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海无涯“乐”作舟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许多关于读书、学习的名言警句。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寒窗苦读”,“悬梁刺股”,“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等。一代代传下来,没有异议。
可是,教育走到今天,我们应该对“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观念作一个重新的审视了。
任何学习,包括知识、技能、品德、行为习惯的学习,都是在一定学习动机的推动下进行的,这种动机既可以来自外部的压力,也可以来自内部的要求。来自外部压力的学习以逃避惩罚为目的,不仅使学生学习能力低下,不能持久,而且还会引发厌学、压抑、被动等一系列副作用;而来自内部的学习动机,则具有如下三方面强大的功能:
一是指引方向,(指引行动的方向,又叫选择功能)。孩子们在同一时间可以从事的事情很多,到底先做什么,就看哪一活动的动机最强。比如孩子们放学以后,可以先到冰箱里找东西吃,可以先跑出去玩个痛快,可以先看一会小人书,也可以打开电视看一会足球比赛。但是,有的孩子先不做这些,而是打开书包做功课,是什么决定了他的行动方向呢?是动机,因为学习动机的强度压过其他方面的动机。
二是集中注意。动机强度和注意力集中程度成正比。学习动机越强,注意力越集中,越持久,学习起来越专注,对外来干扰可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且常常废寝忘食;动机越弱,注意力越不容易集中,即使集中起来了,哪怕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分心。
三是添加活力。学习是复杂的脑力劳动,是要消耗大量能量的。一般来说,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会出现疲劳、学习效率下降、正确率降低的现象。但若具有较强烈的学习动机,则有机体可以自动地添加活力,补充能量,进而较长时间地保持旺盛的学习动力,所谓“乐此而不疲”。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呢?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兴趣爱好是学习的先导。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不少地方在探索愉快学习的模式。可是有的专家说,什么愉快学习,学习不可能是愉快的,学习本来就是要刻苦的。
愉快和刻苦其实并不矛盾。把孩子搞得不喜欢学,他学起来很困难,于是就会感到味同嚼蜡,那怎么能刻苦呢?首先得有兴趣,学得很轻松,很愉快,然后才能刻苦学习。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是一种外部的压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舆论共同构筑了强大的压力氛围,让孩子们无时无刻不感觉压力的存在而无法挣脱,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围绕孩子学习的社会性问题。“学习”成了大部分孩子受苦受累的代名词,教育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面对21世纪的需求,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健康发展,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如何用愉快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求,使学生的学习动力不是来自外部压力,而是来自内部积极性,将成为素质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这种满足内在求知欲的学习,会使受教育者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充分感到学习的快乐,艰难困苦和强迫性的情绪体验,将被求知欲、道德感、审美感等更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的满足感所代替和超越,被自学的快乐情绪体验所代替和超越。
记得《文汇报》、《光明日报》等几家大报曾围绕几个孩子的现象开展一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其中关于小胥的故事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
有一所学校接到通知,让小胥同学去北京领奖,他的科技论文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论文一等奖。学校领导以为搞错了,因为小胥是一个门门功课“挂红灯”的家伙,肯定是同名同姓的别人。可是一了解,确实是他。门门功课挂红灯的“家伙”怎么会获得全国科技小论文一等奖呢?有关人士开始关注这种现象背后的现象。
原来小胥这孩子对文化课学习兴趣不大,常常拖欠家庭作业,可是对小动物、小昆虫十分着迷。每当他完不成家庭作业时,老师训斥他,追问他,让他站着上课,希望通过这种惩罚来促使他完成作业,然而总是无效。老让他站着上课,影响后排同学的视线,老师就让他站到教室门口去,还是无效。总有一个人站在教室门口并不好,校长教导主任会觉得教师无能,到了后来,只要小胥不做作业,老师就毫不客气地说:“既然你不愿学习,你就不必呆在教室里,你给我滚出去!”“滚出去”总不是什么好事情,开始几次,小胥很不情愿,磨磨蹭蹭地“滚出去”,然而“滚”了几次,他就习惯成自然。以后照样不做作业,只等老师一声令下,他就背起书包,欢天喜地地“滚出去”,“滚”到田野里,“滚”到小树林,“滚”到大自然的怀抱里。在那里,他如鱼得水,兴高采烈,抓蜻蜓,抓蝴蝶,抓小青蛙,带回家里悉心饲养和观察。他用青蛙做实验,将青蛙抽筋剥皮,折腾得死去活来,然后一拨弄二拨弄,让青蛙的心脏重新跳动起来。
小胥的科技论文题目就是《青蛙的心脏停止后怎样让它重新跳动》,你看,这个研究课题的价值该有多大!既然青蛙的心脏停止后还能让它重新跳动,那么人的心脏呢?难怪他的论文获得全国一等奖!
