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日上午,狮子峰下,白莲湖畔,艳阳高照,冬暖如春。罗浮山朱明洞景区大门广场,锣鼓齐鸣,彩旗飘飘,人头攒动,放眼望去,一片人的海洋。筹备已久的广东省首届道教文化节在此拉开了序幕。
开幕式之前,我已经从暖场演出的《道乐声声》中感受到浓厚的道教文化色彩。六十名身穿白色太极服的演员在充满神秘、悠扬的道乐声中,那八卦掌沿圆走转,那脚步和手势,纵横交织、左右旋转、招式连贯,其形如闪,内旋回带,势如连环。一张一弛,整齐划一的太极拳,营造出祥和、宁静的氛围,表现着一种力的含蓄、柔和刚美和效法自然的神韵,也展示着一种无穷的生机和活力。在古木参天的狮子峰下的太极表演,让所有的观众既感受到远离尘嚣的一份宁静,又领略到道教太极文化的丰富内涵。
开幕式之后,是一场富含道教文化气息的精彩的文艺表演。
“我是铁拐李、我是汉钟离、我是张果老、我是吕洞宾……”在独具岭南特色的乐曲声中,四十多名男女演员身着古装,手举幡旗,舞着莲花,簇拥传说中的八仙飘然而至。大型歌舞《八仙送福到罗浮》绚丽登场,演员宽袍大袖,头戴冠帽,手拿各式各样的道器,手舞足蹈。或放声高呼,或低声吟咏,或感情激昂,或神情凝重,沉浸在古典诗词所创造的优美意境之中。接着,又月六十多名女演员走下台来,给宾客送上“仙桃”,向宾客致以热情的欢迎,此时台上台下,交相辉映,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由六名女歌手联唱、三十名“仙女”伴舞的歌舞表演《罗浮山下四时春》引人注目。“仙女”们伴随着这首轻扬柔美的歌曲,手持“荔枝”,以舒缓流动的队形变化徐徐进场,她们清丽、秀美的舞姿把人们带入罗浮“千年道教,万秀罗浮”的仙境之中。
紧接着的《道德经》经典诵读更让观众眼前一亮。一群古代私塾学童打扮的小学生,兴致勃勃地诵读《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稚嫩、甜美、真诚、纯真的天籁童音,让所有观众为之惊叹,让大家深深地感受到道教文化的源远流长。
大型舞蹈《葛翁飞裾化彩蝶》是全场表演的高潮,引起了满场喝彩。在庄严、恢宏、空灵的道乐声中,童子采药群舞,恍如时光流回一千多年前的罗浮山,演员们拂尘翩翩的炼丹独舞,更表现出了葛洪仙风道骨、飘逸俊朗。同时,一群身穿古典霓裳,披挂彩蝶服的女演员在乐声中展现出一幅充满传奇色彩的画面。以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方式,展示了沧海桑田,葛洪从容寻道;仙风道骨,铸就罗浮道教文化的华彩篇章。
这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表演形式,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把开幕式的主题通过传统文化的主线贯穿于轻快活泼的表演之中。正因为这种创新,才使场面隆重,气氛庄严。
当我还沉浸在浓厚的道教文化氛围里的时候,一群男旗手以强劲有力的动作挥舞着彩旗,与现场观众一起互动,把现场气氛再次推向高潮。一首《亚洲雄风》将观众带进迎亚运的旋律之中。磅礴而豪迈的歌声,不仅表现了道教节祈福亚运的主题,更体现了道教节的主题所诠释的道教文化内涵。它仿佛在反复强调:罗浮山不但是惠州的、广东的,而且是中国的、亚洲的、世界的。富含道教特色的精彩节目纷纷登台亮相,引导各方嘉宾、游客领略仙境罗浮独特的文化底蕴,并迅速将嘉宾与游客的激情带入道教文化节的喜庆热烈氛围之中。
开幕式上的又一重头戏——祈福亚运大法会,在文艺表演结束后隆重举行。文艺表演结束,那表演舞台一下子变成了古朴典雅的祈福祭坛,祭坛背景是一幅巨大的神态端庄的“三清”画像,画像两旁的道教“两仪”图案格外醒目,祭坛的前方两边竖立着一大一小的道教八卦图,空灵静美,庄严肃穆。
祈福坛上,十多个穿着粉红色道袍的乐士奏响道乐,曼妙的道乐,虚空、清远、优雅、和谐;行云流水,柔和清幽的道乐,带着民间音乐的韵味,犹如松风含鸣,宛若天籁之音;这令人心醉神驰的道乐,演绎着天人合一、民教圆融的新意境。待到曲终乐止,掌声四起,有人禁不住喝彩:这才是真正的仙乐。
祈福坛下,一群仙女姿容娴雅,轻捻慢挑,手提果篮,穿过人群,向台前的嘉宾款款献果。此时,人潮涌动,呼声四起。
来自港澳台及全省各道教宫观的三百名高道大德,沿着红色的地毯,穿着光艳夺目的红色道袍闪亮登场。他们有的高举各色旌旗、幡幢、盖宫帽;有的双手合掌,目视前方,步履稳健,面露庄严,一起诵经、行朝、敬香,为即将举行的广州亚运会祈福,为世界和平、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祈祷。
