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古风古灶与老窑
“给我一整天,还你一千年”。这是佛山市禅城区政府在开发南风古灶时讲的一番话。
进入到这个几乎被人遗忘的南风古灶所在地,几乎看不到大都市的繁华与喧闹。这座500年前的陶瓷老窑,正以其古老船歌的曲调,谱写着新时代的乐曲。那趋于破旧的古建筑群,被分工细密的国际专家们在这里日月星辰地开拓着自己的领地。那荒芜了多年的荒草地,正以“1506创意城”的威力,如磁力地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创新技术,到这里一展其雄……。当佛山陶瓷走尽辉煌历史的今天,正以其陶瓷的制造,向着陶瓷“智”造时代转变。“1506创意城”,以一种全新的成果迈向了与国际接轨的轨道,从而唤醒了这座沈睡了500多年的古窑、古民居、古工艺、古产品,以其全新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一个寻陶根,找陶魂,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实践,正在走进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
古灶古树与神
从佛山市中心,乘坐直往南风古灶的直通公交,只几个站就到达了南风古灶。在一个专用停车场下了车,各式大小巴士便把这个万平方米的停车场堆得水泄不通。各路旅游团队,举着自己的令旗,在那里摇旗呐喊,招唤着自己的队伍。导游小姐那训练有素的北京腔在南风古灶的上空回荡。从车站出来,我们拐了一个“Y”型的大弯,便踏上了石湾传统陶瓷的世袭领地-石弯公仔街。在那不足10米宽的街道两旁,车辆的装载声,销售人员的叫卖声,导游人员的召呼声,震耳欲聋,汇集成一阵阵声浪。如流的人群使本来夹窄的街道,交通的堵塞,为交警实施管制增添了一道至高的门槛。
我们沿着这条“U”型街道,走过了一段公里长的商业街道,一个“南风古灶”的大牌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便是南风古灶的正大门。在这约五米高的门楼上,硫璃瓦为主体的装饰,顿时使“南风古灶”显示出其历史的悠远。24小时对外敞开的大门,以其经济的大度与管理的规范影响着人们。入门对面约20米便是南风古灶的古现场。
在正对面一个略带斜体的平面上,在中间一道约四米宽花坛的切割下,右边是南风古灶,左边便是高灶。这两道古灶如两个忠实的卫士,在这里把守着这道500年历史的大门,以其默默的奉献和创世的专一,雕塑着佛山文明历史的500年,把佛山的经济推上一个又一个的高潮。左边的高灶现场正用纤维塑料遮挡着,仿佛里面在生产一种什么,不让入内。
一般的陶瓷窑炉,由于产品烧制时火势往上攀延的原因,所以都是依着带斜体的山坡而建。但这里没有山地,自然是平地而起。右侧在一道用红砖砌成的斜体围墙下,左边顺着围墙的坡度用泥土垒叠成一个人工造成的斜体,南风古灶则依着这个斜体,向上延伸,从而形成了一个如缓缓向上爬行的巨龙,人们管这古灶称为龙灶就因此而来。由于古灶朝北向南的缘故,南风古灶便因此而得名。
南风古灶建于明朝正德年间,是一条国内罕有的远古遗留的古迹。窑体总长34米,窑体两侧面有火眼29排,两边对开。按照行话,一排为一下火,这样就有了29下火。为了防止温度扩散,窑体利用泥土遮盖着,中间只露出不足50公分宽的“龙骨”。窑体的两面通过立柱,上面装着一个金字架,按照龟背型铺盖着瓷瓦片,根据不同的高度建成不同的平面,由下至上形成了12个平面。这是为烧制产品时的遮挡风雨和太阳之用。
在经济条件困难的情况下,窑体在烧制产品时均采用木柴枝叶作为燃料,火眼就是烧制产品时,从这里投放木柴燃烧之用。烧窑时由下至上,先从对面的两火眼烧起,然后再从第二排火眼燃烧,依次拾级而上。待产品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后,才进入上一排火眼燃烧。完成一个窑程共需要三天三夜的时间。窑的两侧留着窑门4个,是用于产品出进之用。南风古灶原以烧制大盆缸产品为主,现在的南风古灶是从原来的文灶改造而成,作为烧制瓷砖专用。
