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把握好利用教材资源与开发课内外资源的关系对新课程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开发广泛的课程资源。要加强学科之间的沟通,实现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和校园内外的结合,把课内外教学资源当做教材资源的一种扩大、延伸,像过去那样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完成一学期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新视野下的课程资源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怎样理解教材资源和课内外资源的关系呢?
①教材是主要的,教材规定的目标应该达到,这是教学之本;②广泛开发课内外教学资源是为了更好地配合教材的使用,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③开发课外资源是为课内教学服务,将课内的学法、技能迁移于课外,着重于个体探究式学习和群体合作式学习,讲求实效。
总之,以教材和课堂为圆心或轴心,逐层次扩大教学资源,将教材变成开放性教材,将课堂变成开放性课堂,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生动、感人的课堂氛围时学到更多更好的知识。
巧用道具,助你一臂之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展开过程中,针对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兴趣易激发,易减退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各种道具,把教材中单调的文字内容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形象、生动、逼真地展示出来,创设出更具直观性、感染力和挑战性的课堂氛围,使整个过程图文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使其主观上产生对新知识追求的动力。
道具在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对于低年级学生尤为重要。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形式为主的,因为受时间条件,物质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有许多现成的教学模具,但是我们可以就地取材,灵活使用,通过这些形象鲜明的实物,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加深刻、牢固。
道具以其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特征优化了课堂教学的氛围,使课堂教学容量相对增大,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如果我们老师能够把知识要点和直观教学合理地结合起来,灵活地应用各种直观教学道具,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掌握知识,学生不仅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请看案例:
著名特级教师贲友林老师执教《圆的认识》一课时,以儿时的一个小玩具为教学素材,通过精心设计,演绎了精彩的课堂教学:
师: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现在都有哪些玩具?
生1:足球。
生2:洋娃娃。
生3:电动小汽车。
生4:电动飞机。
……师:想不想看看老师小时候的玩具?
生:想。
教师出示玩具,并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玩具的玩法。
师: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做的吗?
生:它是由一根火柴。
师:还有——生:一张圆片组成的。
教师板书课题:圆的认识课伊始,趣已生。从学生异口同声的“想”字中,我们真切地体验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已被教师充分地调动起来。是什么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显然,是玩具,是学生非常熟悉且颇感兴趣的教学资源。在步入新知学习之前,贲老师先以玩具为教学媒介和新知教学的突破口,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然后借助几秒钟玩具的玩法演示,紧紧地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学习情绪高涨。最后,通过探讨玩具的组成,自然而贴切地进入了新知的教学。毋庸置疑,这样的教学情境是高效的、有价值的,也是每位教师所倾心追求的!
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它是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而多媒体教学法则是以各种电教媒体如: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为标志,以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实验、模型等为基础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当代教师如果能够熟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和操作技能,并能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且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合理结合,就能够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请看一位教师在语文课《荷塘月色》中的教学片段:
《荷塘月色》的讲解刚刚开始,老师道:“我们已经知道,这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的北京清华园,同学们再回忆一下历史课上学过的知识,1927年7月,当时的中国发生了什么事?”
沉默了一会儿后,一学生举手:“1927年7月,正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北伐战争轰轰烈烈的时候,当时的蒋介石政府在军事上似乎处于十分不利的阶段。”
老师:“对,也就是说,《荷塘月色》写作前后,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之时,他对大革命失败后的黑暗现实和白色恐怖的不满,使之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本文体现了作者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作者通过对淡淡的月光和朦胧的荷塘的描写,抒写了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从而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下面我们先来听一段阿炳的《二泉映月》。”
一曲低沉的乐曲慢慢地在教室里弥漫,那如诉如泣的幽怨,让学生们情不自禁生出一种忧郁的伤感。
突然,乐曲断了。
老师道:“我们再来听一段法国印象主义大师德彪西的《月光》。”
录音机里传来一节节美丽轻快的旋律,让人有一种置身于晴朗而幽静的深夜中的感觉。
几分钟后,轻快的旋律消失了。
老师:“现在大家回想一下刚才听两段音乐时的感觉,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
又有学生站了起来:“先是感到很悲伤,郁闷,有一种压抑感,然后的感觉好像换了一个环境,心情也变得好多了。”
老师赞赏地道:“描述得不错,现在我们来看看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是如何用语言来表达这种复杂的心情的。”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带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开始了《荷塘月色》的学习。
