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法,激发心灵潜质
所谓启发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
启发法是一种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是中国两千年以来最受学子们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
启发法不是一种固定的、封闭的模式,而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经验,不断充实和发展的教学指导思想,它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大相径庭。
启发式教学研究的是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老师的教学实践,因此,它必将不断吸收教学科研和心理学的最新成果来充实自己。
“启发”就是激励引导的过程,它能够有力地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求,自觉地获取知识。
启发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老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需要、兴趣、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EQ过程。这种以培养、提高学生的EQ,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为起点,以科学引导学生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情感,并训练和培养积极思维、优良情感等方法为手段,以达到高效的教学目的。
启发式教学在现代教育实践中,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江阴市知名教师——要塞实验小学杨建国先生在上“圆的认识”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思考力,便大量地运用了启发式教学。
杨建国的开场白是:“同学们,你们见到的车轮都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们齐答:“圆形的。”
“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呢?”杨建国微笑着问。
这个问题真够新鲜的,学生们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出来。
学生们互相议论着,争辩着:“老师,如果车轮不是圆形的,那就有可能走不快。”“车轮不是圆形的,是正方形或是三角形的就会走起来上下颠簸不停的,车子就会走不稳的。”
杨建国继续问:“圆形车轮为什么会转得很稳呢?”
学生们面面相觑。对他们来讲,这个问题确实有些难。
杨建国抓住这个机会,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你们能不能根据实际的车轮想一想它的奥秘呢?”
听到老师的话,学生们马上动起手来。有的拿起小车轮(提前准备好的)左右观察,用尺子和手比划着、思考着,有的拿着绳或尺子量起来,有的则在翻课本,企图从教材中找到答案。
杨建国没有打扰孩子们的思维,而是给时间让他们自由思考。
当杨建国看到陈明也正在用一根小棍当尺子去测量车轮的辐条时,杨建国甭提有多高兴。
要知道,这个平时学习较差的学生,此时竟能想出这么聪明的办法来认识车轮,而这种方法正是寻找正确答案的捷径。
“陈明,你真聪明!”杨建国趁此机会鼓励道。
一句真诚的夸奖,给了这个调皮鬼无穷的力量!陈明立即站起来大声地道:“老师,我发现辐条的距离都是一样长的。”
“为什么是一样长的呢?”杨建国继续问道。
陈明愣住了。
此时,其他学生们纷纷举起了手。
“车轴与轮子的距离相等,就保证了车与地面距离始终不变,所以车子行走时就稳了。”这是优等生刘子秀的声音。
于是,杨建国就顺利地引出主题:“正像你们所说的那样,每根辐条的长度是一样的,也即轴与轮子上的距离相等,才能使轮子转动起来始终和地面保持相等的距离。那么,轴到轮子上的距离又是圆的什么呢?圆还有哪些特性呢?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圆的认识。”
……
启发式教育给人的感觉是舒缓的,没有紧张,没有急迫,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切入正题,犹如春风拂面,令人心醉。
杨建国的数学课堂气氛始终是兴奋的,轻松的,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采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当杨建国改用启发式教育的方法时,不但启发了孩子们思维空间,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让乏味的课堂变得生机活现,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发挥了学生们的最大积极性,从而使教学目的得以顺利实现。
