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现象能责怪小孩子吗?肯定不能。唱这种只有音调没有歌词的哼哼歌不是不可以,但事实上,《忐忑》的原意不是适合小孩子唱,为什么小孩子却喜欢模仿呢?也许如今适合孩子们唱的儿歌可能不多,影响一代人的儿歌童谣,也大多“时过境迁”,很难再引起当下小朋友的兴趣。
孩子本来有童真、可爱、单纯等属性,也有弱势、易“被污染”等特点。他们不求甚解、懵懵懂懂地哼着大人世界里的歌曲,可以说是一种“被成人”化的无奈现象。
其实孩子们未必真的爱唱这种歌,有可能是电视节目收视率的需要。在电视节目中,孩子忐忑地演唱着《忐忑》,哼唱“成人调”模仿成人奇怪的表情,对节目来说是个与众不同的收视卖点。想想看,孩子的“被成人”化表演已经被当成了“笑料”,小孩子认真、抓狂、失控或另类的表情,都成为电视娱乐观众的最佳选择。殊不知这种现象,究竟是孩子娱乐了观众,还是观众在娱乐孩子?
笔者以为,小孩子充满童心,天真烂漫,应该有属于他们的“童话世界”。孩子们唱响的应该是自己真正喜欢的歌曲,有他们能理解的歌词,积极向上而朗朗上口的音调,能让孩子们在哼唱生活的同时,内心也弥漫着浓浓的快乐的歌曲。这样,大人们就不会因孩子“被成人”而忐忑。
时下众多电视台竞相推出儿童选秀类节目,诸如“魅力宝贝”、“健美儿童”、“超级少年”、“未来明星”等,不少煞有介事的“小大人”充斥电视荧屏。然而,儿童在节目里“成人化”的残酷的竞争,笔者觉得很不妥。如5岁的小女孩穿上“性感露背装”学扭臀,4岁半的女孩在节目中一再失控大哭……有的家长看到女儿上电视被淘汰心碎,有的孩子失败回到家大哭……
五花八门的各类选秀活动,剑拔弩张的比赛现场,无情的海选和淘汰,令成年人看了都觉得揪心,很不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和承受能力。有些被淘汰孩子遭受心灵的打击,性格变得不再有儿童的天真开朗,甚至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发呆。失败所导致的挫败感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在其童年生活留下不必要的阴影。
此类节目还极大地污染着社会风气。参与选秀的孩子容易滋生浮躁心态,有的孩子觉得只要参加过此类活动,或获得电视节目颁发的奖牌,就可以不经辛苦学习轻易获得成功。这显然是一种误导。北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王安石有篇文章叫《伤仲永》,文章最后大意说:天赋的聪慧是有的,但天赋的聪慧并不等于才能。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有天赋的人放弃学习和后天教育,则天赋消失。无天赋的人,只要孩时努力刻苦攻读,注重后天教育,照样可以成才。
另外,选秀活动可能让更多家庭和孩子争相效仿,并直接引发出选秀活动中的拉票等不正当行为,加剧恶化社会风气。由此滋生出的浮躁心态,极大地污染着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令人忧虑。笔者认为,喧闹的儿童选秀节目排名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利,无论是排名靠前或靠后,商业化操作的选秀对孩子童真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教育家陶行知如是说:“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才。”孩子是未长成的花朵,纯真的少年儿童时光只有一次。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才能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心智,成长为祖国明天的栋梁和希望。成人的个性在童年养成。珍视这段人生成长初期的宝贵时光,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们无忧无虑地成长。家长也应保持理性,遵循幼儿教育的科学规律,不能盲目跟风,不可过早让孩子接触社会上浮躁的风气,不要让“泛成人化”的少儿节目污染儿童心灵。
2011年2月28日
记住这一天:11月8日记者节
今年11月8日,是我国第10个记者节。在记者节来临之际,各地领导都会到新闻单位,看望和慰问新闻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并向广大新闻工作者表示亲切的慰问和祝福。全国各地的记者们在这一天,也以各种形式庆祝自己的节日。
