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据表明,人群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标准者约占20%,患有各种疾病者也约占20%,处于亚健康状态者却占60%左右。随着世界医学的重心向病前状态干预和疾病防治逐渐转移,亚健康状态的治疗成为了热点课题,而中医药在调治机体整体功能状态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和特点,其中的许多方法,特别适合女性用来调养身体。
怎样做一个“红颜”美人
女人的如花容颜要靠内外兼修,如果只是单纯地使用昂贵的护肤品,而不注重内在的调养,就无法达到理想的作用。
对女人而言,气血对肌肤的营养和滋润起着根本的作用。气血充盈,面色就红润细腻而有光泽;反之面色就苍白,甚至产生色斑、皱纹,正所谓“女人以血为本”。下面就介绍女性如何调养自己,做一个“红颜”女人。
在介绍方法之前,首先要知道女性生理耗血较多的特点,需经历经、孕、乳三个时期的大量耗血。
经期:从女子步入青春期开始,每个月通常要排出经血60~100毫升。每个女性一生,大约要排除经血总共25000毫升。
孕期:胎儿的生长发育所需的一切养料,都是通过胎盘从母血中获得的。也就是说,怀孕需耗用大量的母血。
产期:哺乳婴儿通常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婴儿吮吸的母乳,就其来源也全是母亲的血液生化、演变而成。
由于女性生理有“周期耗血多”的特点,女性若不善于养血,就容易出现面色萎黄、唇甲苍白、肢涩、发枯、头晕、眼花、乏力、气急等血虚证,即贫血。严重贫血者,还极易产生皱纹、白发、脱牙、步履蹒跚等早衰症状。可见,女性必须对养血、补血引起重视。那么,女性应该怎样养血、补血呢?有以下几种方法:
食养
有相当一部分女性因担心发胖而盲目地节食或只吃素食,对正餐十分马虎,使膳食营养得不到科学的供应,长期下去必定会导致营养不良性贫血的出现。这样的女性应补充富含“造血原料”的蛋白质、铁、铜、叶酸和维生素B等营养食物。“造血”食物有:动物肝脏、肾脏、血、鱼、虾、蛋类、豆制品、黑木耳、黑芝麻、红枣、花生以及新鲜的蔬菜、水果等。
神养
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不仅能有效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还可以提升体内骨骼中的造血功能以及维持良好的血液循环,最直接的效果就是皮肤红润、富有光泽。
律养
要健康美丽,就得生活有规律。精神疲劳、体力消耗过度、睡眠不足都会使身体受到摧残,严重影响健康。所以,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充沛的精力、体力。做到起居有常、娱乐有度,才能有益于身心的健康。
药养
贫血者应该进补养血药膳。可用党参15克,红枣15枚,煎汤代茶饮用;也可用麦芽糖60克,红枣20枚,加水适量煮熟食用;还可用首乌20克,枸杞20克,粳米60克,红枣15枚,红糖适量煮成仙人粥,有补血养血的功效;贫血严重者可加服硫酸亚铁片等。
女人健康与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是生命保持活力的根本,阴阳平衡的人健康、有神;阴阳失衡的人就会患病、早衰,甚则死亡。所以养生的宗旨就是维系生命的阴阳平衡。
阴阳的相关知识
(1)阴阳运动是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巨著——《易经》中说道,阴阳运动是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太极图就是阴阳运动哲理的缩影。
阳:凡是向阳光的、外向的、明亮的、上升的、温热的、永恒运动的,都属于阳。
阴:凡是背阳光的、内守的、晦暗的、下降的、寒冷的、相对静止的,都属于阴。
(2)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是消长转化、互根互制、对立统一的关系。阳极则阴,阴极则阳;阳极则阴生,阴极则阳长。
阳主热,阴主寒;阳主动,阴主静。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3)阴阳的产生。阴阳产生于宇宙中日、月的运动,如日为阳,月为阴;天为阳,地为阴;昼为阳,夜为阴。
(4)人体怎样分阴阳?头为阳,足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
(5)什么是阴阳平衡?阴阳平衡就是阴阳双方的消长转化保持协调,既不过分也不偏衰,呈现着一种协调的状态。生命阴阳平衡的含义是脏腑平衡、寒热平衡及气血平衡。其总原则是阴阳协调,实质是阳气与阴精(精、血、津、液)的平衡,也就是人体各种功能与物质的协调。
(6)阴阳平衡的四大特点:气血充足、精力充沛、五脏安康、容颜发光。
