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酒不成席”,喝酒能活跃气氛,举杯同饮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长期以来在中国人的酒桌上就形成了特有的酒文化。
在古代,人们高兴时都要美酒助兴,“浪漫诗仙”李白借酒一展豪情,把酒喝到极致,“斗酒诗百篇”。痛苦时,喝酒可以麻醉自己,精神得到了解脱,东汉的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今天的中国人无论婚丧嫁聚、寿辰贺宴、朋友聚会,还是逢年过节、开业庆典、升学参军等等都要喝酒。从宴会开始到酒终人散,敬酒是贯穿其中的主旋律。主人往往会请个能说会道、伶牙俐齿且酒量惊人的人出来打“通关”,面对不同的人都能说出让对方不得不喝的理由,把喝酒变身成感情和忠诚度的一种考验,什么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厚,喝个够;感情铁,喝出血;宁可胃上烂个洞,不叫感情裂条缝等等。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觥筹交错、推杯换盏,宴会的气氛渐入佳境,此时形形色色的人端着酒杯,开始粉墨登场。上级敬酒,下级不喝,升迁无望、前途渺茫;长者敬酒,晚辈不喝,有不识抬举之嫌;朋友敬酒,不喝会伤感情;生意伙伴敬酒,不喝会丢订单;男人不喝酒,交不到好朋友,甚至有人哀叹不会喝酒、不会劝酒,在社会上就混不下去;酒桌上好办事啊,“酒杯一端,政策放宽”嘛。于是能喝的敞开喝、玩命喝;不会喝的也要酒窦大开。把客人灌得求饶投降,或醉得一塌糊涂、出尽洋相。客人从开始时的豪言壮语,中间的胡言乱语,到最后的不言不语,这被视为敬酒的最高境界,这才显示出主人的功德圆满,把平静的酒席推向一个个高潮。
外国人对国人把酒场变成战场就很不解。如美国人在任何情况下喝酒都是自喝自的,绝不会逼他人喝酒;如果你不知趣、头脑发热,硬逼着人家喝酒,他不但不领情,反而可能会翻脸,甚至动手打敬酒的人,因为他们认为喝酒是自己看着办的事,怎能被他人强迫呢?
虽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但酒也是“穿肠毒物”。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认为:“少饮则和血生气,壮神御寒。”就是说适量饮酒可以活血提神,有益健康。饮酒过量则会对身体健康有害,甚至导致酒精中毒。
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笔者认为敬酒一定要文明,要有个度。尽着每个人的量,由着每个人的兴,切不可强人所难,“我干你随意”,一定不要把客人灌得醉醺醺的,找不着北,否则就失去了敬酒美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