,本来就没有分别,因此无须用誓约来结合;圣人天性未丧,故而用不着所谓的道德;圣人并不想售卖货物,所以用不着经商。圣人在这四个方面都禀受于天然的养育。天然的养育就是天然的喂养,既然接受了天然的养育,人为的东西也就无用武之地了。
你所羡慕的人或许正在羡慕你呢
【原文】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①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夔②怜蚿,蚿③怜④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
(《秋水》)
【注释】
①落:通络,即用绳索笼住。②夔(kuí):独脚兽。③蚿(xián):又名百足虫。④怜:羡慕。
【译文】
牛马有四只足,这叫做天然;给马弄上嚼子,把牛鼻子穿上绳子,这叫做人为。……
独脚兽羡慕百足虫;而百足虫却羡慕蛇,它没有脚也能够走路;蛇则羡慕风,风没有形状照样可以飘来飘去;风却羡慕眼睛,因为眼睛只要一动就可以看很远,而无须像风那样飘过去;可是眼睛却羡慕心,心一动就可以想到全天下的事情。
牛马四足,自由奔跑,饿则啃草,渴则饮水,这就是天性。把马用绳索束缚起来以使它规矩,在牛鼻子中穿上绳子以使它听话,这就是人为的事情了。这种人为的做法限制了它们天性的发展,使它们只能以扭曲的状态生活着,如同囚徒一般。在庄子看来,人的世俗生活状态与牛马无二,各种各样的枷锁束缚着人们,而这些枷锁并不是别人强加于他的,而是他自己加到身上去的,比如名声、财富、权力等,都是束缚人们天性的枷锁。
同时,天性还意味着万物各有短长,各有优劣,因此应当各按其性地生活,不必相互羡慕。但是人却不然,总是羡慕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这就是一种人为的做法,是违反天性的。就如同庄子所列举的例子:独脚兽羡慕百足虫,百足虫羡慕蛇,蛇则羡慕风,风却羡慕眼睛,可是眼睛却羡慕心。
人就是这样,他看别人的时候总是看到别人比他多出了什么,而看不到比他少了什么;总是看到那些比自己地位高、财富多的人,而看不到那些比自己穷和地位更低的人。于是,他总是处于不满足之中,因此他的欲望就永远在膨胀着,难以满足,因为在他前面,总有比他强的人。正是由于这无穷的欲望,导致了无数的人间悲剧。
在我们一生中,许多痛苦就是由于不知足造成的。假如与自己以往的状况相比,本来已经够幸福的了,可是他往往还不满足,于是这不满足反而把他推向深渊。在多年以前,有一位年轻人刚刚升为机长,月薪达一万元以上,已经是相当高的收入了,但他因一套房子没有分到手而不满,于是伙同妻子劫机去了台湾。结果走下飞机就被监禁起来,他后悔得哭了。可以说他一下子从天堂到了地狱。这就是不知足的结果。他们因羡慕更大的房子和台湾的“自由”而进了监狱。
许多的悲剧也是由于贪心造成的。任何时候都不要想占别人的便宜,凡是想占便宜的人必定会吃亏,或者说,凡是吃亏的人都是想占便宜的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曾发生过女大学生和女研究生被卖的事情,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她们想占别人的便宜。有个老头在路上被自行车撞了,他要人家赔偿。那人恰好是个小偷,偷了东西,警察正在后边追他,他急于想摆脱老头,于是说给你五十块钱吧。老头一看他有钱,就说不行,要一百;小偷说行,但老头又说不行,要二百;小偷说行,老头又说不行,要三百。小偷一看摆脱不掉了,拿出枪把老头打死了。这就是贪婪的下场。这位老头因羡慕更多的金钱而丢掉了性命。
被骗子骗走巨款的事情时有报道,但骗子骗人的事仍旧在发生着,被骗的人真有些前赴后继的味道。其实,只要稍微冷静一点,几乎用不着分析就可以发现骗子骗人的伎俩并不高明,而且几乎都是违背常理的。比如所谓易拉罐中奖的骗术,那根本不叫骗术,简直就是愚人节的游戏——有哪个正常人会因为懒得去拿巨额奖金,而用巨额的钱来换取少得多的钱呢?所以,行骗的人尽管花样翻新,但上当的原因却只有一个,这就是:贪婪,想占别人的便宜。因此,防止被骗的方法也只有一个:不要想得到自己不应得到的东西。
人要学会知足,知足的意思并不是说要驻足不前,而是要有限度,给自己的欲望一个界限。任何事情都有个度,若超过了限度,再好的事情也会变成坏事。不要光想着还有多少东西没有得到,为什么不去想一想自己已经得到了多少东西呢?
