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活动中,人们常常会遇到如下的情况:
别人有求于你,而你出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受,又不好直说“不行”“办不到”,怕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对方提出一些看法,你不同意,既不想讲违心之言,又不愿直接顶撞对方;你看不惯对方的行为,既想透露内心的真情,又不愿意表达得太直露,以免刺激对方。
为了很好地应答上述种种情况,就要在社交活动中学会巧妙地拒绝,根据不同的情境善于说“不”。这种拒绝的艺术可采取如下的一些方式和方法。
(1)假托直言
直言是对人信任的表现,也是与对方关系密切的标志。但是,有时直言可能逆耳,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要拒绝、制止或反对对方的某些要求、行为,可以假托由于非个人的原因作为借口,而加以拒绝。这样对方就容易接受。
例如,某报社的推销员登门要求你订阅他们发行的报纸。你如果不想订阅,可以很有礼貌地说:“谢谢。你们的服务很周到,可是我家已经订阅了其他几家报社的报纸,请谅解。”
(2)反复申说
当别人侵犯了你的权利时,你不急不躁,一再坚持表达自己的意见,以维护自己的权利。这种方法也叫“破唱片法”,即反复申说。
例如,你到商店去买东西,由于购物的人多,售货员少找给你五元钱。你向售货员提出,售货员却记不清了。这时,你要耐心地诉说是如何少找还你钱的,直到问题得到解决。
下面是店员和买主的一段对话:
买主:“小姐,你少找给我五元钱。”
店员:“不会吧,我们总是一手交钱,一手付货的呀。”
买主:“我相信你们总是这样做的,可是你确实少找给我五元钱。”
店员:“你有发货票吗?”
买主:(看发货票)“有。我在这里买的是两双童靴。”
店员:(看发货票)“是的,你在这里买的是两双童靴。”
买主:“不错。你再算算,就是差五元钱。”
店员:“你看过你的衣袋没有?你是不是掉在哪儿了?”
买主:“不会的,我没动地方。我衣袋里再没有钱了。”
店员:“现在没法结算,打烊前我们结账,那时你来一趟好吗?”
买主:“我是相信贵店的,好。”
(3)委婉拒绝
人们在交往中,有时在认识上、感情上会产生不一致,完全一致的情况较少。
有时对方提出的问题是你所不能接受的,但碍于情面或感情又不好直接拒绝。这时回答可以委婉一些,使对方仍感到是受人尊重的。
例如,有人邀请你到他家里打牌或跳舞。你如果不想去,可以这样回答:“今天正好有事,去不成了。如果你早打招呼,我把时间安排好,就能同你们一起去玩了。”
相反,如果说:“没空,去不了。”就会使人扫兴。
再如,有人与你讨论问题,你觉得他的说法欠妥。这时,你不能直说:“你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而应改为:“我觉得你这种说法不够全面。”或:“你这种说法和我的不尽一致。”
(4)模糊应对
在交往中,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意或不便于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给对方,这时就可以用模糊语言来应对。
例如,在医院里,一位患有严重疾患的病人间医生:“我的病是不是很重,还有康复的希望吗?”医生回答:“你的病确实不轻,但是经过治疗,安心养病,慢慢会好的。”这里的“慢慢会好”是模糊语言。这“慢慢”是多久,是说不清的,但它能够给病人以希望,给病人以极大的安慰。
(5)曲表观点使对方否定自己
在与对方观点不相同时,不直接否定对方的观点,而是巧妙地诱使对方否认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拒绝的目的。
例如,一位年轻的姑娘与一位小伙子相爱,姑娘的好朋友却说那位小伙子长相平常,不够理想。姑娘笑着回答说:
“谢谢你对我的关心。你讲的是事实,但是我欣赏这样的一句话:‘憎恨常常和美貌住在一起,不要太草率地追求着美貌。’恩格斯说,爱情要以‘互爱为前提’。”
(6)可行性妥协应对
这种方法是明确表示你希望满足对方的要求,并表示同情,可实际上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请对方谅解,而不直接拒绝。这样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客户要求电信局安装市内住宅电话,电信局由于供不应求,无法一一满足,但又不能拒绝客户的要求。电信局回答时,应表示同情,并热情地说:“满足客户的要求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可是目前线路短缺。我们正在创造条件,请你耐心等待。”
(7)选择应答
选择应答是有选择地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而不直接否定对方提出不合己意的问题。
例如,你的同学问你:“某某小说写得很不错,你认为怎样?”
你可以这样回答:“还可以,不过我更喜欢某作家的某一本小说。”
再如,你的妻子星期天说:“今天我们去看话剧好吗?”你如果不愿去,就可以说:“去看电影怎么样?”这样回答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对方可能还会同意你的意见。
(8)巧避分歧
对某一人某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而你又一时说不出谁是谁非,这时就要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用巧妙的辞令含蓄地加以回避。
例如,有人问一位文艺理论家:“你对当前争论最大的演员刘晓庆是怎样看的?”
这位理论家回答:“过去我与刘晓庆素不相识,直到前不久开政协会时听了她的发言才算认识了她。关于刘晓庆的争论我不了解,无从谈起。只觉得对于像她这样的优秀演员,我们一定要珍惜,不应过多地苛求。我们这一代人,文化的营养很不足,在这种条件下,能够达到这样的表演艺术水平,太不容易了。我们应充分敬重她,不要苛求我们的姐妹。苛求,是一种罪恶。”这位理论家巧妙地避开争论的问题,又说出了一般人对刘晓庆的看法,可谓巧避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