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我在武当山进龙头香
武当山南岩,一条环绕着山梁的大道,把山颠串联了起来。尽管路况七拐八弯,但仍不失于经典。在这里,奇峰叠翠,悬岩万仞,把八百里武当打造成山的造化,峰的点缀。通道上,道士们手执道具,风驰电掣地穿梭在道路中。汇集到这里的四方来客,熙熙嚷嚷,来去匆匆,从而把武当山的神奇凸显了起来。
据说当年真武大帝到这里修道,经过40余载的苦心修炼,而遗下了一批堪称一绝的古建筑。龙虎殿,青龙白虎,虎虎生威;天乙真庆宫石殿,山势飞翥,状如垂天之翼,堪称石雕艺术的经典;南岩宫,上接碧霄,下临绝涧,座于石壁夹迫的悬崖中,她高居临下,俯瞰群山;太子殿,远眺金顶,烟云迷离,使人飘飘欲仙,大有“鸟向日边度,人从天上回”之感;八卦亭,道家哲学的精髓,充满宇宙人生的大智慧。古代工匠们巧借山势,依山傍岩,精雕细刻,大起大落,从而使气势磅礴的建筑,加上巧斧神工的锤炼,堪称举世的经典。
在这万仞峭壁的中间,一道巨石,从悬崖中凸兀悬空地向外伸腾。它上不靠天,下不靠地,四面秋毫无靠,它直挂悬壁,向外延伸足三米,形似龙首。其后群山叠恋,气势磅礴,恍如巨龙在奔跑。前方面对礼斗台与风月双清亭,大有跨越悬崖,蓄势欲飞,直刺中天,咆哮群山之势。
古代的工匠们根据这一天然造势,依状而作,通过画龙点睛的造作,采用圆雕、镂雕、影雕等多种艺术,进行凿刻再造。上雕盘龙,下配龙腮,龙头顶端雕一香炉,两旁各由一条龙护体,合并成一条宽约30厘米的龙体,仰首吞噬着一个火球,举目远视,跃跃欲飞,造型浑然。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香”的武当山龙头香,已被列入世界奇迹之首。
据传,龙头香是如此的来历:武当山下的汉江河上,藏着一条孽龙,长期在江里兴风作浪,撞翻来往船只,然后把落水的船工吃掉。于是老百姓走上武当,上山请来真武大师降服孽龙。真武大师把那七星剑,用“定身法”定住了孽龙,然后把它置于南岩边,头上安放一个香炉,任由香客们踩着它的脊梁,上去进香。但孽龙野性不改,它头一翘,尾一摇,便把进香者摔翻掉下悬崖摔死。于是祖师爷拔出七星剑,指着孽龙,便是“变!”的大喝一声,眨眼间把孽龙变成了一条永不会动的石头,龙头香因此而来。
据传,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龙的抬头日。因此,每年的这一天,主管云雨的龙王就要抬头。于是各路香客、游者纷纷前来,聚集到武当山,虔诚地为龙头进香,观看进香的盛景,祁求龙王降福。敬香以3支为一柱,代表着天、地、人三者。然后按照男左女右的传统,跨出门槛,分三步走向香炉旁。然后双手扣合,掌心向外形成一个太极状。男士左手抱右手,女士右手抱左手,形成一个美好的谐音,即保佑。通过三叩九拜的仪式,最后将三支香分别插上龙头顶上的香炉中。
龙头香的下端是一道30~40米深的深渊。人们每次到这里进香,总是要冒着生命的付出,凭借的是一棵赤诚的心。这是中国传统祭拜文化的核心,即心诚则灵的演绎。但自元朝时期对外开放(即公元前1314年),至清康熙十二年间(即公元1673年)的三百多年间,因进香坠崖而殉命者不计其数。他们不所谓不诚,只因这里实在太过险要。
于是清康熙十二年间,政府下令禁烧龙头香,并设栏加门,把它锁上。其禁令全文如下:
“南岩之下,倚崖立殿以祠灵神,不知何时凿石为龙首,置香炉于前,下临绝壑,凭高俯瞰,神悚股栗,焚香者一失足则身命随陨。此世俗庸,妄人所为,非上帝慈惠群生之意也。今徙炉殿内,以便焚香者,使知孝子不登高,不临深之义,立石檐前,永杜小人行险侥幸之路,本宫住持暨诸道众,随时劝诫,勿蹈前辙,其遵行无忽。总督川大清康熙十一年六月朔旦。”
由此可见,祭拜者,心诚则灵,何必冒着生命的危险,到龙头上去进香呢?这是一种奉劝,同时又是实际。
现在当我们到了这里,看到在紧锁栏门的内侧,在距离山路旁约40厘米处置有一香炉,以取代龙头香的位置。人们对着龙头的方向在这里进香,也算是对龙的敬重。现在人们断断续续到此进香时,留下的厚重恢烬与遗物随时可见,进香者的虔诚随时可见。
在佛教的圣经里,祭拜活动演绎着心诚则灵的思想,作为支撑祭拜活动的核心而进行。心诚则灵,指用心专一,恭敬于事,结果必能获得灵验或灵感。正如《礼记》所述“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一样,只要虔心诚意,就能产生灵验。到目前为止,佛教中的礼佛者,更是以“心诚则灵”来表达拜佛求签者的心境。
