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生活一张漂亮的脸
她们是我的亲人。
第一个女人天生丽质。据说小时候她曾被抱上戏台,扮秦香莲的女儿。待化上妆,个个啧啧称叹:“这丫头,长大准是个美人!”果然,她越大越漂亮,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点,往那儿一站,倾倒一片。可惜父母早丧,哥嫂做主把她嫁给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她自叹命苦,常常蓬头坐在炕头,骂天骂地,骂猪骂鸡,骂丈夫儿女,然后睡在炕上哼哼--她把自己气得胃痛。
一切都让她心灰意懒,她的最大爱好就是算命。我还记得她一边拉着风箱升火做饭,一边把两根竹筷圆头相对,一端抵在风箱板上,一端用三个指头捏定,嘴里念念有词。眼看着筷子朝上拱,或者朝下弯,“啪”地折断,吓我一跳。问她在干什么,她说算算什么时候咱们才能过上好光景,穿新衣,吃好饭……
所以她的心情基本有两种,不是发怒就是发愁,发怒的时候两只眼睛使劲往大睁,发愁的时候两个大疙瘩攒在眉心。
第二个女人和第一个正相反,年轻时绝不能说漂亮。我见过她17岁时的照片,黑黑的皮肤,瘦骨嶙峋,看不出一点美丽。当时家境贫困,父亲卧病,她是长女,早早就挑起生活的大梁,饱受辛苦和磨难。
后来她也嫁给一个农民,穷得丁当响,连栖身之处也没有,无奈借住在娘家,东挪西借盖起几间遮风挡雨的房子。结果没住满三年,顶棚和墙壁还白得耀眼,弟媳妇前脚娶进来,后脚就把他们踢出门。
两口子只能再次筹钱盖房。旧债未还,新债又添,不得不咬着牙打拼。丈夫在外边跑供销,四季不着家,家里十几亩农田不舍得扔,女人就在当民办老师之余,一个人锄草浇地,割麦扬场,给棉花修尖打杈。七月流火,烈焰一般的太阳烘烤大地,她放了学就往大田里赶,一头扎进去,头也顾不上抬,汗水滴滴答答流下来。两个孩子,一个7岁,一个5岁--负责做饭:合力把一口锅抬起来放到火口上,水开了放把米,煮一会儿,生熟都不知道,再合力抬下来。时间到了,女人草草回家吃一碗没油没盐的饭,接着往学校赶。
终于又盖起一处体体面面的新房,大跨度,大玻璃窗。她就和儿子开玩笑:“小子,以后这房子给你娶媳妇,要不要?”儿子心有余悸:“妈,人家会不会再把咱们赶出来?”她眼一瞪:“敢!这是咱家的地盘!”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新房子压住了规划线,立时三刻又要拆迁。她哭都没力气了,一个字:拆!往后倒退三米,一咬牙:再盖!
拆拆盖盖中,转眼十几年。这样苦,这样难,也不怨天尤人,整天笑笑的,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哭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为什么不高高兴兴过日子呢?”
如今她一家子都搬离农村,进了城。她也老了,反而比年轻时好看:脸上平展,不见皱纹,就眼角几条有限的鱼尾纹,还统统像猫胡子一样往上翘,搞得她不笑也像在笑,让人亲近。
这两个女人,一个是我母亲,一个是我婆婆。
当有一天她们亲亲密密坐在一起,才发现岁月分别给予了她们什么:我婆婆是一张笑脸,我母亲是一张哭脸。母亲的一生虽然风平浪静,但是总不满意,不快乐,一张脸苍老疲惫,皱纹纵横交错,仿佛哭过似的;婆婆的一生跌宕起伏,但因凡事都乐观,宽大的心胸让她越老越添风韵,成了一个魅力十足的漂亮老人--这个发现让我触目惊心。
从这两张脸上,我见识了什么是时间的刀光剑影,也明白了什么叫真正的“相由心生”。
生活就是这样一种东西:你用笑脸对它,它就还给你一张恒久温暖的笑脸;你用哭脸对它,它就会把这副哭脸毫不客气地贴回到你脸上。对一个女人而言,把美丽留在脸上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多少人热中于护肤和美容,却忽略了心灵的力量。
所以,就算再艰难,为了自己的美丽人生,还是要一边痛着,一边笑着,还给生活一张漂亮的脸。
黛玉错过了多少美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诗都做得极好,但两人气质却不一样。黛玉是诗人,宝钗是哲人。
所谓诗人,一身瘦骨,倦倚西风,吐半口血,在侍儿搀扶下看秋海棠;一旦爱上什么,又得不到,就连命也不肯要。所谓哲人,沉默安详,花来了赏之,月出了对之,无花无月的时候珍重芳姿,即使白昼也深掩重门。不如意事虽然也多,多半一笑置之。
