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农忙往往是从春耕备耕开始的。北方冬季漫长,立春以后,故乡的天气渐渐变暖,冰雪融化、大地复苏,万物经过较长时间的冬眠蓄贮后,在春姑娘的召唤下尽显盎然生机。谋划了一个冬天的农民,如同出巢的蜜蜂告别慵懒,纷纷走出家门,重新回到了养育自己的温馨土地,摩拳擦掌忙于播种希望。从每年的三月开始,直到大地封冻都是农忙不断,三四月份春耕备耕忙,五六月份田间管理忙,七八月份夏收忙,九十月份秋收打碾忙,农民一年四季总是在忙碌中度过的。但是故乡最忙的时间要算春季了。因为春季是播种希望的季节,万事开头难,农民们把一年的期盼、精力、财力、辛苦全部投向忙碌的农事,一年将用辛劳浇灌沉甸甸的收获。
在我的记忆里,故乡春来农事忙是根据节气进行的。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忙下种,春风已过半;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些当地的农谚都说明迫不及待的春季农忙之事。立春雨水到,农人们便早起晚睡,上山下田忙碌起来。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论今年该多种植什么,谋划今年增收的蓝图。谷雨前后,待到小河边的柳条芽苞探出头来,如丝如缕,闲散了整整一冬天的人们便开始兑换良种,送粪整田,犁地播种,忙得汗流浃背、不可开交,几乎天天有农事可干,月月都要打理庄稼,用自己的汗水和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春天。
儿时的我们虽然熟记“一九寒,二九暖……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的农谚,但对农谚内涵的真谛知之甚少,跟随大人无忧无虑地干活。记得每年春节刚过,农民就会闲不住,平田整地、送肥准备种植,来来往往,穿梭在村庄田地之间。有的在田野里边干着活,边吼着秦腔,吼声笑声荡漾在山涧,山野上形成一幅生动美妙的农忙风光画。不久,山川的田间地头整齐地堆着一座座圆圆的粪堆,粪堆越多丰收的希望越大,因为农民懂得“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的道理。
播种时,农民吃过早饭,扛起农具,赶着牛儿,来到山坡,在那层层叠叠、狭长平坦的梯田上破土种植。铁犁深深插入肥沃的黄土地,散发出缕缕淡淡泥土的腥香。他们套上牛,男人一手紧握住犁头,一手挥动皮鞭吆喝牛,后面跟着撒种子、撒化肥的妇女,他们不远不近地排成一行。犁地人认真地耕耘着,后面的人则弯着腰把小麦、豆类、胡麻、马铃薯等种子以及化肥均匀地播撒在不深不浅的犁沟里,那耕耘过的一道一道的犁沟像是绘就的五线谱,后面的人们就是五线谱上和谐的音符。这些小麦、豆类、胡麻、马铃薯等种子连同一年的希望埋进潮湿的黄土地里,就像投身到伟大母亲的怀抱,等待时机生根发芽破土而出。
我的童年是在快乐和忙碌中度过的。那时的我已经不再为缺食少穿、没有学上而发愁。除了开心的上学、玩耍外,就是帮助家里大人从事田间劳动。遇到周末或节假日,我们不用去学校上学,整天可以帮助大人干农活。由于年龄小干活无力,春忙时节拉牲口便是我的活计。一大早被父母催促起床,打着哈欠、伸着懒腰,顾不得洗脸刷牙,牵着牛儿顺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上山。春天青草刚刚探出头,桃红柳绿,吸引着牲畜的眼球,经不住诱惑的牛儿使劲地抢吃路边的青草,调皮的很难牵拉,往往是我使劲地牵拉,弟弟在后面不停地吆喝,才慢慢腾腾地到达山顶的田里。我早已累得气喘吁吁。父亲迫不及待地给两头黄牛架上耕套、戴上笼头,两头大牛才乖乖地站着,父母亲一铁锹、一铁锹散开一堆堆骚臭味十足的粪堆,我则紧握缰绳牵拉住牛。牵拉牛是有讲究的,也是很难拉的,人走在前面牵着拴在牛头的绳子,要不紧不松,还不能让牛忽左忽右乱走,人要走在犁沟里,一头牛要走在犁沟里,另一头牛平行走在未耕耘的田里。牛队要走得端直,犁的地深浅适宜、笔直如线,这样种植的作物均匀好看、不浪费田地。为了播种好田,我总是很认真地牵拉着牛,父亲却显得很自如,他往往是从地边向里耕耘,两头大黄牛并排前行,一步一个脚印,喘着粗气吃力地拉犁破土耕耘,一遍又一遍,一块接一块,一亩又一亩,不紧不慢、永不停歇地耕田播种。那时候农民承包的山地多,种植作物品种繁多,持续时间较长,抢播的日子很紧张,农民们每天忙碌得顾不上吃午饭,饿了渴了在地头吃点干粮喝点水,每天都种植到日落西山。老黄牛好像习惯了,一直奋力拉着、无怨无悔,后来我才真正懂得“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真谛。
春雨贵如油,一场春雨一场绿。在春雨的滋润下,清明前后种植的春小麦、胡麻、豆类、马铃薯等农作物会破土而出,星星点点的嫩芽点缀着黄土,沐浴着雨露疯长劲长,五月便是绿油油的一片,遮盖了黄色的地面。春天小草发芽,树木伸展开枝叶,动物活跃山野,山川处处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和绿意盎然。看到苗在地里生长,一片片农田变成生命绿,农民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农忙的春播总算结束,但是一年的大忙才刚刚开了个头,锄草、打药、浇灌水、收割、打碾……农民精心地侍弄着一年的收成。我也在忙忙碌碌的农忙中,一步一步地渐渐长大,渐渐懂得了农时、农事和农民的心情,变得勤劳、善良、勇敢、懂事,真正感受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认识到劳动的真正价值,体会到劳动最光荣的内涵。
大学毕业后又回到了生我养我的故乡,扎根农村热情工作。常年亲切地与农民、农业、农村打交道,大山深处的故乡在深化改革中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山坡地全部退耕还林(草),种上了树和优质牧草,昔日层层梯田长着粗大的树木和茂密的紫花苜蓿,春暖花开、景致宜人。过去山沟里的房屋荡然无存,政府在山下的平地统一规划、统一修建了整整齐齐的砖瓦房,一排排的红砖瓦房耀人眼目,农民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房,富而思进,谋划着增收致富。政府引导他们调整产业结构,搭建拱棚发展现代农业,引进适宜本地生长的百合、郁金香等花卉。每当春暖花开,昔日的牛马驴等牲畜已渐渐退出耕作的舞台,田地里很难见到牛耕的景象。儿时农忙的热闹场面已荡然无存,山下、川道的粮食种植区只闻机械轰鸣,农民种植粮食已经实行机耕机播,方便省时省事,农忙季节农民不再忙碌,变得轻松。社会的发展对农民而言,种地已不是唯一的要务。有的生态移民,搬迁到生存条件较好的地方;有的外出打工成了农民工;有的坚守家园成了设施农业、园林工人;有的做生意、从事服务业,行业多了,来钱的门路自然多了起来,故乡农民的日子也更加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