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1 000米以外,罗马军队按照惯例排出三条阵线。瓦罗打破常规,让罗马的连队方阵排得极其厚实,每行10人,有16行纵深,方阵之间的空隙也小了许多。瓦罗排出如此大纵深的阵形用意明显,就是想利用罗马的优势兵力突破汉尼拔的中央阵营。瓦罗亲率四千骑兵在罗马步兵方阵的左侧,面对三千努米底亚骑兵,而鲍路斯率领两千骑兵在右侧,和七千西班牙及高卢骑兵对阵。两支军队不约而同地在阵前部署轻装步兵组成的散兵线。
意大利的夏天炎热干燥,强劲的西南风卷起漫天的尘土扑面而来,让罗马士兵睁不开眼。
列阵完毕的罗马大军顶风前进。罗马士兵身披猩红色斗篷,打磨得锃亮的头盔在正午的太阳下闪闪发光,头盔上红色的羽冠高高耸立,从迦太基阵地的山坡上远远望去,罗马大军就像涌动的红色海洋。七万士兵排着密集的方阵,迈着整齐的步伐,威风凛凛,稳步前进,和迦太基阵营里上蹿下跳、大呼小叫的高卢士兵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震撼。
罗马军队前进到大约300米的距离时,两军的散兵线开始交火。迦太基巴利阿里轻步兵用弹弓发射的铅弹如暴雨一般打在罗马士兵的盾牌和盔甲上,而罗马轻步兵以标枪的攒射还以颜色。散兵的交锋只持续了一小会儿,就各自撤回本阵,将主战场让了出来。罗马的步兵方阵继续以令人窒息的整齐步伐慢慢逼近,直到30米的距离停了下来,开始投掷标枪。
罗马军队密集的标枪齐射给迦太基前沿的高卢士兵造成不小的伤亡。标枪投掷完毕以后,罗马的步兵方阵突然发出惊天动地般的呐喊声猛冲上来,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盾牌撞击声中同高卢士兵杀在一起。
双方前排的士兵以盾牌相抵,彼此近在咫尺,用短剑从盾牌下面猛刺对手,后面的士兵则拼命向前推挤。罗马方阵的厚度这时发挥效用,高卢士兵抵挡不住其强大的冲击力,不得不向坡上后退。
罗马军队的阵形由整齐的长方形逐渐变成楔形,而连队方阵结构此时已经完全被打乱。
在双方步兵接战的同时,两侧的骑兵也发生激战。迦太基右翼的三千努米底亚骑兵和这一侧的四千罗马骑兵旗鼓相当,战况胶着;而左翼的七千西班牙和高卢骑兵轻易地击溃了对面的两千罗马骑兵。统帅这一侧骑兵的罗马执政官鲍路斯刚一开战就被巴利阿里轻步兵发射的铅弹击中负伤,不得不下马,他的卫兵下马照顾,其他的骑兵以为这是个命令,也都纷纷跳下马来,结果被迦太基骑兵冲得七零八落。鲍路斯在卫兵的拼死保护下撤到罗马步兵阵线的后面。扫清罗马右翼以后,西班牙和高卢骑兵从罗马军阵后面绕到罗马军阵的左翼,夹击这一侧的四千罗马骑兵,很快将其击溃。
此时主战场上战况又有新的进展。迦太基阵线两端的西班牙步兵尚能坚守阵地,但中间的高卢步兵且战且退,已经退到两个利比亚步兵密集阵的侧后。利比亚步兵方阵迅速掉转头来面对突破进来的罗马军队,左右两边分别和西班牙及高卢部队衔接起来,这样迦太基阵线变成一个巨大的U 形,将罗马大军三面包围。
高卢士兵此时也停止退却,与两侧的西班牙和利比亚步兵一起攻击前进。由于受到来自三面的挤压,罗马军阵里的空间越来越小,最后士兵们摩肩接踵,挤得水泄不通,个个连短剑都已经举不起来。罗马左翼骑兵被击溃以后,努米底亚骑兵前去追击,而七千西班牙和高卢骑兵来到罗马军阵的后面,完成了对罗马大军的四面包围,战役发展到此时已经变成一场屠杀。
虽然败局已定,但罗马士兵仍然斗志顽强,个个死战到底,因而战斗又持续了好几个小时。
随着越来越多的罗马士兵倒下,包围圈越来越小,终于一切都结束了。在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战场上,罗马人伏尸五万多具,被俘四千多人。
瓦罗在战役关键时刻逃离战场,鲍路斯选择和他的士兵共命运,力战而死。侥幸逃生的罗马士兵躲进两座营垒里,但只坚守了一天就被汉尼拔大军攻破,两千多人阵亡,一万五千人投降。坎尼战役罗马共损失七万两千人,其中包括两万战俘。迦太基方面阵亡六千人,绝大多数是高卢士兵。