据当地老人介绍,这里每到窑炉进火燃烧时,直立在窑尾处那道园柱式的高耸烟囱,排出的是层层白色的浓烟,如一个个白色的蘑菇,在慢慢地向空中翻卷。白色的蘑菇烟球随风飘荡,有时象仙女散花地飘逸,有时象白马王子在空中奔腾,有时象雪花在空中慢慢地散去。由于当时人居稀疏,再加上环保意识薄弱,所以没有对此产生过异议,一直坚持了数百年,引发了佛山鼎盛的经济时期。
在南风古灶的背面约百米处,便是制作产品的古寮场,与南风古灶同期。在这个100多平方米的古寮场里,展示着古代用于制作产品的古作车及制作产品的系列工艺。负责工序展示的霍师傅,实地为我们展示了操作。古作车的地面上,一个直径约50公分宽的园型瓷片紧贴在地面上,作为古作车的底盘,上面是一个高温烧制而成的约80公分的园型操作台。操作台内测的顶部中间,一个凹进去的呈深红色的园锥体,光滑如镜,闪闪发光。一根埋在地底下的结实木桩,其顶尖被打磨得滑溜溜的,生产时把磨台套入到木桩上,一个半自动化的生产操作台就这样形成了。生产时只要轻轻地用手转动,操作台就飞快地旋转了起来,生产中只稍作加力,就可持续进行,很是实用。目前的许多陶瓷工艺操作台,在对其中的某些部份略作改动后,仍在沿用。
过去的制陶工场,多为简陋棚式,故称为“寮”。“寮场”或“寮”是过去石湾人对制陶工场的称谓,意为“简陋工棚”。原料加工和制坯成型等制陶工序均在寮场内完成。走进这个古色古香的制陶作坊,欣赏古作车拉坯表演,以及印制、注浆、山公微雕等现场古做法,仿佛使我们进入了过去历史的500年。这里的三间寮场,均与南风古灶齐名,现在通过专业人员的现场表演,情形兼备,从而领略了佛山陶瓷文化的深刻内涵。
与古寮场不足100米,便是配合市场需要而新建立的玩陶中心。在这个3000平方米玩陶大厅里,是一道专供向大众展示陶艺文化的场所,为来访者提供一个亲身感悟的机会。在正前方的中心位置上,是一个100多平方米的表演舞台,专供陶艺师傅的现场陶艺表演之用,在下面摆设的各种古式板凳中,在不同方位上安装着古作车。拥挤的人群可分成不同的小组,在师傅的手把手下亲身领略着陶文化,亲手制作自己的梦想砖,一尝陶文化的滋味,体验博大精深的陶文化内涵。佛山市远近的中小学生,大都到过这里进行过玩陶互动,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学生络绎不绝地到这里找陶魂,从而使佛山的陶文化渗透到教育中,使学生从小接受着这种陶文化的熏陶,从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支持。
南风古灶的窑尾处,生长着两棵奇特的百年巨榕,它盘根错节于古灶的石壁之间,与古灶相依相伴地走过自己历史的百年。两棵巨榕的根部交炽地向墙外伸腾渗透,与古灶的围墙紧紧地缠绕在一起。像一把巨伞,以其茂密的身躯,把窑体的一半遮掩得荫凉习习。在长期窑火的熏考下,榕树丝毫无逊,人们把它称为神树。象一道守护神,把守着这道古窑大门,从而使南风古灶得以平安地渡过自己的历史。因此当地人把这两棵巨榕作为神一样进行参拜,我们到此参观时,仍是香火燎绕,香火过后留下的灰烬堆叠在一起,结成厚厚地一道土层,是人们虔诚与向往的象征。古灶、古窑与神,成为这里的一道独特的奇观。
“五四三二一”整型
在这里,旧瓦房,旧窑灶,旧街道,旧村落等,几乎看不到什么特别之处。但智慧的佛山人,透过这一片沈睡了数百年的过旧荒草地,似乎看到了跳动的脉搏。于是通过专家的论证,很快把这里定位为:历史型游憩商业区、陶文化主题体验城。
根据这一定位,一个留学美国、主修区域经济和旅游策划的韩博士很快进入了角色,并担任了公司总经理。面对两座年久失修的古窑和一个连年亏损的工厂,提出了:“五四三二一”整型思路。在他的思维体系包含着以下的组成部份,即:
五个主要项目:中华陶源展示场、陶醉阁酒楼、国际艺术家村、陶艺歌舞团、陶艺研究院及玩陶玩釉欢乐厅。
四种方法:经营提成制,项目招标制,基本工资提成制以及工资制。
三个基本理念:“公鸡母鸡论”,“立体联动论”,“舞台论”。
两翼发展并举:文化旅游业综合发展,陶艺加工生产业扩大营销。
一个立意定向:中华陶源的代表,华夏文明的象征。
规划方案依托城区空间发展的文脉,探寻片区发展年轮,修复补织历史肌理,串联空间同时同质内容,逐层剖析展现和规划安排,创造性地吻合了历史文脉,以及独具特色的发展空间和片区内涵,建构了具有现实意义的片区保护和发展的规划框架,进一步推动了五百年香火不断的南风古灶的传承与发扬。
