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全国民乱
【克日起义】
公元184年,即中平元年,在中国传统的历法中恰逢是甲子年。所谓甲子年,是一个轮回的起始,天下万物更始重生。
二月的初春,依然寒意料峭,但气温开始慢慢回暖,沿海城市的固冰逐渐消融。此时的冀州,一场不为人知的惊天阴谋正在暗暗涌动。
自去岁以来,京都雒阳及全国多地的政府大门、官邸围墙等多处地方都被人有意无意的用白色泥土涂上文字,初看似乎只是一场恶作剧。
但几乎所有的涂鸦都是同一句话,上书十六个大字——苍天当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略看字面意思,似乎与日常的祝福碑文无甚区别,无非是新年伊始,祈求大吉大利。但稍懂五德始终与天文历数的文化人知道,这乃是一句大逆不道的狂言。(范晔《后汉书-皇甫嵩传》)
苍天象征着刘氏皇室,象征着大汉王朝。而黄天象征着新生天子,象征着新生政府。这句话的实质意思是要取代刘氏的皇位,要终结大汉王朝。这可是要被诛灭九族、千刀万剐的严重犯罪行为,施行者似乎铁定决心要与刘氏皇朝势不两立,决战到底。
这是太平道的杰作。太平道的弟子们从去年开始陆陆续续收到“大贤良师”的最高指示,要铺天盖地的将这十六个字向民众宣扬。同时,太平道高层内部还秘密约定了一个日期,三月五日。
全国各地都笼罩在汉室将亡的压抑气氛中。
【机密败露】
在这关键时刻,一封神秘而紧急的密件悄悄送到了京师高官的手中。由于事态严重,接到这封密件的官员不敢怠慢,马上将密件转呈天子刘宏。
这封密件是来自一名叫唐周的黄巾教徒,他是“大贤良师”的弟子,太平道的骨干分子。他几乎知道黄巾高层内部的所有机密,包括黄巾的行动计划、京师活动轨迹以及内部成员名单。
这是一封告密信。
原来,张角的太平道已经从最初的邪教组织逐渐发展成为等级严密的黑社会,如今再壮大成为拥有武装力量的军事组织。黄巾数十万教徒已经按照地区分别编排成队,大的多达万余人,少的也有六七千。总共分为三十六方,每方又各设一两名领导人,称之为“渠帅”。所有教徒都在等待最高首领张角的指示,克日共举大事。
三月五日,这天正是黄巾高层内部约定举旗起义的日子。(范晔《后汉书-皇甫嵩传》)
【被捕受刑】
根据黄巾叛徒唐周的举报与指引,朝廷很快逮捕了此时正在京都雒阳积秘密活动的联络人、黄巾核心高层人物马元义。此前,马元义已在荆州、扬州这两个人口密集、城市繁华的省份召集了数万名黄巾教徒,并陆陆续续分批混入冀州南部,在接近司隶州的一个大县——冀州魏郡的邺县安顿下来,准备在约定日期攻入京都雒阳。原定举旗暴动日期将近,马元义受组织安排频繁来往京都,与皇室宫廷内应接洽。
同时被捕的还有皇室宫廷内部的几名高级官员,他们是长期服侍在天子身边的中常侍封谞、徐奉等人。这几名高级官员早与马元义私通,暗中支持太平道的武力革命事业。
原以为京都所在的司隶州并没有太平道教的组织痕迹,其实太平道教的党羽早已潜入京师,并渗入中央内部。
朝廷重犯马元义在京都雒阳的街市广场被执行最古老的刑罚,那是一种极为残酷的死刑,古称“车裂”,民间有个更为生动的名词——“五马分尸”。据说,被判车裂的罪犯将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拉到刑场,头和四肢分别绑在五辆马车上。然后执行官命令五辆马车往不同的方向奔跑,如此把罪犯的身躯硬硬撕裂为六大块。筋骨丝连的头和四肢被绑在马车拖着地板各成一块,血流一地。最后中央只剩下一具躯干全无的身板,惨不忍睹。
【提前暴动】
唐周叛变与马帅被诛的消息很快就由京都的教徒传回冀州,此时正在积极筹备革命事宜的张角收到消息,知道事情败露,加快了暴动的步伐。
大汉王朝还来不及通知地方政府作出防卫部署,也没能及时逮捕太平道首领张角。很快,张角就已经将暴动的命令传达给全国各个地区的教徒。
距离三月五日只有不到一个月时间,暴动被迫提前。太平道各地区数十万教徒依照最高首领张角的指示,头戴黄巾作为统一标识,手持武器,声喊口号,开始执行组织的命令。仿佛一夜之间,天下裹着黄色头巾的人头攒动,如蜂聚蚁集。
最先受到太平道暴力冲击的是地方基层政府。黄巾教徒冲进政府大院,烧杀抢掠。他们将对大汉王朝的愤怒与怨恨化成熊熊烈火,烧向那代表着国家权力的州郡官府。地方官员惊惶失措,无计可施,他们显然已经没有能力再去安抚这次突发性的民众暴动。他们甚至连自己的人身安全都无法担保,只好纷纷逃往外地。
黄巾暴动致使大汉王朝甚至整个中华大地破坏最为严重的,并不是屠杀政府官员或者侵略官家属地,而是碾碎政府机构,破坏法律秩序,使得全国多地陷入混乱的无政府状态。
旧的统治秩序瞬间被摧毁,而新的社会秩序却没有及时建立起来。黄巾赶走了地方官员,可是却还来不及接手他们的职能。
冀州的局势最为动荡,大量无业游民、流氓盗匪、地痞恶霸开始投入这场肆意的狂欢。他们不仅豪取公家财物,还抢劫私人财产,法律似乎荡然无存。
聚众结伙,落草为寇,占地为王,这似乎是当时最为流行的举动。黑山、黄龙、白波、雷公、浮云、飞燕……山谷中一时间冒出诸多贼寇团伙,人数多的有两三万,少的也有六七千。(范晔《后汉书-朱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