罗马史学家李维写道:“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民族,在经受坎尼之战这样巨大的打击以后仍然能够屹立不倒。”坎尼战役使罗马丧失了五分之一的青壮年,而贵族阶级更是大为凋零。
阵亡的五万罗马士兵中间,罗马骑士团成员达数千人,迦太基士兵从罗马阵亡将士手上取下大量象征贵族身份的戒指,足足盛满了3个大箩筐。
很多罗马参议员同时也是罗马军团将领,罗马元老院一共300个席位,坎尼战役以后出现的空缺多达177个。
总结坎尼战役,罗马军队可以说毫无战术可言,虽然拥有优势兵力,但却没有充分利用,如同蛮牛一样一头撞进汉尼拔的陷阱。一些史学家指出罗马军队的兵力优势其实是一个负担,因为罗马的将领基本上都只有指挥军团级别战役的经验,根本不知道如何指挥大兵团作战。罗马急需一位能和汉尼拔相匹敌的战役指挥大师。从坎尼侥幸逃生的罗马贵族中,有一个名叫西庇阿(即大西庇阿)的19岁青年,他将在数年以后成为罗马的救星,力挽狂澜,为罗马最终赢得第二次布匿战争。
“生命之路”的“火花”
列宁格勒保卫战
圣彼得堡,这座被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称之为“欧洲之窗”的古都,始建于1703年5月,200多年来一直是俄罗斯帝国的首都。十月革命的炮声从这里打响,人们将这座城市称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摇篮。1924年列宁逝世后,当时的苏维埃政府为了永远纪念这位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和导师,下令将列宁曾经生活、工作和战斗过的这座英雄城市命名为列宁格勒。
列宁格勒是十月革命的摇篮,也是苏联的第二大城市和重要的海港、工业重镇及文化中心。在“巴巴洛萨”计划中,纳粹将攻占涅瓦河口的这座城市看做是“刻不容缓的任务”——从地球上抹掉列宁格勒,杀光居民,消灭无产阶级革命的摇篮。
疯狂的“巴巴洛萨”计划
征服苏联,独霸欧洲是希特勒蓄谋已久的阴谋。早在法国投降之时,德国人就开始着手侵略苏联的计划。1940年12月28日,希特勒发布了第21号训令,正式确定了代号为“巴巴洛萨”的侵略计划。计划的目的是在对英的战争结束以前,以坦克、摩托化部队及航空兵部队突施“闪电”式的袭击,分割围歼苏联西部苏军主力,而后向战略纵深进攻,攻占列宁格勒、莫斯科和顿巴斯,前进至伏尔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线,于1941年入冬前结束战争。
为实现这一计划,德军集中了181个师又20个旅共550万人,坦克4 300辆,火炮47 000余门,飞机4 980架,以及192艘舰艇,并将这些力量编为3个集团军群和3个独立行动的集团军,准备在3个战略方向实施进攻。计划的基本部署是:北方集团军群,辖第16、第18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群,共29个师,由莱布元帅指挥,在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以东向列宁格勒方向实施进攻,消灭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苏军,占领港口,使苏联舰队失去基地。
中央集团军群,辖第4、第9集团军和坦克第2、第3集团军,共50个师又2个旅,由博克元帅指挥,在波兰的华沙向布列斯特、明斯克方向突击,围歼白俄罗斯境内的苏军,而后直指莫斯科。
南方集团军群,辖第6、第11、第17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坦克第1集群和匈牙利一个快速军,共57个师又13个旅,由龙德施泰特元帅指挥,自波兰的赫尔姆向基辅方向进攻,攻占基辅以南地区的第聂伯河渡口,消灭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的苏军,然后向顿巴斯发动进攻。
