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锋所向
无论是寒气森森的冷兵器时代还是战火纷飞的枪炮时代,首都在战争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首都的地位不仅仅是一座城池,它是国人心中的依靠和力量,首都一丢,将严重打击战斗的士气,会对战事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在许多战争中,首都的争夺是异常惨烈的,战果不同,将决定整场战争的走向。
软弱和愚蠢造就的耻辱
靖康之变
靖康二年(1127年)闰十一月二十五日,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陷落,标志着167年的北宋王朝寿终正寝。东北女真族在先后灭掉辽宋两个虚弱王朝之后,中国的政治格局以淮水分界,形成了新的“南北朝”,淮水以北是女真人的金国,以南是汉人的南宋,直到百年之后另一个北疆民族蒙古族以铁蹄踏破淮水南北,中国才又复一统。
自掘坟墓的“海上盟约”
宋与辽的战争整整持续了数十年,野史、笔记、话本、戏说之中对此有颇多描述。虽然在文人的自我暗示之下,每次都是大宋朝得胜而归,但实际上,纵观有宋一代,对于辽人的愤懑从来没有少过,不只要承受每年的“岁贡”,大辽发迹了,还要再打几场,再厉害的人也会被折磨得痛苦不堪。更何况宋朝根本就不想打。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大金国,定都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女真人建立金国后即向辽发动大规模进攻。北宋皇帝大喜过望,本着“远交近攻”的祖传秘方,马上派重臣赴金示好。
这下可顺了宋徽宗的心意,不花一分钱,能得到如此强援,数十年来的气受够了,报仇的时候来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来了。
盟约的签订是一个不平等的屈辱协议。尽管建立这种梦想的联盟存在许多的困难和不利条件,北宋在宋徽宗、蔡京、童贯等的错误决策下,自降身份,从1118年起,派出多批使臣,从山东登州出发渡海去往辽东,展开了穿梭式的外交,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谈判,与北方强大的金国签订了攻打辽国的协议,即历史上很有名的自掘坟墓的“海上之盟”。
双方在1120年2月签订的共同攻辽、瓜分辽国的协议中,宋朝想要得到的是燕云十六州,甚至愿意将本来进贡给辽国的岁币奉送给金国。但是女真只空许了由辽国控制的燕云十六州,其中最重要的平州、营州金国并不愿意让给宋朝。所以这个“海上之盟”单从条款上来看宋朝已经是吃了大亏,显然是一个不平等的屈辱条约。
北宋不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辽国天祚帝愿与宋朝结好,免除岁币,共同抗金。可目光短浅的北宋统治者却选择了拒绝。辽国其实可以成为金与宋之间的缓冲处,如果辽国灭亡,宋将与金国接壤,两国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将难以避免。
1122年,宋朝撕毁了宋辽之间相互信守近120年的澶渊之盟,由宦官童贯领兵15万伐辽,却被辽国大将耶律大石、萧干在雄州打败;后又败于燕京。最后溃不成军不得不和辽罢战。北宋自己搞不定辽国,只得出钱请金军代劳收复燕云十六州,答应给金30万匹绢、20万两银,并纳燕京租税100万贯。
此败,金国明白了三件事,一是宋朝很有钱,二是宋朝很无能,三是宋朝没有信用。
第一次东京保卫战
