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夏收往往是伴随着布谷鸟的一路高歌而到来。布谷鸟鸣叫过的地方,炎炎烈日下庄稼会发生质的变化,渐渐走向成熟,乡亲们便舒展筋骨磨刀挥镰准备收割小麦。
仲夏时节,故乡成片成片的小麦成熟了,饱满的麦穗儿像博学的人谦虚地低着头,随风轻摇,有时起伏不定形成了一道道金黄的麦浪,扑面而来,散发阵阵清香,沁人心脾。一到这个时候,黄色便成为故乡大地上的主色调了,忙碌的人们也就融入到这主旋律中,欢快地、挥汗如雨地收割,还原大地本来的面目,绘就一幅美妙的劳作图画。没有过多久,大片大片的小麦被割倒,取而代之是那摆得整整齐齐的一个个小麦捆子,继而是摆立得整齐有序的麦码,像一排排站岗的哨兵,经受着夏天烈日的考验和风雨的洗礼,不足十天,鲜活的小麦秸秆被吹干,小麦颗粒被晒硬。农民争先恐后、时不我待、起早贪黑,或用拖拉机或用人力架子车拉运,把满山遍野、东西南北、零散不堪地块的小麦集中拉运到碾麦场,那场面匆匆忙忙、车水马龙,田野、乡村道路、麦场上处处呈现出一派繁忙、热闹景象。家乡人习惯把小麦堆积成小麦垛,小麦垛是农家人的骄傲,谁家的小麦垛最大、最高,就证明谁家的小麦丰收了,谁家就富裕殷实,它也便成为农民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新闻话题。
小麦收割完毕后,每个麦场里垒起一座座象征着希望、丰收和红火的麦草垛。
堆垒麦草垛在家乡农活当中是件有学问的活计,要想堆垒好小麦垛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近百户的大村庄里青壮年劳动力纵然多,但真正会堆垒小麦垛的人并不多,因为有技术、辛苦,大多数年轻后生望而却步、都不愿意学。二叔是方圆几里堆垒小麦垛的师傅高手,二叔打小下田劳动,跟随庄稼把式犁地、堆垒小麦垛、扬场,岁月的流逝催促二叔渐老,农家活计样样精通。每到夏收之际,是二叔最繁忙的时候,既要给自己家收割小麦,又要帮助村民堆垒小麦。二叔进场之前,总要抽两三支烟,过足了烟瘾方才进场,堆垒小麦垛的大小取决于主人的小麦捆数量,为堆垒一个漂亮、完好的小麦垛需要花费一整个上午或下午。堆垒小麦垛关键是麦垛底座子,只要底座稳定、基础牢固,麦垛才会高大滚圆。二叔先是把捆子大、个头高的小麦捆一个挨一个地立在一起,立圆立挤,使他们紧紧地抱成一个团,再左堆垒旋转一圈,右堆垒旋转一圈,一层堆垒一层,哪儿需要伸展出来,哪儿需要收缩,心中自有分寸,娴熟掌握。我小的时候喜欢在场里凑热闹,帮助二叔搬运小麦捆子,二叔站在小麦垛上边接住场里人扔上来的小麦捆,边一圈一圈地堆垒、压心,小麦垛堆垒六七米,有的高达十米。堆垒一个小麦垛往往使二叔衣衫浸透,加之尘土,衬衣出现一圈圈明显的汗渍,为了防滑脱掉鞋和袜子,光着脚板踩在小麦捆上,长年累月的磨炼,练就了二叔不怕扎、不怕硬、不怕晒的脚板。顶部小得不能站人了,二叔站在梯子上用叉子挑起小麦捆堆垒,直到麦垛又高有尖。美容、戴帽是堆垒小麦垛的最后一个工序,二叔拿起铁锹或铁叉,开始给自己的“杰作”美容,哪儿伸出来太长需要打一打,哪儿有个小洞怕雨水淋进需要往出扯一扯,精心地给小麦垛梳理,再戴上一个用麦秸秆编织的大草帽,使其更加尽善尽美。
过去场里堆垒的小麦垛好似一个个的大馒头,农民种植小麦多,风调雨顺加之科学种田,粮食产量高,家家户户的小麦垛都多都大,几十家一个大麦场,堆积着故乡人一年的口粮、辛苦和希望,故乡人特别爱惜自己的小麦垛。组织人员防火、防盗,日夜轮流值班、巡逻。故乡打碾小麦一般在十月秋收结束后,因为田地里的农活已经干完,加之那时阴雨天较少,天气晴朗适合打碾小麦,农户种植的小麦多,农家麦场小麦垛堆垒得满满当当,打碾往往持续一两周时间,那时的农民勤劳、团结、互助,不分家庭贫富、老少、男女,无论谁家打碾小麦,乡亲们都组成互助组义务帮忙,摊场、翻草、起堆、扬场、装袋、运粮等等,大家有说有笑,齐心协力帮助主人。
现在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科技种田的推广,马铃薯成为家乡人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小麦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黄土地的六七月份,随处可以看到另一番景象,成片成片蓝白相间的马铃薯花儿取代了金黄金黄的小麦,农民把土豆变成了致富的“金豆豆”,故乡麦场里的小麦垛也逐年减少,人们种植小麦的面积少了,但是亩产量不减,农民除了自产自足以外,大面积种植优质马铃薯,依靠马铃薯走上了脱贫致富路。故乡小麦场里的麦垛变小变少了。每到夏收我总要回故乡,夏收期间农民也没有以前那样忙乎,收割小麦时间大大缩短,有的用收割机一边收割一边便把小麦装进口袋;有的一边拉运一边用脱粒机在麦场里脱粒,倒也省事方便,麦场里堆垒着能数清的、少得可怜的小麦垛,显得单调、零散,记忆中堆垒的满场都是的小麦垛渐渐淡出了我的脑海,我的心里却没有沉重感,相反感到异常地高兴。过去曾经是堆垒小麦垛高手的二叔也不再伤感,倒也轻松无比,每年用不着再顶着烈日、提心吊胆站在高高的麦垛上汗流浃背,他也拱棚种植优质马铃薯,家里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如今,故乡人们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又种植起了日光温室、拱棚早熟马铃薯、瓜菜、中药材,产量高,收入是种植冬小麦的几倍,人均纯收入增加,脱贫的步子迈得更大了,进而向小康社会迈进。
昔日的小麦垛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