(7)阴阳平衡的三大具体表现:生命活力强、生理功能好、心理承受力强。具体就是能吃、能睡、气色好;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应急能力强,对不良情况适应能力好;耐疲劳性强,抵抗一般疾病能力好。
(8)为什么要维持阴阳平衡?阴阳平衡不是静止的、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动态的。这种平衡需要呵护,一旦养生不慎,就很容易导致阴阳失衡而危害健康。
养生原则,平衡阴阳
(1)阴阳为什么会失衡?正常情况下,阴阳是互根、互补、互制的,说通俗一点,正常人体的生命功能与物质之间是互补互制的,也就是说阳气与阴精是互根的。一旦出现一方不足或有余,人体的另一方就会来代偿、弥补,目的在于纠正失衡,维持阳气与阴精的平衡。如果阴阳失衡,不能相辅相成,代偿功能失调,就会呈现阴阳失调而产生种种健康问题。
(2)阴阳失衡有什么危害?阴阳轻度失衡可导致长期亚健康状态;阴阳中度失衡导致疾病、早衰;阴阳重度失衡导致重病、阴阳离决则生命终止,即死亡。
(3)亚健康是轻度阴阳失衡。亚健康虽然是轻度阴阳失衡,但如果发展下去,长期中度亚健康也可发展为重度阴阳失衡。
“眠养生”与“食养生”——女人储备生机的良方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保证身心健康、益寿延年的重要基础。
保证睡眠
生活要有规律,每日要保持夜间睡眠7~9小时。“健康的体魄来自睡眠”,这是科学家新近提出的观点。睡眠是人体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科学家证实,睡眠除了可以解除疲劳、使人体产生新活力之外,还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最佳睡眠时间为21点次日凌晨2点。因为在这段时间,是机体自我修复的最佳时间,如果此时不能进入睡眠,细胞新陈代谢就会受到影响,加速人体的衰老。入睡前,还应避免喝浓茶、咖啡、烈酒,不看惊悚的影视剧,以免过度兴奋,影响睡眠质量。
睡眠是天然的补药,是人体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睡眠的好坏是衡量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俗语说得好“睡觉胜似医疗”,只有睡得好、睡得足才能精力旺盛地投入新一天的工作活动中去。睡眠时,全身各种器官活动减慢,仅维持必要的基本功能,全身肌肉也得以放松。此时心率减慢、血压降低、呼吸缓和、体温降低,脑组织及各器官对营养的需求量大大减少,因此,有助于促进体内蛋白质、核酸等重要物质的合成。总之,睡眠是天然的“补药”,对养生大有裨益,不可忽视。
饮食调理
(1)饮食有节。吃饭应定时定量,切忌暴饮暴食,并合理安排好三餐的分配。如果一天吃500克食物的话,早餐、晚餐应吃150克,午餐吃200克。有许多人早餐吃得很少,晚餐吃得很多,这是不利于健康的。如果早餐吃得太少,到午餐时就会由于饥饿而狼吞虎咽,这样不仅会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还很容易引起午餐后的疲倦。晚餐如果吃得过多,就会影响睡眠。
(2)饮食清淡。饮食不宜太成或太甜。一个正常人每天的盐分摄人量应控制在10克以下。如果食用太咸的食物,盐里的钠离子过剩,就会增加循环血流量及钠的滞留,引起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导致脑血管疾病。
(3)粗食有益。每天的膳食安排,应做到米、面、杂粮的混食。这样一方面可提高主食中蛋白质的生理价值;另一方面可增加肠蠕动,防止便秘和肠道肿瘤的发生。
(4)切忌偏食。如果长期偏食,膳食的营养平衡就会被破坏,进而产生疾病。饮食中应做到荤素搭配,以素食为主是适宜的,切忌进食过于油腻。如果偏嗜甜食,容易引起高脂血症,甚至诱发糖尿病;如果食物过于精细,则易导致便秘、肥胖等。
(5)良好的进食习惯。首先,三餐要定时,吃饭时要保持愉快的情绪,并做到专心于此,以免影响消化。其次,吃饭时要细嚼慢咽,食中不要高声谈笑,否则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及吸收。最后,饭后应稍事休息或静卧片刻,使食物得到充分的消化,增进胃肠功能。
(6)禁烟戒酒。烟中含有大量的尼古丁,它能使毛细血管中的血流减慢,导致动脉硬化及冠心病;酒内含有大量的酒精,是一种麻醉剂,过量饮酒会损害心、肝、肾及肠胃。
(7)适当忌口。俗话说“病从口人”,很多疾病都可通过避免摄入某些食物来阻断它的发生。例如患有支气管哮喘或荨麻疹的病人必须避免食用鱼、虾、蟹等食物,防止疾病的复发;再如高脂血症、冠心病的病人,应尽量少食肥肉、奶油、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类食物,以免加重脂类代谢的异常。
