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不一样的春节文化
在人的一生中,尽管有着不同的经历,但其成长离不开春节。传统礼教的传承、对前人、对神位的敬畏、待人、做事的自我调节、完善等,通过一次次春节的造化,促使人们一步步地走向自我成熟,以至使传统的文化得到了原滋原味的保留,这无不闪现着春节的影子。尽管人们前行的脚步来去匆匆,慌乱的脚步可能把一些传统踏碎;尽管在漫长的历史中,政治对于传统文化产生着种种冲击,但春节能完整地保留至今,可见其对人间的影响是何等根深蒂固。由于各地传统文化对春节的传承、影响各不相同,以至造成对春节的过法各不相同,但春节对人们思想的根深蒂固,这是任何力量所无法抗拒的。在我的一生中,三次不同的经历,面对了三种不同的春节。
湛江的春节:大显神威
湛江是我家。湛江的春节几乎伴随着我的成长。尽管工作环境的改变,家居变化,促进对社会各地文化的包容,但对家乡春节的依恋与传承,仍保留至今。尤其家乡人对神灵的敬奉、游神,这是湛江春节文化的特别。在湛江,从年三十晚至年宵之夜,几乎都是围绕着敬奉神灵而进行的,从而构成了湛江春节的一道浓重特色。
在湛江,人们进行游神,不同的村落、宗族,均有一套完整的设备与操作,经过世代的传承后,形成了一套结构严密的整体,所以一经进入程序,便立即构成了规模。对此,中央电视台作了专门的转播。其程序大至分成四个阶段:请神、拜神、游神、闹神。时间少则一个整天,多则三至五天。游神的队伍长则三、两公里,少则公里。在那段时间里,到处是鞭炮震天,拥堵塞车的现象,甚至出现数列队伍相拥,因此而引发过打斗。对此,当局出台了许多清规,出动了大批警力实施现场监督与管控。
请神,是一个严肃又体现虔诚的环节,依着黑色盛装的道士(当地称之为生童),神情严肃地上前,经过一番喃喃自语的祈祷后,便将一条直劲一公分,长约40公分的铁支,从嘴角的两边直穿而过,但没有流血,意为咬定铁根驱赶邪恶。游神的队伍由六大部分组成:道士(生童)、锣鼓队、祭品、神桥、武工队、普通群众。口穿铁支,端坐在凳子上的生童(即道士),排在队伍的最前头,人们将一条木棒从凳子的下面穿过,由于路途遥远,再加上嘴巴穿着一根粗大的铁支,所以由两名身强力壮的男士扛着前行。在锣鼓队中,铜锣由纯铜打造而成,直劲约两米,加上直劲约1。5米宽的大鼓,随着队伍前行的脚步,咚!咚!当!!一直响个不停,其声阴沉而震幅巨大,分明是仿照古代皇帝出游时的节奏。祭品中的猪、鸡、鵝、鸭,都是屠宰煮熟后,整体地摆放在桌面上,由健壮的男士从两边扛着前行。紧跟其后的神像,置放在粉刷精良的花轿里,由两边人扛着。后面的武工队伍,穿着武者的盛装,手持刀、棍、斧、剑、钗等武器,好一派威风凛凛的模样。排在最后面的普通群众,全是老少谐宜的人员,但没有女士,这是古代“女人不宜”的清规所至。
游行队伍行至午时,逐渐的烈日照射,早已汗水淋漓的人们也没显得疲态,真的有如神助。端坐在凳子上,由男士扛着前行的生童(道士),却没有流汗,是汗水早已流尽,还是根本就没有汗流呢?但他的两眼渐渐地开始微缝了起来,是疲惫还是痛苦?嘴里穿着的那一根近斤重的铁支,在历经一整天的折腾后,也会有疲惫的现象,他也是人啊。但职业终于铸就了他的敬业精神。
透过游神队伍所表现出浩荡与壮观的背后,人们游神的目的,在大显神威的同时,是在大显宗威、村威与族威。他在向世人诏示:由于祖宗的显灵,造化了当今家族的发展壮大、人丁兴旺与人才辈出。因此造势是游神的根本目的。以此为中心,人们几乎倾尽全力进行打造。做生易发财的、外出当官的、外出读书已获学位的,便是频频受邀之例。在那集中拜祭的专设位置里,便被统统邀为上位就成为首选。前几年,在封建迷信的鼓噪下,他们曾经装聋作哑,远之避之。现在在文化传承的大牌下,不断地闪现着这些来自于知识与上层的人物。但毕竟为了面子,他们也会因此而招摇过市和过于张扬。
茂名的春节:吃过界的年例
