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印度政府小型企业与工业部部长巴格差接见了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代表团全体成员。在介绍中国代表团成员时,一位翻译特地介绍了袁勤生,说:“这位是中国第一位着书立说的乡镇企业家,曾出版过《中小企业管理思考百题》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等书,在中国工业经济界很有影响。”引起了在场印度官员的注意。
接见结束后,巴格差部长专门会见了袁勤生。他对袁勤生说,印度农村工业的发展要借鉴中国乡镇企业的经验,印度中小企业的管理要学习中国企业的管理经验,并说:“你能总结实践经验,着书写作,这不仅对世界中小企业发展有贡献,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贡献。”他和袁勤生商量,把袁勤生的着作《中小企业管理思考百题》译成英文在印度出版,袁勤生当即表示感谢。
回到下榻处,代表团成员、浙江省乡镇企业管理局的一位副局长和袁勤生开玩笑说:“当年唐僧从东土大唐来西天取经,今天中国乡镇企业家的书在印度受到重视,这确实能说明一个问题,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终于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了。”说得大家哈哈大笑起来,但细细回味,觉得这话有一定道理。
利用公务活动的间隔时间,袁勤生和代表团其他成员一起参观浏览了位于新德里市区的莲花教堂和印度人为之骄傲、欲与中国万里长城媲美的泰姬陵,充分感受到了这一文明古国悠久的民族文化。离开印度后,袁勤生随同代表团访问埃及、以色列,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相关组织隆重接待。
镜头之十一:走上国际研讨会讲坛
1989年12月6日。江苏无锡。
乡镇企业国际研讨会在这里召开。此次会议是由联合国亚太经社委员会主持,委托中国农业部承办。参加会议的有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国务院、国家计委、农业部、外交部、有关省市的领导和企业家代表共60余人。
袁勤生应邀以观察员身份出席此次会议。
中方代表宣读了《中国的乡镇企业》、《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农业》、《中国乡镇企业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关系》和《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等论文。印度、印尼、菲律宾、韩国、泰国、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的代表分别详细介绍了各国发展乡村工业的情况。中外双方就有关乡村工业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对话、交流。不少国际经济界的学者、专家认为:“中国乡镇企业的兴起,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为世界经济增加了一个新的模式”、“为第三世界农1999年12月10日,袁勤生在印度新德里,和世界中小企业协会秘书长阿格拉瓦尔先生(左二)合影留念。
村经济发展探索出了一条道路”。
研讨会上,袁勤生向来自亚洲、非洲、欧洲20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和专家们讲述开展“以人为本”管理的经验和体会,并在会上强调,中国乡镇企业是提高中国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他的讲话通过翻译传递到各色人种的高端人士耳中,引起强烈反响。
镜头之十二:赴美接受“荣誉市民证书”
1997年5月2日,袁勤生远涉重洋,前往美国纽约州首府奥本尼,接受“美国荣誉市民证书”。
此次一起赴美接受此等殊荣的共有16位中国知名人士,是经新华社介绍、美中友协全国委员会推荐,获美国纽约州议会批准的。其中有领导干部、学者,有企业家和私营业主。访美代表团团长李晓华,是香港华达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曾荣获联合国科学与和平组织颁发的“和平贡献奖”及“世界和平使者奖”。1996年3月1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并提名的国际永久编号为3556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李晓华星”,2004年国际企业家联合总会授予李晓华“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企业领袖”称号。
