婷婷从来没有听过音乐,也无法体验音乐的美妙。我给婷婷讲歌与曲的区别,让她了解什么是节奏,帮助她用心去感受音乐的美。当婷婷终于唱出了《世上只有妈妈好》时,她激动得满脸泪花。
周婷婷:有时候同学被一个笑话道得前仰后合,而我还不知所以然。王峥就一遍遍地讲给我听。最后这个笑话对她来说都成了“白开水”了,我才哈哈大笑起来。王峥把这称为“迟来的笑”。
王峥:艰难的求学经历使我变得很抑郁,总是把事情想得太坏、太糟,是婷婷教我学会了保持“太好了”的心态,使我变得开朗、轻松、快乐。
周婷婷、王峥:如果有可能,我们想出国深造,学成后为中国的特殊教育贡献力量。于是我们以“海伦·凯勒”为名组成了联合舰队。这一年多来,我们深深感到联合舰队的强大力量。这就是合作的力量。
(摘自《中国少年报》,1997年10月29日)
周婷婷和王峥也许是有些特殊的例子,但是“团结起来力量大”、“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样的话教师们肯定是不会陌生的。
那么,为什么那么多老师,不论教什么年级,都很少让学生们在彼此合作的氛围下共同学习呢?如果你去问,得到的回答基本上是这样的:
●我已经试过让学生们一块儿学习了,但是他们彼此相处不好;
●我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但是所有的任务通常都是由一个学生自个儿完成;
●学生们水平不一样,那些差生会拖了尖子生的后腿;
●小组学习等于一片混乱,我希望课堂上能够一直井然有序;
●学生缺乏小组学习所需的社交技巧,他们没法一起学习;
●有一次我试过让他们小组学习,但是学生们很快就吵了起来;
●我喜欢安静的课堂,我不愿意把学生们分成小组,那样的话,他们会交头接耳。
注意到了吗?在上面所有的答案中,老师最担心最突出的问题是秩序、安排、吵闹声、不专心等几项,是的,这些担心都可能会变成现实,但是,如果合作小组学习是在一个管理得当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的,这些担心就纯粹是多余的。关键的问题依然是有效的管理。在这里,我们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和能力水平,把学生分组;
●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任务;
●事前将所有的活动都安排得一丝不苟;
●向学生讲述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举止,给他们示范并让他们练习;
●争吵声应该掌握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吵闹也必须受秩序的约束;
●不管学生的水平如何,都必须进行创造性地思考,并和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就像在现实中一样;
●从第一天起,就必须清楚地确立组与组之间进行互动的程序;
●学生们集体参与小组任务,每个人都贡献智慧。
记住,在开展任何类型的小组学习活动之前,都必须确保课堂管理正常运行。人们常说,反对鼓励学生进行互帮互学的教师,事实上也从来不会鼓励学生彼此合作,生活就是与别人的合作。我们无法期盼学生在进校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所有与他人合作所需的技巧。因此他们需要教师,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当好这位引路人。让我们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吧。
不妨“热”眼旁观
在日本东京的地铁站,有个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奋力地推着轮子前行(我们中国,轮椅通常由别人推着)。突然轮椅往旁边一歪,那人几乎摔倒。一个女孩刚要去扶,一个小伙子用眼神制止了她。小伙子在旁边看着那人奋力地校正自己,眼睛写满了关注,双手伸着,仿佛随时可以上前帮助,直到残疾人把轮椅弄直。小伙子向他竖了竖大拇指,目送他“走”出很远才放心离去。
这个小伙子并不是漠不关心、而是“热”眼旁观。他相信残疾人身残志不残,会自己摸索校正的方法,多好的一次尝试锻炼的机会。一旦无法“挽回”,小伙子才会出手相助。小伙子用心良苦哪!
