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走进那个大宋时代
在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十大名画中,《清明上河图》以其艺术的精湛与强势傲立其中。我们循着画卷所指引的方向,终于找上门来,寻找《清明上河图》那远去的踪迹,一览经济与文化处于强盛的大宋年代。
由当地政府出台,在距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原扯10多公里处,在开封郊外划地800亩,按照《清明上河图》的比例,打造了一个全新的《清明上河图》文化园,使人们如临其境,亲切感受到处于鼎盛的大宋年代。
由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图》,以其长卷,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手法,将汴京(即现在的河南开封)城郊外繁杂的景物,纳入到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将1643人物,208头动物,以及大量的建筑、景物的鼎盛阵容置于画卷中,从而勾勒出中世纪城市文明的基石。场面之浩大,内容之丰富,气势之宏大、笔法之细致,体现了画家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和绘画艺术的高超。“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我们终于一览了那个遥远时代的经典。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汴京(现在开封)城郊外的民俗,就像今天的节假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的各种商贸活动。把汴京郊外的春光、汴河和城内街市三位于一体,从而把一个繁荣而浩翰的汴京城展示在人们面前。
《清明上河图》文化展示园,采用场景与实物相结合的手法,把景区分外城、内城和宫城三个部分。从而形成了城外有城,河内有河的独特风格。宋代,在我国与世界历史上,是经济与文代处于鼎盛的年代。GDP占全球60%,人均GDP为2280美元,而那时的欧洲,人均GDP才220美元。
我们从《清明上河图》入口,进入《清明上河图》文化展示园,一个真实的宋代市井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清明上河图》除了汴河两岸的商铺外,街市的店铺约占三分之一。在这里,隋唐时期的封闭式“里坊”与“市”的城市构成,转向了开放式的街巷制,商铺和住宅均可临街建造,对街开门。《清明上河图》从住宅、店铺到宗教施设等建筑,直面街道。沿街搭建的凉棚,摆放在街路上的桌椅,即把街路空间作为店铺进行延伸。从而体现了前不见古人的店铺“侵街”现象。
进到这里,我们为宋代那种浓重的商业氛围所感染。从事医药店铺的商人在那里疾呼:华佗再造,跌伤、刀伤、损伤,疴呕肚痛应有尽有;在看相算命的店铺里,背面以一个太极阴阳图作为烘托,桌面上把一个“小神仙”的牌匾立于其中,头戴孔明帽,下巴留着一笔长胡须,一边手摇扇子扇风,一边轻蔑地吆喝:“看相算命小神仙,不灵不准不收钱唠!”;在另一旁,被商家们把摆在饼架上的烧饼,翻弄得啪啪地响,然后把配好曲调的叫卖夺口而出:“门油、菊花,酸甜苦辣,唯我独家,快来啊!”;经营金银手饰的店铺,特意搬来一个铁砧置于店铺的门前,然后用铁锤在那里叮当地敲打着银条,表明店铺经营的手饰,全是自己亲手打造;经营围巾布料的店铺,搬来了一台古式的织布机,摆在店铺正中央,然后噼啪地在那里穿梭织布,既成为一个玩物,又是一个生产工具,造就了一个独特的风景线,表明店铺经营的围巾,全靠古工艺造就。宋代虽然商业发达,但没有商品广告,而产品与工艺的现买现卖,从实展示,而达到了应有的广告效应。诸市百行叫卖之声合成的交响,使都市成为喧攘的不夜之城,一时把我们引向了历史的远久。
为了烘托市井氛围,根据《清明上河图》提供的画面,当局规定,在这里工作的人员,依其职能,一律身穿相应的宋代制服。他们穿行在市面上,仿如做生意的商贾、观看街景的绅士、骑着马匹巡行市井的官吏、行销叫卖的小贩、坐着轿子的大家眷属、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弟子、城边行乞的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好一派宋代的市井形象,被活灵活现地烘托在市面上。
展示园的东面,立着一座呈拱形结构的木质桥梁。在宋代,所有桥梁均为全木打造。大桥下面,便是《清明上河图》所标示的汴河。汴河是北宋时期,国家重要的漕运交通枢纽,是商业交通要道。这里人口稠密,商船云集。在茶馆休息的,在看相算命的,在饭铺进餐的。河道里,或纤夫在牵拉船只,或船夫在摇橹,或逆流而上的行船。为装饰水景画面,拱桥下停靠着几艘宋代的民用帆船,等待着游客的租用,满载着游客的船只,在水面慢慢地游弋。有用竹竿撑船、有用长竿钩梁、有用麻绳挽船,这一切全是古装古式,古板古眼,被演绎得栩栩如生,我们总算亲临其景了。