启发式教学是先圣孔子在教学上的一大创举。它与“注人式”、“填鸭式”等教学方法的不同是:“启发输导,循循善诱”。
人的智力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天资聪敏,有的学生天赋较差,前者一讲就通,一听就懂;后者需要多次启发诱导才能弄懂弄通。
孔子在《述而》一书中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这是孔子对启发式教学的精辟阐述。
启发式教学是诱导教学,而不是越俎代庖。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明确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性,什么知识是学生应了解的,什么是应理解、掌握的,这一切必须让学生明确,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目的性。
聪明的教师必须懂得创设迁移情景,由浅及深、由近及远、由旧引新。由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矛盾处引导学生快速回顾旧知识,于看似无意、实则精心设计的提问中引导学生叩开新知识的大门,适当的时候加以归纳、综合,这样才能有利于系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聪明的教师会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才能把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总之,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想教出好成绩,必须不断地从先进经验中吸取一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最新成果,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艺术,不断地更新观念,转换思维,掌握不断发展的先进的教学理论,在课堂内外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启发教学形式,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障碍法,用要求换请求
当学生有“求”于你时,巧妙地设置一个“障碍”,会促使学生更好地进步。
星是个充满灵性的男孩,但是他有个最大的缺点——不爱干净,不讲整洁。他的手总是黑糊糊的,连课本、作业本也脏兮兮的,而且两角翻卷、“体”无完“肤”;字迹潦草得要命。无数次责备和提醒,总是在经过短暂的转变之后又一切照旧。有什么办法“对付”他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与星同桌的学习委员请病假,我随口叫星放学后把作业本交到办公室。
星交了作业本后在我办公桌前迟迟不走,眼睛一直盯着我书桌上的书架。“你看什么呢?”我问。“老师,能借书给我看吗?”我这才恍然大悟,星是班上最喜欢看书的同学之一,尤其喜欢童话、科幻之类的。
“什么书?你要就拿吧。”我不假思索。
“《科幻世界》。”他边抽出书,边说“谢谢老师”,然后一脸兴奋激动地飞奔出去。我脑海突然灵光一闪:不能这样“便宜”了这小子。立即喊了声:“回来!”“星啊,这本书还不能拿走,你把我的书弄脏撕破了怎么办?”
“赔!”
“赔是应该的。但几块钱我不要你赔。我要的是杂志的整洁。这个要求不算高吧。”
“我保证不把这本弄脏!”他信誓旦旦。
“你平时连自己的书本都不爱惜,还懂得爱惜别人的东西?我相信你,书一定借给你,但是你要把自己的课本整理好,角上翻卷的一张张拉直,散架的本子装订齐整,而且保持3天。3天后我来查看核实,然后借杂志给你。”3天后,他果然按照我的要求搞妥帖。我也兑现了诺言。
几天后,他还书时说:“老师,还有下一期吗?那个连载故事太惊险了。”呵呵,有戏。这本杂志我这里只有一期,但我不能说破。
我一看杂志,说:“书好齐整,有进步。”继而皱眉:“书页上这一块那一块的黑斑,这大概是你下的‘黑手’吧。”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嘿嘿,我下次洗干净手再看书。”
“这就对了。不光看我的书要这样,平时也要注意讲究卫生。我会不定期地提醒和检查你。下一期杂志过几天来拿。”我抽空去邮政局补订了这本杂志。
当星第二次、第三次还书的时候,书齐整了,也不见污痕了。我说:“如果你还想看更惊险的书,那就从现在开始,把字写端正!”
为防止他坏习惯卷土重来,我经常明察暗访。偶尔发现一两次课本又翻角的情况,我便告诉他尝试晚上把课本压在枕头底下等办法,他都及时整理好了。作业本上的字也能一笔一画写端正。
正当我暗自得意的时候,教数学的张老师的一句话给我泼了凉水:“他呀,还不是字写得像鸡爪抓过一样。”我再问教英语的吴老师,得到的回答也是一样的。这怎么行呢?
第二天上课时,我特意推介了一本被称为“中国的《哈利·波特》”的科幻小说——《时光魔琴》,我极力渲染它的惊险与离奇,并告诉他们作者是个才10岁的读六年级的孩子阳阳。
下课了,我前脚才出门,星后脚就跟上来。我满口答应第一个借给他,但后来却先借给了与他同桌的学习委员。他问:“是我先说的,怎么第一个借给她?”
