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任催生信心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玻璃缸里放养一条凶猛的热带鱼和一群温驯的小鱼,结果,在不到一天的工夫里,这群小鱼被热带鱼吃了个精光。再放养一群小鱼,它们依然逃不脱成为热带鱼的腹中佳肴的宿命。
第一轮实验结束后,实验人员改变了方法。他们在玻璃缸的中间插上一块玻璃,把热带鱼和小鱼分开放养。一开始,他们看到的依然是这样的情景:凶猛的热带鱼一次又一次地向小鱼发起攻击,想吃掉小鱼。结果,由于隔了一块玻璃,热带鱼的每一次攻击,都被玻璃弹了回来。慢慢的,热带鱼减少了对小鱼的攻击,偶尔几次,除了脑袋被玻璃撞得生疼之外,热带鱼自然还是一无所获。最后,热带鱼终于无可奈何地放弃了对小鱼的攻击。
等到确认凶猛的热带鱼已经不再向小鱼发起进攻之后,实验人员又把那块玻璃给撤了。结果,热带鱼再也不敢去碰小鱼半根毫毛,小鱼在玻璃缸里自由游动,优哉游哉,旁若无人。
心理学家分析其中的原因,认为是玻璃逐渐地摧毁了热带鱼的自信,以至到了最后,尽管玻璃被撤了,热带鱼依然没有恢复攻击小鱼的自信。它从此成了一条丧失自信、丧失攻击力,也因此丧失了生存能力的鱼。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是的,就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言,没有什么比自信显得更为重要和关键的了。一个孩子如果没有自信,就会自卑,就会像那条热带鱼一样看不到自己的生命优势,就会彻底否定自身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相反,如果他有很强的自信,那么,在他面前几乎没有任何跨越不过的难关,因为他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对学习、对生活、对成长他就拥有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在的精神力量,他就会激活和调动起自己生命的全部能量甚至潜能,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争取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热带鱼的悲哀,还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心理事实: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里的病,自然是指心病,是指人的自信意识、自信精神、自信人格的瓦解和丧失。从实验中我们不难发现,自信的消解远比自信的建构来得容易和迅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同样的道理,摧毁一个孩子的自信,那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在心灵废墟上重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却是一件极其困难、极其精微、极其持久的事情。对孩子的自信,我们实在有必要像对待自己的眼睛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
我们不妨再听听一位足球教练讲述的故事:
收到鲍勃照片的时候,我很难把相片上这个搂着州年度最佳射手奖杯、一脸阳光的年轻人,同12年前那个瘦弱畏缩的男孩子联系起来。但是,他高高举起的右手是划破我记忆的闪电,那是一个孩子对生命的坚强诠释。
12年前,我受蒙特利歌学校邀请,担任该校足球队春季集训的教练。第一次和队员们见面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十多个男孩穿着整洁的球服坐在草地上听我讲话。从孩子们清澈的眼睛里可以看出,他们是崇拜我的。训话结束后,我对孩子们说:“现在轮到我认识你们了。大家站成一排,在我和你们握手的时候告诉我你们的名字。”
我从一个个孩子面前走过,夸奖着那些自信地喊出自己名字的孩子,最后走到队尾那个瘦小的男孩面前。他很紧张地看着我,小声说:“我叫鲍勃。”然后,他缓缓地把左手伸到我面前。
“哦,这可不行,”我说,“你应该知道用哪只手握手吧?而且你的声音还可以再大一点。怎么样,小家伙,我们再来一次?”鲍勃低下头一声不吭地站在那里。这时,他身旁的狄恩说:“教练,鲍勃的右手生来只有两根手指。”鲍勃猛地抬起眼睛看着我:“我能踢得很好的,做替补我也愿意。”
我平静地把右手伸到鲍勃的面前,温和地说:“你愿意跟我握一下手吗?”