这么一个孩子,文化课成绩天长日久,积重难返,成了一个门门功课挂“红灯”的“家伙”。什么原因?缺乏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对于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根本不需要外部的监督和压力,会自觉地、孜孜不倦地、饶有趣味地去探究,比如学电脑,打游戏机,看动画片!
问题是,孩子的兴趣往往与学习内容不完全一致。比如他们的兴趣在A事物(像小胥喜爱的小动物)上,而老师需要他们将兴趣放到B事物(教学内容)上。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前者多为直接兴趣,后者多为间接兴趣。孩子们一开始就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是很少的,好在他们的直接兴趣很多,范围很广泛,其中总有一两种兴趣与学习内容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教师教育艺术的高超之处在就于全力找出孩子的直接兴趣,并寻找其中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然后将孩子们的兴趣不知不觉地引导到(迁移到)学习内容上来。
还是以小胥为例。假如他的老师不是一开始就训斥他,老是让他站着听课,老是叫他“滚出去”,而是发现他的直接兴趣所在,鼓励他的爱好特长,告诉他:你想当达尔文那样的生物学家吗?很好,老师来帮助你实现梦想。可是要当生物学家,先得把功课学好,达尔文可是很用功的。(其实很遗憾,达尔文小时候也是一个学习不用功,成绩不良的“家伙”。)果真能那样,也许小胥既能获得科技小论文一等奖,又不会门门功课挂“红色灯”啦!
时代发展到了今天,“书山有路勤为径”并没有过时,但“学海无涯苦作舟”最好改进为“学海无涯乐作舟”。这个问题,不少专家学者已经形成了共识,很多一线教师也在尝试和探索各种教育方法,努力使学生乐中求学,学中求乐。
“情境教育”的创造者,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南通师范第二附小李吉林就是一个杰出代表。
李吉林老师从外语的“情境教学”中得到启发,小学语文教材本身的美感又打开了她的思路。她认为,从美入手,较之于从字词句篇和思想内容入手,更有整体感和形象感染力,更接近儿童的心理特点,通过丰富的形象感染,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参与教学过程的内心乐趣,更能启迪孩子的理解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因而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绘画、音乐、戏剧这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实物演示、影院观赏这些直观的艺术手段,与老师的语言描绘相结合,全力创设出一种与教材有关的情境,把孩子们带进那种富有美感的、充满智慧的情境之中。这样,孩子们的情感自然地被调动起来了。在情感的作用下,儿童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他们就由原来的被动状态转变为主动的状态,孩子们主动地、不知不觉地、甚至是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课堂不仅在教室里,而且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人和大自然有着天然的亲和力,自然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是深入而潜移默化的。因而,李老师通过更大范围的情境创设,进行多样性课外活动和系列性野外活动,渲染学校快乐向上的氛围,丰富课堂认知活动的源泉,强化教育效果。她经常把孩子们带到鸟语花香的草地上,带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带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去,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充分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感受到自己所处的环境之美,并养成观察和思考事物的习惯。
李吉林老师创设的情境教学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情境教育,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一种教育模式,它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先进的、代表素质教育方向的教育思想。
在李吉林老师探索“情境教育”之路的同时,上海一师附小正在开展“愉快教育”的实验。这个实验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当时,针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断面对书山题海和名目繁多的考试压力的现状,针对升学压力日益增加和师生心理负荷太重引起的厌教、厌学情绪,学校制定了办学宗旨:“让每个孩子都有幸福的童年、美好的心灵、创造的才干、活泼的个性、健壮的体魄”。
这是一师附小的一节作文课。乍一看,不像作文课,倒像自然课。孩子们三个一组五个一群聚集在一起,叽叽喳喳,兴致勃勃地做各种各样的实验。这时,老师在黑板上“刷刷刷”写出作文题:“一次的小实验”,让学生们自己说,喜欢写“什么样的小实验”。孩子们七嘴八舌:“成功的小实验”,“奇妙的小实验”,“愉快的小实验”,“紧张的小实验”……完了,学生分头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致勃勃地写作文。有了生活,作文课上再也看不到那种锁眉头,咬笔杆,搜索枯肠,胡编乱造的现象了。
上海一师附小探索了20年“愉快教育”,概括出愉快教育的四要素:爱、美、兴趣、创造。他们在教育过程中抓住三个途径:愉快教学、愉快活动和愉快生活。他们通过有声有色、生动活泼的课堂;时空充裕、内容丰富的各种创造性精神生活;有规律、有计划的、朝气蓬勃的课间和业余时光,使得枯燥乏味,负担沉重的学习活动转变为轻松愉快的求知和探索过程。目前,这所学校研究的重点已放在“愉快学习法”,全体教师备课上课都要在学生的学法上做文章,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爱学、乐学、创造性地学、持续发展地学。
上海一师附小校长用一句话概括她们的愉快教育:“让学生在愉快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愉快”。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们的教育必须摆脱套在教师身上的传统观念的枷锁,必须将学生从学习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为学习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的童年保持欢乐的天性,使他们对自己的青少年时代留下愉快美好的记忆。现在,许多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已经做出了不少可贵的探索,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希望。想一想自己,作为班主任,我们怎能无动于衷呢?
