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把一群青少年聚集起来迫使他们互相杀戮,直到最后产生一个幸运者,杀戮得以停止。这过程中,你可以思考人性和命运,也可以斟酌求生的欲望和本能,甚至还可以对价值道德做出重新判断。类似的影片还有《荒野求生》、《天地逃生》等,《饥饿游戏》无论如何也算不得有所突破。好就好在导演非常聪明地把女主角设置成一个不完美的人。她抵触感强,甚至大多数时候自私,她既是杀人者也是受害者,在她身上,女性的强势和柔弱完美结合,那点被叫嚣太久的女性主义再次释放。天时地利人和,《饥饿游戏》就这样让影迷狂欢了一把。
值得一提的是,受“暴力美学”的影响,近年来的暴力电影对暴力的处理出现了舞蹈化、诗化、表演化的倾向,一如《饥饿游戏》运用超强的视觉效果使得观众在观影时仿佛是在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武舞表演,血腥、凶残的暴力场面有时反倒呈现出一种视觉的美感,让饥饿游戏以更加“游戏”的面貌呈现,进而消解了暴力的残酷性。
而2000年日本的那场《大逃杀》可谓完整展现了另一种暴力意识:纯肉体搏杀。电影以新世纪的一个未知世界为背景,国家面临崩溃,社会动荡,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日本军政府索性与这些问题学生玩一个野外战争的游戏。42个学生在班主任的设计下被骗到荒岛,而饰演残酷班主任的正是日本的“暴力鼻祖”北野武。他给同学各种不同的武器,且下令只有一个人能生存。为了活命,平时要好的同学不得不露出兽性,使出最残酷的方式来杀死好友。
《大逃杀》的导演深作欣二在暴力方面从来都不手软,有趣的是他的血腥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反血腥。昆汀·塔伦蒂诺曾经说过:“暴力,也许是人类的本能。它是一种轻而易举的行动,也是一种走投无路的坚持。”电影开始,一张血迹斑斑的脸搭配狰狞的笑,稚气由邪气取代,手中还拿着沾满血的洋娃娃——她就是这场“大逃杀”的获胜者,靠成功杀死所有同伴而生存下来的“幸运儿”。小小的年纪,巨大的反差,让我们不禁脊背凉透。人性的丑陋、软弱、邪恶、自私、赤裸裸呈现。之后,42个孩子陆续死亡,导演刻画了每一个人在面对这种死亡方式时的恐怖心态:有的因柔弱而死,有的乘机发泄平日压抑的仇恨和兽性,有的消极退出寻死,有的积极对抗求生,一场场真面目的揭露,比暴力喷血画面还要震撼。
9年后韩国上映一部《10亿韩元》,被认为是《大逃杀》的翻版。不过比起《大逃杀》主要针对青少年犯罪问题,《10亿韩元》的拷问更具有普适性,钱几乎是世界上所有罪恶的源泉。当然更准确的说法是,10亿韩元只是个引子,参加厮杀的选手们甚至都没有亲手摸摸箱子里那些充满诱惑的小纸片,仅仅面对有可能获得的幻象便毫不犹豫跳入这样你死我活的境地。人类所谓的道德究竟能够沦落到何种程度,或许这才是影片的实验对象。
当一个人处在生命受到威胁并且不知何时会死去的情境中时,我们都非常想知道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更想看到他最终所能爆发出来的能量。究竟是多想活下去,究竟有多么害怕?面对暴力与接踵而至的死亡,人类会怎样选择?电影中的“幸存者”最后说:“人都是一样的,时常活在恐惧中。”也许对暴力的终极幻想真正到来时,死亡的感受才更加真切。
是的,暴力让我们恐惧。没有人真正热衷暴力,那些把画面对准暴力的人其实都有着或者曾经拥有柔软的内心。暴力之所以被人欣赏、享受甚至推崇,是由于人本身具有的一种先天的攻击性、破坏性逐渐在成年之后被压抑、被遏止,因而通过电影中暴力场面的观看,可以达到发泄内在本性的作用。同时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因为没有一种社会秩序是完美无缺的,而这种社会秩序的缺陷势必会造成社会生活中的不满意者和急于倾诉者,因此电影中的暴力对于这些潜在观众来说,恰恰是在某个层面上满足了他们以功夫代替政治权利的幻想。暴力以电影的艺术形式被放大或许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
单一场景的叙事电影
电影以空间叙事为主,情节的推进、故事的走向都需要在不同场景之间进行转换和更替,如此才能满足电影的叙事要求和观众对视觉影像的期待。但也有导演反其道而行之,比如《127小时》和《活埋》,二者都是典型的单一场景叙事电影。导演究竟如何在单调的场景里叙述一件完整的故事并且力求做到紧张刺激、扣人心弦呢?