德军的挪威集团军以及芬兰的东南集团军、卡累利阿集团军,共21个师又3个旅,在挪威和芬兰境内展开行动,配合北方集团军群攻占列宁格勒。
为了确保能够一举拿下列宁格勒,希特勒任命曾经指挥德军突破法国马其诺防线的陆军元帅冯·莱布为北方集团军群指挥官,莱布统率的兵员达70万人,配备了1 200架飞机、1 500辆坦克、12 000门火炮,并限令莱布务必根据“巴巴洛萨”计划的规定日期,在1941年7月21日之前拿下列宁格勒。希特勒甚至狂妄宣称,届时他不仅要前往列宁格勒皇宫广场检阅军队,而且还要在列宁格勒阿斯托里亚饭店举行盛大的“祝捷”宴会。
为何希特勒对列宁格勒如此重视?原来,希特勒的统帅部认为夺取苏联这一重工业中心和海港具有特殊意义。占领涅瓦河口的这座城市,可以掌握整个波罗的海的主动权,控制十条铁路线,尤其是控制那条把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同苏联其他一些经济地区联结起来的十月铁路线,在国际上有重要意义。从政治上、军事上看,占领列宁格勒并同芬兰军会合,可以使法西斯同盟更加巩固,迫使其他一些处于动摇不定的国家加入反苏战争。同时,为了保证进攻莫斯科所必要之兵力,可把攻占列宁格勒后第4坦克集群的所有坦克和机械化兵团抽调出来。
苏联缺乏足够的警惕
“巴巴洛萨”计划制订后,德国法西斯在策略上玩弄了“海狮骗局”,以假乱真,麻痹苏联。希特勒曾说“要把进攻俄国造成历史上的最大骗局”。为此,纳粹千方百计地采取伪装和欺骗的手段,迷惑苏联。希特勒在英吉利海峡和加来海峡沿岸,集结了大量的渡海和登陆船只、器材;在海岸上装配了许多假火炮;军队进行了频繁的登陆演习;甚至把大批的德军调到苏联边境也说成是为进攻英国而来到东方休息调整。临战前,希特勒一反常态,在宣传上停止了对苏联的攻击,把攻击矛头集中指向了英国。就这样在“海狮计划”的掩盖下,德军早已把大批兵力集结在苏联的边境上。准备工作在1941年5月15日以前要求完成。
1939年3月,斯大林针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已经开始的形势,明确指出德、意、日结盟的侵略性,以及西方国家企图“祸水东引”,怂恿德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危险性,号召苏联人民必须从各方面作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斯大林为了赢得更多的时间作战争准备,先后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与土耳其签订互相保持中立条约。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又通过军事、政治、外交途径,将西部的国界线向西推移,并认为国界线的西移将使德军东犯必须从更西的几百上千公里开始。苏联还在经济上和兵员上都作了充分准备,加快了农业和工业的发展速度,并有一大批军事工厂开工生产,在兵员上,1939年颁布了《普通义务兵法》,延长服役期。在战略计划和兵力部署上,为对付德军的侵略,苏军总参谋部作了详尽部署。在战争爆发前,苏联为加强战备和保卫西部边境防线,在西部边境总共部署了149个师的兵力。但苏联最高当局对德国发动侵苏战争的时间和规模却严重估计不足,苏联西部边界地区的工事也未完成,苏军对敌人的突然袭击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也缺乏组织和实施战略退却的训练,缺乏对付敌人坦克集群的有力措施,造成了苏军在战争初期的严重失利。
希特勒大兵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