……人的学习与心境有关。学生虽然对新知充满了渴求,但在学习中难免有紧张和惧怕,而紧张和惧怕是最有害的负面情绪,它诱发极大的紧张度和激动性,降低了学习的自信度,引起学习的退缩躲避行为。而优美的音乐作用于听者大脑,可以使得听者变得冷静、平和、理智,改善大脑皮质状态,使紧张兴奋的脑组织活动得到缓解,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这个成功运用多媒体参与教学的典型案例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利用多媒体资源,能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新颖灵活的画面,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提高教学效率。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到底主要通过哪些途径。
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证实: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适当使用让学生视、听觉并用的多媒体,就能有效帮助学生获取和保留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3)创设学习情境。上例就是一个成功的说明。我们再以初中语文《春》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给学生播放一段表现春天的音乐,同时播放几小段视频画面,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美丽画面,这种刻意的典型情景的创设,一下子便调动了学生的欣赏情绪,使大多数学生迅速进入情境,完全进入了学习的最佳境界,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因此,多媒体可以帮助创设学习情景,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4)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时,首先让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的特征,用计算机的闪动功能突出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动态演示,把长方形的长逐渐缩短到和宽相等时,长方形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从而推导出正方形的特征。再进一步观察,可知正方形便是特殊的长方形。在多媒体的使用过程中,演示与讲解,观察与操作同步进行,从不同的角度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扫清了学习障碍,突破了学习难点,使学生豁然开朗。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资源,它能以生动直观的形象,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与表象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使抽象的教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教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教学问题简单化等等。这些特点对于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别成为现代教学手段的“奴隶”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现代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已越来越丰富,这对我们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效果大有益处,但是,有些人却走入了误区,过分依赖现代教学手段,成了现代教学手段的“奴隶”。
有位教师讲过这样一件事:
一次,到某校听一位语文老师执教作文评讲课。该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作文中的精妙处与缺陷点在银幕上一一展现,翔实的例子、精到的点拨,令听课教师啧啧称赏。最后八分钟,教师展示自己的“下水作文”,事先配好音,文字也在银幕上行行交叠,而这时的老师则在旁静静地候着,显得闲着无事。评课时,一些听课者对这堂课的“卒章”之处提出看法,以为教师的“下水作文”宜由老师亲自去读,教师可以凭借饱满振奋的情感、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变化的体态语言去唤起学生的情绪,激发师生情感的共鸣,而用银幕显示文字、音箱输出声音,则切断了师生情感对流的通道,严重削弱了语文教学情感熏陶、心灵沟通的功效。
评课者的意见是不无道理的。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无疑是课堂教学手段的一场革命,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远程教学等拓宽了课堂空间,拉近了世界的距离。但是,任何手段,都是为内容和目的服务的,现代教学手段同样如此。也就是说,在教学诸要素中,教学手段充当的是配合、辅助的角色,现代教学手段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削弱课堂上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不能因这种削弱而淡化学生完美人格、良好个性的培养。因为作为教与学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只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也不能只就教与学两种手段的革新来实现各自的价值和飞跃,他们更需要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他们更需要在一种和谐完美的特定情境中实现思想轨道的对接和科学理念的升华。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十分推崇现代教育手段,但又绝不能陷入“唯手段论”的泥潭,让活生生的生命体退居二线,因为不注意情境创造的教育是不健康的教育,没有感情融汇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
现在,投影仪、多媒体走进了课堂,这无疑是一件意义非常深远的事。但是,有些教师在对待现代教育媒体的定位上存在错误认识,以为只有用了多媒体的课才是好课,且使用频率愈高愈好,或者认为课堂教学都应是“人机对话”,于是,有些本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创造的良好学习氛围被多媒体替代;有些本来很简单的意思表达也要投影出来,忽略了板书的功效;有些必须通过反复强调来记忆的内容也只由银幕一带而过。这种现状,并不是推进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初衷,需引起为师者高度重视。
有位中学校长曾讲过这样一件事:学校聘请了几位外籍教师,这些老师上外语课,极少进现代化的语音室,而喜欢利用或设计一些特殊的情境,与孩子在十分开心的氛围中实施教学。有一次下大雨,一位“老外”跑到校长室,要校长给他买“雨鞋”,然后穿起“雨披”,冒雨直接冲进教室,带着学生和他一起在“下雨”
的情境中完成口语教学……现在,许多学校装配的语音室在外语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外籍教师的教学思想也确实是有可鉴之处的。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是一种唤醒。教师的职责在于唤醒学生的情感、唤醒学生的体悟、唤醒学生的机智和才能。这种唤醒,首先依赖的是教师的感情世界。在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更要注意努力形成现代的教育理念,并在这种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优化教学行为,构建师生全方位、立体化沟通交流的宽带,在现代教学手段的辅佐下,更有效地创造和谐优美的教学情境,更高位地达到教育教学的完美境界。
切记:千万别成为现代教学手段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