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立刻率领近卫骑兵以楔形向波斯的希腊雇佣军侧翼猛冲过去,而三千近卫步兵在左侧紧紧跟随,马其顿密集阵右边四个方阵也依次前进,形成一道斜线,从正面攻击波斯中央阵营。接下去战局的发展和伊苏战役同出一辙,希腊雇佣军在来自两面的夹击下崩溃,将大流士三世和他的禁卫军步兵暴露在马其顿骑兵的锋芒之下。亚历山大在一群近卫骑兵的簇拥下很快冲到大流士三世战车近前,在这里遭遇波斯禁卫军的拼死抵抗,每前进一步都必须斩杀数人。此时亚历山大和大流士三世相距大概只有30米,两人几乎同时向对方投掷出一支标枪,都没有命中目标,但大流士三世的车夫被亚历山大投出的标枪击毙。
后人对这个决定胜败的车夫进行了讨论,有人认为,大流士三世看到车夫毙命,魂飞魄散,再次跳上一匹快马逃之夭夭,而波斯王的逃遁导致整个波斯阵线的崩溃。但这基本是不可能的,大流士三世能克服天象异变的历史恐惧,同时也明白此战败了必死无疑,阵前大军厮杀,不可能身边一个车夫死了,便吓得屁滚尿流。
事实的真相是这样的:由于战场上漫天的沙尘,大流士三世近旁的波斯官兵只能模糊地看到波斯王战车上有人被标枪贯穿身亡,都以为中枪的是大流士三世本人,立刻迸发出一片哀号之声。然后整个波斯左翼莫名其妙地溃退,引发雪崩效应,波斯中央阵营也很快溃不成军。
波斯左翼和中央阵线溃败的时候,马扎依统率的右翼骑兵在这一侧几乎取得了胜利。波斯骑兵同时从马其顿左翼的正面和左侧发动进攻,亚美尼亚铁甲骑兵以密集队形一次又一次地冲击马其顿方阵,并不断向侧后迂回。帕米尼奥看到局面异常被动,派人向亚历山大请求援助。帕米尼奥征战五十载,以见多识广、临危不惧著称,此时破天荒地求援,可见马其顿左翼的确危在旦夕。亚历山大得信以后,不得不放弃对大流士三世的追击,领军驰援左翼。正巧奔袭马其顿大营的数千波斯骑兵原路返回,和行进至半途的亚历山大近卫骑兵狭路相逢,于是爆发了本次战役最激烈的骑兵战斗。双方都是精英部队,波斯骑兵急于夺路而逃,而亚历山大的近卫骑兵着急救援同伴,于是展开殊死搏斗,在此阵亡的近卫骑兵就有六十人,而伤者数百。最后这股波斯骑兵杀出一条血路得以逃生。
等亚历山大摆脱波斯骑兵的纠缠,到达马其顿阵线左翼时,战局已经发生逆转。大流士三世败退的消息很快传到波斯右翼兵团,马扎依立刻领军撤向巴比伦,高加米拉战役落下帷幕。
高加米拉会战就这样结束了,波斯军几乎全军毁灭,死亡的有30万人,受伤和被俘的超过这个数字。这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马其顿军以长矛作战,波斯军的武器是短剑和标枪,战斗中很难接近马其顿军。亚历山大缴获了无数战利品,连大流士三世逃跑中遗弃的弓箭、盾牌和大斗篷都捡到了。
战斗史上,高加米拉战役被称为改变古代世界格局的“最伟大的一次会战”,亚历山大也从此被公认为“历代最优秀的骑兵指挥”和“亚洲之王”。不久以后,亚历山大轻轻松松地占领了巴比伦、苏萨(波斯首都)、波斯波利斯(波斯旧都)三个大城市。为报复公元前480 年薛西斯对希腊的蹂躏,亚历山大从苏萨掠走了5 万塔兰特金银,在波斯波利斯从波斯开国大帝居鲁士的金库里掠走了12万塔兰特金银,并且放起一把火将波斯波利斯富丽堂皇的宫殿烧得精光。
战略家的辉煌
汉尼拔坎尼之战
迦太基是腓尼基人于公元前814 年在北非建立的城市,比罗马共和国的成立早了三百多年。迦太基人在罗马人面前充满优越感,因为迦太基繁荣昌盛的时候,罗马还只是台伯河边的几个部落,是纯粹的边远落后地区。腓尼基人在古代西方是公认的航海高手,迦太基的强盛就是建立在海上贸易的基础上。经过五百年的厚积薄发,罗马到公元前3世纪成为地中海地区一支新兴力量,开始挑战迦太基的霸权。
