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周穆王五十岁才得到王位。他为了趁早建立一番事业,决定巡行所有的地方,一则扩展势力,二则玩水游山。刚巧那时有个叫北唐的地方进贡了一匹名马,能日行千里。穆王大为高兴,夸奖不止。因此,有些献媚讨好的臣下纷纷搜寻名马。不几日,便得了八匹最好的骏马,都是天下无双的名这些都是乾隆的个人印款,装饰意味非常浓郁。驹,有赤骥、飞黄、骅骝、渠黄、盗骊等。周穆王用这八匹骏马驾车,渡水登山,如履平地。故有八骏之说。
[题材二]八吉祥
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计为八吉祥(或称八宝),是佛家常用的象征吉祥的八件器物。《北京雍和官法物说明册》载:法螺,佛说具,菩萨果妙音吉祥之物。法轮,佛说大法圆转万劫不息之物。宝伞,佛说张弛自如,曲复众生之物。白盖,佛说遍复三千净一切药之物。莲花,佛说出五浊世,无所染着之物。宝瓶,佛说福智圆满,具完无漏之物。金鱼,佛说坚固活泼,解脱禳劫之物。盘长,佛说回环贯彻,一切通明之物。
[题材三]三阳开泰
《易经》载:“十月为坤卦,纯阴之象;十一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羊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祥之象,故俗以三阳开泰为岁首赞颂之辞。瓷器、国画往往画三只羊,题“三阳开泰”。画九只羊,题“九阳启泰”。九阳也是《易经》上说的九个阳数。
[题材四]乞巧图
乞巧是旧时民间风俗。妇女于阴历七月初七夜间向织女星乞求智巧,谓之“乞巧”。《荆楚岁时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相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就是用一条色线穿上七个针,并在大厅里摆上瓜果,这时如果有一种像蜘蛛似的喜蛛爬到瓜上,就认为是得到“巧”了。
[题材五]五瑞五灵图
五瑞,即神龟、甘露、紫芝、嘉禾、玉兔五种祥瑞的事物。五灵,即麟、凤、神龟、龙、白虎五种灵异鸟兽;去掉白虎称为四灵。
[题材六]天女散花
天女散花是佛经上的故事。传说佛界有一天女,以天花散在各菩萨及弟子身上,以此来试验他们的道行。唐朝宋之问曾云.“龙王献水,喷牛马之尘埃;天女散花,缀山林之草木。”后来天女散花意为春到人间,春光长在。
[题材七]瓜瓞绵绵
《诗经·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瓞为小瓜。本意是说周的祖先像瓜瓞般相继,后多用为祝颂子孙昌盛之辞。
[题材八]太平有象
吉祥图饰之一。画面为象背上驮一宝瓶。象表示景气、气象。瓶与平同音。该题材寓意天下太平,万物安宁的吉祥景象。
[题材九]百鸟朝凤
凤凰亦叫凤皇,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为凤或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鸟王。因百鸟都要朝拜它,故有百鸟朝凤、百鸟朝皇、百鸟朝王的传说。
歙砚上的松鼠葡萄纹瓜瓞绵绵砚拓片[题材十]岁寒三友松、竹、梅称“岁寒三友”。宋代以后国画、瓷器图案中多见。竹、松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之称。
[题材十一]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魏晋间七个文人名士的总称,史载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刘海戏蟾图
刘海戏蟾向来是最常用的艺术题材内容之一。[题材十二]并蒂同心并蒂莲也叫并头莲。旧说,并头莲红白都有,一茎开双花,故名并头或并蒂。后人以并蒂同心比喻夫妻和美,形影不离,同偕到老。
[题材十三]刘海戏金蟾
民间有“刘海戏蟾”的传说。刘海为樵夫,与狐仙胡秀英相爱。胡秀英被金蟾乘机夺走了的宝珠,即将显现出原形。刘海进山与金蟾决斗,夺回了宝珠。金蟾形似蛙,三足,会口吐金钱,得之可致富。明清之际,“刘海戏金蟾”的画非常盛行。清初以来,更是常见于各类杂项上。
[题材十四]玉堂富贵
玉堂泛称富贵之象。工艺品画玉兰、牡丹,题玉堂富贵;画牡丹、海棠,题满堂富贵;画牡丹、寿石,题长命富贵。
[题材十五]芝仙拱寿
