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9月,秋高气爽,闲暇之余和朋友相约到清凉山。清凉山又称晴岚山,位于隆德县城东南,约有4公里。出了县城,汽车径直向东南沿着隆秦公路疾驰,路两旁苍郁的树木与我们擦肩而过。清凉山渐行渐近,我的心也随之忐忑不安起来,思想早已跑到儿时的记忆中去。儿时经常到过,现在依然梦牵魂系的清凉山,是否还是过去那种因过度开采、放牧、垦荒而造成生态破坏严重,到处留下满目疮痍吗?清凉山因清凉寺而得名,清凉寺依清凉山而建,以山势造就寺庙,因寺庙彰显山之名,山与寺相得益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强调以粮为纲,人们大肆地伐木、烧山垦荒、过度放牧,清凉山作为六盘山系的分支,山体以石为主,这儿开了几家石料厂,年复一年地开采,使山体和植被遭到极大的破坏,水土流失、小溪断流、动物游走、粮食产量下降。昔日的清凉寺,经过战争的洗礼和除“四旧”的破坏。曾经堪称隆德八景之一的“清凉岚山”,那寺院庙宇参差错落、殿堂雄伟、雕梁画栋、松涛阵阵,如烟的雾霭、清澈的池水、悠悠的钟声……现在已是荡然无存了。
“清凉山到了”!朋友的叫声打断了我深深的思绪,透过车窗抬眼望去,耸立的山峰呈现在我眼前,随车慢慢驶进它那雄伟绵延的躯体,内心澎湃激昂。它变了,如同等待出嫁的新娘靓丽了。去清凉山的道路是新修的水泥路,宽阔而平坦,道路两旁栽植了一棵棵云杉、油松等风景树,路下层层梯田,生长茂盛的中药材,有柴胡、党参、甘草、红花等道地品种,当地群众在政府的引导下,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压粮扩经,种植适宜当地气候的中药材,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山下的村庄就是最好的佐证。位于山沟里昔日破破烂烂的小村庄,如今铺上了水泥路,通电、电话、自来水,家家户户盖起了新砖瓦房,添置了新家具、农用车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格外引人注目。以前的采石、采砂区均已恢复,栽植上树木,山坡上的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草木翠绿,封山禁牧也使大山得以休养生息。
站在山下,高大的门楼,热情的欢迎标语和激扬的简介,像一位导游讲述着这儿的风风雨雨,顿时让人感到亲切和别样的清凉。半山腰的清凉寺饱经风霜,院落破旧,只有几间砖瓦房,已经不存在昔日气派的庙宇和兴盛的香火。
近年来,隆德县十分重视生态建设,清凉山经过治理、开发,已打造成为著名景点——清凉世界,成为隆德县东南部的天然屏障和旅游景点。
车子经过清凉水库。水库建成于1963年,库水清澈,山峦倒映其中,半明半暗,煞是好看。沿着蜿蜒的山路穿行,看到山下裸露的岩石和万丈深渊,细细体味着清凉山开发所带来的惊喜,陡峭层叠的灰色山壁,仿佛是翻开的书页,一层层一笔笔,写着千万年的点点滴滴。我用手心去感受那千年沧桑的粗粝,想去抚平它历经千万年风霜雪雨,如今被片片绿色点缀的生机盎然的山体,尽情释放着大山应有的情怀。
随着丝丝清凉,我们顺势而上,经过清凉水库、金华林场,潺潺小溪,两岸青山翠绿欲滴,山峦峻秀、鸟语花香、风景宜人,真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沟底有人工造的小桥流水、亭台轩榭、小湖喷泉、大自然赐予的天然花园,沟畔灌木丛生,一些不知名的鲜花竞相开放,着实为伟岸的山脉增添了生命的律动,条条小溪也召唤出了深藏在它灵魂深处的血脉。抹去以往的干涸沧桑,换来今天的绿意葱葱——今日的清凉山在清凉寺的保佑下更有灵气了。
深入沟底,将台水库便挡住了去路,顺着水库两侧的石台阶,拾阶而上,登上将台水库,映入眼帘的便是奇形怪状、形态各异的山峰。笑佛山,它笑态可掬、宽宏大度,教会人们宽容、忍让、与人为善,同时它也笑天下可笑之人;笔架山,山势突兀,峰顶状似笔架,直插云霄,笔锋犀利,饱满奔放,写遍天下之文章,令许多文人骚客为之动情;点将台,据说是成吉思汗率领大军驻扎的地方,仿佛有千军万马整装待发,金戈铁马、嘶嘶马鸣,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更为奇妙的是脚下的润墨池,如此的墨绿、平静、细腻,仿佛让山、水、人吮吸它的灵气和墨液,绘就蓝图、挥洒自如、永不停息;还有老虎嘴、卧牛台、情人谷、饮马泉……一个个美好的传说和神话,身临其境,让人心灵震撼,如此美不可言的地方,如今才被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清凉山是那么的深厚、挺拔与庄严,它是一座待开发的处女地,静静地等待着识它、懂它、惜它、爱它的人的到来,我愿山的神气、水的灵气、林的秀气、花的香气,能够永驻人们心中,让世人们远离尘世的喧嚣和尔虞我诈,多一份豁达和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