雷霆之子
第一次布匿战争终于在公元前261年爆发,战争的焦点是对西西里岛的争夺。
为了打破迦太基的海上封锁,罗马下定决心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由于航海知识的欠缺,罗马发展海军的努力代价巨大,公元前255 年有180 艘罗马战舰和运兵船在西西里以南海岸遭遇风暴沉没,九万五千人丧生;公元前253 年又有150 艘战舰遭遇风暴沉没。
罗马人明白航海技能的差距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赶上的,必须另辟蹊径。
于是罗马人在海战战术上推陈出新,发明跳板——这是一块长木板,一端带有铁钩,罗马战舰靠近敌舰时放下跳板,牢牢钩住敌舰船舷,然后罗马步兵由跳板冲上敌舰搏斗。跳板的发明使罗马人在海战中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陆战的优势。
罗马依靠这种战术在公元前241 年的埃古萨海战中决定性地击败了迦太基海军,结束了第一次布匿战争。
第一次布匿战争以后,迦太基丢失了西西里、科西嘉和萨丁等地中海岛屿,元气大伤。此时迦太基名将哈米尔卡·巴卡挺身而出,为迦太基重整河山。
哈米尔卡的姓氏“巴卡”是希伯来语“雷霆”的意思,因而他的三个优秀的儿子汉尼拔、哈斯朱拔和马戈被史学家们称为“雷霆之子”。深谋远虑的哈米尔卡知道迦太基和罗马终将再战,而下一次战争将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战,他临终前让三个儿子在迦太基的神庙发誓终生与罗马为敌,他的三个儿子后来都忠实地履行了这个誓言。
哈米尔卡重振迦太基的战略重心在西班牙。通过几年的努力,哈米尔卡将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几个相互孤立的贸易据点连成一片,并建立新迦太基城。
哈米尔卡死后,由于三个儿子尚未成年,他的女婿大哈斯朱拔继承其业,运用高超的外交手腕和联姻的办法拉拢西班牙当地的凯尔特人部落,大哈斯朱拔和汉尼拔兄弟都娶了凯尔特部落首领的女儿为妻(迦太基人是一夫多妻制),最终将西班牙的大部分地区置于迦太基的控制之下。
西班牙丰富的金属矿藏,优良的马种,以及骁勇善战的凯尔特士兵,给迦太基提供了充足的战争资源。
公元前221 年大哈斯朱拔被刺身亡,汉尼拔接管了父兄苦心经营二十年的西班牙,此时汉尼拔年仅26岁。
汉尼拔接手西班牙不过3年,就爆发了第二次布匿战争。汉尼拔对迦太基的战略劣势心知肚明:罗马的人力资源超过迦太基数倍,如果罗马派一支部队登陆北非,深受迦太基压迫的北非各民族肯定会揭竿而起,缺乏战略纵深的迦太基只怕凶多吉少。目前唯一可行的策略是以攻为守,将战火烧到意大利半岛。如果能够打赢几场决定性的战役,严重削弱罗马的实力,再鼓动新近被罗马征服的意大利城邦独立,一定能让罗马屈服。事实上汉尼拔的战略构想后来都一一实现,但他显然低估了罗马人坚韧顽强、愈挫愈勇的意志品质。
公元前218 年,29岁的汉尼拔率领四万大军向意大利进军。汉尼拔大军是历史上第一支翻越阿尔卑斯山脉的军队,此时已经是10月中旬,寒冷的天气,泥泞的道路,以及山地部落的袭击使汉尼拔的部队大量减员,到达意大利波河平原时四万大军只剩下两万六千人。汉尼拔在意大利北部的高卢人部落里招募大量雇佣军,使其兵力重新达到四万人。