世界上再也没有比祭祀更能直接表现的诚,尽诚的用意各不相同。为了诚,人们在祭祀中演绎出了许多诚的表达方式。藏传佛教的磕长头;圣经中的三跪九叩礼;汉魏时期,关于祀典的“三释”:“释奠”、“释币”、“释菜”。均围绕心诚则灵为中心进行。
目前西藏盛行的“磕长头”的祭拜,是一种突出表达的“诚”的行为。信徒们从几百公里以外,以等身长头,五体投地匍匐,双手向前直伸。每伏身一次,以手划地为号,起身后前行到记号处再匍匐,如此这般地周而复始地进行。遇河流,须涉水、渡船,则先于岸边磕足河宽,再行过河。晚间休息,需从昨日磕止之处重新启程。虔诚之至,千里不遥,坚石为穿。信徒们绝不会用偷懒的方式来减轻劳累,令人叹为观止。他们的每举每动,把诚写满脸上。
祭祀是儒家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据《周礼》《礼记》与《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书的注释“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祖先和灶神。“祭祀”包括敬神、求神和祭拜三个部分。
据《左传?成公十三年》所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见,古人将祭祀看作与军事同等重要的两件国家大事。因此,大凡祭祀之日,文武百官必须整洁衣衫,严肃队型,备好礼物,必恭必地敬地依时出席,否则以军规处置。可见是多么的看重。
中国的民族斗争源远流长。历代皇朝之所以重视祭祀,与他们维护自己的霸权统治密切相关。他们祭祀的目的,是要借助神的力量,去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这就为祭祀扣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如有犯上作乱者,一律格杀不论。所以,祭祀的背后,充满着血腥。
在中国的民间,开展祭祀祖先,祭祀天神,祭祀地神,已成为生活的一个部分。对于不同经历的人,祭祀的目的也大不相同。青年男女祁求如意的婚姻;少年儿童祁求学有所成;老年长者祁求健康长寿;经贸商家,祁求一本万利;政府官员祁求官运亨通等,都把希望寄托于上苍的灵验,化解自身的困境。
在古今中外的成功案例中,其中的一个经典,就是公安人员装扮成一个佛像,然后毕恭毕敬地站在神台上,等待枉法犯罪者上勾,结果人桩并获。哪些心怀不轨,已惶惶不可终日的狂徒,也曾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显灵上。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无法逃脱法律的惩治。哪些心怀小技,习于打家劫舍的小偷,曾几何时,曾不止一次地拜倒在佛祖前,进行喃喃的祁祷,但最终无法逃脱皮肉之苦与法律的惩罚。如此之类不一而足。
祁求者将自己的祁求,掩埋心中,化作信念,然后编织成信条,祭拜时喃喃叨念,以求获得灵验。成功者,则被视为祖宗显灵,而获得了灵验。失败者,则被视为于心不诚,得重新祭拜祁求。但从来没有人因此而责怪祖先,怀疑祖宗的不作为。而只怪自己没把功夫落足,于是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祭拜与祁祷。现在人们敢于冒着生命危险,为龙头进香,大多是求者心切的结果。而许多人因此而往悬崖掉下摔死,也没有人从此怀疑龙头香的不灵。于是进香者仍然源源不断,只有政府出台制止,才最终制止了冒险者的这种生命之旅。
失败者不可谓不诚,但终究没有获得应有的灵验,有的甚至如龙头香坠涯者那样,落得个粉身碎骨的下场。由此可见,所谓心诚则灵,只不过是一种自我精神慰藉和心理安蔚的结果,大不可当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已不止一次地组织民众,到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即黄帝陵墓进行祭祀,与过去一昧地追求巩固皇朝,巩固统治的最大不同,是已把祭祀转化为振兴强国的力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而进行。是对全民进行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长期地坚持了下去。
我在武当山进龙头香。面对香烟袅袅,一个恍如龙行大地,龙腾虎跃的局面就出现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