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西北战事
镇压叛民的战事只持续了七个月,黄巾主力军便已无法抵挡,或战死沙场,或自行消散。冀州前线频频传回捷报,皇甫将军屡立战功,张角三兄弟均已战死身亡。
大汉皇朝本以为可以稍息片刻,但天意从来都是不遂人愿的。就在冀州前线传回捷报的当月,凉州边塞就传来一则不好的消息。
凉州的北地郡(也就是皇甫嵩之前任职的地方),发生了一起极为恶劣的群体性事件。当地的少数民族联合周边地区的强盗,杀死了中央政府派驻的外交高官。同时,武力胁迫两名汉族富豪主持当地的军政事务。这两名富豪在当地很有名气,他们是边章和韩遂。(范晔《后汉书-孝灵帝纪》)
此后多年,他们一直与中央政府顽强抵抗。
凉州没有发生黄巾****,但并不代表那里是平安稳定的。相反,凉州似乎自诞生之日起,就从未享有过太平与安宁。那里几乎岁岁都有战争,而且规模远远大于内地。
只是边疆战事并未威胁到京畿重地,因此中央政府的反映并不强烈。何况年年如此,中央也有所倦怠。中央高层将黄巾暴动看作是腑脏重病,随时会危殆生命;而边疆战事只是筋骨损伤,虽然疼痛但并不致命。
凉州地处西北边境,居住的大多数是少数民族。他们与汉族子民经常会发生争执,甚至与当地政府多次发生激烈冲突。
与其相邻的并州,情况差不多。长期生活在战争的恐惧当中,既要防范当地少数民族的暴动,亦要抵抗邻近异族游民的侵略。
尤其在本朝,问题显得异常突出。一个被称为“鲜卑”的游牧民族忽然强盛起来,频频入侵大汉边境,多次进行有规模有步骤的军事打击行动。而另一个被称为“羌”的古老民族,与大汉政府的矛盾更为尖锐。羌族与汉族之间的战争,似乎自东汉开朝以来就从未断绝。北地的群体性暴动事件,正是由这支古老民族策划和发动的。
公元185年,即中平二年。自皇甫将军去年将张氏三兄弟歼灭后,刘宏大为喜悦,当即决定颁布大赦令宽宥天下,释放在押犯人。同时下令将年号更改为“中平”,意为天下叛乱息宁,社会稳定太平。
但这可能只是大汉王朝的一厢情愿。黄巾主力军虽被歼灭,但余党一直活跃在中华大地,此后二十年频频扰乱政府统治。而凉州的叛乱亦未能得到遏制,反而愈演愈烈。
又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的季节。中央政府收到紧急军情。羌族军队不断东进,已经逐渐逼近古都长安,即前朝西汉的京都、老祖宗的皇城。而且很快便会威胁到东汉京都雒阳。
中央政府此时的决定是:派遣当前最负声望的皇甫将军前往长安平息战乱,希望他能够如同剿灭黄巾那样英勇猛烈、克敌无数。
皇甫将军此时已经从一名小小的市长擢升为掌管一州的省长,即冀州牧。他一上任就为冀州地区争取到一项特大经济优惠政策,即奏请中央政府免去冀州全省一年的田租。理由是冀州当地遭逢战乱破坏严重,饥民遍地,亟需恢复生产力。
于中央政府而言,这是一笔巨额的税收。冀州这个古州,历来为中央政府看重,属于税收大省。而且时下全国****,尤其是西北战事,多个地区需要军费。
但是刘宏没有犹豫,他批准了皇甫州牧的奏请,免去冀州一年田租。而这笔巨额税收,就只能从其他省份分摊填补回来。
目前最为迫切的军事行动便是平息凉州兵乱。政府为了筹措凉州战争的军费,只好不断加征赋税。
一名高级官员为此忧心忡忡,提起一项颇具分量的议案。而这份提案内容只有一则,那就是——放弃凉州地区,任由其自生自灭!
