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镇压叛乱
中央会议经过充分讨论,终于有结果。刘宏最后拍板,决定采纳一名地方官员的全部建议。
这名地方官员的名字叫皇甫嵩,他是边塞地区凉州属下一座小城市的一把手,即北地郡的太守。虽然他只是一名小小的郡守,掌管着一座只有不到两万人口的荒凉小城。但是他的背景可不简单。他出身将门世家,祖宗世代担任边疆武官,守卫国土。他的叔叔是前朝大名鼎鼎的抚羌将军皇甫规,征战多年,有着非常丰富的战争经验,立下不少汗马功劳。
【政治平反】
他提出的第一项建议,就是要解除本朝最为严厉的一项政策,那就是党锢。
稍微对当朝历史以及政治有所耳闻的人,都不会忘记十六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那场被后世称为“党锢之祸”的政治运动就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暴风漩涡,将许多有辜或无辜的人都卷进来,随后越演越烈,持续多年仍未见停息。
凡是被朝廷定性为“党人”的官员,一律罢免,禁锢终身,不得为仕。不仅个人的政治前途就此终结,还会受到严厉的刑事处罚,轻则放逐边疆,重则株连家族。
自那以后,本朝再无人胆敢声称“党人”,亦不敢为“党人”辩护,更不敢触碰党锢政策。当年有一名地方官员尝试触碰这条红线,要为党人集团鸣冤。孰知刘宏大发雷霆,不仅罢免了他的官职,更判处他死刑立即执行。并且下令所有与党人相关的人员,包括父子、兄弟、师生、下属等,一切不得从政。(这名倒霉的官员叫曹鸾,时任永昌太守。范晔《后汉书-党锢列传》)
皇甫嵩的意见是,应当马上解除党锢政策,大赦政治罪犯,让他们重返政坛。他的这项建议事关重大,犹如一枚重磅炸弹,轰动朝野。
而他提出的第二项建议同样令人咋舌。他的意见是,要从刘宏的私人存款里面划拨巨款资助军队,以作军费。同时,从刘宏最爱游玩的西园挑选精良马匹赠送军队,作为战马。(范晔《后汉书-皇甫嵩传》)
这对于贪财嗜玩的刘宏而言,无疑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刘宏没有犹豫,此时表现出格外的慷慨大方。他完全同意这项建议。
反而是第一项建议影响深远,他觉得不得轻率,迟迟无法拿定主意。他特意咨询了那位忠直敢言的宦官吕强,此事该如何处理。
吕强诚恳而真切的回答,再一次体现了他的勇敢与正直。他完全同意皇甫嵩的意见,坚定的站在维护党人即是维护大汉利益的立场。
他详细而充分的解析道,党锢政策实施已经很久,民意极度反对,人心怨恨愤怒。如果不赦宥党人,恐怕他们与张角合谋,为黄巾出力。(党锢久积,人情多怨。若久不赦宥,轻与张角合谋,为变滋大,悔之无救。范晔《后汉书-党锢列传》)
【平定叛乱】
刘宏最终同意了皇甫嵩的所有建议,并且任命他与另两名官员担任军队的司令,即中郎将。同时授命他们带领军队,讨伐黄巾叛民。
皇甫嵩没有辜负众望,很快就将太平道首领张角的头颅送回了京都雒***据军情回报,他在冀州前线屡屡取胜,斩杀叛民十余万人。为了显示军威、震慑后人,皇甫将军还下令将所有叛民的尸体层层堆积起来,砌成金字塔形状。这种暴虐残忍、极不人道的行为,受到东汉政府的表彰赞赏,当时被称之为“京观”。(范晔《后汉书-皇甫嵩传》)
在选将任贤的问题上,至少刘宏这一次是明智的。他颇具慧眼和胆识的任命了这三名年轻官员,作为讨伐黄巾的将领,最终使得他们成为本朝最为著名的三位将军。尤其是北地太守皇甫嵩,当时只是一名毫无军事经验的地方官员。平定黄巾叛乱之后,成为一代名将。(另两位著名将军的名字是朱儁、卢植。)
【警世明言】
刘宏是怎么也想不明白,黄巾何以能够迅速发展壮大,进而影响大汉统治。直到有一天,他在南宫翻查尘封档案的时候,发现了一份旧奏章。
这是他的老师杨赐多年前提交上来的一份奏章。原来,杨赐在这份奏章中早就告诫过他,要提防张角这个骗子。杨赐认为,张角所纠集的多数是一些背井离乡的流民,因此,应当及时命令基层政府清查户籍,甄别流民,再将他们遣送回本郡家乡。如此一来,便可削弱张角的党徒力量。然后再逮捕处死那些骨干分子,即可平息事态。若不然,待张角势力蔓延扩张,局势将会变得不可收拾。(范晔《后汉书-杨赐传》)
刘宏看着这份洞悉先机的老奏章,和那些密密麻麻的记录簿册,不禁深深感叹。这个大概就是医学上所说的——小病不治,终成痼疾。
刘宏忽然想起,那本被张角所利用的神书《太平清领书》原来自己曾在多年前阅览过,当时还觉得书中一些论述其实颇有道理。
杨赐的这份奏章当时并没有引起中央政府的重视,不久之后却被罢官去职。紧接着,他的下属刘陶继续上奏,重申杨赐的建议。
刘陶更加直接了当的指出,张角等人正在加紧策划阴谋活动。如今四方传言,张角等人已经偷偷潜入京都雒阳,窥探朝廷的动静。各地的不法党徒暗地里遥相呼应,地方官员却不敢上奏。地方官员担心受到中央政府的处分,均捂住不报,只是私下互相通知。刘陶建议,必须速捕张角,严打保护伞。
同样,刘陶的建议亦没有得到天子刘宏的批准。刘宏当时认为他危言耸听,误国误民。于是给他分配了一项无关紧要却繁琐枯燥的任务,那就是将一本经典史书——《春秋条例》编排得更有条理些。(范晔《后汉书-刘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