有些人虽然成了富翁,但仍然保持节俭的美德。其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他们的心灵是富足的。美国有个富翁叫特纳,有几十亿美元的财富,但他非常节俭,住在一座楼的顶层,不装空调。有一次为了捡一个硬币,差一点被旋转门碾伤。西方许多富翁对孩子要求特别苛刻,不给他们留下财产,认为若把财产留给他们,那是害他们;他们的孩子想要零花钱,就得给家里人打工。他们的节约,并不是为了财富,他们决不会因为不节约几个硬币就变得贫穷,这种节俭表现出的是一种高贵的精神,就是爱护天赐之物的精神。老家有句话,把随意浪费东西叫做“伤天理”,因为天生某物,是为了某种用处,并不是为了浪费,该用的没用,那就叫浪费,是对天意的违背。不是因为穷才节约,靠节约永远不可能发财,而是因为物尽其用才符合天理。
一颗富足的心灵,在对待人方面一定是与人为善的,而不是把他人当做敌人看待。即便真的吃一点亏,也无须非要讨个公正不可。世界上的事情是不可能绝对公正的,相反,不公正才是正常的。假如一点亏不吃,就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损失。某单位有位老师由于多年生病,在提工资时比别人少好多,很生气,本来身体就不好,结果旧病复发,几个小时后就死了。这就没有弄清真正的利害关系:到底是那些钱重要还是生命重要。
事实上,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长处,任何人既有不如别人的地方,也有别人无法与之相比的地方。富有富的烦恼,穷有穷的好处。因此,当我们感到不满的时候,就多想一想自己的长处吧。
人们总是习惯于与那些比自己强的人攀比,为什么不去多想一想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呢?我们不必羡慕别人有而我们没有的东西,因为我们有的东西别人没有。当我们处于当前的状况的时候也许感到不满和痛苦,因而羡慕那些比自己强的人;然而,我们应该想到,就是在现在,还有许多人在羡慕我们呢,而且那些羡慕者中可能就有你所羡慕的人,也就是说,你所羡慕的那些人或许正在羡慕你呢。
人生是不可能没有缺憾的。如果对人生的要求过于完美,其结果也许会更不完美。
给权、钱、名一个限度
【原文】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于高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①,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②不食,非醴泉③不饮。于是④鸱⑤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秋水》)
【注释】
①鹓(yuān chú):传说中的鸟,类似于凤凰。②练实,即竹子的果实。③醴泉:味道甘美的泉水。④于是:这时。⑤鸱:猫头鹰。
【译文】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威王派两个使者前来,对他说:“国王愿意把国家托付给你治理!”庄子手拿钓鱼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三千岁了。国王用丝巾包裹起来供奉于庙堂之上。对于这只龟来说,它是愿意死掉留下骨头而被供奉起来呢,还是愿意活着而在泥巴中爬行?”两位使者说:“宁愿活着而在泥巴中爬行。”庄子说:“回去吧!我宁愿在泥巴中爬行。”
惠子做惠王的宰相,庄子要去见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是要取代你的相位呢。”惠子感到担心,于是在国中搜了三天三夜。庄子去看他,对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名叫鹓,你知道吗?鹓从南海出发飞向北海,途中非梧桐树不落,非竹子的果实不吃,非味道甘美的泉水不喝。猫头鹰抓到了一只腐烂的老鼠,这时鹓从这里飞过,仰头对猫头鹰叫喊一声‘吓!’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古语云: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古人把结婚和中功名看做人生两大乐事。洞房花烛差不多是人人都可有的,但金榜题名可就不那么容易了,能够上榜的人屈指可数。因此这后一种人生乐事更是人们求之不得的事情。
然而,庄子对此却嗤之以鼻,就像凤凰鸟对于猫头鹰的死老鼠一样,不屑一顾。权力,人们看做是天下至贵的东西,而庄子却把它看做是腐烂的老鼠!对于这样一只死老鼠,躲避尚且来不及,更何谈去追求它!所以惠子怕庄子夺取他的相位,实在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的可笑举动。
人们之所以崇拜权力,是由于他们只看到了权力所带来的荣耀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权力害人的一面;只看到了权力所带来的好处,而没有看到隐藏的害处。
权力的害处首先是对人性的改变。即使没有受到权力的伤害,人的天然本性也会被扭曲。因为,当一个人处于权力体系中的时候,他就不可能如其本性地生活着,而必须如权力所要求的那样生活着,就是说,他只能作为权力的一个符号而存在着。这样就完全颠倒了本来的关系,人成了权力的工具,他成了为权力服务的仆人。在权力体系中,他被镶嵌在一个特定的等级上,他的身份必须与这个等级相吻合,因而他在下级面前必须表现出领导的面孔,而在上级面前则必须表现出部下的面孔,否则他就会被排斥出这个体系。于是人活生生的、内在的本性就被桎梏了,失去了生机,变成了一架机器。人就不是人了。
权力很容易使人忘乎所以,从而不断地膨胀自我、膨胀欲望。人一旦走上权力的道路,便身不由已地在这条道路上奔走下去,无休无止。原因在于,当一个人处于权力之中的时候,会极其强烈地感受到权力的重压,进而产生一种强烈地摆脱这种压力的愿望。即使他上面还有最后一级权力,他也仍然感到不自由,仍然为更高一级权力的魅力所吸引。因此可以看到,有的人已经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还是不能满足,非要对那一个人取而代之不可。
近几年因欲望膨胀而丢掉性命的官越来越大,有副委员长、省长、省长秘书等。从他们的履历看,他们并非从小就坏,他们的变坏是随着权力的增大而产生的,就是说,权力的增大为他们提供了变坏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之所以走上这条死路,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权力无疑为之打开了方便之门。如果没有权力,即使他们有天大的欲望也无法实现。因此不妨说,是权位害了他们。可以设想,假如这些人从来没有当过官,是决不会有这么大的欲望的,也决不会走上这条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