这名身居高位的官员,名叫崔烈。他位列三公,任职司徒。主要掌管民生,兼管教化,以及建立礼制,并且拥有考课地方官员的权力。(范晔《后汉书·百官志》)
司徒的这项建议并不算新颖,主张放弃凉州的论调由来已久。早在七十多年前,当时的中央政府就为此事做过专门的辩论研究。当时很多官员认为,中央财政困难,后勤难以保障,赞成让出凉州。
对羌族的征战,不但使国库空虚,而且耗尽了凉州人民的财富。有一名政府官员曾帮东汉王朝大略计算过这笔费用:永初中那场抗羌战争,耗时14年,花费240亿;后来永和末年战争再次爆发,耗时7年,花费80多亿。(伏计永初中,诸羌反叛,十有四年,用二百四十亿;永和之末,复经七年,用八十余亿。——范晔《后汉书-段颎传》)
抗羌战争花费如此巨大,将东汉王朝拖入深深的泥潭。不仅没能有效遏制羌族的****,反而使得中央财政陷入困境。
七十年前的提案没有被采纳,当时有不少官员认为应当保持国土的统一。中央政府最后决定,坚决采用军事行动,武力收复凉州。
事关重大,天子刘宏不敢妄下定断,不敢背负这个历史骂名。刘宏依常例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将议案交由公卿百官商议。
崔烈在会议上坚持自己的意见,力主撤退凉州。崔烈建议应当马上将军事力量和政府官员从凉州地区撤回。
一名出生于凉州北地郡的中央官员,职位并不算高。但在听到司徒大人的建议后,实在难以压抑内心的愤怒。在这次百官参与的中央会议上,他不顾职位尊卑和上司情面,突然暴跳如雷,说了一句令全场震惊的话语。他厉声骂道:“斩司徒,天下乃安!”
会议的气氛忽然变得尴尬起来。主持朝仪的尚书郎官出于职责,只好奏请刘宏:这名官员在宫殿朝会上公开侮辱高官,理应论罪处罚。
但是刘宏并没有怪罪这名口出狂言的官员,他对这位官员印象比较深刻。这位官员现任议郎(与当年的蔡邕一样),名字有点拗口,他叫傅燮。
傅燮是一位身材魁梧、仪容庄重的伟岸将军(身高八尺,大约现在的190cm),而且为人正直,作战英勇。当年曾跟随皇甫嵩将军讨伐黄巾立有战功,只是因为得罪宦官,从而受到宦官诬陷,才没有得到封赏。
刘宏想听听傅燮的意见,他问傅燮有什么看法。傅燮娓娓道来,详细而充分的论述了坚守凉州的必要性。他首先从凉州的历史建置谈起,凉州是自高祖刘邦皇帝起便派兵驻守的边塞重地,后武帝刘彻又不断开拓边疆,列置四郡。这都是伟大的历史壮举、丰功伟绩,人民都认为这是阻挡外族侵略的有力屏障。
接着傅燮谈到凉州****的根本原因。他认为凉州之所以发生大规模****,其根源在于当地政府管理失当。然后他谈到凉州的地理位置对东汉王朝的重要作用。他说,凉州这块广袤万里的国土是天下的交通要道,并负有守护国家西边门户的重任。如果让异族游民得到这片土地,后果将不堪设想。他们兵强马壮、铠甲坚实,得取凉州,据以作乱,这才是天下最大的忧虑,甚至会危及东汉政权的稳固!
最后他愤怒的痛骂司徒大人是一个愚昧不忠的奸臣。他说,崔烈身为国家宰相,位高权重,却不为国家考虑平叛之策,反而要割弃这一方万里之疆土。这种卖国行为我实在是感到疑惑。假如崔烈不懂上述道理,说明他极端愚蠢;如果他懂得而故意提此建议,则是不忠。(范晔《后汉书-傅燮传》)
刘宏最终同意并听从了傅燮的意见,没有放弃凉州。
但是凉州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就连英勇的皇甫嵩将军也未能及时击败叛军。凉州地区的战争就这样一直胶着僵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