芝仙即灵芝,古人以之为瑞草或仙草,吃了可以长生不老。拱寿是双手合抱致敬的意思。在国画或瓷器、杂项上画灵芝、水仙、石头、竹子称“芝仙拱寿”。
[题材十六]和合二仙
和合二仙为传说中的仙人。二人均为蓬头笑面,身穿绿色衣,一人手捧圆盒,一人手持盛开的荷花,相戏而笑;一群蝙蝠自盒内飞出。“荷”与“和”、“盒”与“合”谐音,此纹样寓意夫妻和谐、好合。
[题材十七]金玉满堂
金玉满堂是形容财富极多。因鱼与玉同音,故图案纹样多画金鱼。该题材是民间极常见的装饰图案。
[题材十八]麻姑献寿
葛洪《神仙传》中说麻姑乃仙人,成仙后一向住在蓬莱仙岛。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设蟠桃盛会,麻姑在绛珠河畔用灵芝酿酒,向王母献寿礼。故旧时祝贺女寿多画麻姑像赠送。或称献寿。
撇开外表赏本真
有一位杂项收藏爱好者,第一次见到匏器,感到非常意外。别人告诉他说,匏器就是用葫芦做成的器物。看着奇形怪状的各式匏器,他大惑不解地问,这些东西的器形如此奇特,古时候又没有什么转基因之类的技术,像这些方形的、菱形的、刻花的,甚至还有打了好儿个结的,是如何生长出来的呢。旁边懂行的告诉他,这些都是套着制作好的模具长出来的,很难长成,成本投入很大,一件精美的匏器加工出来,常常要牺牲掉成千上万个葫芦。所以每件精美的匏器都弥足珍贵,把玩的人也都倍加珍惜。
在各地鉴定藏品的闲暇,作者都会去当地的博物馆学习、欣赏。
这说明器形和工艺都花费了匠人们的心血和汗水,是我们杂项收藏者需要关注和欣赏的内容。此外,不少材质也因为稀少而独具美感,包浆也有浓郁的沧桑之美。
看器形和工艺,体会古人之辛劳良苦
从发展的角度讲,后世出现的技术应该比前代的要高明、精湛,但是在古玩收藏中却往往不是如此。不少古代的加工工艺如今都失传了,造成现在的收藏者只能在猜测中欣赏工艺和器形的美。
铜胎掐丝珐琅三足妒
清晚期高33厘米
估价:USD8,000~12,000一位收藏鼻烟壶的朋友,近些年专门收藏料器鼻烟壶,而且小有成就。大家都知道料器鼻烟壶重的不是材质,因为它的材质很普通,并不值钱,但是它的工艺却是上佳的。面对着一堆搅料、套料、洒金星的鼻烟壶,他往往唏嘘不已,说鬼斧神工这个词还真的有地方用。
器形和工艺是古玩经济价值的评价标准,更是其艺术价值的鉴赏标准。站在一大堆古玩中间,随手拿起来的都可以是一件造型让你心动的藏品。仔细端详,每个细节都处理得那么舒服自然,作为一个收藏者,你肯定会有不错的心情。
器形和工艺是古玩断代的标志或者参考因素,它们代表了一定时期的一些主观审美认识和客观加工技术,因而最能反映当时人的一些风貌,因而也是最值得收藏者重视和鉴赏的地方。
竹雕竹林七贤笔筒比如一位刚入门的收藏者见到了一件明代掐丝珐琅僧帽壶,他会十分惊讶。为什么这个容器会是这个奇怪的模样?而且还很庄重大方?旁边有人告诉他,这个形制出现于元代,和藏传佛教有着紧密联系。他就可能领悟到,原来器形也有这么多的文化内蕴,难怪看起来总是有一种特别的美。他可能又会问了,为什么那个三足炉的腿做成象头模样?因为象在古代代表着祥瑞,预示着天下太平,所以很受当时人的喜爱。炉腿做成象头的形状,一是反映了当时人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当时的金属加工技术是非常高超的。收藏文房用具的,肯定也会对形态各异的洗、丞、架、搁、筒痴迷。
古代的工艺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上面凝结了一代又一代工艺师们的心血和汗水。就拿古代漆器的制作来说,古代大漆的制作加工是非常辛苦和危险的,因为大漆腐蚀性太强,漆工很容易受到伤害。所以,拿着一件古玩漆器的时候,一定要反复观察它的细节,欣赏它的工艺,去体会创作之不易。
景泰蓝是我们的国粹,它来自国外,却又在国内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推广,工艺是绝精的。虽然有人说它的模样过于媚俗,但从没有人否认过它的工艺,甚至国外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因为自己钻研不出来,还专门到中国偷艺。有的工艺失传了,又被当代艺匠历千辛万苦重新研制出来。如前面提到的铸胎珐琅技术失传多年,最近也被几位大师经过成千上万次的试验,重新给找了回来。但是还是有不少工艺已经失传了,至今仍旧没有被重新研发出来。比如古代铜器的防锈技术,为什么越王勾践剑沉睡于地下两千多年仍如新发于硎,锋利如新?这类的技术出现有一些特定的因素在内,我们很难重新研制出来,可以说是后无来者的,最多只能摹仿。所以,遇到这类藏品,你能不为它的工艺吃惊、惶恐、崇拜?
