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我与朋友相约去天水的麦积山。白天还是晴空一片,在天水市麦积区住了一夜,夜晚就下起了小雨。由于坐长途车疲劳夜晚睡得特别沉,我连下雨都不知道,第二天早上,依然淅淅沥沥地下着雨,我想今天下雨麦积山是去不成了。
带着失望的情绪到街道走走,马路上停着一辆去麦积山的客车,几位年轻女人在喊叫:“去麦积山,看麦积烟雨。”“一年很难遇到,不看会后悔一辈子”。经不住诱惑,匆匆坐上了去麦积山的客车。车子驶出麦积区,沿路的农家乐一处接一处,顺着峡谷千回百转,山越来越陡峭,雨雾越来越大,眼前飘洒的蒙蒙细雨,渐渐遮掩住苍翠碧绿的大山,远处只看见白茫茫的一片。一个烟雨迷蒙的日子里,我来到麦积山,听导游说,近期游客特多,能够遇到这样天气的人不多,能够一饱烟雨麦积的人更不多,真是机会难得。下雨的缘故,看不清远山,坐着上山的电动车行驶,山越来越陡,峰愈来愈险。车子到半山腰的停车场,导游喊道,麦积山到了。顺着导游手指的方向看去,迷迷茫茫的雨雾下,一座陡峭高不可攀的大山近在咫尺。雨是雾状的,雨雾中的麦积山,像披着一层神秘面纱,这给予了我更多的想象。一路上都在想,这样的面纱倘若能永远不被揭开该有多好。我们实在不缺乏对奥秘探究的所谓勇气,我们更为需要的是,对大自然保留一分神秘感,对未知的事物怀着怕和爱。
麦积山,又名麦积崖。麦积山石窟是麦积山景区的主要游览点。麦积山石窟是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麦积一秀崛起,古有“秦地林泉之冠”的美誉,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麦积山高达142米,石窟多凌空凿于大约百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飞架”,层层相叠,形成一个宏伟壮观的立体建筑群,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杜甫有诗赞曰:“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其仿木殿堂式石雕崖阁独具特色,雄浑壮丽。洞窟多为佛殿式而无中心柱窟,明显带有地方特色。据记载,当年开凿石窟时,从山下堆积木材到高处,然后施工,营造一层,木材拆除一层,直到山脚。相传,李允信为其亡父造七佛阁时,就动用人工40万。直到现在,当地还流传有:“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民谣。麦积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1982年,麦积山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麦积山景区松竹丛生,清流遍地,山峦叠翠,春来一片苍翠,夏日山花烂漫,秋季白云红叶,冬天玉树琼枝,颇有四季皆景的南国风光。“麦积烟雨”为秦州十景之一,那如仙如幻的美景使游人为之陶醉。清翰林邑人吴西川在《麦积烟雨》诗中赞曰“最宜秋雨后,兼爱暮时烟”,可见烟雨之撩人。登上麦积山石窟的“散花楼”俯瞰,方圆百里林海茫茫,如诗如画,满目生碧,气势磅礴。如将色彩缤纷的花瓣腾空撒下,随着气流缭绕而上,可出现“天女散花”般的迷人景象,使人顿生飘飘欲仙的感觉。进入麦积山风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凭崖而凿的一组雕刻造像,看似很高大,蒙蒙细雨下仿佛喜笑颜开,迎送来往游客。行至山前,抬头仰望迷茫中只见龛窟密如蜂房,依窟建檐,层层相叠。栈道云梯修建于悬崖,浅龛深窟开凿于峭壁,其建筑高超雄伟,工程奇险浩大,令人赞绝。听说以前没有如今坚固的栈道,只有为数不多的秋千供人来往于各个龛窟,很多游人难以登上龛窟一游,只是望窟兴叹。据传历代游客诗人,虽惊慕不已,敢于攀至顶端者却凤毛麟角,只有五代诗人王仁裕斗胆攀登,有诗为证:“蹑尽悬崖万仞梯,等闲身与白云齐;檐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绝顶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鹤频栖;天边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自题。”现在的麦积山经过大规模的加固修整和栈道修复,摇摇欲坠的崖体已经稳定,山上栈道也宽阔整齐,安全可靠,昔日诗人笔下的险恶情景早已成为历史。人们可以放心大胆地登游各个崖阁,随心所欲地进入各个洞窟,感情奔放地远眺山下美景。
烟雨笼罩下的麦积山风景更加秀丽,山岚上密布的高大的松柏更加苍翠,雨水洗涤的野花草木更加清新,令人流连忘返。朋友催我一道攀上山顶,极目远望,除了白茫茫的雨雾,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只见雨雾跌入千山万壑,雾锁山头重峦叠嶂,青松似海,云雾阵阵,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麦积山,因其状如麦垛而得名,果是名不虚传。有机会领略被誉为“秦川八景”之首美景的麦积烟雨,心胸豁然开朗。烟雨缥缈,直立的麦积山烟锁雾罩,被厚重的雾幕所遮盖,忽而雨霁雾开,如垛的山峰逐渐显出清晰的真面目。半山腰上蒸腾的白云似洁白的腰带在随风飘动、浮游变幻,东崖的三尊大佛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如天降仙人。看那悬空的栈道,令人咋舌,疑是鬼斧神工,天人杰作,巍峨险峻。踏上那栈道,站在云雾中,真是天上人间。麦积山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开凿于十六国的后秦年间,经历了1500余年的风雨洗礼,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十余朝才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座造像与壁画连续不断,各时期艺术特色十分鲜明的艺术宝库,现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山上遗留有窟龛近200个,大小各异,龛内艺术造像7000余尊,壁画1000多平方米,大多保存完好。洞窟很少塌毁,雕像大多为石胎泥塑,造形生动、栩栩如生,彩绘使用石兰、石青等天然矿物颜料,久经不褪、色泽鲜艳。每尊佛像都很完整。踏上新修的水泥栈道平稳而安然,两边铁索扶手让人更感安全。面对窟中那千姿百态的造像、壁画,在观赏中让人心怀宽阔,豁然开朗,也由衷赞叹先人的至高智慧与高超技艺,感叹文物工作者为修补破损佛像,临摹壁画,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高空作业,却是那么的专心致志、一丝不苟。他们还要日夜守护这些祖国瑰宝,免受人为破坏。麦积山,这座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便得益于他们辛勤的劳作。
石窟基本上全部被铁网给罩住了,我们只有透过铁网观看那些经历了千年风雨和磨难的佛像。那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情感在穿越千年历史的隧道,诉说历史的沧桑。
从麦积山看出去,四周的树木郁郁葱葱,枝青叶茂,非常漂亮。雾在群山间缭绕,恍若仙境。带着喜悦,沐浴着山的灵气、雨的清气、雾的霭气、木的秀气,缓缓步行下山。下山游客渐渐多了起来,路边有一些妇女在卖松子。这些朴实的农家女很热情地塞给我一小把她们在这山里采集的野生松子,“尝尝,买不买没关系!”一边还和我聊天。我其实是想找核桃的,天水的核桃是非常出名的,但是她们告诉我此时当地的核桃早已经卖光了,只有松子。她们的热情让我觉得很温暖,像野生松子天然的清香。
麦积烟雨以一种极其平常的自然方式,显示其独特和美景,这是麦积山先民崇尚自然,回归自然,将生命托付给自然的一种表达。人类的所谓力量,是应该以对自然的敬畏为底线的。如今,这样的敬畏感已经越来越淡漠,征服自然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在人类对大自然的所谓征服之中,面对麦积山石窟和悬崖上的石雕、泥塑和石刻这样的千古之谜,仰望是我们唯一的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