两者比较起来,黛玉就显得不幸,写出的诗也让人肝肠寸断。当然,也并非诗人都如此。
苏东坡平生遭际着实不幸,有感则发,不平就鸣,最终孑然一身,无论政敌执政还是同党专权都容他不得。但是,读苏东坡的诗,却没有黛玉“不语婷婷日又昏”的凄恻哀怨,而充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以及“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种生活态度何等旷达!这固然和苏东坡粗犷的男性气质有关,但更在于他亦哲亦诗的两栖生活,或者二者中和的精神境界。他的哲学成为斗篷,成为拐杖,或者一眼清泉,一簇火苗,支撑他度过黑夜和风雨,甚至能在凄苦中找到一些乐子。比如“日啖荔枝三百颗”的闲适,比如用“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猪肉做成东坡肉的得意,再比如,在其热无比的天气赶回家去,但山路弯弯总也走不完,他苦恼一秒旋即开解:其身如寄,哪里不是家不能随处坐卧休息呢?这样一想,赶路的心就淡了,索性欣赏起道旁的山景。
诗人敏感多思的触角,哲人随流任运的胸怀,二者完美结合,让他的一生过得坎坷而热闹,丰富而美好。
说到底,哲人的心态就在一个不“执著”,善于转换角度看待问题。
大多数“执著”诗意的人,对于世上的美丽,未见之先,先有“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的喟叹,见到之后,又为无法永久持有而心生悲戚。黛玉的痛苦,就来自这种“执著”之心。虽然她懂诗懂佛,却最是看不透,解不开。宝钗也懂诗,却把诗诙谐地比作“原从胡说来”,也懂佛,却把宝玉的偈子三把两把扯碎烧了。她同样际遇堪怜,但却始终处之泰然,淡然微笑,保持哲人的得体态度。
生活中多么需要这种豁达。
记得以前上班要穿过一段两旁是菜地的土路,五分钟就能走完,但我乐在其中,提前一刻钟出门,一步一步慢慢摇,看天看地,看树看云,看两旁的菜地和沟渠里的清清流水。春天来了,小草稚拙娇憨地拱出地面,而农人一边间苗一边大声谈笑……
但前不久因为工作变动,我被迫改变了自己的上班路线。熟悉的一切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拥挤的车流人群,是灰蒙蒙的冰凉楼房,让我莫名地烦躁。突然有一天,雾重霜浓,为杨柳披挂上一层银霜,路旁的衰草,也变成写意画里的金枝银条,美得我倒抽一口气:以前为什么没有发现呢?这些树多美呀,像流云,像彩灯,像流苏连着玉坠。有一处叫作崔氏双节祠的老房子,灰墙黑瓦,院里一株树繁茂如同华盖,湿气氤氲,温婉寂寞地度过多年光阴,仍旧生气勃勃。
之前我就是太执著于心中之景,把时间浪费在怀念和凭吊上,才会忽视眼前风光!想来,还是东坡说得妙:“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东坡既然懂得两栖生活,亦诗亦哲,当然深味幸福滋味。在他的眼里,“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诗人的灵性让他君临万物,每处皆可娱目怡情,哲人的胸怀又让他没有贪念,任万物之美旋生旋灭,方死方生,笑看世事无常……
蟹宴红楼
我是北人,且住不近海,十月金秋本亦对蟹无福享受,却被南方朋友千里迢迢,空递过来一箱大闸蟹,正宗阳澄湖产,青盖,白肚,金脚毛,扑噜扑噜吐泡泡。有一个趴着装死,解开捆扎的花绳,马上八爪怒张,我一哆嗦把它扔地上,横着身子就想跑,吓我一大跳。
食蟹风雅,朋友一边教我蟹怎么吃,一边说趣事,说是一个人嗜蟹至极,令人担心,他便立誓:“我有大愿,愿我来世,蟹亦不生,我亦不食”。那意思这辈子只要不死就继续吃。
很好。
为一张嘴,有丈夫气。
自古食蟹是雅事。朱伟先生所撰《考吃》载,明代初创“蟹八件”:锤、镦、钳、铲、匙、叉、刮、针,后来发展到十二件。刮如剑,匙像盂,盛蟹肉用的是爵……就连平民百姓吃蟹,好比老舍在《四世同堂》里所说,那也是要到正阳楼,用小木锤敲裂毛茸茸的蟹脚。
不过《红楼梦》里那顿螃蟹大宴,好像并没有工具登场,都是用手“掰”着吃。
红楼蟹宴的起因是史湘云要入诗社,想做东,宝钗怜她手无余钱,说是自家的佃户的水田里出的上好的螃蟹,不如请贾母等人吃蟹赏桂花。等宴会散了,想作多少诗不得?