1125年(宣和七年),金朝统治者借口宋朝破坏双方订立的“海上盟约”,南下侵略宋朝。这年十月,金军兵分两路,西路军以粘罕为主将,由大同进攻太原;东路军以斡离不为主帅,由平州攻燕京。
两路金军计划在宋朝首都东京会合。宋徽宗慌忙把帝位传给儿子赵桓(钦宗),自己向南逃去。金西路军在太原遇到军民的坚强抵抗,无法前进。东路军南下包围了开封。第一次东京保卫战由此拉开序幕。
宋朝廷在和战问题上意见不一。宋钦宗和宰相李邦彦、张邦昌等主张屈辱求和,答应赔款割地。李纲等认为应采取进取之策,皇帝应“亲政”。钦宗先后任命李纲为兵部侍郎、尚书右丞、东京留守、亲征行营使等,全面负责首都东京的防务。
李纲积极组织军民备战,修楼橹、挂毡幕、安炮座、设弩床、运砖石、施燎炬、垂檑木、备火油,准备了足够的防守器械。同时在城的四方每方配备正规军1.2万余人,还有辅助部队,保甲民兵协助。组织马步军4万人,分为前、后、左、右、中五军,每天进行操练。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初八,金军到达东京城下。李纲亲自督战,几次打败攻城的金军。
东京在李纲的严防死守下,金兵并没有在军事上占到多大的便宜。而宋与金的议和却在打打停停当中进行了几轮讨价还价,交易无论结果如何都已经注定了金人是赢家。当李纲感慨道“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地与人”时,宋钦宗听得心潮澎湃、两眼闪泪,然而激动过后,对金战事稍有挫折,他便情绪低落,北宋在金灭辽战役中,已经间接领教过金兵的厉害,其心里烙下对金人的恐惧阴影。斡离不竟然在李纲连连击退金兵的情况下,迫使宋人结下城下之盟。
而事态的转机和钦宗的再次振作,是在正月十八后,北宋的各路勤王之师相继到达京师,其中陕西名将种师道所统领的西北军,战斗力较强。种师道军号称20万,并大胆地在京西汴水南岸紧逼敌营扎寨。钦宗正苦于金银搜刮不足,不能满足金人的贪得无厌,见援兵已至,一向在抵抗与议和之间坐跷跷板的这位天子,大为欢喜,遂复主战。种师道的到来,确实令京城人心大安,种师道亦力陈京城可守,反对议和。
钦宗此时以为孤军深入的斡离不,至少已经没有先前那般不可战胜了,他一反常态地敦促种师道出战。熙河路将领姚平仲自告奋勇,愿率所部万人前往袭击金营,二月初一夜,姚部进入金营,企图一举擒拿斡离不并搭救时为人质的康王赵构,偷袭情报泄密,结果姚部袭营不成,反被金兵杀得溃散败归,姚平仲本人失踪。当晚,钦宗放心不下,命李纲率军增援,行至城北幕天坡时,恰遇姚部被金兵穷追不舍,李纲部射退了追兵。
姚平仲劫营的失败,当为一次战役输赢的较量,但宋朝方面“理亏”,在与金既已城下有盟,复又不宣而战。金帅斡离不大怒,遣使斥责宋朝背盟毁约。李邦彦等便向金使谢罪,并称:“此乃李纲姚平仲之谋,非朝廷意也。”此时的钦宗又一次蔫了下来,宣旨罢免李纲、种师道,以向金人讨好。岂料此举激起京城士民的愤怒。
太学生陈东闻知李、种被罢免后愤怒异常,他连夜草书,在二月初五的黎明,即率在校太学生数十人,奔往宫城宣德门,拼命敲打登闻鼓,随后陈东等一千多人匍匐上书,为李纲诉冤。城中军民闻风赶来,不期而至者几万人,呼喊声惊天动地。陈东的上书称:“李纲奋勇不顾,以身任天下之重,所谓社稷之臣也,李邦彦、白时中、张邦昌……之徒,庸谬不才,忌妒贤能,动为身谋,不恤国计,所谓社稷之贼也。”陈东以为复用李、种是“宗社存亡,在此一举”的大事,不可不谨。
上书呈到宫中之后,宣德门外久候的军民不见回音,此时有人砸毁了登闻鼓,推翻了宣德门外御路两边的栏杆,愤怒的军民开始按捺不住,场面躁动,钦宗得报,深感不妙,乃遣宦官朱拱之召李纲到大内议事。朱步出宫城,被人群围拢,话不投机,拳脚相向,朱拱之当场气绝身亡,后来情势的确有些出乎陈东所料,军民见到宦官就打,不分清红皂白,一连打死30余人。陈东独自劝阻无济于事。被京师人讥为“浪子宰相”的李邦彦退朝出门,史料记载他遭到“群指而大诟,且欲殴之,邦彦疾驱得免”,不久李邦彦被罢去宰相职务。