由此联想到我们的教育,是否也应该做到“热眼旁观”。就举数学教学吧,教学新课时,总是先复习本课要用到的旧知,把学生在学习新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一一罗列,并且分解得很细,让学生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学生在教师面面俱到、点滴不漏、无微不至、步步为营的教学“关怀”和“体贴”下,在平坦的道路上一帆风顺地毫不费劲地朝着教师指引的方向前进。
这种近乎专制的爱的教学方式可能一时比较容易让学生领略到“成功”的喜悦,但太顺利的“成功”是难以深入人心、久驻人心的。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一遇到挫折极易经不起打击,更易成为失败者。
下面这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有两个人,各自在沙漠上栽下一片胡杨树苗。一个人每隔三天,不管烈日还是飞沙,都给他的树苗浇水;另一个人在树苗刚栽时浇过几次水,等到树苗成活后,他就不再浇水,只是扶一下被风吹倒的树苗。过了两年,两片树苗都长得有茶杯粗了。忽然有一夜,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辛勤人的树几乎全被暴风刮倒,而悠闲人的树没有被风吹倒和吹歪的。
这是什么道理呢?其实树与人一样,对它太殷勤了,就培养了它的惰性。你经常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只在地表浅处盘来盘去;反之,树在没有现成的水分和肥料吮吸时,只能拼命向下扎根寻求需要。
育树,育人,其理相通。皮亚杰说过:孩子与生俱来就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孩子要真正成为这三“者”之“大写的人”,就必须付出汗水和心血、经历困难和失败。“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有此“磨难”的孩子更易成为学习的强者、生活的强者、社会的强者。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啊,大可不必对孩子呵护备至,完全为他们提供舒适安逸的环境,而应量“力”、量“度”而行,尽可能地让孩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赢得成功。我们只需在他们“山穷水尽”处才出手点一下、扶一把。唯有这种历尽“拼”的体验,孩子才会刻骨铭心,唯有这种历尽“搏”的经验,孩子才会受用终生。
日本教育的“苦待”(我们中国更多地追求“善待”,可能导致过分后的“溺待”),给了孩子更多的挫折磨砺机会。幼儿园的孩子每天早晨就身着汗衫、短裤,有的还赤脚,进行各种体育活动。即使冬天也如此,可很少有人感冒。一年级的学生自己上学和放学,不用家长接送。不舒逸的环境培养了日本孩子的自强自立精神。
美国教育的“出格”(我们中国更多地追求“严格”,可能导致过分后的“死格”),给了孩子更大的自主探究空间。他们获取知识的方式更多地靠自己的努力和求索,教师提供的仅仅是参考和帮助。不俱到的环境培养了美国孩子探索创造能力。
我们不提倡让孩子感受死学之苦,因为其苦后仍是苦,有损身心,而提倡让孩子感受探索之苦,因为其苦后就是甜,有益身心。王国维的治学三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很好的注脚。
该出手时才出手!出手的“手段”要缓一些,不挤占学生的时间,期待学生;出手的“手法”要放一些,不包办学生的言行,相信学生;出手的“手气”要柔一些,不碰伤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但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出好你的手!
教师搭台,学生唱戏
当人们面对舞台上的精彩表演报以热烈的掌声时,有谁能真正体会到演员们此时的骄傲?
是的,只有真正站在台上的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这掌声中的光荣与梦想,也只有真正在舞台上尝过甜头的人,才能为这份光荣与梦想持续不懈地努力和奋斗。
其实,教学活动中也未尝不是如此。
传统教育下,试卷讲评课往往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老师根据已经判好的试卷,针对学生答卷的情况,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然后在课堂上有重点地对该套试卷进行讲评。
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根据老师所讲把错误的改正过来就行了,至于为什么要这样改,很多学生根本不去考虑,其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那么,试卷讲评课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能让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主动地去学习呢?
当然,也许把学生推上“舞台”,让学生来评判试卷是个不错的主意。
下面案例中的陈茜老师就是这样做的。
福建省晋江市南峰中学陈茜是当地颇有才智的教师。她总是能把一些看起来很不好做的工作,处理的轻松、干脆、漂亮。特别是当其他老师都愁眉不展的评讲试卷方面,她更是有着独特的处理技巧。
曾经,陈茜带着前两天考完的试卷走上讲台,学生们的眼睛霎时全投向那摞试卷,有的表情紧张,有的把头埋得很低,有的把脖子伸出去想看到第一份试卷的分数,有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紧盯着试卷……
看着学生们那副想知道分数的可爱劲,陈茜微笑着拿起一份试卷:“这是你们前天考的卷子,我粗略地翻了一下,不算太理想!”
