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健康课堂
我们都知道,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将由传统的封闭走向现代的开放,由静态的知识走向动态的生成,由教师主宰走向师生平等对话,由单纯的关注认知提升到“生命全域”的成长:形成师生生命的共同体——激活生命的潜能,促进生命的发展,演绎生命的绚丽多姿,充满生命的活力。
什么样的课堂才具有生命活力、充满情趣和智慧的挑战?
那就需要打造一个健康课堂。
什么是健康课堂呢?
美国学者纳卡莫拉在其《健康课堂管理》一书中指出:“健康课堂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生活和学习在其中的每一个人,不管是教师、学生,还是教师的助手,或者任何与课堂有关联的人,所有的人都以诚相待、相互尊重。”由此看来,尊重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我们现在强调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多,却很少强调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这种师生地位的不对等,造成了我们的教育缺乏民主,使得师生关系紧张,更不用说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了。在学校中,师生这对教育教学活动主体的地位常常出现失衡,教师“逼”学生学的现象已是司空见惯。
一些课堂“缺乏生命活力”,在这种缺乏民主宽松与和谐的课堂氛围下,教师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怎能得以实现?
有人认为,课堂教学存在“三座大山”:“讲解如山”,不论什么时候,什么教学内容,堂堂课都是“满堂灌”,学生没有思考、消化的时间;“问答如山”,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着课堂,浅层次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满堂问”看似活跃了课堂,但教学的效果差;“练习如山”,重复机械的大面积课堂训练,使学生陷入低水平的题海之中,耗费了时间、精力,但收效甚微。
健康的课堂应体现出教师的学生意识。
有一位专家在一节培训课的讲授之前,让参加培训的48位校长每人在一张纸上用简笔画画出自己的学校。结果只有12位校长的画中有人,更多的画是学校的大楼、树木、花坛。而在12位校长中只有4人的画中有学生。当专家问及校长“学校的主体是什么”时,校长们都能答出是学生,可是在这些画中却没有显示出来。可见,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在校长的内心得到认可。
几年前,英国向中国提供了支持中国边远地区的教育项目,英方要求受助学校的校长参加由他们提供的培训。甘肃的一位校长培训后回到学校,在全校大会上,校长要求教师上课时不要站在讲桌的后面,一定要走到学生中间去。这是一所只有3个教师的小学,3个教师满口答应,表示响应校长的号召。第二天,校长去检查,发现老师们居然还是站在讲台上,一急之下,他走进教室把讲桌搬下讲台。校长前脚走出教室,老师后脚又把讲桌搬回讲台。反复几次后,老师们终于说了心里话:我一离开讲台,就找不到当老师的感觉。
为什么教师“离开了讲台就找不到做教师的感觉”呢?
这几位教师所讲的这句心里话反映出教师在课堂上尊严、权威的地位,表现出教师的角色意识。当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不仅仅是取消讲台这么简单的事情,讲台只不过是一个教学的道具。它不仅是为教师教学服务的,也可以提供给学生来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讲台应该是开放的,是师生平等互动的纽带,关键在教师的思想深处是否有与学生平等关系的意识,在于教师的观念是否真正地转变了。假若还是原来的师生关系观念,即便是没有了讲台,仍旧不能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
健康的课堂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地处江苏泰州农村的洋思中学创造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每门课都是教师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再做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课后不留作业。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师教,而是老师对学生做的练习题做出评判,个别不会做的由教师指导。语文课是学生自读课文,自己分析课文;数学课由学生自学例题,自己做练习;理化课变成了游戏课,学生一边看书,一边做实验,也不需教师讲解和演示。
洋思中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摸索出的这套教学模式,体现了教育思想的转变。我们不是要求所有的学校、所有的老师不顾客观实际来机械地照搬照抄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我们所要学的是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真正把学生从过去沉重的课业负担中、从那些无效的劳作中解放出来,把原本属于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他们。
课堂学习的模式到底是接受性学习好,还是发现性学习好?我觉得还得实事求是,从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出发,不能搞“一刀切”。同时,接受性学习与发现性学习各有千秋,不能片面地理解。接受性学习不是死记硬背、机械僵化式的训练;发现性学习也不是一味地排斥接受性学习。也就是说,接受性学习与发现性学习(研究性学习)都渗透在学科的教学与学习之中,它们互相补充,成为健康课堂构建的统一体。采取哪种方式进行教学,这取决于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风格、特长,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等因素。只要学生欢迎、教学效果好、教学目标能够较好地实现的教学方法都可以采用,没有任何一个教学方式适合所有情况。
但是,我们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不恰当地把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作用对立起来,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他们不管学科内容与特点,也不管学生的接受程度如何,不顾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智能的实际状况,拔苗助长,过高地估计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接受能力,过于推崇自主学习的方式,完全否定接受性学习的方式,结果是自主学习成了“自由”学习,没有了质量标准。学生缺乏教师必要的指导,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方面都受到影响,以至于教学效果不佳。
对于课堂教学的具体环节,都应当实事求是地去对待,不能简单地否定,盲目地肯定。比方说板书,如果课堂中的板书过多,就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同时也会使学生形成依赖,使思维受到限制,使学生在课前、课后失去对知识难点探究的热情。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忽略板书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有效的板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使得整个教学内容的脉络清晰。当然,板书不一定非要都体现在黑板上,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操作。
陶行知先生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过这样一次精彩的演讲。他到武汉大学演讲时,走上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道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子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让公鸡吃呢?他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往嘴里灌,大公鸡拼力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到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将一定会好得多!”
陶行知从“喂鸡”的小事阐述了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道理。如何变“让我学”为“我要学”,这个转变的实现,就需要改造我们的课堂,还学生一个健康的课堂。
改造我们的课堂,还学生一个健康的课堂,就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发生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呈现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互为依存、互为补充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只重形式不重本质的倾向,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学习效率。在教师有目的的引领、点拨之下,通过学生的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使广大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
改造我们的课堂,就应该使课堂中师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平衡。现代教育理论倡导鼓励孩子,充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促进他们的成长。有的老师面对学生学习或行为中出现的错误与不足,不是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予以纠正,而是回避或者滥用表扬,这种缺乏是非界限的“表扬”能起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优化学生心理、提高教学成绩的作用吗?既然师生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共同主体,学生和教师都应该有发言权,应该表达自己鲜明的观点。对教师而言,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应该拒绝说“不”字,只不过在表达方式上要策略些,改变以往那种武断、片面的方式。
改造我们的课堂,就需要有科学的评价。一方面,评价教师的教。一是考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达成度的状况;二是考查教学内容是否充实,知识、能力、思想是否充分表达;三是考查教学技能。是否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组织教学形式与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有效分配教学时间,是否巧妙启发与解决课堂生成性问题;四是教学态度是否饱满,热情,言传身教,认真投入,与学生的关系是否和谐;五是教学效果是否良好,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否掌握,是否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是否注重学生思想品德与个性品质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与否。另一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不是简单地看教师教会了学生什么,而是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是否具有学习的主动意识,学生的身心是否得到发展,是否掌握了科学学习的方法。
总之,要想教出好成绩,就必须打造一个健康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