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庄,为宋代范仲淹首创。它是赡济族人使其免受饥寒的田庄。
林氏义庄,是林平侯效仿范仲淹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筹建,于道光元年(1821)开始赡济族人的庄园。
林平侯,名安邦,号石潭,以字行。他出生于龙溪县白石保吉上社。吉上是小村子,常遭匪、盗骚扰,于是迁居舅家的埔尾社。
其父去台湾淡水当塾师,设帐授徒。
他16岁时,随埔尾人林逊伍到台湾探视父亲,并在台湾谋生。
《台湾通史·列传五》载:“平侯年十六省父,佣于米商郑谷家。性纯谨习劳,谷信之。数年积资数百,谷复假以千金,命自经纪。平侯善书算,操其奇赢,获厚利。已而与竹堑林绍贤合办全台盐务,复置机船运货物,往返北洋,拥产数十万。年四十,纳粟为同知,署得州通判,摄来宾县,嗣桂林同知,置柳州府。嘉庆十九年,得太学生督两粤蒋攸铭嘉奖。嘉庆二十年,引疾归。值居台闽、粤籍民械斗,继之漳、泉籍民械斗,蔓延数百村落。平侯出而解之。迁居大科嵌,尽力农功,启田凿圳,岁入数万石。复开淡水之野,逐及噶玛兰,开之貂岭以通淡兰孔道。平侯既富,念故乡贫苦,效范仲淹义庄之法,置良田数百甲,为教养资。”
据义庄碑记载:在淡水有义田42甲8分4厘2毫(1甲等于11.3亩多),年实收谷子1600石(1石等于10斗),运回义庄,赡济贫苦族人。这样的义田,有几百甲之多。
碑记中刻有赡济条例:除吃、住外,每年,男的于冬至发给3丈棉布,女的于立春发给3斤棉花令自纺纱织布;有服②之亲娶妇给银200两,嫁女给银10两,等等。由经理义庄的两位诚实公正的族人按条例规定发放。
终于,他老了,将家业悉交第三子国华经管。国华于咸丰三年(1853)卜居台湾的板桥,因此,人们称之为“板桥林家”。
国华之后,由平侯之孙林时甫接手义庄工作。
林时甫,名维源,以字行。他纳资为内阁中书。光绪五年(1879),他奉命督办台北筑城有功,授四品衔。中法战争后,他捐银50万两以为善后,授内阁侍读。不久,升为太常寺少卿。光绪十七年(1891),他清理全台田赋,以功升太仆寺正卿。光绪二十年(1894),奉旨办理台湾团防事务。尽管他政务繁忙,但恪遵祖训,俭朴勤谨,巨细不遗,做好义庄对族人的赡济。
光绪二十一年(1895)五月,日本侵占台湾。当时,有人谋自主,推举他为“台湾民主国”的议院议长。他拒而不就,而捐银100万两给抗日民军,支持民军抗日。他随即迁居厦门,并卒于厦门,归葬故土吉上。
其子林眉寿,号尔嘉,接过义庄工作。
厦门无人不知林尔嘉,就因他在鼓浪屿建的那菽庄花园。
当时,清政府欲重建海军,苦于国库空虚,他为此捐银200万两。然而,据说是被慈禧太后拿去祝寿、盖颐和园了。他一腔报国热忱,却不见什么海军,乃退隐鼓浪屿,造了座菽庄花园,与爱国的文人志士诗酒聚会。
他在厦门,逐年验收由台湾运来的稻米,再交义庄,按例分发。
这样,从1821年起,连续116年,林家祖孙四代经营捐输,义庄的赡济族人从没间断。直到1937年,由于抗日战争,才停止。
1987年3月23日,林氏义庄被公布为龙海县文物保护单位。
它在角美杨厝的郭井社,是典型的闽南民居建筑。并排三座大屋,各二进,每进二房一厅。前后进之间为天井,天井左右两侧是走廊。中间大屋的两边及左、右两座大屋的外侧,都配有相向的护屋。大屋与护屋有门相通。
中间大屋的后厅为“永泽堂”,右壁上挂有林平侯画像一帧。堂内一联:“春发其华秋结其实,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大屋后原有一座两层楼,早已倒塌。其后是花园,今亦不存。据住在义庄的林全意老人说,义庄原有大小房屋99间,现住有5户,二十几口人。
其前是平展展的大砖埕,前边一排直而长的栏杆。栏外是池塘。两头围墙各辟一门--左门上嵌一块刻有“林氏义庄”的石匾;右门上有一蝙蝠浮雕,寓“五福临门”之意。
近年,板桥林家派人将义庄作了一番修葺。它留有岁月的深厚积淀,风貌宛然,如一古道热肠的长者。
义庄的功德,在于赡济族人。或许会说,这“小惠未遍”。但“板桥林家”不是对台湾各方面,对包括台湾在内的我们国家都做出很大的贡献吗?历史对此是刻骨铭心的。
因此九九归一,这是不仅仅在于一家一姓的根的意识,它深植于华夏大地。
再说,赡济族人,使之免于饥寒,也惠不在小。这是仿效范仲淹的。而范仲淹首创义庄,与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无关系吧?
注释:
①省(xǐng):探望。佣:被雇用为人做工。纯谨:纯正谨慎。假:借给。经纪:经营。善书算:很能写,很会算。操:掌握。奇(jī)赢:这里指商人牟取利润的方法。已而:不久。复:又。置:购置。拥产:拥有资产。纳粟:古代富人捐粟(捐出粮食)以取得官爵。若改粮食为钱财,则为“纳资”。同知:官职名称。副职。清代,府的副职就称同知。署:署理,这里是代任。摄:佐理。嗣(sì):后来。置:担任。嘉庆十九年:1814年。引疾:以身体有病为由辞官。值:遇到。械斗:手持棍棒等打群架。农功:农业生产。启:开垦。圳:田边的水沟,即灌溉的沟渠。岁:每年。孔道:通往某处的必经关口。
这段引文大意如下:
平侯16岁时,去台湾探望父亲(其父此时在台湾当塾师,教书),并在台湾谋生,受雇于米商郑谷,为其打工。他心性纯正谨慎,习于劳作,惯于劳苦,老板郑谷信任他。几年后,平侯积蓄有钱几百,郑老板又借给他钱一千,叫他自己去做生意。
平侯很能写,很会算,掌握商人赢利的方法,获取丰厚的利润。不久,和竹堑的林绍贤合办全台的盐务,又购置轮机船,运载货物,往返北洋,拥有资产几十万。
40岁,平侯捐出粮食以取得官爵,任知府同知,署理得州通判,佐理来宾县,随后任桂林同知,任柳州知府。嘉庆十九年(1814),受到太学生督两粤蒋攸铭的嘉奖。嘉庆二十年(1815),称自己身体有病而辞官回台湾。
恰遇到在台湾的福建人与广东人械斗,接着漳州人与泉州人械斗,蔓延几百个村落。平侯出面调解,使事态平息下来。
他迁居大科嵌,尽力从事农业生产,开垦田地,开挖灌溉沟渠,每年收获几万石稻谷。又开垦淡水的荒地,逐渐垦荒到噶玛兰。开凿之貂岭以打开通往淡兰的必经关口。
平侯富了,想念故乡亲人贫穷困苦,于是仿效范仲淹设立义庄的方法,安排下几百甲的良田,作为赡济故乡亲人的固定生活资产。
②有服:宗族关系在“五服”之内。古时,丧服按与死者关系亲疏分为5种,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5代。后用出没出“五服”来表示宗族关系的远近。“有服之亲”即在“五服”之内的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