当事态危急时,开封知府王时雍率众维持秩序,他呵责太学生“胁迫天子”,欲动武驱散民众,太学生“以忠义胁天子,不逾于奸佞胁之乎”使知府大人哑然无语,无为而去。
在外敌压城的非常时期,民众自觉激发起的“忠义胁天子”行动,令宋廷左右不是,极度为难,既镇压不得,又恐惹民变,不得已重新起用李纲、种师道,直至两人一起登上宣德楼与大家见面后,民众才欣然散去,请愿运动才告结束。
陈东等的请愿,拯救了主战派李纲和种师道。两人复职后,金人攻城的嚣张势头遭到遏制,虽说如此,宋钦宗还是没有决战的意志,而金兵统帅斡离不也深知在西路被太原宋军困住不能会师的情况下,屯兵坚守城下,持久亦恐生变,遂在双方议和交易当中,对金额有所松动,其他各项均依前案成约。斡离不拿到20万两黄金和400万两白银以及宋钦宗割让三镇的诏书,“押送”着代康王为人质的肃王赵枢北去。第一次东京保卫战在历时一个月的打打停停当中,算是双方都“比较满意”地结束了战事。
第一次东京保卫战由于以李纲为首的主战派的坚决抵抗,成功击退金兵,取得了胜利。金兵北退之后,投降派又得势,李纲被迫离开开封,各路勤王之师和民兵组织被遣散,防务空虚,为靖康之耻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东京保卫战
靖康二年(1127年)八月,宋金狼烟再起。金将粘罕、斡离不兵分两路,金人以雷霆万钧之势倾巢南犯。第二次东京保卫战拉开序幕。
九月,西路粘罕终于拿下太原城,知府张孝纯被俘,太原被困守前后260天,城中军民饿死者十之八九。粘罕长驱南进,在攻陷西京洛阳后,于闰十一月初二兵至东京,安营扎寨于外城南边的青城,东路的斡离不于十一月二十五抵达东京城下,驻扎在城东北的刘家寺,两路金兵团团围困住了东京。
而宋朝庙堂上,百官计议,和战不一,乱作一团,唐恪、耿南仲等主张割地议和;何栗、吕好问等主战,认为金人无信,割地亦来,不割地亦来,何况河北百姓皆我赤子,为民父母岂能弃其子乎!
钦宗左右为难,犹豫之际,金兵业已渡河,慌忙中急派王云为使,陪同康王赵构前往议和,行到河北磁州(今河北磁县),为百姓围困,王云被愤怒的百姓所杀,康王侥幸脱身到了相州(今河南安阳),此时金人胃口更加膨胀:讲和也可,除三镇外,必须增割两河之地。
钦宗再派耿南仲、聂昌分头去交易,聂昌走到绛州(今山西南部一带),为民所杀,耿南仲也为民变所迫逃到相州。百姓搅碎了宋廷议和的清梦,金兵迫近京城时,乃立主战的何栗为相,再次下诏勤王。
再来看看东京常备兵力:东京禁军7万,皇室卫队1万人,东京的保甲兵、募兵以及陆续到来的各地勤王兵,总兵力20万。而宋军中,只有禁军平时有过训练。此外,在第一次东京保卫战中赫赫威名的李纲,此时以“专主战议”的罪名被排挤出京师,贬逐到建昌(今江西永修)。
靖康二年闰十一月初一,东京下了一场大雪。几天前,金东路军游骑已在作试探性攻城,等到西路军到达开封,两股久经沙场、善于攻坚的女真士兵,开始发力了。北宋时开封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形如卧牛;在设防上,西北城门坚固,东南相对简陋,金人于降雪的第二天,趁着迷蒙的天色,首攻城东北五丈河水门(善利门),第三天再攻东水门,金兵万箭齐发,抛石如雨,攻势如虎。
双方在此门鏖战十五天,炮石在城墙脚下堆积一丈多高,金兵伤亡已达万人,城东南守将刘延庆、姚友仲等顽强抵抗。四日后,金兵在陈州门、东水门、新宋门一带扎下重兵,城外建起高高的望台,可以清楚地看到城内宋军的调动。东京城壕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金兵一时无法靠近城边,适时推出一种叫“洞屋”的掩体,“其状如合掌,上锐下阔”,用湿木造成,外包牛皮,一节一节相连,“人往来其中”,类似一条防石防箭的安全通道。
