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留下许多数不清的故事。日升日落,寒来暑往,风雨变幻,那些欢笑、泪水、苦难、沧桑,面对人生即景涌起的波澜,回忆起那些过去的点点滴滴,一笑一颦还是那样的明晰如初(这是上天的恩赐)。在“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创作氛围下,这个时代给予了我创作的机遇,给予了我自由和激情。所以,在工作之余,我总想捕捉生活中那些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和见闻,在原人物、事件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把那些人,那些事通过加工、塑造、虚构等手法,把它们完美地表现出来,并使它能够给人带来教训和教益。
本书是一个作为我们就生活在现实当中的题材,它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问题太多太多,对于理解和表达能力均有限的我,总是担心拿捏不准,有点儿畏手畏脚,一直未敢动笔。在作协领导和同行朋友的鼓励下,酝酿数载,今天终于鼓起勇气,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终于一气呵成了。
作品中的邓雪儿一直深爱着吴浩,按说是无可非议。可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过错,是不现实的。档次的差异最终不会有共同语言,注定了这种恋情不会长久。书中所反映的人物命运及社会走向使人从中悟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在这些司空见惯的社会现实面前,可使麻木者自省,浮躁者沉着,激动者冷静,使人性得到复苏。
我觉得小说也如绘画一样,要有模特儿。结合到故事的人物和性格,从未接触过大明星的我,大胆地塑造了一个大明星邓雪儿和一个打工仔吴浩的形象,并巧妙地构思了人物的感情纠葛和吴浩的几段爱情经历,书中既有生活原型,也有艺术加工成分,通过它们来剖析社会,解读人生,鞭挞丑恶,使读者从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在获得艺术享受的同时受到教益和启迪。
我能够花那么多的笔墨描写邓雪儿这个人物,并非我掌握了一种描写人物的技巧和秘诀。我能够描写邓雪儿只是因为我融入了这个艺术形象。我对她有感情;而打工仔吴浩,就更容易了,我认识很多的打工仔(而自己本身也是个打工仔)。凡书中所出现的人物,绝大多数都是先有一个比较熟悉的模特儿(而且有的还用了真名,在此表示歉意),然后再把我所了解的同类型人的一些性格特点和事迹加在这一个人的身上。我觉得对于一个写作经验不丰富,生活资历不雄厚的作者,要写出比较具有性格的人物来,最好的办法是依据真实的人来描绘。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些性格比较突出的人物。这比凭空塑造要容易得多。
为了更好地描写人和生活,除了亲自熟悉生活外,我还会钻进书堆,在古今中外大量文学名著和报刊剪辑中,从几个或十几个相类似的细节(或描写)中选取一个细节(或描写),谁能估量出这个细节(或描写)会发出多么强烈的光和热。文学和绘画一样,为了塑造一个美丽的形象,就取这个模特儿的手,取另一个模特儿的脚,取这个的胸,取那个的肩。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灌注到他所塑造这个人体里去,把描绘变成真实。如果只想去临摹一个现实的女人,他的作品就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我在描绘的那一会儿,很少懂得我的形象、肖像、性格意味着什么;我仅仅看见他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我观看我描绘得真实不真实;我看见他与另外一些人一起活动,因而也看见了一些场面,同时也就描写这另外的一些人,有时远远跑在小说计划前面,而仍不很清楚,如何把这一切还是七零八落地散布在脑子里的整体的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为了不致忘记,我就把一些场面、性格草草涂画在纸上,而且仿佛是摸索着前进。起初我写得没精打采、笨头笨脑、枯燥无味,我常常都没兴趣写了,直到突然光芒四射,照亮了我该走的路:无论在一个明星、一个平民、一个打工仔或者一个正直的人的身上,在一个农夫、一个罪犯、一个少女或者一个商人的身上,我们所表现的,终究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不得不向自己这样提问:“如果我是明星、平民、打工仔,农夫、罪犯、少女或者商人,我会干些什么,我会想些什么,我会怎样行动?”我觉得写人物时,应该是反复酝酿揣摩,烂熟于心,真正达到呼之欲出的境界,方可动笔。人物的行动,语言,到什么地方,他会怎么说话,而表露的感情,完全把握准确以后,成为浑然一体的时期,在创作时就可以随心所欲,从容不迫。
我很想跟一切阶层的人交往,从每一个人那里打听到某些东西。每一个负有职务,从事着某种事情的人,都是饶有兴趣的。一切职位、一切阶层、一切官衔……对于一个要选取各种各样事业方面的人作为描写对象的作家说来,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在自己的头脑里,对你所描写的那个人事先不有所了解,你就不能像应有那样地、正确地把他刻画出来。正如我们说某画家画的人物“像是在呼吸似的”,大家都认为这对他是无上的推崇,殊不知若说他画的人物“象是有思想似的”,这却是更大、更崇高的赞许。要描写人本身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描写他给我的印象,选取最主要的东西,用语言最充分,最鲜明地描绘人的内心生活和外部生活,描写人的意会、感情和思想。
作为一个搞文学创作的作者,我觉得还应当学会把握和描写特殊的东西。我知道这是很困难的,但把握和描写特殊的东西是艺术的真正的生命。共性的描写谁都可以模仿,而特殊的东西是不能模仿的。为什么呢?因为别人未经验过的缘故。不必担心特殊的东西或许不能吸引别人的注意。一切性格,不论是多么特殊的,凡被描写的东西,总是具有类性的。因为万物都屡次重复,只有一次那样的东西,在世上是不存在的。到了描写个性的时候,所谓文体也就同时开始了。
这部小说早已在胸中酝酿数年,经历了近一年的写作时间,现在终于完成了。在修改过程中,作者广泛征求同行朋友意见,先后有市文联主席邵玉龙先生,市作协主席侯发山先生,市作协秘书长、《河洛潮》杂志副主编杨亚平女士,市著名作家、《河洛文化》杂志副主编魏三兴先生等知名人士,还有各位文友、同仁,在百忙中抽出大量时间,对书稿进行了非常认真的审读,并直观地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市文联主席邵玉龙、著名作家魏三兴两位老师,看得非常认真,意见提得特别直接具体),对书稿的进一步修改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对我的作品都倾注了无私的关心和爱意,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作品出版了,它本身肯定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3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