《127小时》是丹尼·鲍尔继《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后又一冲刺奥斯卡的力作。影片的噱头在于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也就是说《电锯惊魂》中断腿自救的故事果真发生在现实生活里了。男主角是个讨喜的角色,乐观到盲目,再加上魅力四射的眼神,难怪他断臂的时候有人在电影院晕倒。
对于这样一个以男主角为绝对表演对象、并且几乎未换过场景的电影来说,压力是相当大的,他要表现绝望、幻象、勇气等内心的东西,而发挥的空间就在那一平方米的范围内。所以用电影的100分钟来演绎实际发生的127小时,无论如何都太单薄。况且若只是断臂自救的故事,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拍成了科技教育片,势必要加上遗憾、悔恨和传统的美国家庭观——这也是《127小时》提名奥斯卡的成败关键。
还好男主角用一种特殊的状态最终完成自救,期间那段自导自演对自己的采访更是有趣,否则肯定就在如此绝境中绝望了。我曾听说,当一个人快死亡的时候,他会经历潮状呼吸。那是生命停止之前最后一段呼吸,汹涌极了,就像大海的声音。正如男主角在绝望中对人生的反省,简直比死亡还要美。
另一部类似单一场景叙事的电影还有2010年由罗德里格·科特兹执导的《活埋》。密闭空间独角戏是《活埋》最大的卖点。整部电影只有一个人、一部手机、一盏照明、一把刀,以及一场棺材大小的密封空间,这就是《活埋》的全部内容。
让观众能够在93分钟的时间里全心投入如此孤独的电影,本身已属难事。但《活埋》并不是这类电影的鼻祖,甚至不能算这类电影中成功的典范。较之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同类影片《127小时》,还有诡异性十足的《终极面试》而言,《活埋》显然有“雷声大雨点小”的嫌疑。虽然导演有足够的野心,但呈现出来的电影却真的被密闭空间局限了。
密闭空间永远都是绝对的好题材,因为每个人都是需要一些孤独感的。但如果真的把“密闭性”和“独角性”做得太绝对,就会失去戏剧本身的张力。况且并没有绝对的密闭,即便死磕到底、直到最后一分钟都局限在棺材里,电影也为男主角安排了一条开阔的电话营救路线。在绝对的密闭空间里,只能看到局促的环境和晦暗的灯光,很难衡量这唯一男主角的表演,顺带也就削弱了导演刻意营造的黑暗氛围。其实,导演完全可以在电影的开始弥补一些男主角最普通的生活细节,比如他一直拨打求助电话的老婆Linda,还有他的母亲,这样至少让观众对角色有归属感。
虽然结局还算精彩,但可惜仍感觉不够惊喜。这种反转的手法最近一直被用在电影电视中。我个人倒是认为电影的高潮出现在棺材漏沙的瞬间,CRT公司的人事部门打来电话同困在地下的Paul撇清关系。你看,导演已经在一通通机械的电话对答中讽刺了美国的官僚主义,冷冰冰的回答,根本没有人在乎——这还不够讽刺吗?