此次道教盛会和祈福仪式,可谓史无前例,而且别出心裁,道教的“三福”(祈福、善福、祝福)之境界在祭坛告天祷祝中得到重现。祈福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教的宗教仪式之一,这种仪式通过法师的步罡踏斗,飞章达款,将信徒的愿望送达天庭,为众神所知,可保佑信徒消灾灭害,赐福延生,心想事成。道教这种崇拜“山神”、“天庭”的精神,已经延伸为现实世界的一种信仰。其外在体现已从部落图腾延伸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其内在的预示意义从直观美好愿望的简单祈求延伸并升华为预示着好运、幸福、长寿、子孙满堂等,从而构成了民俗文化中独树一帜的“祈福文化”。
伴随着诵经声,道教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三福仪式进入了高潮。一句句诵经,一个个动作,都倾注着人们对社会的和谐和亚运成功举办的无限向往和热切期盼。
音乐、礼炮再次响起,祈福仪式宣告结束,祈福的道长们重整队伍,踏着一千米长的红地毯进入冲虚观祭天、上香。跟随其后的游客们纷纷踩着红地毯前往冲虚观,满怀虔诚地拜谒、瞻仰、祈祷……
气氛庄重的祈福,或朝天圣拜,庄严崇仰,肃穆高远;或法师拜表,轻盈缥缈,浑朴天真;或崇尚清静,养性净心,自在逍遥。
在此,我对道教似乎有了灵魂的“皈依”感,对“道”的认识又有了新的感悟。
植根中华沃土的道教,是中华民族固有的宗教。它以作为宇宙之源、万物之根的道为最高信仰,以《道德经》为立教之本,以尊道贵德、重生贵和、抱朴守真、清静无为、慈俭不争、善恶报应、修炼成仙、功德成神为主要教义。千百年来,道教文化滋润着人们的精神家园,在确立人生价值、提供生活智慧等方面,不断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人常言,品茶有道,为人有道,经商有道,做官有道。但是,道之复杂,道之朦胧,此道,不是道路的道,也不是道德的道,是一种非常道,一种难以顿悟之道。
道,也叫“无”、“朴”、一,是一种不受局限的、无终止的、一切事物原初的浑朴总体、宇宙唯一。
“道”之玄妙。道无形无状,天道运行,阴阳造化;道是本原,万物之母;道是过程,“周行而不殆”;道是规律,“道者万物之奥”;道是法则,“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道之大,无所不包;道之细,无所不容。
《道德经》语: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就是说天地不相交,阴阳不相合,大旱大涝必作,暴风骤雨必至,天灾必来,万物必殃;天地交,阴阳合,必降甘露,滋润众生,五谷丰登,万民康乐。在修养方面,人若清净无为,恬淡自然,无私无欲,心安理得,也将口内生津,亦如甘露,滋润身心。
天地阴阳和谐才能降甘露,万物才能得以滋润。世界和谐才有人类和谐、家庭和谐与人生和谐。历史上,但凡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人民就能安居乐业,国家就能风调雨顺,可谓国泰民安。
道教经典中说:人在道中,道在人中。这表明道不远人,求之则应。每一个人都禀有道性,都可以领悟大道之智慧。
道家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道家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道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道在心中,还是道在心外?从道教修行的角度讲,道在心外的话,修行者将永远追随道的影子,无法合道、了道。道在心中,则反身而成,反心而觉,明心见性,即合道。人在江湖走,道在心中求。世上千法万法,飞天遁地,但道只有一个。我们不必去追求太玄的东西,过好每一天的生活,帮助好生活中的人,处理好生活中的事,这就是合道。道在心中,道在行中,道在生活中。
热闹过后是宁静,时间过得好快,宁静的时光在宁静地流逝,不觉已是薄暮时分了,该进冲虚观听听那晨钟暮鼓,去看看落霞与归鸟齐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