鲍勃迟疑地将他残缺不全的手放到我的手心里。
我双手握住他微微颤抖的小手:“鲍勃,你记住,没有必要遮掩什么。恰恰相反,你有一双幸运的手。上帝如此安排,为的是能让你比别人更快地打出‘胜利’的手势(用手指打出英文单词“victory”第一个字母“v”)。”鲍勃苍白的脸上渐渐浮起灿烂的笑容。
集训结束的时候有一场和邻校的汇报比赛。最后一次训练结束后,孩子们举着手争先恐后拥到我面前,希望自己能首发出场。鲍勃的左手几乎要举到我眼前,我装作没有看见。剩下最后一个名额时,我沉默地看着鲍勃。鲍勃涨红的脸上突然有了凝重的神情,他坚定地举起右手,微微张开两指:“教练,请给我一次机会。”
我记得那回鲍勃进了两个球。
教练在孩子身上播下了信任,然后孩子就滋生了信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师的信任对学生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信任学生,就要在心里放下“教鞭”和“戒尺”。
不要总把学生看做是随时可能会做错事的、有待管教和惩戒的孩子,也不要总是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无端猜测在我们看来自制力差、总惹是生非的孩子。无端猜测是对学生不尊重的表现。事实上,我们把学生当做什么人看待,就等于在暗示他们应该成为什么样子的人。学生往往从教师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做人的尊严,从而产生催人向上的力量,激发进取心。所以,如果你希望你的学生成为好学、上进、诚实、守信的人,那就从现在开始相信,他就是这样的人。否则,你尽可以用怀疑的目光一点点地摧毁他,使他成为与你的期待相反的人。
信任学生,就要相信学生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并尽可能放手让他们去做。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意识逐渐增强,自我表现的欲望和追求成功的欲望也随之增强。很多时候,他们把自己看成“小大人”,觉得大人做的事情他们都能做。这个时候,做老师的,应该给孩子们独立做事的机会,给他们足够的信任,调动起他们做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处事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上进心。
信任学生,还要要求自己不要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学生。
学生都是个性不完善、有待发展成长的人,他们身上必然有缺点,但是这些缺点不会永远存在。所以,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尤其对于那些经常犯错误的学生,更要懂得信任对于他们的可贵。在他们又一次错了的时候,不要说:“你怎么又这样?你学不好了,老师对你彻底失望了!”而要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理解,用信任的态度告诉他们:“老师相信,你在心里也不愿意犯错误;老师相信,你正在努力改正错误。”而且要坚持这种信任的态度,在今后不要随意地,一有风吹草动就怀疑就否定。
我们对孩子的信任,会激发他们强烈的责任感,会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趋向我们所希望的道德标准。所以在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告诉他们,老师相信你是好孩子。那么,不久你就会真的看到你希望中的好孩子。
信任学生,要对学生有积极的期待。
当学生在学习上没有信心的时候,你要及时告诉他,每个学生都能学好,只是暂时因为方法不得当等原因,使得学习上有些困难出现。只要用心去做去学,相信他会很快迎头追上的;当学生在独立处理事情的时候没有信心,你要及时鼓励他,告诉他,老师正是因为相信他能行才放手让他去做这件事;当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错了问题,正窘困地不知所措的时候,你要及时对他说,你很佩服他勇敢地站起来陈述自己的答案……总之,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抱以积极的期待,送给学生一个信任,就会在他们的心里种下自信、奋发的种子,就会极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朝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
总之,信任可以让学生得到一种“被器重”的心理暗示,它会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成长起来。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有一个许多人都很熟悉的小故事,说的是在辽阔的草原上,每天当第一缕阳光出现,狮子和羚羊就开始进行赛跑,狮子发誓要追上羚羊,因为追上羚羊,它就可以把它们当作自己的食物。羚羊一定要跑得比狮子快,否则就会成为狮子的美餐。于是,几乎是在同一时间,狮子和羚羊一跃而起,迎着朝阳跑去。
对于故事的寓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适度的压力是生命必需的。由于生存的压力,使羚羊变成了奔跑“健将”,狮子成了草原“猎手”。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挖掘不出潜力。对学生们来说,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最不可缺少的东西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压力。
行为医学研究发现,追求成就感和事业成功是人类行为极其重要的动机之一。当有可能学生们真的生活在没有任何压力的真空状态之中时,他们便不会再有努力追求事业和幸福的决心和行动!
压力,将会使学生成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上进心、有毅力、有决心的人!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个孩子,从小就是出了名的聪明又难管。从中学到大学,他总是喜欢独自一人鼓捣一些别人看不懂的事情。读到大三,感觉学校的学习生活也没有什么新鲜的,就进了中关村,在别人的眼中,他简直就是不务正业的代名词。
他在“村里”一个小公司装机攒机,忙里偷闲还玩一些西文软件汉化的事情,甚至尝试写一个用来算命的小软件,完全不像别的同学那样考虑未来是考研还是出国。
可就在这个时候,这个自由散漫,爱瞎鼓捣的年轻人被北大方正集团的一位电脑行家看中了。
这位老师(该电脑行家的资历和名气实在太厉害了,以至于所有玩电脑的人都称其为老师)从方正的一个用户那儿听说了他的事迹和经历,便特地找到他,对他说:“小伙子,我听说你帮了我们一个用户的忙,解决了兼容性的问题。现在又有一家报社的电脑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你能不能再帮忙解决一下?”
“我试试看。”他说。
报社的问题解决了,老师赞许地点点头:“小伙子,我知道你上了‘街’(指在中关村大街做事),收入很丰厚,不好意思叫你过来,但你可以考虑来做客户研究员,你的意见呢?”