我说:“她语、数、英的作业都写得一样工整,而你只是语文作业写得工整。这怪不得我。”说话时,我拿起他的数学作业本,说:“你看,你看。”顿了顿,我说,“不过机会还是有,耐心等待半个月。如果你把其他作业也写工整了,第二个看的人就是你,否则又可能是别人了。”
星撇撇嘴:“要看您的书就这么难。”
“对了,你看了这么多神话故事,哪个成功的人不是历尽艰辛啊?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不也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这点要求算什么?而且你现在讲卫生了,字开始写端正了,已经走完九十九步了,索性把剩下的一步路走完啊。否则前功尽弃。”
星在等待每期的《科幻世界》,更渴望读到《时光魔琴》。为此他小心而耐心地保持着课本的整洁,两手的卫生,字体的端正。
第二个学期过去好久了,我发现星的课本、作业本始终干干净净,各科作业的字始终端端正正。
这位教师真的很高明,这让我想起了电视中演的一个故事:圈养黑熊的饲养员不是把食物投到它们的“住处”,让它们坐享其成,优哉游哉,而是把食物或挂到树上,或藏在“洞”中。黑熊要想得到食物,必须寻找;看到了,必须花一番心思才能拿到,才能吃到。有段画外音,意思说:这样故意设置障碍让黑熊觅食,就是要让它们多动脑筋,多运动,体验觅食之不易、生存之艰辛,以保持它们的生存能力。这样的道理完全可以应用到教育上。教师会经常遇到学生提出请求的事。比如请求调换位置,借阅图书或资料,保守一个小秘密,等等。只要是合情合理,条件允许,不违反学校纪律、班规,我们就应该满足他们的要求。但如何在满足学生要求的过程中巧妙地施加教育影响,引领学生成长呢?应该说,以要求换请求,设置“成长障碍”,是屡试不爽的法宝。
有些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不假思索,一下子就答应和满足了学生。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导致教师失去应有的向心力和调控力。
教师提出的要求、设置的“成长障碍”不是恶意的刻薄,而是善意的“刁难”和“苛刻”。“刁难”与“苛刻”的背后是爱,是责任。这样做的教师深知“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越容易得到的越不懂得珍惜”的生活哲理。这样做的教师只是将正确的、善意的教育内容,通过巧妙的方式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内心需求,激发其潜能,激励其意志,使其经风雨见彩虹,蚌砺沙子成珍珠。
教师提出的要求、设置的“成长障碍”,不是高不可攀、望尘莫及的,而是只要经历一番奋力攀登就能登上的小山,是只要经过奋力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这个“小山”应该做成适合他们身心特点的坡度和高度,这个“桃子”应该放在每个人的最近发展区里。
教师设置的“成长障碍”,一般不做变动,说一不二。并且要及时跟踪,不时提醒,始终关注,给予评价总结。在学生跨越障碍后,建议教师在适当的时机一语道破天机,说出设难关、提要求的原委,让他们惊诧——原来教师这样艺术地爱着我,这样智慧地教育我!
一旦学生有了这样的感觉,还怕教不出好成绩吗?
操作法,一次实践胜过一千次空洞的说教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指尖上的。”一语道出了课堂中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表象、探究问题和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心理,有意识地在课堂中设置动手操作的情境,把课本中现成的知识转变为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探索的对象。同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新知的材料,设置“动”景,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比较、交流、评价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一方面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课堂实践活动中学会合作,另一方面,通过课堂实践活动,使其探究学习能力得到相应提高。
先看一个案例:
教师提问:24+6结果是多少呢?
如果学生直接说出结果,教师提出: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呢?请你先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学生带着思考摆小棒,然后交流:先摆2捆和4根小棒,表示24,再摆6根小棒表示6;然后把4根和6根小棒合起来是10根,正好是1捆;2捆和1捆合起来就是3捆。所以计算的时候,就可以先算4+6=10,再算20加10等于30。
教师肯定:摆得真好,通过摆小棒,大家发现了24+6的计算方法。你能用这样的方法,试着先摆一摆,再算一算24+9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