二千年过后,在我的人生中,实行了一次战略转移:国有企业下岗,股份有限公司上岗。工作的地点,从湛江转移到了茂名,从而为人生提供了融入另一个世界的机会,同时也有幸体验了不同文化品味的春节。
那年的春节临近,与其他地方热衷于春节准备的最大不同,是静悄悄的行进着,连一点春节来临的气氛都没有。就连年三十晚的到来也没有显示出特别的张罗。过后才知道本地的习俗是“年例大过年”,这是茂名地区的特别。
在茂名,乡间过“年例”,虽然都集中在农历的正月,但不同村庄过“年例”的时间也各不相同。有的地方甚至在一年中过两次“年例”。于是亲戚朋友多的人员,如赶场的一般,一天就要到不同的地方,要吃四、五次“年例”。
茂名过“年例”共进行四个环节:即游神,点灯、吃年例、睇大戏。“摆宗台”游神为“年例”拉开了序幕。全村的男女老少,把备好的贡品集中到一块空地上,然后摆上贡桌祭拜。神游时,先拜门头,后拜族门。在当地,不管生男生女都要点灯,其意是向祖上表达添喜之悦。宴席是“吃年例”的重头戏,是“年例”最实质性的内容。人们把贡品取回家后,经过一番加工,摆到餐桌上,菜式可谓丰盛。“年例”的请客未必相识,如同学间的同学,朋友间的朋友,亲戚间的亲戚,均视为被邀之例,请的人越多,越能证明人丁兴旺。相反,客人少的,自然会感到门庭冷落。于是各户人家几乎使出全身的解数,到处拉客,见人必请。到处是烟雾弥漫的天空,到处都是吃的世界。我们公司共有千名员工,大都是本地人员,在吃年倒的那几天里,车间里员工几乎被请空。因此,公司决定将春节的假期分作两端,即正统的春节与年例,从而实施了人性化管理。酒足饭饱之后,接着是睇大戏。大戏基本是传统的粤剧与木偶剧,有时一个村庄同时上演着二、三台大戏。
据说,茂名地区吃年例与冼太夫人有关。据史料记载,过年例最先是由冼氏家族兴起。冼太夫人是当地的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在茂名地区范围内,冼廟不少。冼太夫人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华巾帼英雄第一人”。在当地人们‘游神’中,所用的神像,便有冼太夫人的塑像造型。可见她在当地人的心目中,像神一样高崇。因此,人们为了纪念冼太夫人,便把冼太夫人家族创立的过年例,视为传统文化坚持了下来,这是人们对年例的一种解读与传说。
现在有人把年例解释成年年有例,甚至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于是人们按习惯过年例而不追问根源。就像每年五月初五赛龙舟、包粽子吃一样。人们回乡过年例,不仅仅是为了拜神,更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寄托,成为人们乡土情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茂名地区春节的一种特有文化。
顺德的春节:每一举动的背面便是一串经典的故事
在顺德,与其他地方街面热闹的最大不同,是热与冷的最大反差。街道、路面萧条,而祠堂庙宇、旅游、文化景点、酒店挤得热呼呼的。趋于休闲与文化品味,是顺德春节的最大特点。
在顺德,家庭主妇对于春节的运筹个个是行家里手。在大约一个多月前,就开始有条不紊的运筹春节琐事。做糕点,摆香烛,备祭品等,无一不是出自于家庭主妇之手。在顺德,凡出故事的地方,必注着香烛。我们平日在路面上行走,一不留神,便踩到了香炉上。听说近三十年顺德地区未遇灾难,有人说得益于顺德人用心敬神,这点我不敢妄加评述,就因为无知。2013年据天气预报,17级台风要从惠来与江门地区之间登陆,按理顺德必定遭灾无疑了。那天晚上,我通夜未眠,就等台风的到来。但到了第二天,到处静悄悄的,一经打听,台风已进入了清远市境内。我也觉得不可思议。是神威,还是因果报应,这就需要专家们加以论证了。但这里有一点是需要说明的,就是富了的顺德人尊重自然,注重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这有目共睹。例如投入数万元,从渔苗场购入鱼苗投入江中放生,从动物贩子那里购入待贩的动物物种,运送到自然森林中放生等,已成为一种自然。这种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生态,必将获得因果报应,只是时间的问题。