那些触动味蕾的电影
食色性也,美食是我们对自由和快乐的向往,对美食的追求比爱情、金钱、荣誉更加真实而自然。电影中的美食往往与人生休戚相关,以最简单的姿态呈现出我们的喜怒哀乐。享受美食的我们,会暂时停下忙碌的脚步陶醉在味觉带来的震撼中;也会在这个世界的来去匆匆中,于内心把握一份饱满的希望。对美食的迷恋或许不仅是好吃,而是生活中那些所有值得我们留恋的东西。
《饮食男女2012:好远又好近》
导演:曹瑞原
主演:曾江/霍思燕/蓝正龙/归亚蕾/张孝全
上映日期:2012年3月23日
18年前,李安拍过一部《饮食男女》,可谓美食电影中的经典。而《饮食男女2012:好远又好近》,再次通过对素食主义的崇尚这一美食主题,表达了一份亲情和爱情。老戏骨曾江饰演的大厨绝对能镇住气场,那份沉着稳定与从容淡定是需要时间的磨炼才能鉴定出的好厨师模样。有时,我们是如此想要找回儿时的味道,却怎样也找不回。大概是食材改变了,无肉不欢的餐桌上再也难觅素食的干净和纯粹,如同我们日渐改变的感情状态。素食能够品尝到食物原始的味道。就算时光会带走厨师的味觉,岁月会侵蚀曾经的美貌,唯独那不变的老味道能让我们相识。人最终会消失,但味道却可以流传。电影最后,他们终于找回了年轻时候的记忆,归隐田园,在自家后院里吃点干净的瓜果蔬菜。唯有最纯净的东西才能让舌尖处于享受中,那份对素食的眷恋和向往,让记忆源远流长。
《饮食男女》
导演:李安
主演:吴倩莲/杨贵媚/王瑜文/郞熊/张艾嘉
上映日期:1994年8月3日
李安的这部《饮食男女》,片名来自孔子所言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故事讲述个性鲜明的三姐妹经历着各自不同的人生,酸甜苦辣,就像餐桌上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带给人不同的感受。作为曾经的大厨,年迈的父亲失去味觉,失去挚友,甚至眼看女儿一个个离开身边,成立自己的家庭。但李安的故事没有那么简单,电影于温润之处透露着满满的惊喜。开场的长镜头,老先生默默无语独自在厨房洗菜、切菜、上锅,做饭,锅碗瓢盆,一招一式都有条不紊,让人不知不觉就着了迷,惊叹:原来美食在成为美食之前就已经有了如此的魅力。一家人在一个圆桌上吃饭,各自怀有心事,相互分享、交流、沟通,看上去就像我们整个人生。“人这一辈子,怎么也不能像做菜一样,把所有的材料都集中起来才下锅。”这就是美食与人生的绝妙之处。
《朱莉与朱丽叶》
导演:诺拉·艾芙隆
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艾米·亚当斯/史坦利·图齐/克里斯·梅西纳
上映日期:2009年8月7日
美食有种与生俱来的魅力,不但让失意的人从中找寻希望,甚至能够让相隔几个世纪的人相互影响。电影《朱莉与朱丽叶》中,一本烹饪书联系了两个热爱生活的女人。在遇到美食后,朱莉终于明白,真正的快乐是诚实地面对自己。
当你放下世俗的眼光,勇敢追求内心的渴望,美食便成为全身心投入的一种生活方式。一顿精致的饭菜要经过千百道烦琐细腻的工序,然而你若真心热爱生活,热爱美食,做饭又是一件快乐无比的事情。看大块黄油在锅里滋滋融化,看奶香蘑菇粥汩汩冒泡,看烤箱里的面包慢慢成形、焦黄。这些等待美食的过程既神奇又让人真心感到满足。《朱莉与朱丽叶》不但励志,更让美食的作用回到最初,为人们简单的生活增加快乐。
《浓情巧克力》
