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失官格、有失人格的人又怎么能让其继续当官呢!然而,公平地说,这也不能全怪那些买官者。“插起招军旗,自有吃粮人”,当那些掌握官权、官命的人把官位当做商品出卖的时候,要下级官员不用行贿的办法买官,简直不可能。也可能有那么几个官员鄙视卖官而不为所动,守住为官、为人的道德底线,但大部分官员是抵制不了这种诱惑的。而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也并非甘愿如此,而是万不得已而为之。除非他不想当那“劳什子”的官了。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说,戚继光选择买官,并不能说他的个人道德品质有很大的问题,而是要看到在那个时代,他不得不如此的一种惯性力量。
当一种情况成为多数人的行为和举动的时候,即便这行为和举动再不好,也不能简单地指责这些人和事。如果这样,那就太幼稚了。行贿买官说到底也只是流,而不是源;只是果,而不是因。只有从源头上截断,从原因上杜绝,这流才流不出,这果才不会发生。但这源和因,有卖官者个人的因素,更有体制的因素。严惩作为源、作为因的卖官者是绝对必要的,但更要在作为源和因的体制上下工夫,动手术。
在政治腐败的明朝中期,根本不可能做到整肃政治风气、消除卖官恶习,就算是后来的张居正改革,实际上也没有改变这个局面。
为国靖海的卫士
戚继光买官,不是为了去盘剥百姓,也不是为了去光宗耀祖,而是为了做实际的事情,这就是抵御为祸东南沿海几十年的倭寇。
从明世宗的时候开始,有一批日本的海盗经常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骚扰。他们和中国的土豪、奸商勾结,到处抢掠财物,杀害百姓,闹得沿海不得安宁。历史上把这种海盗叫做“倭寇”。1553年,在汉奸王直、徐海的勾结下,倭寇集结了几百艘海船,在浙江、江苏沿海登陆,分成许多小股,抢掠了几十个城市。沿海的官吏和兵士不敢抵抗,见了倭寇就逃。
倭寇侵略越来越严重,使躲在深宫里的明世宗也不得不发愁了,叫大奸臣严嵩想办法对付。严嵩的同党赵文华想出一个主意,说要解决倭寇侵犯,只有向东海祷告,求海神爷保佑。明世宗居然相信赵文华的鬼话,叫他到浙江去祷告海神。
后来,朝廷派了个熟悉沿海防务的老将俞大猷去抵抗。俞大猷一到浙江,就打了几个胜仗。但是不久,浙江总督张经被赵文华陷害,俞大猷也被牵连坐了牢。沿海的防务没人指挥,倭寇的活动又猖獗起来。朝廷把山东的将领戚继光调到浙江,才扭转了这个局面。
而这个时候,在严嵩那里买到官职的戚继光开始了他抗击倭寇的生涯。戚继光赴浙江就任时,东南沿海正值倭寇蹂躏猖獗,把悲观和惶惑带给明朝市民,南京12万驻军竟对几千名倭寇毫无对策。这种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情况让戚继光焦虑。
他到了浙江,先检阅那儿的军队,发现军队纪律松散,根本不能够打仗,就决心招募新军。他一发出招兵命令,马上就有一批吃够倭寇苦的农民、矿工自愿参军,还有一些愿意抗倭的地主武装也参加了进来。戚继光组织的新军很快发展到4000人。他有条不紊地实施建军方案,明确官兵的职责,统一武器的规格,尤其是确立铁一般的军法,以此端正军队的作风。
戚继光是个精通兵法的将领,他懂得兵士不经过严格训练是不能上阵的。他根据南方沼泽地区的特点,研究了阵法,亲自教兵士使用各种长短武器。经过他严格训练,这支新军的战斗力特别强。“戚家军”的名气在远近传开了。
戚继光为了改变装备的劣势,开始重新采用“包钢”技术,他仿制日本长刀锻造“戚家刀”。这种刀的刀身类似日本刀,不过长度要比日本长刀短小,有八十到九十厘米左右,而且为了适合明军的使用习惯,刀柄有一个向下的弧度,这使得明军在兵器上拥有了对抗能力。
为了对付日本武士的灵活散攻战术,戚继光创造了“鸳鸯阵”。“鸳鸯阵”是一种七个人或九个人,甚至是十一个人一组的阵法。其中七人阵法是中间一个拿狼筅(砍下来的大竹子),中间这个人身高马大,拿一个茅竹,两边两个人是长枪手,长枪手的两边是两个盾牌手,拿盾牌,拿腰刀,这看来是一种攻防兼备的阵法。
《纪效新书》中明确记载了以十一人为一队的阵法,居首一人为队长,旁两人夹长盾,又次二从持狼筅,复次四人夹长矛、长枪,再次二人夹短兵。阵法可以随机应变,变纵队为横队即称两仪阵,两仪阵又可变为三才阵。