金军将“洞屋”靠近护城河,从“洞屋”中运送土、木、石等杂物,填塞城壕,此外“洞屋”一旦接靠城墙,便可在墙下挖穴。城上宋军眼巴巴地看着金军把一段段城壕填平。
冷兵器时代的攻城技术,在现代人看来既笨拙又耗力。据史料记录:金兵为了补充石炮供给不足,把城外的石碑、石磨,墓地的石羊、石虎等,都砸碎当做抛石。当年金兵使用过的七梢炮,其自身重量需有250人拉动,一次可以把50斤至上百斤重的石头,投掷到50步以外的地方;而撒星炮可以数石并发,类似今天迫击炮、火箭炮的“效能”。金人往往集中攻击一处,百余门石炮组成一个炮阵,同时齐发,往往一阵炮击,宋军躲避不及,死伤众多。金兵攻城技术和经验在当时已相当丰富。
宋军也自有守城绝招。东水门守将姚友仲在拐子城上临时另造两个圆门,迎敌皆自圆门出,若敌兵众多,即刻放下干戈板闭门。故东水门一战,金兵拼尽全力,仍然始终不能攻下。大雪在二十日后依旧不止。城壕冰冻,往来不成障碍。守夜的宋兵手脚冻僵不能自制,金将粘罕喜出望外,这场大雪在他看来犹如给金军再增20万人马。随后金军攻击的重点转移到南城东的陈州门,陈州门吃紧。闰十一月二十三日,守城的麟府兵伤亡惨重,主将也中炮负伤,加之当天范琼出战不利,退却时城壕冰裂,损兵折将500余人,宋军士气受挫。二十四日的战况更趋激烈,殿前都指挥使王宗为鼓舞士气,令宋军出城杀敌者,许以金碗、官诰。此令既出,应募的兵士争先效力,一天下来,竟斩敌三千。
闰十一月二十五日,宋钦宗迷信郭京的六甲神兵,导致了东京的失陷。
靖康之变的结果正像史书说的那样,徽、钦二帝被金人掳去北方受难而死,为自己的昏庸付出了代价。
徽、钦二帝,至燕京(今北京)时,金主故意作践宋主,封徽宗为昏德公、钦宗为重昏侯。后二帝再迁韩州(今辽宁昌图县和吉林梨树县地区),与一同被掳的王孙世族900余人,给田15顷,令各自种地为食,织麻为衣,生活凄惨如奴隶一般,宋徽宗蒙尘之后,曾经写下这样一首词:
玉京曾忆旧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树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管,吹彻梅花!
其不堪回首故国的凄婉悲酸,一如当年被宋太宗囚禁东京城的南唐李后主一般。1137年(高宗绍兴七年),宋使禀告道君皇帝徽宗与宁德皇后郑氏已驾崩五国城,高宗恸哭欲绝,是年派王伦使金,欲和金人商议奉迎梓宫、太后回归故里。绍兴十二年七月金人归还宋徽宗与郑、邢两太后的灵柩,并将高宗生母韦太后遣回。高宗远迎母亲,生死重逢,相拥而泣。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五月钦宗去世,高宗将这位苦难的哥哥遥尊为恭文顺德仁孝皇帝,这些都是南宋的后话了。
文弱书生力挽狂澜
北京保卫战
现在,也许没有多少人知道在500多年前发生过一场异常惨烈的北京保卫战。在刀光剑影中,拯救国家于危难之时、力挽狂澜的人,却是一位文弱的书生——于谦。虽然战争的烽烟已随着历史远去,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那个立下丰功伟绩的英雄于谦。
于谦其人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明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与岳飞、张苍水并称“西湖三杰”。
于谦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考中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