霎时,学生们的耳朵都竖起来了。
陈茜看一眼尖子生王劲松,他正在得意地看着老师。“王劲松,试卷未判。”
“啊!”王劲松眨巴眨巴眼睛以为自己听错了。
“刘派,试卷未判,马可,试卷未判。”
“啊?!”学生们眼里写满了疑惑。
老师微笑着:“这次的试卷都没判,怎么,还紧张吗?”
学生们立时都长出一口气,却又不明白陈茜老师为何如此。
“同学们,知道这次试卷为什么没判吗?”
学生们再次睁大了眼睛。
“这次我要把判卷的权力交给你们,让你们自己也当一回判卷老师。以前考试有同学说我偏心,判卷不公平,这次试卷判的公平不公平,可就在你们了,你们判完后,我可是要审核的。”
学生们兴奋了,多年来一直是老师当裁判,这回也轮到他们当一回裁判了。
试卷随机分发到学生各自的手中,当然,学生手中持有的都是别的同学的试卷。
之后,陈茜老师在黑板上写出选择题第一题的正确答案,让学生根据答案判卷。
学生们都认真判着自己拿到的试卷,他们在庄严而神圣地行使一个判卷人的权力。
“你们手中的试卷是对了的,请举手。”
很多学生都举起了手。
“好,看来这道题的知识点同学们掌握的不错。对的给他加1分,错的扣1分。马可,你来解释一下,这道题为什么选A,而不选其他选项。”
“我想,应该采用排除法来看这道题。从题中的条件‘实数’看,排除B和D,因为B和D不是实数;再根据‘正整数’这个条件,排除C,因为C是负整数,所以正确答案应该选A。”
“马可同学讲的非常好,排除法是我们做选择题的一个重要方法。”
“还是马可聪明,我当时咋就没想到哩!”有几个同学抓头挠耳。
陈茜老师继续道:“下面这道题可就存在难度了,它的正确答案是X=8,你们手中的试卷是对了的,请举手。”
举手者寥寥无几。
“王劲松,你做对了吧?给同学们讲讲你对这道题的认识吧。”
王劲松很快就报出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其他同学则伸长了舌头:“真复杂,这么难!”
陈茜老师叹了一口气:“对的加1分,错的扣1分。”
立马有个胆大的学生举手说道:“老师,我认为这道题太难了,不应当只值1分。”
话音刚落,其他学生也纷纷起哄:“对呀对呀,前面那道题那么简单,还1分哩。”“至少算10分才是。”“算4分吧。”
陈茜老师敲敲桌子:“5分如何?不过,后面4道相对较简单的题,分数就必须各减掉1分。你们同意吗?”
学生们露出了笑脸:“同意。”
“好,我们再往下判题!”
学生们兴趣大增,虽然明知自己考得并不理想,却个个精神抖擞。
……
一份试卷,通常由老师来评判,学生只能根据试卷上用红笔勾画的线条来了解自己做的是对还是错,试卷的讲评课也变成老师的个人表演。
把试卷的评判权交给学生,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把一个人的表演变成了多人表演,让这个三尺舞台一下子精彩了许多。
当讲评试卷变成了学生自己评讲试卷,当教师考查变成了学生自查,当严肃变成了轻松,当冷冰冰的脸蛋被笑容取代,当效果比往昔更胜一筹时,我们有理由相信:形式的转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精彩!
试着给学生搭建一个评卷的舞台,让他们成为“唱戏”的主角吧。只有真正地让学生参与进来,学生们才能深刻地体会个中的趣味。
今天的素质教育强调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这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
把评卷的权力交给了学生,也等于把课堂、把信任、把心同时交给了学生!
过去的独唱表演,就变成了今天的众星合唱。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评判和分析,这都是一个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