在顺德,我们看到,人们过春节,每一个系统化操作过程,每一个习俗的背后,便串着一个特别的故事。
顺德人习于米缸放猪手“压年”。经查证,这出自于一种古老的传说。据宋代刘安靖的《时镜新书》中说:岁暮,家家具有肴蔌,谓为宿岁之储,以入新年,名为送岁,留宿饭至新年十二,则弃于街衢,意谓弃故取新,除贫取富。据说晋朝一贫如洗的阮孚,但总是身挎一囊,里面放着一块钱,他说:但有一钱看囊,恐其羞涩。这个“看”字就等于这个“压”字,意谓守护,而鱼自然代表“年年有余”的“余”。现在顺德不少家庭在大年三十,喜欢用猪手放到米缸,意为“横财就手”。在昔日,顺德人都是将煎干的两条鱼放到米缸上,谓之“压年”。据说这个“压”,在这里读作“责”音。
小孩过年上街唱着《卖懒歌》,故事却出自于古老王母娘娘果园里的一个故事。
历史上,王母娘娘家中有一果园,园中的那棵蟠桃树上长着一条大懶虫。大懶虫,春天吃花葉,秋天吃花果,到了冬天,就钻到树上躲起来过冬眠。王母娘娘知道了,便派一位大神守住這棵蟠桃树,不准懶虫钻到里面去。但大懶虫懶性不改,总是想法往里钻。王母娘娘知道后生氣了,便一声令下,把这个大懶虫打入尘世间。懶虫下到凡间,看到广州是块风水宝地,看到西关有个小孩与他一样懶,于是钻进这小孩的鼻子里,变成了一个人人讨厌的鼻涕虫。从此,这小孩早上睡觉,不願起床上学。可是春节过后,小孩都上学了,他却在那里睡懶觉。为了清除这讨厌的大懶虫,孩子們在除夕之夜点上灯笼,沿街叫卖懶。这样就免除了小孩偷懶不上学的现象。这是广州西关儿童卖懶的故事。目前民间流传的《卖懒歌》,有广州的版本、东莞的版本、顺德的版本也有惠来的版本,其粤语歌曲的基本内容是:
过咗年就大个仔唔好再学懒啰
静静话你知努力读书掂会迟
发奋图强怀大志八十都未迟
静静话你知努力读书掂会迟
发奋图强怀大志八十都未迟
卖懒卖懒
卖到年卅晚
过咗年就大个仔唔好再学懒啰
静静话你知努力读书掂会迟
发奋图强怀大志八十都未迟
这首《卖懶歌》,作为鼓励小孩辞旧迎新,卖掉懒惰,鼓励勤奋上学的歌谣,经过世代传颂,在唱法上既有个唱、合唱,也有二重唱。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满街唱着卖懒歌去辞懒的现象,也许越来越少了,但这一歌谣在民间中的传颂,成为现代人过春节的一个有趣典故。
年饭有“发菜”称作“发财”,纪录着宋末大臣文天祥南逃的影子。据传,宋末大臣文天祥被元兵追赶,过伶仃洋逃至深圳的滩头。文天祥登陆滩头时天色已晚,仓促之间,没有带上菜肴。船家们同情忠臣,于是拿出储备的猪肉、萝卜、发菜和现捕的鱼虾,由于船上没有碗碟,只好拿着一个木盆一同盛出呈献给文天祥。富于生易头脑的顺德人,根据这个典故突发奇想,便取出其中的“发菜”与广东话“发财”的谐音,成为每年团圆饭时的一道必不可少的菜式,一直流传至今。
另外顺德人春节来临时喜欢买桃花,却源于一位崇拜花神父母的古老传说;顺德人喜于贴春联,起源于清代顺德书画大家黎二樵书画被偷的典故;顺德人过春节喜欢煎堆、角仔,出自于顺德的一句古老的民俗“煎堆碌碌,金银满屋”的传说,因此顺德人拜年时,都会带着煎堆,给别人送上祝福等等。
这个个典故,奠定了现代顺德人过春节的个个习俗。现代的顺德人过春节的每个举动,每一个习俗,背面却串着一个个经典的故事,闪耀着一个个古老的传说,无不体现着浓厚的文化内涵与文化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