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0月,在大连市“双基”拉练验收的基础上,选送甘井子区代表大连市作为省第一批“双基”验收对象。所谓“双基”,就是这个地区:①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包括学校硬件建设:校舍改造,有无危房,三室建设(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学校软件指标:学生辍学率、在校生巩固率、学科及格率及身体健康状况等;②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45岁以下青壮年文盲占人口比例的要求)。“双基”是对一个地区教育,结合我国国情,制定的有中国特色的验收标准(发达国家有些已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双基”重点在第一项。而我们甘井子区这几年中小学软硬件建设,不但在全市名列前茅,在全省也是屈指可数的,所以,对这次验收,我们基本上做到了胸有成竹。
尽管工作准备充分,但第一次接受省里验收,从区四大班子到区教委,还是有些紧张,生怕哪里出现漏洞,给大连市丢面子,给甘井子区脸上抹黑。再说我们各乡镇的财政也向教育倾斜得够多了,辛寨子镇贷款新建上万平方米的十八中新校舍,教学设备全都是新的。在辛寨子镇的带动下,全区七个乡镇、管学厂矿都投入了相当的财力。这种情况再过不了关,下一步真的不知该怎么办了。省验收团是由省教委一名副主任和基教处李兴民处长带队,下面的工作人员都是各项验收指标的行家里手。省里的验收程序是先听被验收地区工作汇报,然后提供全区学校名单,由省验收团随机抽出部分学校作为样本,再下到“样本”学校进行逐项验收打分,最后向被验收的当地政府反馈验收结果,大约日程为五天。
对省里的这个验收程序,我们事先是知道的。市教委曾对我区“模拟验收”过几次。说实话,全区一百零五所学校,不可能都像辛寨子镇那样彻头彻尾地做了全面准备,五个手指伸出还不一样齐呢,钢铁坦克还有“软肋”,全区能没有“小鱼穿大串”的学校吗?所以,迎接省里验收最怕的就是抽到“小鱼”和“软肋”。但在省里验收前,我们区教委有关人员也曾到省里宣传过的几个典型地区明察暗访过,即使是他们的“样板校”与我们甘井子区十八中等学校相比,也是无法平起平坐的(各地区经济实力不同,甘区当时号称辽宁第一区)。所以,在验收汇报会上,在双方正襟危坐,小脸都绷得挺紧气氛有些紧张的情况下,我这个会议主持人,讲完了客套话,介绍了双方领导后,为了缓和会场气氛,诙谐地说,现在我们分成对立的两排坐着,但不是两国谈判,我们是一家人。甘井子区是辽宁省的一小部分,我们工作做好了,也是给省里争光,将来说不定甘井子区会代表辽宁省接受国家对省里的验收呢。我说到这里,省验收团领导点点头,甘井子区领导脸上也泛出了笑容。然后我接着说,现在是坐在面对面的位置,下午,我们就坐在一条板凳上了……会场里发出了轻松的笑声。
区委、区政府这些年把抓“普九”,抓“双基”确实当成了一件大事,经常下基层调查研究或现场办公,所以情况很熟,时任区委书记冷明述同志在汇报的过程中,时而读稿,时而讲亲身经历和感受,整个汇报很成功,会议气氛很融洽,不知不觉中双方的“立场”就发生了变化,变成一家人了。到“抽样抽签”时,验收团说甘井子区做了这么多工作,成果巨大,事迹感人,你们送检几所学校算了,我们不抽签了。但我们心里有底,特别是刚才的汇报,使我们更加感到“俊媳妇想见公婆”了。省里看我们诚心诚意,胸有成竹的样子,只好抽了签。还好,抽出的二十几所学校没有一所是“软肋”,所以,更有“粮足不怕灾荒年”的感觉。
省验收团验收了三天,各校汇报的口径和思路一致,送检的材料格式一致,到一线看校建,除了档次有些区别外,建设风格、布局等也是全区一致,他们在越看越高兴之余,心里也嘀咕,甘井子区真的是“清一色”比外县区“高一头”吗?在第三天从革镇堡镇去红旗镇的路上,验收团看小辛寨子村路旁有座四层楼像学校,就问我们这是不是一所学校,是不是抽签中的学校,我们告诉验收团是一所村小,叫小辛寨子小学,不是抽签学校。省验收团问可不可以临时到这所学校看一看,这是突然袭击,想更深一层看看甘井子区到底怎么样。我们说当然可以,省领导想检查哪所学校就检查哪所。于是,车队放慢了速度,在这所小学大门口停了下来,工作人员跑到传达室(在楼内)叫门卫开了大门,于是验收团额外又增加了一个临时抽查样板。到了学校楼内才知道校长不在学校在镇里开会,于是打电话往回叫,学校教导主任接待了我们,这时省里验收人员像到前面各校检查验收一样,一一过目有关材料和设备,还找了一些老师和学生代表座谈。验收的结果省里很满意,所以校长回来后没让汇报,就启程赶往下一所计划内的学校。这所临时被抽检的学校,不但没给甘井子区“掉链子”,反而增加了甘井子区送检的筹码,这一下省里验收团真的放心了,看来甘井子区送检与未送检的一个样。所以,当天晚上就决定第二天还剩的几所学校免检了。
省里的验收反馈会好像是在大连湾“碧海山庄”举行的。会前省里李处长透露,这次省里到下边验收同时下去三个组,除大连外,还有丹东、盘锦,效果最好的还是甘井子区。同时,还打招呼让我区准备代表辽宁省,下一步迎接国家“双基”验收。所以,省验收反馈的内容就可想而知了。甘井子区从上到下备战一场,打了一个漂亮战。
感悟
甘井子区的“双基”工作是实打实的,所以迎检的成功应是全区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区人民的光荣。省验收不久,甘井子区被评为辽宁省“双基”先进县区。不久,幼儿教育、成人教育也先后被评为省先进县区。后来,我们区还真的代表辽宁省迎接国家验收。国家级督学张昌然验收后说:“这两天在你们区从东往西走,越走越高兴,越看越兴奋,全国不要说都像你们区这样,就是有一半像甘井子区这样,我们国家的教育面貌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人口素质就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就会加快……”
面对这样骄人的成果,我永远不会忘记当时七个农村乡镇时任书记、镇长呕心沥血、夜以继日奋战校建一线的光辉业绩。王世勤、刁世千、金广权、王淑荣、姜明祥、邓跃武、刘桂荣、王世宽、徐纯常、葛连顺……这些农村一线干部及教委金广玥,至今还是我心目中的“功臣”。
王殿录、刘兆敏、吕云峰、金喜庆、王柱、夏尊纯等一批时任校办工厂厂长给予对口学校的大力支持,也对教育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甘井子区“双基”工作除各级政府作出巨大努力外,区教委负责抓后勤建设的吕传德副主任多年来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牺牲无数节假日战斗在第一线,所以我在退二线的会上讲:“吕传德同志在甘井子区教育史上是作出了突出贡献的,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