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对闽宁协作了解不多,对闽宁协作文化觉得新鲜,也毫无印象。自我从乡村调到县委宣传部工作以来,与文化部门紧密相连,与县上各单位打交道的机会多了,对闽宁协作文化有了一定的接触和探究,渐渐地对闽宁协作文化有了较深刻的印象。
其实,闽宁协作文化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一座座标志性建筑,一个个富民增收项目,一个个对口帮扶工程都是最好的佐证。在县城的好几处公共休闲娱乐场所都能够见到一座座独特的标志性建筑,从东向西有六盘人家文化广场、隆德文化城、六盘山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连心桥、台江园、县幼儿园、闽宁会馆……每当我经过或进入这些场所(设施)时,都会心潮澎湃,有一股浓浓的割不断的情谊涌入,脑海中有福建援宁的挂职干部忙碌的身影,他们为我们家乡的建设四处奔波,积极争取、协调对口帮扶资金,这些闽宁协作项目资金为隆德的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我是隆德县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我的成长过程见证了故乡县城的发展变迁。我们一直生活的县城,虽然四面青山环抱,碧水映衬,山清水美,是一座美丽的小山城,山清水美朴实的人们心灵更美。但是,以前县城由于缺少资金,城市化建设一直滞后,县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孩提的我们很难见到高楼大厦,同在一片蓝天下不能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新成果。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实施东西部对口帮扶。从此,福建人和宁夏人结成了很好的发展对子,福建的挂职干部来啦,援宁干部来啦,资金来啦,项目来啦,客商也来啦,多措并举的帮扶助推宁夏的发展。时间的车轮驶过,留下历史痕迹。曾经,家乡的县城还没有一座像样的幼儿园和农民工技能培训学校,福建的挂职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在县城修建了一座功能齐全的幼儿园,解决了县城及周边乡村幼儿上学的难题。一座崭新的幼儿园大楼坐落在曾经破旧的城中村内,基础设施齐全,吃、住、玩、学条件优越。看到孩子坐在阔敞明亮、安全且富有童话般的教室,群众欢呼了,家长会心地笑了。
曾经的三里店水库因为原淀粉厂和居民生活用水的污染而变成远近有名的臭水库,群众怨声载道。经过闽宁协作项目的支持,大手笔规划、修建成为集六盘山(隆德)博物馆、闽宁会馆、中心湖、环湖路、花卉园、广场、停车场为一体的休闲娱乐场所,湖水清澈涟漪、亭台轩榭、鲜花盛开、树木映衬。尤其是福建会馆,那是一座坐落在湖中心的标志性建筑,馆内的福建展室,豪华宾馆、餐厅俱全,处处彰显福建特色,让人看后无不叫好,人在林中,人在湖中,惬意无比。每天都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晨练游乐人员,观光、锻炼,充分享受浓浓的闽宁协作文化,成为人们休闲、观赏、健身的好去处。县城的六盘山(杨家店)民俗文化广场、文化城等等,彰显隆德文化特色,成为隆德对外宣传的名片。闽宁协作并把项目不断向农村延伸,助推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座座的援建工程,永远留在六盘大地,一个个民心工程,永远铭刻在隆德人民心中。互帮互学的深厚感情越过千山万水,在两地人民心中流淌。朴实厚道的隆德人继续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六盘山精神,在加快建设的同时,富而思进,吃水不忘挖井人,不断加强闽宁协作,互派挂职干部,考察观摩学习,挖掘整理闽宁协作文化,注入闽宁协作活的灵魂,共促当地经济社会大发展。文化为闽宁协作插上腾飞的翅膀,作为隆德县“六种文化渊源”之一的闽宁协作文化,共分为联姻篇、帮扶篇、挂职篇、建设篇、辉煌篇等,每个篇章都通过片片文字、幅幅图片、座座标志建筑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详细汇编成书,以文化为媒,越过万水千山,把大海和六盘山紧密连接起来,使一个个素不相识的人们心更近,更进一步加深闽宁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