韩博士带着一班人,把原工厂仓库和堆放垃圾的地方,改造成为中华陶源展示场;把原办公室和展销厅改造成员工食堂和陶醉阁酒楼;利用政府已经征迁的旧民居及租用民居,改造成国际艺术家村;把原来堆放垃圾和杂物的地方,改造成玩陶玩釉欢乐厅和古寮陶吧;选调员工组成全国第一家陶艺歌舞团,自编自导自演具有陶文化特色的文艺节目;组成文物保护小组,对南风古灶、古榕树、林家厅等重点文物实施专业保护;?对全体员工进行素质培训,提高导游、服务的专业水平等。招数叠出,环环相扣,且环环到位,一个被改造的“四旧”(旧窑、旧街、旧民居、旧工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老树开花,种籽发芽的全新景象。
现在的南风古灶,再不是原来只一、二十分钟走人的过往点。在这里,泡陶吧、赏歌舞、品美食、选美制品与美工艺等琳琅满目,任君选择,还可以入住中式、西式、阿拉伯式、日式等不同室内风格的国际艺术家村。
在依托城区空间发展的历史文脉,探寻片区发展年轮,修复补织历史肌理,串联空间同时同质内容,顺应历史年轮的思想下,形成了沿河风光带、旧村风貌带、园区生态带、现代商贸带等四带片区发展模型。当我们翻过排列有序的古民居群,便是三排东西排列,南北座向的商用式店铺。房屋以古建筑为造型,上下二层结构,吸引了200多家企业进住这里,一批批具有前儋性技术与产品到这里抢占阵地,从而造成了一种生机勃发,种籽发芽的创新氛围,靠传统产品打天下的旧有模式结束了自己的历史。
走进这座结构严慎的商业城,我们处处看到商家们几乎倾尽全力地在这里打造自己的品牌现象,欧式装饰、唐式装饰、西班牙风情、古罗马风情、东南亚风情等在这里一展其雄。全新技术与品牌的造型,给人一种栩栩如生的品牌形象,把企业最精华的部份展示在人们的面前。什么智慧轩、欣雕阁、JNJ眼神私厨、ANTWAY蚂蚁瓷砖等,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专用名词,全是以企业自身的技术与品牌凝固而成,使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高度聚变的“场”。
在创业园的三号,一个奇特的名字吸引了我们的眼球。在这间二层结构的普通展馆里,产品技术被定位为“W-雕刻时光”。据介绍,企业创作者们的创新灵感是基于苏联的一影片《雕刻时光》而来。他们把胶片时光流逝的过程,以产品寓意的时间在人身上、心上,以及人在物质介质和建筑空间上留下或深或浅,若隐若现的印记进行创新,通过喷制技术,从而使人的观感视觉中,有一种蚂蚁在爬行的感觉,为技术注入了新的科技含量和活力,大大地增强了产品的个性特色。
在我们置身于一个所谓欧神诺-浮石绘的商铺里,看见了一种能够浮在水面的瓷砖,不能不令人感到新奇与叫绝。他们通过改变瓷砖的孔洞结构,使产品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从而使产品具有不可比拟的轻质,并集耐火、阻燃、低膨胀等优点于一身。从而实现了产品浮于水面上的目的,因此被称为“浮石”。
我们在一间号称为甲骨文Mbox的主题彩装空间里,看到了一种甲骨文艺术砖。他们通过精雕、幻彩、镶嵌水晶、贴金箔等技术手段,然后经过甲骨文的精心设计,使产品具有甲骨文的魔法,从而成为甲骨文艺术砖。
这一切在“五四三二一”的经营谋略下,在依托南风古灶历史文化资源下,通过贯彻以片区为纽带的建设蓝图,既盘活了原有的历史资源,又将石湾的陶艺特色和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和盘活,使百年形成的传统优势,在新的条件下以新的面目出现在人们的视觉上。
占据着古民居的专家
沿着南风古灶右侧的一道用红砖铺就的古街道向北前行,这便是一片保留完好的明清古村落。原来用作民居和出租之用,但随着片区规划的需要而进行了调整。
在约上百间的古民居群中,朝北向南,由东至西分成三行排列,东、西、南、北统一规划着人行道,与南风古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从整体协调性的布局,可以推断这片民居是在统一规划下建成的。可能与南风古灶的存在与发展有关。
在那约1。5米宽的街道上,全用红砖铺设。由于生活的需要,顺着外墙体安装的水管与电火钱路,呈现着锈斑和灰黑色,可以见到,这是建国后,随着水电的出现而安装使用的。街道的中间用了一块磁砖铺出了一条略为平坦的小直线,可能留作拉运东西专用,两边铺设的红砖,不够平整,走起路来有一种高低不平的感觉。
