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隆德县委书记
我来隆德工作之前,对隆德的文化就有耳闻,来隆德工作后,觉得隆德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群众爱好文化的氛围浓厚,爱好文学艺术的人也特别多,深深体会到文化先进县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深入挖掘整理具有隆德特色的红色革命文化、绿色生态文化、优秀民间文化、闽宁协作文化、秦陇农耕文化、健康养生文化“六种文化渊源”。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精心培育“红色之旅、书画之乡、高原绿岛、丝路古城”四大特色,打造“六盘人家”隆德文化品牌;进一步做大书法、绘画、剪纸、刺绣、泥雕、砖雕等文化产业,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兴县战略,努力使小县办出大文化,在全国有影响,在西北有位次,在全区争名次。也推介出一批文艺骨干和文学创作者队伍,他们扎根基层,深入生活,书写出了一批批精品力作。我们已经支持、整理了一部分文学爱好者的作品,出版成册,公开发行。
近日,县委宣传部崔继鹏同志捧来他的散文书稿《乡情》,请我作序,我欣然同意。
知道崔继鹏这个名字还是在报刊上,经常能见到他写的新闻稿件,渐渐地也听人说起他爱好写作,忙中偷闲写点新闻、文学作品,对其人了解甚少。2009年,他借调到县科学发展观办公室搞学习实践活动,接触得多了,对小崔便有了更多的了解。他是一个看上去有些腼腆的青年,为人随和,工作敬业,经他手写出的材料有创新,扎实到位,深得大家的认可。
难能可贵的是小崔在工作之余,依然笔耕不辍。他从小酷爱读书,孩提时读起《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等书就觉得津津有味,高中毕业他以全县文科第三名考入宁夏大学政法系。高等教育和大学图书馆给他提供了学习的优越条件,使他能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从此他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先后在《宁夏大学校报》《银川晚报》《宁夏日报》《固原日报》《朔方》《共产党人》等报刊发表散文30余篇,其中《温馨的雨夜》荣获宁夏大学校庆征文三等奖。毕业后分配到隆德一个偏远的乡镇工作,他更坚信写作是件明亮的事情,扎根农村,捕捉农村的新人新事和闪光点,用心体会着农村发生的深刻变化。每年都有三四十篇的高质量新闻稿件被区市报刊采用。从1999年至今一直是全县优秀通讯员,连续两年荣获区、市优秀通讯员。
农村是块广阔的天地。多年的农村生活和工作经历,不但让他迅速成长起来,也让他收获了写作带给他的另一份喜悦。小崔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这片热土有着深深的眷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乡村、乡亲、乡音的感怀。《乡情》大多选择农村的人和事作为作者表达、抒发的对象,在《故乡的社火》《鹊儿泉》《记忆中的左公柳》中,作者给我们展现了农村独特的一面,他的文笔流畅,叙事严谨,情感真挚。
崔继鹏的写作是成熟的,因为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农村工作经历。他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乡镇工作,先后担任过驻村干事、乡镇秘书、村党支部书记、副乡(镇)长。经常和农民打交道,整天穿行于农村的山坡小巷,使他亲身体验了农村近几年的发展和变化。和老乡站在田间地头唠嗑,看着农忙时节的劳动景象,一段曲折而又熟悉的乡村道路,都会让崔继鹏产生很大的触动,《故乡的大山》《麦熟飘香》《梯田情结》等作品给我们展现了农村五彩的景象,记录着他心中无法割舍的情结。当然,我们也从中看出,作者对农村有着割舍不断的牵挂和寄托,比如《远去的麦垛》《不老的渝河》《心中的水磨》等。
发展中的隆德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厚重的文化底蕴为创作者提供了深厚的沃土,加快科学发展的隆德也呼唤着文学。但愿《乡情》只是小崔文学创作的开始,希望他和隆德广大文学创作者,能够坚守文学这块高地,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笔耕不辍,讴歌隆德的改革和发展,创作出更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学作品。也希望小崔在文学这条长廊里越走越远。
同时,也希望隆德的广大文学爱好者和乡土作家时刻关注隆德日新月异的建设,热爱我们秀美、文明、和谐的新隆德,继续坚持不懈地写作,矢志耕耘再上台阶,用文学的语言记忆我们激情燃烧的岁月,讴歌我们服务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神圣事业。
我期待看到更多的优秀作品面世,期待看到隆德文学新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是为序。
201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