过了几年,倭寇又袭击台州(今浙江临海)一带,戚继光率领新军赶到台州。倭寇在哪里骚扰,他们就打到哪里。那些乱七八糟的海盗队伍,哪儿是戚家军的对手,交锋了几次,戚家军每次都取得胜利。最后,倭寇在陆地上无法立足,被迫逃到海船上,戚继光又用大炮轰击。倭寇的船起了火,大批倭兵被烧死或掉到海里淹死,留在岸上的也只得乖乖投降。倭寇见到浙江防守严密,不敢再侵犯。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进攻桃渚、圻头,戚继光紧急率兵至宁海,扼守桃渚,大败倭寇于龙山,并追敌至雁门岭。后来倭寇乘虚分兵突袭台州,当时在台州聚集之倭尚有万余,船只五百多艘,而戚继光却在台州先后九战皆捷,四月破敌于花街,五月取得“白水洋大捷”,取得如此功绩,台州军民曾刻碑以纪之,而与此同时总兵官卢镗、参将牛天锡又破倭寇于宁波、温州,自此浙江东部的倭寇被平定。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寇大举进犯福建,当时的宁德城已经屡次被倭寇攻破,在距城十里有一横屿岛,四面皆为水路险隘,倭寇以其作为大营。附近明军官军不敢出击,双方对峙达一年多。新到的倭寇又一路在牛田(今福清东南)扎营,另一路在兴化(今莆田)扎营,东南互为声援。闽中各地连告急,胡宗宪复檄戚继光率军前往剿之。
戚继光决定先进攻横屿,乘潮落水浅,“戚家军”每人持草一束,填壕而进,大破横屿的倭寇巢穴,斩首二千六百。后戚继光引军至福清,击破牛田倭寇,并乘胜追敌直致兴化,连克倭寇六十营,斩首千余人。直到平明大胜入城,兴化的军民才知道“戚家军”的到来,当地百姓牛酒劳师不绝。
大胜之后,戚继光回师浙江,在到达福清时,正遇倭寇自东营澳登陆,“戚家军”于此又斩敌二百余人。此时广东总兵刘显亦屡破倭寇,闽中倭寇已被肃清。同年,从福建败走的倭寇,进犯台湾鸡笼一带,也被当地高山族人民击退。
在戚继光回到浙江之后,毛海峰率倭寇攻下平海卫,此时俞大猷已经被朝廷解禁复出,被任命为福建总兵官,戚继光副之。
在平海城陷后,总兵刘显所率军少,不敢进攻,而此时俞大猷军也不想进攻,认为需等待大军合围平海方可发起进攻。终于在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四月,戚继光率领浙江兵至平海,大军汇集之后,巡抚谭纶将中军,刘显在左,俞大猷居右,合力进攻平海。戚继光为先锋先行,左右军随后而进,此战斩寇首二千二百级,解救被掠者三千人。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二月,倭寇余党重新纠集新倭万余人,连续围困仙游数日。戚继光率军出击,大败倭寇于仙游城下,又乘胜追寇而败之于王仓坪,斩寇首数百级,其余大多坠崖而死,剩下的数千倭寇逃到漳浦蔡丕岭,此时戚继光兵分五哨,率士卒身持短兵攀至崖上,俘斩倭寇数百人。
同年十月,潮州倭寇二万人与大盗吴平军相互成掎角之势以对抗明军,俞大猷率军大破敌于海丰,残余倭寇夺渔船逃入海中,俞大猷和部将汤克宽又连破吴平数次,迫使吴平归降。未几,吴平又重新造反,并于嘉靖四十四年(1564年)秋入犯福建,俞、戚二将“双剑合壁”,俞大猷率领水军,戚继率领陆军,再次击败吴平海寇于南澳,自此大股海寇皆并击破,危害已久的倭患终被荡平。
外敌还是黑帮:不得不说的倭寇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句话是戚继光将军说的。诗句中的“但愿海波平”,所指的就是希望平定倭寇之患。
真假难辨的外敌与黑帮
元末时天下大乱,就有一些日本武士来到中国沿海地区活动,而明代的倭患也早在明初便已开始。明政府曾在辽东到浙江、福建再直达广东的漫长沿海筑建海防来进行防御。由于明初的国力“较为强盛”,太祖皇帝对外的态度也比较强硬。自洪武二年(1369年)开始,明廷曾数次向日本派出使节质问当时的日本政府,足利良怀当时还是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日本内乱,无法彻底解决海寇问题。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双方协定:“日本十年一贡,人止二百,舟止二艘,不得携兵器,违者以寇论。”并命令日本政府禁止入寇。永乐初年,室町幕府曾几次向明朝进贡和帮助剿灭海寇。但好景不长,在永乐十七年(1419年),双方在辽东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此役中明军都督刘荣率军取得斩敌七百四十二,生擒八百五十七人的战绩。在宣德年间以后,双方又重新恢复了邦交关系。日本恢复对明朝的朝贡,但日本的一些贡使和随员在贡船中夹带私货进行贩卖,从中牟利,还不断的与沿海居民发生冲突。而另一方面,在《大明律》中明确规定:“凡将牛、马、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稠绢、丝绵出外境活卖以及下海者杖一百”,“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沿海地区的居民和商人下海几乎都是犯法,别说和国外通商互利了,终于在嘉靖年间,矛盾被不断激化,由于此时明朝国力衰退,朝廷的奸臣当道,而日本国内也战乱不断,明朝的海患达到了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