记住这一天:11月8日记者节。这一天,是“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成立的日子。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许多年轻的新闻工作者,以笔作武器,毅然投身于抗日斗争的烽火中,为民族解放而战。他们中的优秀代表范长江、夏衍、恽逸群等同志,于1937年11月8日,在上海宣告成立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青记”成立后,为团结广大青年记者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付出了大量心血,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组织活动,为动员全国抗战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我们知道,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就成了“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也就是“中国记协”。1999年,中国记协建议将11月8日确定为“记者节”,报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从此,新中国新闻工作者有了自己的节日。
记者节像护士节、教师节一样,是我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新中国确立“记者节”的意义,表明党和国家对新闻界和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关怀和重视,既在确认新闻从业者的社会地位,更在鼓舞和激励新闻工作者继承优良传统,为正义事业呼吁,做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记住这一天:11月8日记者节。记者是社会的良心,记者职业成为社会公认的良心职业。个别贪官污吏及不法奸商之所以屡屡向记者伸出黑手,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身上之“黑”,也害怕阳光的照射,所以就不惜一切代价向监督者作出反扑。传播社会正义的记者遇到生命安危,意味着“社会的良心”受到威胁,意味着社会监督链、道德与制度修正链的安全受到威胁。对于冲出前台的打手和躲在后台的腐败分子和黑心商人,每个公众都该挺身而出与之斗争,共同保护我们的“社会良心”。
范长江曾经说:“新闻记者要能坚持这真理的火炬,在夹攻中奋斗,特别是在时局艰难的时候,新闻记者要能坚持真理,本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实在非常重要。”这是他在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期、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的铮铮之言,70多年过去,至今仍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笔者认为,记者除了学识、能力要非常优秀,更重要的是要有崇高的责任感,要从历史的高度看待每一件新闻作品的采访写作。
与全国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密切相关的《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于2009年10月15日正式实施。《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许多细则在保护记者合法权益、加强从业人员监督管理、促进新闻队伍建设、完善新闻法规构成上极具历史进步意义。其中对新闻记者合法采访权益的保护,实际上就是保护天赋人权,维护群众利益、保护记者权益。新闻记者行使的采访权和报道权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代表了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代表了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
记住这一天:11月8日记者节。很多记者们能够抛开一切牵挂,奔赴新闻一线,背后正是家庭的理解、支持,最重要的是社会各界对记者的支持。
2009年11月8日
见义勇为与后顾之忧
今天在京表彰了14名见义勇为英雄和50名先进分子。他们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人们学习的楷模。但在表彰的名单中,却有15位是“牺牲”者,这也使得想学习的人产生顾虑。
如何使见义勇为精神深入人心、发扬光大,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互助互爱、扶贫济弱的良好局面?我认为在操作上很有些困难。
我们的社会道德对见义勇为是持鼓励、称颂的态度。道德对见义勇为的肯定态度,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促使人们去见义勇为。然而“英雄流血又流泪”的困境,见义勇为者付出的成本太高,影响了见义勇为精神的弘扬。也许是目前没有相关的法律鼓励,只有相应的地方规定条例。
