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寻找包青天的踪迹
1993年,台湾中华电视公司推出的一部电视连续剧《包青天》在国内一经播出,便成为倾国倾城的艺术经典。这边热播未缀,那边新拍的续集又出来了,以至连续拍了300多集。不同版本的《包青天》轰抢市场,成为影视业史上的一奇。究其原因,包青天人物形象已深入人心,现在重温历史经典,只是重燃战火。人们呼唤为政清廉,政民一体,实现世界太平,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开封府,即是当年汴京的首府衙门。初建于五代后梁,称为南衙,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历代的官府中,北宋开封府规模最为宏大,属天下首府。包拯任开封府尹,相当于现代的市长。其主要职责是掌管京师民政、司法、捕捉盗贼、赋役、户口等政务。寇准、欧阳修、包拯、范仲淹、苏轼、司马光、宗泽等北宋名臣,均先后出任过开封府尹,包拯为第三任者。北宋的太宗、真宗、钦宗,在未当皇帝前曾坐镇开封府。
开封包公祠,位于开封城西南的包公湖畔西侧。包公湖畔则是当年开封府的所在地,现在由于地壳变迁,成为湖,当地人则顺势将此改为包公湖。当年开封府城墙遗迹,在湖水淹没下的十多米处,或许可以寻觅某些残墙断壁。湖面上,不时有小艇轻轻地从这里划过,但过后水面又恢复了平静。这也许是当年包青天在这里镇妖降魔,执法为民,才换得今天的天下太平!
那天,我们乘坐的旅游大巴在包公祠对面的一个车场停下,中间隔着一条约6米宽的街道。街道两旁尽是抡道经营的个体摊档。我们隔街望去,以砖瓦结构为主体的仿宋古建筑群,不乏其华丽与古朴。以手书为体的“包公祠”几个大字,黄底黑框,鲜艳夺目,老远就可看到。
宋代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载入世界史册,它注重室内空间与采光度基础上,梁柱上硕大雄厚的斗拱铺作层,突出了不规整形的梁柱铺排形式。注重意境的园林设计,把自然美与人工美融为一体,形成独立的园林化格局。建筑物的屋脊、屋角的起翘,给人一种轻柔舒适的感觉。我国现代的许多建筑,都离不开宋代建筑风格的演绎。
包公祠占地60余亩,以正厅(大堂),议事厅,梅花堂为中轴线,辅以天庆观,明礼院,潜龙宫,清心楼,牢狱,英武楼,寅宾馆等五十余座大小殿堂,作为主题景区,坚持动静结合,雅俗共赏,历史与演义相映成趣,造成了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园林景区。
我们通过门票,进入大厅(大堂)。在正前方的立面上,一个用黑色花岗岩石打造的包拯壁画,采用白色线条勾勒而成,呈黑白分明状。他头顶权知开封府事帽,双手捧着一个长方形的奏章,怒目侧视着右前方,呈一个斜面向右前行。下巴的胡子笔直至胸前,尽管包拯事务缠身,但他处事忙而不乱,一派端庄严肃的工作姿态尽收眼底。全身衣着的工作旗袍,一直延伸到脚盘面上。这是人们根据相关的资料,对包拯的整体模样塑造而成。据说,这是到目前为止,最能接近包拯身位的人物造型。根据这一尺寸比例,可以推测包拯的身高在1。6米左右。这也许是中国古代人身材普遍较矮的缘故。
在大宋王朝统治中国的第40个年头,包拯一脉单传,诞生于安徽合肥一个包家的名门下。包拯自幼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在他19岁那年,中了进士甲科,因此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建昌县知县。在中国历史上,宋代孝顺之风盛行,父母在不远游成为评判人的一个重要道德标准。父母去世,在衙门当官的,也得辞官在家守孝三年。包拯看到家中二老年事已高,于是把官辞了,在家陪伴父母就是10年整。二老离世,便在家守孝5年。就在这此时,名臣范仲淹入主开封府,包拯的命运却因此从开封府走进历史的深处,归顺于范仲淹门下,成为知县的第一把手。
进入大殿内室,一位高大的包公正襟危坐在大殿的正中央。头顶上,“正大光明”四个字,苍劲而有力地闪闪发光,一幅正法严明的氛围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他蟒袍冠带,靠在椅子右边扶手上的右手,紧紧地抓在扶手上,似乎格格作响。靠在左边扶手上的左手,紧握着拳头,一个重锤狠狠地击打在扶手上。面对残害百姓的狂徒,他仿佛要拍案而起,表现出一幅疾恶如仇的形态。在包拯形象的正前方安放着一樽宝鼎,专供人们进香参拜。已经火化了的纸钱,烟雾袅袅,随着轻风直卷云天,带走了人们一生的祈盼,同时也带走了一颗良好的祝愿,祈福天下太平,好人走好。这是一幅集历史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包公形象的写真。
