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这名字多么令人向往,走进这大气如山、美丽若仙的村庄,你会被建筑古朴,民俗特色浓郁、和谐幸福的新农村所吸引,情不自禁使自己由衷地感叹它的宏大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建设者的睿智和超卓手笔。
隆德县自古地理位置重要,东望关陕,西眺河洮,南走秦川,北通宁朔,处于西安、兰州、银川三省会(首府)城市辐射圈中心,312国道和兰(州)青(岛)高速公路横穿全境,是西北通向华中及西南地区的通衢要地,自古有“关陇锁钥”之誉,位于县城东面出口处的六盘人家凭借六盘山天险更是咽喉的锁钥。六盘人家原是一个古老的小村庄,它位于气势磅礴的六盘山,茂密的森林、汩汩的流水造就了它美丽的底色,更有着浓厚的红色文化、百年的文化积淀,给它深刻的内涵。只是静静地等待有情人来懂她、识她、挖掘她。正因为风景如画,也正因为境内的六盘山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有着胜利之山之称,才被精心规划、投资开发、建设成融历史、文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六盘人家,以她美丽的倩影成为宣传推介隆德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带着深深的向往,我走近她、亲近她、体会她,敬佩之意油然而生。我想六盘人家的名气恐怕与山、村庄、人们有关,它是革命圣火传播过的地方,有着光辉历史的地方,更有着与时俱进、传承红色文化的古朴村庄,是隆德县传播“红色革命、绿色生态、民间民俗、闽宁协作、秦陇农耕、健康养生”六种文化的中心。
深秋的六盘山是个多情的季节,泉水丁冬、秋水涟漪,渐劲的秋风带着多彩的画笔,使厚重的六盘山浓墨重彩、层林尽染、硕果飘香。我喜欢站在高高的大山上饱览,成熟的六盘山显得更加高大雄伟、气宇昂然,山下的六盘人家街道宽阔,排排民房古朴典雅自然,农家乐生意兴隆,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民俗广场,继续传播和发扬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六盘山精神,以崭新的面貌向人们诉说隆德“六种文化渊源”的过去和发展。独自凝立、守望广场,不知不觉地耳畔响起悠长的故乡花儿,但见行人穿梭,看着巨幅书法绘画雕刻泥塑,各种文化符号元素栩栩如生,思绪竟穿越悠悠岁月长河。
想当年,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的遗迹虽然早已化作历史珍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关于长征中的故事以及六盘山精神却犹如磁石般牢牢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当地群众和游客、艺术家来去匆匆地探访,这里至今流传着诸如左宗棠、张文源、张维岳、雒达等名家的翰墨丹青。据县志记载,隆德县得名于羊牧隆城及德顺军两名之尾首二字,隋属平凉郡,唐属原州监牧地,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筑笼竿城(今城关镇),为德顺军治地。天禧元年(1017年)在火家集置羊牧隆城,属德顺军。庆历三年(1043年)更名为隆德寨。金皇统二年(1142年)升隆德寨为隆德县,县治在羊牧隆城。元初,隆德县治由羊牧隆城迁至笼竿城。这些文字为发展奋进的六盘人家无疑增添了实力与肃穆。难怪著名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来到隆德,欣然为杨家店民俗村提笔写下遒劲隽永、意味深长的“六盘人家”,他深情感慨道:“走过许多地方,没想到六盘山成为自己的必经之地,它虽然偏僻贫穷,不为人知,却比大江南北的名胜更自然原始、更有文化,不露痕迹的沟通着中国。”冯老的题词命名为原本具有革命传统的杨家店村注入新的文化气息,也使“六盘人家”这个名字广为流传。是啊,杨家店村(六盘人家)是红军长征转战南北,胜利到达陕北的要道,欧亚大陆桥之称的312国道必经之地,北方农耕与红色革命文化相交融沉淀于此,追溯历史,让人由衷地感慨万千。
1935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二十五军3000余人在军长程子华的带领下,在隆德县兴隆镇(今西吉)一带休整后,沿好水川东进,先遣部队从红土路出发经张银、水磨、蔡家湾、杨家店翻六盘山,所经之地打土豪分粮食。当时该村的姓程的一位老人黑夜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带路翻越六盘山,结下军民深情。1935年10月7日凌晨,毛泽东率大部队沿小水沟向六盘山急进,翻越六盘山,毛泽东等在山巅饱览了六盘雄姿。毛泽东对张闻天等说:“这里可观三省,快到陕北了!”他满怀激情,抒写了著名诗篇《清平乐·六盘山》。现在无论你到六盘人家文化广场,还是登上六盘山,都会感受到浓浓的红色革命文化。大气磅礴的六盘山纪念馆整体建筑由纪念馆、纪念碑、纪念广场、纪念亭、吟诗台五部分组成,成为人们缅怀先烈,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纪念馆先后被中央宣传部、团中央列为全国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第四批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也被评为4A级国家旅游景区。六盘山是一座绿意盎然之山、一座胜利之山,其蕴涵的生机灵气、传承的长征精神,将永远孕育和激励着后世中华儿女。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华章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六盘儿女的斗志,当地群众秉承六盘山精神,开拓创新创佳绩,奋勇争先奔小康,深入挖掘整理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发挥和利用六盘山长征纪念馆、毛泽东吟诗台等红色资源,在六盘山西麓建成六盘人家(杨家店)民俗文化村,建设以红色文化广场为核心的革命传统文化鉴赏区、红军路、景观河道等基础设施。走进六盘人家,你会被焕然一新、排列有序的红砖墙壁、蓝色琉璃瓦屋脊的农户房屋所吸引,农民会热情地邀请游客做客,农民穿戴干净时尚,农户家摩托车、农用车、家电齐全,处处洋溢着和谐幸福的景象。更为独特的是生意红火的农家乐,青砖白墙的仿古建筑,县内知名文化人士的外墙上的书画创作,门楼上镶嵌的花砖等手工泥塑和砖雕作品,屋内布置了书画、篆刻、泥塑、刺绣、剪纸等艺术作品,为农家乐注入多元民间文化元素,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餐饮娱乐,不知不觉中人的心灵受到净化、熏陶。尤其是六盘人家民俗文化广场,多元化、独特、活灵活现的地域民间民俗文化元素,提升了六盘人家的精气神。村民进而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培育文化旅游、花卉苗木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建设富裕和谐文明秀美的六盘人家,如今又对国道沿线实施改造,延伸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新居,把长征纪念馆、毛泽东吟诗台等景点和六盘人家民俗文化村景点、六盘山珍稀植物引种驯化基地暨生态园连接起来,体现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特色。同时,又保护着百年的文化古迹,做大做强书法、农民画、剪纸、泥雕、砖雕、刺绣等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名片,展示“全国文化先进县”的魅力。六盘人家民俗文化村已成为自治区首批十个“三星级农家乐”旅游景点。
弹指一挥间,曾经支持过红军长征的老人纷纷逝去,破旧贫穷的小村庄已成历史;悠悠岁月、诸多变迁,唯有这雄伟的大山见证着,如今的六盘山革命纪念馆和六盘人家广场,共同讲述着这段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