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家的报告我听过不少,但给我启发最大、启迪最深,有如“顿开茅塞”感觉的,还是全国知名教育家、辽宁盘锦市教育局长魏书生同志的讲话:关于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题目是作者加的)。
我做了十年初中教师,尽管“文革”耽误了几年,但我做过科任、班主任、“连长”(政治建校),做过教导干事;调到区里后仍然还是做教学研究、教育管理,一直到退休,可以说是个“老教育”。但我对教育、教学、教学对象及教学过程的理解,与魏书生比起来,相差甚远。正因为这样,从第一次听了魏书生的报告后,就甘愿择其为师,不断倾听他的教育思想,不断修正自己的纰漏,后来干脆请魏书生做我们全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导师”,在全区掀起向魏书生同志学习,以魏书生为榜样、楷模的教育改革热潮。
做教师的,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看待你工作的对象——学生。许多教育工作者往往把自己摆在学生的对立面,由于有了这个立足点,往往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教育对象,当成你加工的“产品”,而忽略了学生的积极性。教育、教学的过程本来是互动的两个方面,是由“教”与“学”两个积极性组成的,而我们多数同志,在这个起步阶段,就只想教师这一个方面如何“教”,而忘记、丢掉,甚至扼杀了学生如何“学”。这就是说,从工作起点开始,就丢掉了一半的动力和能力,“半个”与“一个”怎能比呢?这就是我们普通教育工作者与魏书生的主要区别之一。由此分界,两种教育思想、教学手段就相去甚远,一面是我教育你,出了问题是学生的,你是“笨蛋”;一面是师生平等,对学生充满了真挚的“爱”,“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就拿如何看待差生这个问题来说,许多教师对课堂上睡大觉、下课胡打闹这类学生感到头疼、反感,动不动就批评指责,甚至达到闭眼不愿见,嗤之以鼻的程度。而魏书生同志不这样看。他说,这样的学生身上也有许多长处。他说一个学生课堂上什么也不会,什么也听不懂,对课上内容一点兴趣也没有,一坐就是45分钟容易么?如果说45分钟好过,一天连坐五六节课容易么?一个月两个月,半年一年总这么坐,这不就更不容易了么,这得有多么大的毅力才能做到这一条!动不动还要受老师的批评、指责,受同学的白眼,家长的责骂,甚至还有皮肉之苦。你想想这样的学生有多大的忍耐和抗挫折能力呀!魏书生接着说,当教师的都有一条经验,学生毕业后对教师感情深的有两种学生,一是班级优秀生,再一个就是这些同志们眼中的“差生”。你平时那么对待人家,没给过人家好脸,毕业后,长大了还回来看你,你想想人家有多么宽广的胸怀!这些学生在学校差,出了社会不一定差,一些有作为的人,不少可能在校时就是“差生”,想到这些你不觉得这些学生很可爱吗?!人家在课堂上像“上刑”似的坐着,下课还不让人家活动活动筋骨吗?课间就那么点儿时间是属于人家自己的,还要遭到讥讽,你说他能不“火人”吗?……魏书生的讲话、举例,让广大教师的视觉换了个角度,心理发生了变化。半辈子没弄懂的事,魏书生让大家开悟了……
做教师碰到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搞好教学,提高教学成绩。一般教师通常的做法就是如何精心备课,工夫下在如何处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上。魏书生同志当然也注意这些“通常”的方法,但他下工夫最多的不是备教材,而是“备学生”,主要不是想教师怎么教,而主要想的是学生怎么学。这又是魏书生比我们一般教师大大高明的一步棋。他是语文教师出身,做了教育局长后,还要在他工作过的初中教一个班的语文课(这在全国可能是独一无二的)。他的课我听过,课上他没讲几句话,学生对他的到来似乎也不怎么期待,各忙各的,课堂“密度”很大。不了解他的人可能认为事先做过“彩排”,了解他的人知道,一般情况下魏老师的课都是学生自己在学习,在读,在思考,在做“日记”、“感悟”一类的写作。期末考试成绩怎么样?谁也比不了。这里有什么“神法”?有。这里的“神法”就是培养学生自学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语文教学大师叶圣陶老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是这位语文教学大师名言的真正实践者。魏书生接过一个新班,拿语文课本的头几篇课文做例子,在这个时候他根本不讲什么教学进度,他与同学一起讨论自学语文的方法,与同学一起归纳“语文知识树”。所谓“知识树”就是语文学科涉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字、词、句、篇、读、说、写……),从第一课开始就让学生以课文为例子,学习和运用自学方法。在反反复复训练“自学方法”的运用中,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兴趣和习惯。这个过程教师的指导和“导演”非常重要,这是个“授之以网,而不是授之以鱼”的过程。经过一段这样的训练,学生逐渐掌握了“织网”、“撒网”的本领——自学语文习惯、自学语文能力的本领,教师就退到“二线”,学生真正成了“主导”和学习的主人。达到这个程度后,不用说学几篇课文,就是学几本课文也是绰绰有余。魏书生到外地上公开课,可以拿初三的课文给当地初二、初一学生上,学生在魏书生的指导下,学起来并不费力,其奥秘就在这里,就在于培养“自学方法”。当然在外地只给学生上一两节课,学生的水平与魏书生带的班根本无法相比,但就这一条也让语文老师们目瞪口呆。
魏书生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还有许多独到之处。如,在培养兴趣方面,在培养学生性格方面,都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他经常说,兴趣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他的“兴趣→性格→命运”的公式就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很好地思考和理解。他带班,让学生自己做主人,自己管理自己,教师只做这个班集体一员的思想,就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充分的人性化的管理……他的“民主”与“科学”教育思想有多本专著,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精神“食粮”。
总之,魏书生对我们区的教学改革起到楷模和导向作用,甘井子区一批学习魏书生的典型在茁壮成长,我本人当时尽管已年近退休,但还是对学魏书生乐此不疲。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给我们补上了当教师的基本功这一课。魏书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感悟
同样都是教师,基本观点不同,基本方法不同,学生受益相去甚远。一位好教师,真的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独具慧眼,可以从一块顽石中看到里边的美玉,把一块玉胚雕琢成精美的稀世之宝;反之,就会压抑和磨灭学生的希望之火,污染学生的心灵,成了未受惩罚的历史罪人。
人类从诞生那天起,对客观世界观察、研究的多,但对自身的主观世界观察、研究的就少,这可能与人的眼睛长的方向有关。人类对大自然、对天体、从宗教到现代科学,都有较高水平的研究,但人类对自己五尺之躯知之却甚少。现代医学、现代教育,总之一切涉及对主观世界的研究都是相对落后的。我对魏书生同志的教育思想的认识,很可能挂一漏万,尽管这样,我也受益匪浅,他的报告,是我听到的最好的报告。
“向魏书生学习,以魏书生为师”已成为甘井子区教育教学质量腾飞的“秘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