利用红砖砌成的房屋墙体,由于日久的原因,其中间的粘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剥落,而露出了道道深陷着的沟缝。墙面上,个别红砖的层面由于剥落而露出了黄土,但从整体看墙体基本完好。内外墙全没有作批荡装修处理,其垒叠式的工程建构技术,一直沿用至今。房屋的顶面,全用金字架作为支撑,木桁支撑着瓦面的整体,呈八字型的瓦面全用瓷片铺盖而成,显示出锈迹斑斑,旧而没有破。在500多年的历史河流中,瓦面与桁条可能更换了多次,但没有改变房屋悠远的历史原型。
房屋以数家为一共墙,以一入门为一户而形成单家独户的现象。每一户占地约40m2,全是两层结构。入门便可以看到直通二楼的楼梯,有的上下楼梯被安装在房屋的外侧边,几乎没有遮挡。那约0。5米宽的楼梯全用红砖砌成,看不到钢筋和混凝土,楼梯两边的扶手全用木条做成,房屋的上下均有单独的房间,但没有客厅,面积不算大,由此可以窥见中国当时的建筑文化状况和居者的富有。
这批民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群,到底是由厂家统一投资兴建,还是居民个人投资兴建,我们不得而知。如果由于生产的需要由厂家投资兴建,则不是单家独户的结构,而是职工集体宿舍形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批民清时期的民居,统一规划建成的可能性较大。
当我们步入这片古民居时,看到的再不是原来民居的住宿,取而代之的则是“国际专家村”。在一道“国际专家村”牌匾的指导下,看到了林立的专家工作室挂牌。已有20多个专家组近百人进驻到这里,抢占着这片简陋的古民居。他们舍异大城市的豪华,办公条件的优异,而委身于这片夹窄的民居房,他们的用意何在?
从外表看,国际专家村的工作分类有:以明清古建筑为研究对象的国际大师工作室;以陶瓷工艺为研究对象的工作室;以陶瓷版画为研究对象的工作室;以摄影素材为研究对象的工作室;以公仔造型为对研究对象的工作室;以动物造型为研究对象的工作室;以陶瓷新品种为研究对象的工作室等等。
在这些名目繁多的工作室中,有的以专家组长的名字挂牌,有的以研究开发对象而命名。在项目组长的带领下,三、五个成员挤迫在十多平方米的房间里,为保护民居的古质,他们依着原有的古貌,不装修,不改造,连办公用的桌椅也是原先的古玩儿。看来他们要按照古代人的生活作态,去衡接中国发展的历史。当我们举着手中的相机要进行拍照时,纷纷以礼貌的拒绝为前题。有的一经发现有人从门口闪进,便立即投来了警惕的目光,表现出一派神秘兮兮的模样。
随着国际专家村的出现,这批衣着古人类的外衣,行走着现代文明之路的人们,打破了这里的寂静,为这里注入了浓浓的学术的氛围和向上的活力。由佛山市人民政府、上海世博会、广东省世博办共同举办,佛山创意产业园承办的十万市民玩陶迎世博大型活动在这里举行了,各路人马如潮地涌向了这里。在文化艺术区创办的国际文化创意学校中,吸引着具有特色的产业到这里进行交流,中国武术、饮食、剪纸和传统医学等,相继地在这里崭露头角。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把这里作为一个实习基地,川流不息地到这里学习、创作与交流。
而创意集市的出现,四面八方的地方特色产品与工艺,不远万里到这里一展其雄。摊位上摆满的布艺、公仔、手绘T恤、铁丝变形金刚、民族服饰、绣花鞋等琳琅满目,使如潮的人们驻足这里,成为购买者的天堂。
原生态烧陶现场还请来了云南、贵州、西藏、海南等省的少数民族师傅,通过古今原始陶瓷制作法的展示,使汇集而来的人群如醉如痴,如饥似渴的沈浸在欢乐的欣赏中。如云南陶工表演的曼朗傣族的“一次性泥壳窑烧制法”,贵州陶工表演的织金青族的“钟罩炉快速烧成法”,海南陶工表演的黎族的坑烧等,这些近乎于超脱的独家艺术,使人如置身于一个奇特的殿堂。在那个万人狂欢,万人玩陶的活动中,出现了万人泥巴大战,从而把欣陶、玩陶的活动推上了极至。在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老树在开花的景象。
给我一整天,还你一千年。参观旅游一天,我们仿佛走过了历史的千年。
这是在佛山陶瓷走尽辉煌历史的今天,壑智的佛山人,通过量身打造,拯救危亡,而开发出新的一页,预示着春天就要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