女人健康情趣养生
女性在一生中,要经历结婚、生育、抚养孩子等要阶段,同时还要承担工作和家庭的责任,这些繁重的负担很容易导致女性情绪的波动,对身心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在调养情绪方面就显得格外重要。
下面几种颇有情趣的放松法可以帮你减轻精神压力,使身心放松。
(1)打盹。学会在一些场合,如家中、办公室、走廊、甚至公交车上打盹,只需10分钟就会使人精神振奋。
(2)想象。通过想象一个所喜爱的地方,如大海、高山或自己的小院等放松神经。把思绪集中在所想象的东西上,并渐渐放松身体肌肉,由此达到放松精神的目的。
(3)按摩。紧闭双目,用指尖用力按摩前额和后脖颈处,有规则地向一定方向旋转,不要漫无目的地揉搓。
(4)呼吸。快速进行浅呼吸,为更好放松,可慢慢吸气、屏气,然后呼气,每一阶段持续8拍。
(5)腹部呼吸。平躺在地板上,面朝上,身体自然放松。吸气,呼气,最后放松,使腹部恢复原状。正常呼吸数分钟后,再重复这一过程。
(6)摆脱常规。在行为上经常变换一些不同的新方式,改变以往的常规行为,比如双脚蹦着上下楼梯。
(7)沐浴时唱歌。洗澡时放开歌喉,尽量拉长音调。因为大声唱歌需要不停地深呼吸,这样可以使身体得到很好的放松,使心情愉快。
(8)伸展运动。伸展对消除身心的紧张非常有益,它可以使全身肌肉得到放松,从而缓解压力。
女人应注重心理健康
对于影响健康的因素,人们通常习惯于从生理上去找,殊不知,人的心理活动也是影响健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任何心理活动的产生,都有其生理基础,心理上的每一次变化,都能引起肌肉、心率、血压、呼吸、代谢和体温等方面的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例如愤怒时,会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等连锁反应;悲伤时,则肠胃蠕动下降、消化液分泌减少、食欲锐减。这是因为支配人心理活动的神经系统的有关部位同时也是人体内各个器官、组织的支配者。所以,在人皱眉、咬唇、瞪眼、切齿、掩面之时,身体内部也在“翻江倒海”。
据统计,城市门诊就医的病例中,一半以上属于由心理疾病或由心理因素而导致的生理疾病。其中,由于不良心理因素造成的生理疾病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原发性高血压。这种病本身没有器质性的病变,主要由于长期紧张、激动、焦虑或处于矛盾状态所致。
(2)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长期处于焦虑、忧郁、恐惧、愤恨等消极情绪之中对胃肠功能的危害最为明显,胃酸持续增高,引起胃粘膜和十二指肠糜烂,导致溃疡。
(3)心脏病。长期、反复的消极情绪是诱发心脏病的原因之一。情绪波动大、容易激动、争强好胜的人,易患心脏病。
(4)糖尿病。长期过度的心理紧张可使内分泌失调,胰腺分泌机能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血糖和尿糖水平增高,引发糖尿病。
(5)肿瘤。相当数量的癌症患者在病前都有较长时期的不良情绪刺激或者突然的重大心理打击。
可见,不良的心理因素不仅是某些疾病的发病根源,而且在疾病的治疗中也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医疗实践表明,病人的某些心理特征往往比引起该疾病的病原性质更能决定疾病的严重度,因为病人总是按照自己所特有的心理反应来体验自身所患的疾病,所以不同心理特征的病人,对已经形成的疾病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有的病人本身患的疾病并不严重,却感到十分惶恐,有如大病在身;而有的病人病情十分严重,却能坦然对待。心理特征的不同,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病程的转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千多年前的中医学,就对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做过专门的论述,认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失调便可使阴阳失调、血气不和、经络阻塞、腑脏紊乱,并有“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和“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论述。在现代社会,心理因素与生理疾病的关系日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