纵观罗马千余年的历史,汉尼拔可以说是罗马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之一。汉尼拔用兵如神,让惯于以堂堂之师作战的罗马人极不适应。汉尼拔的军队绝大部分是西班牙和高卢的雇佣军,相互之间语言不通、习惯各异,装备和训练水平差异极大。
汉尼拔化腐朽为神奇,指挥一支乌合之众组成的军队连续战胜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罗马军团,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一个奇迹。
在公元前218 年冬天的特雷比亚战役中,汉尼拔让弟弟马戈率精兵两千在战场远端的树丛里潜伏,然后将四万罗马军队引诱进这个预设的战场。
当两军激战正酣之际,马戈的伏兵突然猛攻罗马阵线侧后,罗马军队大败,阵亡两万人,被俘一万人。
在次年的特拉西米诺战役中,汉尼拔再次引诱罗马军队进入一条夹在特拉西米诺湖和群山之间的狭长道路,待到罗马军队完全进入伏击圈以后一声令下,埋伏在山林里的步骑兵向正在以纵队行军的罗马军团发动突然袭击,最后将罗马军队分割歼灭,此战罗马军队阵亡一万五千人。
两个战役的惨败沉重打击了罗马人的自信心。罗马元老院破天荒地选举非比阿斯为独裁官,统领罗马军政。非比阿斯性格保守持重,他明白汉尼拔的军事天才罗马无人能比,于是尽可能避免同汉尼拔决战,想通过罗马海军的海上封锁拖垮汉尼拔大军。非比阿斯率领罗马军队远远尾随汉尼拔大军,所到之处步步为营。
汉尼拔想尽办法促使罗马军队决战,他在意大利乡村到处烧杀劫掠,企图激起罗马将士的怒火,又时常违反常规的行军和宿营,故意显露弱点引诱非比阿斯进攻,但非比阿斯就是不为所动。两军就这样在对峙中度过了一年的时间。
汉尼拔对意大利乡村的蹂躏渐渐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罗马元老院主战的呼声越来越高。非比阿斯一年任期满后,罗马贵族瓦罗和鲍路斯在主战派的支持下,当选新一届执政官,而罗马国策也从消极避战转变为积极求战。
为了与汉尼拔决战,罗马集结八个军团,每个军团5千人,辅以同样数目的同盟部队,一共8万大军,这样庞大的兵力是罗马共和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
在公元前216 年夏天,两支军队在意大利南部奥凡托河畔的小镇坎尼相遇,一场大决战终于拉开序幕。
剑拔弩张
坎尼战役中迦太基参战的部队主要由北非、西班牙和高卢士兵组成。汉尼拔最得力的部队是1万重装步兵,士兵来自利比亚的迦太基殖民地,他们身披重甲,装备长矛和盾牌,采用希腊密集阵战术。
利比亚重装步兵跟随汉尼拔多年,训练有素,久经沙场,战斗力要强于罗马步兵。汉尼拔另外从西班牙凯尔特部落招募了五千步兵。西班牙步兵身穿紫色滚边的白色战袍,装备圆盾、短剑和标枪,和罗马重装步兵很相似。由于凯尔特民族天性剽悍,西班牙步兵一直是迦太基军队里最善战的部队。
汉尼拔的西班牙部队还包括五千名来自巴利阿里群岛的轻步兵,他们主要的武器是弹弓,使用橄榄形状的铅制弹丸,射程可达一百多米。弹弓在远距离上准确度不高,主要起火力压制的作用,数千颗弹丸发射以后,如飞蝗一般呼啸而至,情形相当骇人。弹子虽然无法击穿头盔或铠甲,但由于动能巨大往往能将人打晕。
巴利阿里轻步兵还装备轻便的圆盾和短剑,必要时可以参与格斗。
汉尼拔到达意大利以后,从波河平原的高卢部落招募了大约两万步兵和五千骑兵。高卢雇佣军以打仗为生,好勇斗狠,常常赤裸上身作战。