于是就这么办了。
宝钗于是叫人吩咐,嘱告薛蟠,替她准备“几篓螃蟹”。
篓有多大不知道,共三篓,是周瑞家的说的:“早起我就看见那螃蟹了,一斤只好秤两个三个。这么三大篓,想是有七八十斤呢。”朋友寄的这蟹,也是上等绝好,一斤只好称两个三个。若按礼盒价来算,一盒八只,中等的尚且888元,像这样的蟹,绝对是高档的价格,1288元。委屈一些,按中等的来算罢,一只也要一百来块钱呢。
一直好奇那顿螃蟹宴价值几何,现在有了具体的参照,可以算一算了。
贾母驾到,螃蟹宴开始。
上面一桌:贾母、薛姨妈、宝钗、黛玉、宝玉。东边一桌:史湘云、王夫人、迎、探、惜。西边靠门一桌,李纨和凤姐。又在那边廊上摆了两桌,让鸳鸯、琥珀、彩霞、彩云,平儿去坐。
这已经是五桌了。
贾母等人去后,湘云又令人另摆一桌,请各位公子(指宝玉)小姐的丫头们,诸如袭人,紫鹃,司棋,待书,入画,莺儿,翠墨等一处共坐。六桌。
史湘云又命人盛两盘子与赵姨娘周姨娘送去。七桌。
又拣了热螃蟹来,在山坡桂树底下铺下两条花毡,命答应的婆子并小丫头等也都坐了,只管随意吃喝。八桌。九桌。
起先每桌都是按凤姐的吩咐,不必都上来,先上十个,别的先搁蒸笼里蒸着,要吃的时候再拿。这一轮,每桌就报销十个。若是来个两轮三轮的,那就是二三十个了。
然后凤姐张罗了宴席之后,自己没吃好,又遣平儿来要,史湘云又给她拿了十个极大的。也就是说,单是给凤姐当零嘴儿,又报销了十个。
大家作了诗,又评了一番,又要了热蟹来,就在大圆桌子上吃了一回。又是一桌。
那么,这一顿螃蟹宴下来,消耗极肥极大的螃蟹二百来个。二百个螃蟹多少钱?那就是人民币现价两万。
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
若按她的算法,七八十斤螃蟹,只值银子三四两,三四两又抵得现在的人民币两万,也就是一两银子抵人民币5000块,一两银子是50克,一克银就值一百。这个差价差得有点太狠。如果是把这顿蟹宴的二十多两银子不算酒菜,都算在螃蟹的头上,价格就相差不太多了。
那就暂且这样算--我又不是经济学家,不必那么严谨,只是算着好玩。
这群大螃蟹暂且算上二十五两,即现今的两万块,那一两银子差不多就顶人民币八百块。
宝钗、湘云等人的月钱只有二两,湘云一年的钱才够这么一顿螃蟹宴,宝钗可见真是会做人,很大方--她家也是真有钱。
宝玉、黛玉、迎、探、惜等这些主子们,一个月的月银就是一千六百块钱--说实话,不算多,差不多就是一个下级公务员的待遇。不过他们整天又不用干活,不用写公文,不用跑腿,不用开会,喝喝酒赏赏花,享受享受生活就能拿一千多块,知足吧。吃的喝的都是按例配给的,又不用拿这钱买米买面。就连胭脂头油花粉都是另外给钱的,嫌买办们买的不好,自己才会拿这份钱去重新买好的使,就好比现在的化妆品,嫌别人买的不好,自己买名贵的来用。如果不用支出这份银子的话,那根本没有花钱的地儿。
贾母、王夫人、邢夫人,那可都是月例二十两,就是月薪一万六。就这,贾母要拿出二十两银子给宝钗过生日,凤姐还“笑话”她,巴巴地拿出这霉烂的二十两银子来做东道--瞧瞧,一万六千块,居然还是“霉烂”的。我不嫌霉烂,你给我啵?
李纨因年轻守寡,令人敬重,月例加倍,是十两,那就是八千。绝对是白领阶级。
凤姐则是五两,那就是四千块钱。说实话,当这么大的家,收入不高。不过她又不傻,大权在手,人家打官司,找她开后门,她就黑人家三千两,那就是二百多万!
她还放贷。丫头们的银子她也暂扣,老太太的银子她都敢暂扣,她自己的银子用不着,都一股脑地放高利贷,光这一项的利钱,一年不到,上千的银子呢。这还不是别人说的,是她的心腹平儿说的。也就是她坐吃利息八十万。
这么一来,一年的家当下来净赚好几百万。她替王夫人当了好几年家,早当成千万富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