越过拱桥,在小溪旁的大道上,一匹毛驴拖着挂蓬的木车,驮着一队人马,从远方向这里走来。《清明上河图》也有这样的画面,不过这里没有以一个固死的画面在那里摆设,而是采用动起来的方式进行烘托。画面中的毛驴拉着负重累累的游客,马夫把牲畜赶向拐弯处的桥上,然后驮夫用马鞭把载客的木车驱赶向前。在这里行走的驴拉车,全是宋代专用的车式。驮着客人游走在市井上的车辆,实为区内的载客专用,没有固死的摆设,从而把《清明上河图》的画面效果得到了活的应用。
《清明上河图》上有几处酒楼,在烘托着市井氛围的兴旺。在现场中,几处酒楼被错落有序地置于景区内。在这里,看到了宋式歇山顶的造房建筑。其特点是:屋顶有九条屋脊,称为九脊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好像“歇”了一歇,故称为歇山顶。上半部分为悬山顶样式,下半部分为庑殿顶的样式。歇山顶结合了直线和斜线,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一种棱角分明、结构清晰的感觉。
据称,现存保留最好的歇山顶建筑,属于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到了宋、元时代,歇山顶建筑已经大行其道。座落于《清明上河图》展区的几处酒楼虽不及宫殿雄壮,但却比宫殿高,三层结构,五层结盟构,座落有序地置于园区内。其檐角的打造,勾心斗角,檐角平直上翘的造形,给人层次分明的感觉。在《清明上河图》展示园的酒楼,均为现实中的营业性酒楼,公开接待各地来客,以宋代的经营及宋式的菜肴服务于众。进入这里,终于体验了远古时期的酒楼生活,亲口尝试了远古的名菜。
繁荣的市井,酝造出繁荣的市井文化。随着演出艺术穿梭其间,使市井氛围更趋于活性与充实,从而起到更好的调味品作用。活跃在市井上的文艺,早前是从个体的卖唱与杂技表演开始的。到了宋代,个体的卖唱与杂技,逐渐发展到了团体,在固定的场所进行,实行系统性操作。在《清明上河图》的画面中,就可以看到这种现象的存在。通过《清明上河图》文化园,穿梭其间的文艺展示也有几处,演出的全是宋时代以前的曲目,从而看到了那个曾经繁茂的宋代市井文化。
从大门进入清明上河图文化展示园,便是一个宽阔的平地。这里没有专供观看节目的桌椅,但站在地面上,坐在花坛边,也不失其精彩与热闹。随着一个阵容巨大锣鼓队的擂响,震慑心扉的锣鼓声,把我们引向了历史的悠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送来一个王朝哀怨了千年的叹息”。随着歌舞虞美人片断的演出,仿佛把人们引向了那个如梦如幻的时代;盛世风情?醉东风片断的演出,把我们引向了历史记忆中的汴河之夜。
由一群俊男美女组成的高跷队,估计是从全国应聘而来的。他(她)们的俊俏与高俏,本是一道风景,但当他(她)们闲熟地一跃而上,站到那个几米高的高跷上弄舞时,仿如太空上飘来了一群仙人。他(她)们身穿轻飘的绸缎衣物,阵风吹来,随风飘荡,一种飘飘欲仙之感油然而起。据记载,高跷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北魏时即有踩高跷的石刻画像。表演时,舞者分别扮演着古代神话或历史典故中的角色。他们手持扇子、手绢、木棍或刀枪,表演着“踩街”和“撂场”舞蹈,走着“大场”与“小场”的队形,忽儿男女对舞,忽儿共舞,忽儿个舞。随着飘飘欲仙的表演,把人们置于如麻如醉的梦境中。
越过汴河拱桥,是一个硕大的湖面。四周布满着石条打造的坐椅,分明是专供观看水面表演之用。一部由梅帅元创作的,张仁胜执导的,大型实景水上演出的《大宋?东京梦华》在这里演出。这是一部展示北宋王朝鼎盛的画卷。它运用《虞美人》、《醉东风》、《蝶恋花》、《满江红》等八首耳熟能详的经典宋词及其意境,勾勒出北宋都城的历史画面。由于时间所限,我们只能看到《序?虞美人》的片断。
湖面上,一艘官船停靠在对岸边上。船仓内,歌舞升平,美女们发出阵阵的嘻哈声:“皇上,这个”,“皇上,看您的!”这时一位兵卒突然来报:“报告!皇上,江面上发现不明船只!”“什么,什么?你滚!”接着江面上传来了几声嘭!嘭!!的炸弹炮。随着几声巨响,几艘打着宋军旗号的船只蜂涌而上,炮炸声,喊杀声震天。这时,南唐后主李煜终于走出了船面,他举着发抖的双手,任由宋军的处置。从而宣告唐朝时代的结束,一个兴盛的大宋时代的到来。剧目虽然只有不到半个时辰,但精彩激烈。终于亲眼目睹了一个时代的远去,另一个时代到来的历史画面,同时也目睹了一场精彩的水战。
《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绘画珍品,而且为我们展示了北宋时期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的繁荣。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为我们重新认识过去曾经有过的繁荣,屹立于世界之颠的历史。为纵横世界300年的时代而骄傲。现在我们虽然面临着与周边国家的疆土之争,但丝毫无损祖国的强大,经济的振兴。
朱元璋在应天府招兵告示上说:“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在这里,朱元璋呼喊的“日月重开大宋天”已是不可能,但祖国的强盛势不可挡。大宋的曾经有过的兴旺,怎也不及改革开放的今天。只要13亿中国人团结起来,振臂一呼,是地球也要抖三抖,那几个抱着某国大腿过日子的跳梁小丑,又能意欲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