包拯的一生,个性峭直,决定了他的一生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从不看风撑舵,不参与纷争,不与人苟合,终于造就了历史上独一无二包青天的存在。范仲淹在位时,掀起“庆历新政”,改革冗滥,斥退冗员、举贤用能,使朝廷很快地陷入“党争”。新官上位的包拯,他从不选边,不选择范仲淹这棵大树靠而是还原本来的自我,他忽而批判范仲淹改政的政策,忽而又力荐范仲淹的用人政策,从而使“党争”的两派找不上北。
公元1056年,已58岁的包拯终于成为开封府尹。他在位时,被他弹劾下降职、罢官、法办的重臣不下30人。他7次弹劾酷吏王逵;4次弹劾皇亲郭承佑,让仁宗几乎下不了台;他弹劾仁宗最亲信的太监阎士良等。在他手下,庸官必砍,逢凶必惩。甚至使仁宗都畏惧三分,在他的眼里,从来而没有亲疏,没有官位的大小之分,只有法理,从而打造了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包青天。
在包拯61岁那年,被任命为三司使,两年后,被提拔为枢密副使,全面主管军事。至此,包拯才正式进入中央执政官的行列。但已63岁的包拯已是风烛残年。一年后,包拯病逝,民众百姓的悲伤,笼罩着开封府的大空。皇上亲自到包家吊唁,并停朝一天以示哀悼。一个刚直不阿、疾恶如仇、爱民如子的包拯从此载入史册。但他不苟言笑、过于较真、不会处世、人缘不好,在当今的世界里是否应引起人们的反思呢?
大殿的两旁,陈列的是包公生平与典籍的实物。左侧是包拯执法的一组现场图。左右两边站立着五个人,护卫王朝居左,马汉居右,分明是包拯护法的左右手,但却没有展超。展超是作品搬上银幕时特意塑造的人物形象。左侧停放着一个刑具,即狗头铡,是宋代执行刑法时的刑具。它高约60厘米,长约一米,由纯铜打造而成,宋代人把罪犯视作狗,所以以狗头铡结束罪犯的性命就成为自然。我们透过铜光闪耀的狗头铡,仿佛闪耀着斑驳的血迹。到底有多少害群之马魂断狗头铡,同时又有多少冤魂断送于这狗头铡下,我们不得而知,因为刑具是残酷的象征,是由人操作的。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最残酷的刑具有20多种。如凌迟(让犯人慢慢地死地去的一种处决);剥皮,即将人的皮肤局部或者全部揭下来的一种死刑刑法;腰斩,即用利器从腰部将囚犯砍为两段;炮烙,为商纣时期制造的一种死刑刑法;烹杀,就是将人活活煮死的一种刑法等。这些作为国家统治的工具,是血淋淋的历史见证,但愿社会更文明。
大殿的另一旁,展出的是包公出仕明志诗、开封府题名纪碑、包公家训、包公书法手迹等。在这里,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包拯晚年时期,亲笔为自己家族提写的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这体现包拯清廉传家的高贵品质,与他的人生品质一致。包拯一生提写的诗句不多,唯一保留下来的一道诗,是刻在端州郡守府第墙壁上的诗,现在人们用棣书的字形刻写于此。他写道:“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遗来者羞。”元代诗人王恽赋诗,颂扬包拯和范仲淹的盛德和威名光耀千古,把贪官污吏比作乌鸦。
中国皇潮,历来是名门世袭天下,视平民百姓如草莽,但包拯则反其道而行之,他靠的是什么?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与科技创新繁荣的时代,北宋咸平三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2280美元,而当时西欧人均GDP427美元。宋明理学,儒家复兴,使社会弥漫着尊师重道之风,这就为包拯的存在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基础。
从包公祠出来,我们不断地回望着渐渐远去的包公祠,尽管这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名山怪川,但尽显典雅。一组宋代的建筑及环境布局,把包拯的一生定格在宋代那特定的环境里。这里凭湖临风,壁水蓝天,人们把一切美好赠送给这位执政为民的包青天,一切尽在无言中。随着滚滚的车轮,包公祠慢慢地消失在茫茫的视线上,但包公形像却如影相随,久久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