经济转轨仿佛一辆汽车转弯,车上本来井井有条的东西一下子混乱不堪,失去了秩序。每个人都害怕了,于是千方百计去找个东西抓住,防止跌倒,哪里还能够顾及到别人?这也许是个必然的过程。在新的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之前,我们必须承受这样的阵痛--人人自保,这意味着漠视他人的利益被掠夺,甚至生命被残害。
现实中想要见义勇为的人往往有一些顾虑,这直接导致了更多的时候人们不会挺身而出,而是采取袖手旁观或者唯恐避之不及的态度。人们主要有三大顾虑:第一,被救者担心被报复不愿站出来落实见义勇为的事迹;第二,见义勇为者的巨额医疗费用无人负担;第三,对是否属于“见义勇为”有关部门难以界定,很多情况是在没有旁人的环境下见义勇为的,谁也说不清你是正义还是邪恶,还可能惹上麻烦,还不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于是,也出现了见义勇为遭遇尴尬例子,如《见义勇为牺牲家属反遭被救人冷遇》《工程师见义勇为遭袭击旁观群众漠视不肯报警》《热心青年见义勇为遭尴尬整车人都做了看客》《见义勇为被炒了“鱿鱼”只因管闲事》《民工见义勇为工地斗小偷没钱治伤落下病根》……
目前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使得见义勇为者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的遭遇不但影响到见义勇为者个人利益,而且还使得社会上许多人社会安全感的缺乏,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秩序。尽管见义勇为属于道德范畴,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讲,相应的法律保障也是极为必要的。在更多的“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情发生之后,我们不能期待着在对见义勇为者没有制度保障或者制度保障不合理、不健全的情况下还不断地涌现出见义勇为的个人。
一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水平的提高和保持,仅仅是通过政府的号召、舆论的呼吁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由相应的制度作为保证。如果我们能在法律层面上对见义勇为者的权益予以保障甚至是奖励,那将极大地鼓舞起人们的热情,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水平也会焕然一新。
2005年11月16日
天价年夜饭,会是谁埋单
今天又看到一则天价新闻《杭州一酒店推出19.8万元天价年夜饭》。
此前有“天价医药”,埋单的是孝子,不是属于自愿消费的范围。今天的浙江杭州“老正兴”的港式中餐厅推出“天价”年夜饭,纯粹就是让消费者自愿埋单。修懿还记得以前还有报道《西湖龙井茶拍出天价二两御茶贵过一辆轿车》,埋单的是浙大百川生物食品技术有限公司总裁胡振长,他以每斤72.8万元这一远高于起拍价的天价,花14.56万元拿下了二两御茶。他说是为了让龙井御茶走向世界,听口气还真是为弘扬民族的“国宝”而自己消费。
现在,修懿来猜测,会是谁年夜举家到杭州“老正兴”饭店去享用这餐“天价年夜饭”呢?按店主的说法是“为有一定经济实力又喜爱美食的朋友准备的”。不错,这是两个必备条件:经济实力、喜爱美食。而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人可能很多,真正去享用的人却只有一桌(或一家人)。所以修懿还要考虑除了这两个条件之外的另外条件。是不是应该还有个理由,如胡振长那样有大气而充分的理由:是为了让中国民间特有的自制美食走向世界?
如果是这样说,那也是拾人牙慧,没有创新意识。这个理由没有新意。也许不需要理由,具备条件就行。然而,具备条件的人不一定敢去赴宴。所以,就有个“敢不敢”的问题。
有条件又敢消费的人是谁呢?
有些当官的胆很大,笔一挥,就有雪花花的银子堆满屋,只要兴趣一来,什么都敢试,花的又不是自家的钱。然而,最近反腐风声太紧,不敢显摆,谁还敢享用天价年夜饭而曝光在众目睽睽之下?
那些一夜暴富的土老板呢,喜欢显富,缺少的是知名度,很敢出于大庭广众之中,宣传自己满足虚荣,是最佳人选。但是,这种人似乎缺少美食文雅,没有世袭贵族的那种品赏美食的气质,即使自称美食家,也会糟蹋了“天价”里的美食文化。
房地产商会不会去?他们与官僚混熟了,知道名和势的重要,一可借此来张扬自己,一要利用这机会兼做房产广告,是合适的人。可是,近来百姓对房地产的价格也质疑其天价,要是再消费天价,那就不打自招啦。
那会是谁呢?有钱的人又不敢,想尝的人却没钱。想想那些不知道年夜饭在哪里的穷人,有条件的也就没有了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