他们一般习惯于单打独斗,纪律性比较欠缺。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统帅,这样的部队用处不大。汉尼拔调教高卢部队相当成功,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使他们能够遵守战术纪律,和其他部队协同作战。高卢步兵原来的武器五花八门,长短不一,为了增强他们的战斗力,汉尼拔用缴获的大量罗马兵器重新装备了高卢步兵。
虽然汉尼拔在坎尼战役中总兵力处于劣势,但他的骑兵数量却远远多于罗马军队。汉尼拔的骑兵包括两千西班牙重装骑兵,三千努米底亚轻骑兵,以及五千高卢骑兵。
西班牙盛产良马,虽然西班牙骑兵身披重甲,他们的坐骑依然能够奔跑如飞。西班牙骑兵装备一面圆盾、一支长矛和一柄波斯造型的弯刀。他们通常以整齐的队形冲锋,是汉尼拔的突击部队。努米底亚骑兵来自北非柏柏尔部落,是典型的游牧民族。他们骑术高超,不用马鞍,身上也不披甲,装备一面象皮盾牌和数支标枪,努米底亚骑兵作战时避免与敌缠斗,而是快速冲到敌人近旁投掷标枪,然后退走。
高卢骑兵身披重甲,主要兵器是一柄宽刃重剑,剑身长约90厘米,没有剑尖,只能劈砍,不能突刺。高卢骑兵身材高大,膂力惊人,沉重的长剑在他们手里挥舞自如,威力巨大。高卢人发明的四角马鞍也是一大特色。这种马鞍的四个犄角能够将骑兵的腰臀和大腿紧紧夹住,在没有马镫的时代大概是最利于骑兵格斗的器具。高卢骑兵的其他装备还包括一面圆盾和一支标枪。
罗马参战的部队有七个军团,包括六万重装步兵,八千轻装步兵,以及六千骑兵,一共七万四千人,剩下的一万人驻守两个大营。罗马共和国时代的军队仍然是民兵性质,由于罗马在前两次战役中惨败,丧失四五万兵力,此次战役招募了大量新兵,因而战斗力有所下降。罗马军团的基本战术单位是连队,大约有160 人,每一个连队组成一个方阵,通常20人一行,8行纵深,方阵之间有相当大的空隙。罗马军团布阵时组成三条阵线,阵线之间方阵交错排列,宛如国际象棋的棋格。
青年士兵在第一条阵线,第二条阵线由壮年士兵组成,老兵在最后压阵。前两条阵线的士兵装备沉重的长方形盾牌、短剑和数支标枪,而第三条阵线的老兵装备长矛和圆盾。
罗马军团的组织和战术相当先进,士兵都是罗马自己的子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同仇敌忾、士气高昂,因而战斗力在当时首屈一指。但是这个时候罗马的战役指挥系统弊病很多。
罗马元老院每年选举两位执政官,两人没有正副之分,统率大军时只得轮流行使指挥权,一天一换。如果两个执政官意见相左,就无法始终如一地执行战役部署。指挥坎尼战役的两位罗马执政官中,鲍路斯比较稳重,而瓦罗则轻飘冒进。
鲍路斯看到战场地形平坦开阔,非常利于骑兵活动,不主张在这里同汉尼拔决战,但瓦罗不以为然。次日清早,掌握指挥权的瓦罗就把一件紫红色的斗篷挂出帐外,告诉罗马士兵们准备战斗。
坎尼大战
汉尼拔率领大军占据了战场上的有利位置,他的军队在一个缓坡上布阵,居高临下,坐西向东,位于上风向,左边紧靠着奥凡托河。汉尼拔的两万五千西班牙和高卢步兵组成中央阵营,阵线呈半圆形向外凸出。
三千努米底亚骑兵部署在右翼,七千西班牙和高卢骑兵在左翼。中央阵营两端的后面各有一个五千利比亚步兵组成的密集方阵。汉尼拔已经预料到罗马军队将从中央突破,他的意图就是等罗马军团突破以后,用他最得力的利比亚步兵从两侧夹击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