有些古玩的工艺更以繁复著称,比如一件小小的玉笔管,可能就是古代一个琢玉高手几个月的劳动结晶。你能不去欣赏它,珍视它?
材质,贵乎稀有
玩古玩,识别材质是基础,欣赏材质的美更是一种相对比较高级的活动,因为除了加工工艺师和原料采集者,很少有人能对材质直接产生兴趣。老玩家欣赏材质的美时,通常会陶醉其中,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听说有的爱上网的藏友,他们说在网上一见到材质上佳的藏品,自己总是忘了时间,甚至都有一种流口水、很饥饿的感觉。这些人多数有些痴迷,用的虽是网络用语,但是并不算夸张。
这件黄杨木雕观音为明代晚期作品,包浆莹润、厚重,古意盎然,透发出一种金属般的光泽。材质之所以美,关键是有些材质并不常见,甚至非常少见。所以,材质贵乎稀有。有一位收藏木雕的藏友,对硬木的美丽花纹非常痴迷。但是一个好的硬木雕作品往往上万,不是一般收藏者能轻易买到的,更不用说那些有价无市的了。这个藏友眼见收藏成品不易,就转而收藏价格相对较低的各种木材,当然,有些只是一些边角料,甚至一些刨花碎片他也收。到现在他的材质收藏已经比较完善成系统了。别人问他,你觉得这种收藏叫收藏吗,是不是这样收藏是为了淘换更完整的木雕作品?他回答得很干脆:我现在更注重的是原始材质的欣赏,有时候甚至觉得超过了它上面的人工美。欣赏这种纯自然的美,让我体会到一种质朴而神异的感觉。
的确,大自然创造出了很多神奇的原材料,这些材料具有特殊的质感和独特的纹理,让你不得不对它们产生美丽的联想。当然,这个联想有时候针对的不仅仅是古玩。
有些能够在古代加工制作成工艺品的材料,经过成百上千年的采伐挖掘,已基本所剩无儿了,好的更是难觅其踪,所以收藏价值极高,而欣赏其质地纹理成了一件奢侈的享受。
比较珍贵的材料中,玉石的种类最多,颜色和纹理也最丰富,所以也最值得收藏者认真观赏,欣赏它们丰富多彩的变化。而珍贵的木材,如紫檀、黄花梨、鸡翅木等,也都值得慢慢观赏。
牙角的材质最为特殊,凶为受保护,所以将越来越稀缺。它们也比较耐看,在故宫工作期间,笔者曾经在放大镜下面观察过不少牙角雕。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犀角的躺在古玩市场上的如意,包浆貌假老旧,可能经历了一个做旧过程。材质结构十分特殊,在放大镜下面看,看到的是亮亮的条状结构,这种亮甚至多少带些荧光,甚至有些像焰火,金碧辉煌的非常美丽。这是其他材质所不具备的,也是仿制品仿制不出来的。
欣赏包浆,与古人做一个沟通
看过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藏友都会有印象,里面和珅曾经给乾隆买来两个汝窑的笔洗,在呈献给皇上之前,他把那个完好的笔洗故意给砸了,然后把那个有磕碰,看着比较破旧的交了上去。他手下的人看不明白,问他为什么不把好的留下来。和坤回答说,这个又旧义有磕碰的才能显示它是好不容易保存下来的东西,才更加弥足珍贵,也才能讨皇帝的喜欢。这个故事就引出了一个包浆的问题。和珅那么做,里面有收藏的道理,也有他的处世道理,当然,为了包浆而破坏珍稀的古玩,确实为人所不齿。这是另外一个方面的理解了。如果我们普通的藏友真是收藏到了好且显得比较新的东西,大可安心正常收藏保养,不必非得换个破旧一些的。
“九霄环琨”紫漆琴是存世绝少的唐代古琴仙品,其上的斑驳痕迹,让欣赏者很容易去遐想它一千多年的风雨经历。包浆,说白了,也就是历史在古玩上留下的痕迹。我个人认为,广义的包浆也应该把沁色和磕碰损坏包含在内。古玩行里的人都知道,看一个器物老不老,值不值钱,很重要的一个参考因素,是看它的包浆如何。如果包浆不成,被完全破坏掉了,任怎么说它是保真的精品,很少会有人再去问询,其价格也必然一落千丈。这些是比较俗的层面了。
更重要的是,包浆本身凝结了一定的历史,见证了很多前任收藏者的酸甜苦辣。圆明园和长城为什么在修复与否上争议这么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古物或者古迹就是要保持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保持其本身应该具有的面貌,这个价值要远远高于修复的价值。这与古玩收藏的道理是相通的。
古玩的包浆能够让收藏者在安静的房间内,凝视其上面的宝光,去凭吊这个古玩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去和古人来个情感上的交流,让你的内心得到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