学生经常不写作业怎么办
——有效提高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
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是一件令老师与家长头疼的事情。这首先是遵守规则问题,完成作业是学生守则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其次是学习习惯问题,按时完成作业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不完成作业这一问题背后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怎样看待经常不写作业的学生?不写作业都是学生的错吗?如何采取措施培养学生写作业的兴趣和习惯?这些都是每一个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所关心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则真实的案例:
哪个班都会有“学困生”,有的“学困生”尽管老师用尽各种“绝招”也无济于事,过多的关注非但没有好转,师生关系还会越来越紧张。最近阅读了《读者》中的《向驯兽师学家教》一文,感受颇深。文中的作者要编辑一本跟驯兽学校有关的书,每天都到一所驯兽学校旁听老师讲课。如何教大象画画,如何训练海豚做空翻,如何让狒狒溜滑板……职业驯兽师说这奇迹背后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如果动物做了你希望它做的事,奖励它;如果它做了你不希望的事,装作没看见。作者把驯兽师的技巧用在儿子身上,很奏效。我也把这条原理用在学生身上,会有效吗?
今年暑假开学,我接了一个新班,听原来的班主任介绍,这个班有个叫小A的同学,数学成绩很差,连续两个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年级倒数第一。他从来不写作业,每天放学不是踢球就是上网。他是社区小学生业余足球队的队长,据说,他在球场上经常战绩辉煌,是球队的主力队员。因为小A经常不写作业,多次找家长,家长也毫无办法。老师经常让他留校补作业,这样的惩罚也不奏效。小A爸爸是老板,经常很晚才回家,妈妈溺爱孩子,对他百依百顺,围着他转。开学第一周课代表每天都向我报告小A没交家庭作业。这时我只是看一眼小A,什么也不说。每每这时,他故意回避我的目光,低着头半趴在课桌上,无助地等待老师的责罚。有一天写课堂作业,我发现小A的作业中虽然有很多错题,但书写工整,字写得很漂亮,布局合理,发作业时,我表扬了他。我说刚才批改作业,我发现有几个同学字写得很漂亮,你们猜猜是谁?同学们喊出了几个人名,没有小A,我又说:还会有谁?同学们又喊出几个同学的名字,还是没有小A,我用手举着小A的作业,有意拉长声说:“小……A!”然后,请同学们传阅小A的作业本,欣赏一下小A的字。同学们边看边议论,“比我写得好”,“佩服”,有的人还竖起大拇指……我带头鼓起掌来,小A露出喜悦的微笑,两个小酒窝盛满了甜蜜,小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两只手挠挠头,摸摸鼻子,不知所措。
第二周小A交了一次作业。我在他的作业本上真诚地写道:有机会给你批改作业,我太高兴了,这是你对我的奖励。不写作业不是你的错,你写作业一定有困难,会几道题就写几道题,老师不会怪你的!
第三周,小A交了两次作业。我认真观察发现,交作业这天,课间时他一定在我身边转来转去,盼望得到我的表扬,上课时,能注意力集中地听课。不交作业时,他会躲避我,用斜眼瞄着我。
第三周,小A交了三次作业。经过一个多月的观察了解,我发现小A有上进心,渴望老师表扬。他聪明,口算能力很强,电脑操作水平棒,是我班QQ群的楼主。渐渐的,我们俩开始在网上聊天,我只与他谈电脑游戏,不谈学习。他也经常上我的《数学大本营》博客,后来当上了我的博客中“今日作业”栏目的版主。在“不写作业不是学生的错”的论坛上,他回帖说:“老师,您真好。我不写作业您不但不批评我,还自责,这不是您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