导演:莱塞·霍尔斯道姆主演:朱丽叶·比诺什/约翰尼·德普/阿尔弗雷德·莫里纳/凯瑞安·莫斯上映日期:2000年12月15日电影讲述一个单身的美丽女人带着她的女儿来到法国的乡间小镇,在教堂对面开了一家巧克力店。她总是能够制作出独特的巧克力来满足人的各种潜在欲望。然而这个对信仰无限忠诚的小镇在面对充满魔力的浓情巧克力和五彩斑斓的新生活时却不知所措。她的无信仰遭到镇上神父的抵制,然而美味的巧克力就是她的信仰,任何美好的、美味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一种信仰。巧克力的丝滑柔顺、甜蜜可口以及它所代表的欢乐愉快、享受放松,又何尝不让我们陶醉其中呢?快乐与信仰不该成为一种罪过,世间的美味都该有人懂得去享用,那些信奉上帝的人最终却败在巧克力的浓情下,原来人间的温情与美食才是我们的信仰。
《美味情缘》
导演:斯科特·希克斯主演:凯瑟琳·泽塔·琼斯/艾伦·埃克哈特/阿比盖尔·布雷斯琳/派翠西娅·克拉克森上映日期:2007年7月27日像是一份温暖的下午茶,《美味情缘》带着一点浪漫、一点希望和一点忧愁,慢条斯理地为我们讲述与美食有关的爱情故事。工作严谨的她将厨房视作生活的全部,在遇到风趣幽默的副主厨后,渐渐改变生活的态度,最终获得一份美味的情缘。电影柔和的色调配上缤纷的法式、意式大餐,我们的视觉被龙虾、松露、海鱼等珍贵食材震撼着,味觉随之蠢蠢欲动。西餐讲究一种格调,在优雅的环境、悠扬的轻音乐中,伴着甘醇的红酒和身边的美人。精致,对于美食来说是绝对的品质呈现,对于享受美食的我们来说则是无法抗拒的诱惑。在追求精致的过程中也许会遇到不如意,但坚持下去,生活继续,一切都像美食那般美好。
《蓝莓之夜》
导演:王家卫
主演:诺拉·琼斯/裘德·洛/娜塔莉·波特曼/上映日期:2007年12月22日
一个名叫伊丽莎白的女孩失恋后认识了咖啡店的老板,在他的推荐下品尝了店里几乎没有人点的蓝莓派。某天晚上,她离开纽约,穿越美国四处旅游,在寻找美食的过程中找寻自我,最终觅得真爱。如果说蓝莓派的味道就是失恋的味道,那么即便有一天你失去挚爱,却并没有失去美食。美食如此简单,就像一盘蓝莓派,它每天剩在咖啡馆里,并不是因为口味不好,而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忙忙碌碌,没有用心去发现美好,不懂得享受美味,更无意为生活做任何改变和尝试。对美食的选择有时往往折射出对人生的选择,有时一个菜肴的改变,一个新口味的尝试,都会带来意外的惊喜。那些曾经一度拒绝的口味,也会在某一天变得那么有滋有味;那些曾经一度抵触的事物,也可能在某一天变得亲切而可爱。
《食客2:泡菜战争》
导演:金闰秀
主演:金康宇/林元熙/李荷娜
上映日期:2007年11月1日
当年一部《大长今》让韩国的饮食风靡一时。出于对未知料理的新奇感受,无论是韩国普通家庭的紫菜包饭、韩式泡菜,还是宫廷里华丽而精致的料理,都能够让人垂涎三尺。《食客2:泡菜战争》在推崇韩式泡菜的同时,加入浓浓的母爱,对于家庭和传统的守护,就是记忆中母亲的料理味道。通过简单的韩式泡菜让全民认可一种文化,并且从亲情的角度切入,电影呈现的满是温馨。如果有什么味道让你情有独钟,那一定因为美食里有属于你的独家记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妈妈的味道,她们曾那么用心、用感情为我们做菜,甚至很久后仍旧记得我们饮食的小习惯。味道是百般的回忆,属于那些深爱我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