他一听,不免一惊,因为他明白方正主要看重的是数学系的专业人员,其次是计算机系,无线电系直接进入方正开发部的人则很少。再说老师话里边也说了,他上过街,而人家对上过街的人心里是有看法的。
不过他不想错过这个机会,便说:“我试试吧,钱以后我再慢慢赚。”
老师笑了:“你来到我们这儿,我有几项任务给你,如果你能完成几个国家级的项目后,我可以破格推荐你读我的博士生。”
他一听,来劲了:“什么任务?您说。”
老师顿了顿:“这个任务说的简单点,就是为方正软件解决兼容性的问题。”
“兼容性?”
“对,你不是帮我们的用户解决过这方面的问题吗?”
“可是……”,他头一次有些为难,“我没摸过Windows,对C语言也不是特别熟。前两次帮别人解决那些问题都是凭我那点小聪明,采取比较原始的汇编和Debug一点点改的,况且源代码……”
老师看出了他的难处,“我知道了,你是说没有源代码?不错,我们方正对源代码控制很严,所以不能给你源代码。你的任务就是在没有源代码的情况下,先反编译方正的软件,然后再为方正软件解决兼容性的问题。时间嘛,给你三个月的时间,你看如何?”
他有些挠头,沉思了几分钟,然后一拍脑袋:“行,我试试看!”
没想到老师说:“你接受任务的口气能不能坚决些?别老用试试看来回答我,你给我立个军令状!”
被老师这么一激,他性子来了,心想: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大不了又能怎么样?只要用心去搞,就没有办不好的事。
“好,我向您保证,三个月后交卷,保您满意!”
老师这才笑了,“这才像个样子,小伙子,好好干,我知道你是好样的!”
军令状一下,他便正式进了老师的研究所。
他还是首次感到肩上有这么大的压力,他要集中精力在安静的环境中,尽快化解这些压力。
于是,在老师的安排下,他一个人拥有了一间不是很大却很幽静的办公室。
他开始闭门谢客,“躲进小楼成一统”了。他专心编写着自己的程序,寻找着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有一天,老师特地去他的“小楼”看他,还没进门,就听到里边传来“嚓嚓”的声音,推门一看,他正把几张稿纸撕个粉碎,一边撕一边说:“不行,错了,重来!”
老师在门口站了几分钟,他也没发觉,于是老师又悄悄退了出来。
而另一次,老师则看到他一个人在屋里欣喜若狂:“对了!对了!这个程序编对了!”
老师就这样默默地注视着他,感觉他有点像当年的陈景润,完全靠自己的运算证明(1+2)。陈景润只管攀登,一张又一张运算的稿纸像漫天大雪似的飞舞;而这个小伙子只管编程,各种设计的稿纸也铺满了一地。
他的天赋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他的脑细胞在那不寻常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格外活跃。
两个多月后,他出了小屋找到老师。
“老师,我来交卷了!”
老师看着“卷子”暗暗高兴,这个小伙子果然写出了汉化的Windows 1.0。
但老师按捺住内心的欣喜:“嗯,答得不错。不过,这个版本只是最低级的,我们还需要一个更高级、更实用的版本,你看?”
他一愣,以为自己的心血白费了。
老师朝他意味深长地:“怎么,有压力?干不下去?”
“没问题!压力就是动力嘛!”他答。这以后,他又一鼓作气,连做了几个汉化Windows版本。其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1989年6月,他独立研制出国内第一个实用化Window 3.0,成为北大方正当年七大成果之一。
老师这才满意地点点头:“不错,小伙子,我没看错人。现在你回到公司继续工作吧。”
在工作时,他发现Windows程序还存在一个需要解决的外挂问题,因为外挂直接在西文Windows上改,版权上有问题,工作量很大,又不能改得很完整,只能够凑合用。
老师问他:“你觉得这个问题能说明什么?”
他沉思了一阵,突然一个灵感涌上心头:“老师,能不能用外挂的方法解决Windows处理中文的问题呢?”
老师反问:“你说呢?”
他刚想说:“我试试”,一看到老师那命令式的目光便改口:“我来研究一下,争取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他用了一个多星期的业余时间攻关,又把外挂的方法验证了。完成了全球第一个Windows外挂系统。以前写了一万行的程序,现在用外挂方式,一千行全都解决了。后来,这个程序越写越少,而且原来英文Windows的所有 API都能用了,所有的打印机和显示器都支持。
老师为他的成功而兴奋:“小伙子,你不简单,前途无量啊!”
IT业界也开始密切关注这颗腾空而起的新星。
1991年6月,在老师的安排下,他带着他开发出来的中文平台参加了首届全国Windows研讨会,他给它起名BDWin。
正是这个BDWin把所有参加会议的人都震动了,就连CC DOS发明人、这次会议的策划人严援朝也大为赞赏,甚至把自己开发的一个中文视窗放到一边,对他说,“我的东西不推了,推你的,我的东西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