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车西出石码镇,沿漳码公路行3公里半,然后往左拐,就来到了东山社。
这是个平凡的山村,犹如我们这里的芋头、番薯那样平凡。然而,这里有一口大缸--极不寻常的大缸!
这口大缸,现存杨溪树老人的前厅中。浅褐色的釉彩。缸沿内卷。缸口外径124厘米,内径106厘米。上头略呈鼓腹,外径134厘米。以下急剧收缩,缸底外径仅36厘米。通高96厘米。它容量很大,据杨溪树老人说,可装1200斤谷子。缸上,没有花纹、图案等的装饰,质朴得很。它颇像一位襟怀坦白、气度宽宏的老者。
大缸的上下里外,我们找不到有何印记与铭文,不知道它烧制的年代和出产的窑口。而该社杨氏族人也只告诉我们是从京城运来的,已有好几百年了。
关于它的来历,传说却是饶有趣味的。
很久以前,东山社杨姓夫妇,有一群儿女,大女儿嫁在崇福社。有一年,正当崇福社祈福禳灾做醮,做妈的来到女婿家。大女儿很不孝敬亲妈。做妈的也不介意,看女儿要去洗衣服,而灶上正蒸煮东西,就说:“你洗去吧,我帮你烧火。”女儿忙说:“不用咧。那煮的是纱。”说完,端起一盆脏衣服往河边码头去了。做妈的偷偷揭开蒸笼盖,一看,哪是纱?满是猪头、猪肉、鸡鸭!她悔恨交加,心想:养女儿有何用?家中糕粿鱼肉一大堆,都舍不得给做妈的一点儿。于是她一气之下跑回家去,头也不回。
那时,她有孕在身,发狠地说:要是生下女的,就立即扔掉,再也不养这类孽种了。哪知生下来竟是个女婴!半夜里,她没有丝毫犹豫,把女婴扔到社边一口积着臭水的粪坑里。
粪坑四壁,爬满薜荔的藤蔓。那女婴竟没有掉臭水里,而落在藤蔓上。
过两三天,社里人看到许多乌鸦从粪坑飞进飞出,不禁好奇。走上一看,只见那些乌鸦正在哺养这女婴,大家都诧异不已。
那做妈的暗暗纳罕,心想:这贱货莫非日后会大富大贵?要不,怎会有神明保庇?于是又抱了回来。
终于,这“贱货”长大了。
再说,当时东山有所私塾,先生姓林,甚是贫寒,无力娶亲。杨家就将这“贱货”许配于他,并不求聘礼;而林先生也不图嫁妆。这桩婚事就这样一拍而合。
当下只定了亲,还没娶过门。时值大比之年,林先生意欲赴京,却苦于没有盘缠。幸得老丈人为之操办,终得进了科场。也是时来运转,他高中了。
据说,殿试后,皇帝见他耳大垂肩,大有帝王命相,心中惊忌,问:“尔之耳大于朕之耳,何哉?”他当下不慌不忙,跪下说:“皇上,牛耳大而龙耳小,臣乃牛耳,故大。”皇帝不觉释然而笑。这大概是他福至心灵吧。
于是他衣锦还乡,与杨家女儿完婚,后携眷上京。他大舅子要进京开开眼界,于是随同而去。
有一次,林大人被恩准携眷游御苑。那亭台楼阁、奇花异草,直叫他大舅子眼花缭乱,不觉惊叹,说:“我们家中要有这么一口金鱼缸儿,也够风光了。”没想到林大人代向皇上一求,皇上立即赐予一对,真是恩从天降。
不过,大缸的来历还有一说:林大人居官清廉,告老还乡时,两袖清风,于是皇上赐给他这么一对大缸。
缸由京城运回,沿途各地官员巴结趋奉,都会往缸里献投金银珠宝,到了家中,就有满缸的钱财了。然而,林国老不想如此搜刮而有损晚节,雇船由海路运回。结果,由京城不远万里运来的,就是这么一对空空如也的大缸!
这样的传说,也许与史实相去甚远。但史实如何,却苦于未能找到,就连传说中的两个主角,社里杨姓族人也只称林国老、杨夫人(按说,应称“林夫人”才对,或称“杨氏”)而已。至于林国老何方人氏,名谁号甚,哪朝哪代,官至何职,则都一无所知。
这对大缸,后来在生产队的仓库里装粮种,不知怎的,破了一只,而今就只剩下所看到的这一只了。
不管如何,那大缸却是真实的。尽管空空的,却焕发着古朴而神异的色彩,因里面满装着这脍炙人口的故事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