在庄重而简洁的奥本尼市政府大厅,奥本尼市政府隆重举行颁证仪式。市长詹哲尼先生为16位中国知名人士颁发《美国荣誉市民证书》,并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颁证仪式结束时,詹哲尼市长和奥本尼地区行政长官布兰斯林先生,与代表团全体成员合影留念。随后,詹哲尼市长的助理博理斯,陪同中国代表团参观了该市的工业企业、博物馆和纽约州立大学、莱斯里尔大学,听取了商会会长和小企业管理局局长的介绍,并和当地教授、专家、律师进行座谈。
在纽约州立大学参观期间,有一件事让袁勤生惊喜不已。中午时分去一家餐厅用餐,突然听到有人用常熟话叫他的名字:“袁勤生!”他不禁循声望去,那是一位穿着西装的年轻人。
“谁呀,你怎么认识我,你也是常熟人?”袁勤生赶忙走上前去,和这位年轻人亲切攀谈起来。
原来奥本尼市政府为了接待好“荣誉市民”,为代表团每个成员配了一名翻译。这位年轻小伙是常熟赵市人,名叫殷元骥,是南京大学外语部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时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访问学者,此次被奥本尼市政府指定为华语翻译。当殷元骥拿到“荣誉市民”的名单时,意外地发现了袁勤生的名字。他虽然不认识袁勤生,但知道袁勤生是南京大学商学院的兼职教授,几次在校门口看到欢迎袁勤生来校做报告的告示,也略知袁勤生的事迹。正由于不认识,所以殷元骥冒昧地用乡音呼叫。遗憾的是,殷元骥不是袁勤生的翻译,袁勤生的翻译是一位北京市某政府机关离职赴美的丁先生。然而,整个团队大多在一起活动,并没有妨碍他们之间的交流,在美期间,袁勤生获得了殷元骥的热情帮助和照顾。
更让袁勤生新奇的是,5月6日晚上,16位中国知名人士被分别安排到16户美国普通市民家中进餐。袁勤生被安排到一户市民家庭,女主人是美籍华人,中文名叫王绚,祖籍杭州。她出生在美国,能讲生硬的普通话。男主人是美国人,妻子给他起了个中文名字叫孟杰。他们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在学校读书。家里来了中国客人,他们就通知儿子回来和客人见面。一家人对袁勤生的到来十分热情,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有所了解,话语中对中国十分友好。
他们的儿子说,“我经常和爸爸妈妈讲要到中国去呢!”
“一定去,一定去,我对中国也很向往呀!”孟杰说。王绚在一旁做翻译,袁勤生才明白其意。
袁勤生忙说:“到中国后一定要到我家做客呀!”
“好呀,好呀!”
屋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那天,袁勤生和他们谈得很多,使袁勤生兴奋不已。
在美国期间,美中友协的主人还陪同16位“美国荣誉市民”参观访问纽约、华盛顿、洛杉矶等7个城市,所到之处都受到美国当地群众和美中友协分会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接待。美中友协主席芭芭拉女士与袁勤生单独在自由女神前留影,使袁勤生他们深深感受到中美人民之间深厚的友好情谊。
镜头之十三:《群众》月刊推荐“工作令”
1990年11月,中共江苏省委主办的《群众》月刊,在显着位置刊发了由盛平撰写的题为《推荐“应急例外工作令”》的文章,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文章说-在常熟市江南仪表厂,厂长可以签发“应急例外工作令”,这一工作方法值得向大家推荐。
这个工厂客户遍及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业务繁忙,产品变化大,更新快,要货急,突如其来的任务多。厂里各科室、各车间虽有业务分工,但常常冒出一些分工不明确的事情来,科室与车间的负责人怕增加额外的工作量,不愿意沾手,也有的人怕自己做“分外事”,让人议论自己“手伸得太长”。所以,一些边缘性的工作任务,常常出现互相扯皮、推诿,大家都不管的状况。厂长袁勤生想到古装戏里的将帅在分配作战任务时,都是下令箭,便来了个“古为今用”,印制出一份《厂长应急例外工作令》,在事情紧急的情况下,随时随地填写一张,交给谁办谁就得负责去办,并作为对干部业务考核的内容之一:本职工作60分,中心工作、应急事务各20分。
“应急例外工作令”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效率,也锻炼了人才。
因为这类事大多发生在各科室、车间的边缘区、交叉带,带有综合性,承办的人去办理它,超出了本职的工作范围,必须从全厂的大局着眼,还得熟悉相关科室、车间的业务。这就扩大了他们的眼界,培养了他们主动协调的能力,再不做分工的奴隶。特别是那些“例外”
的事,即超出常规工作的事,其中往往有新的机遇。一次“例外”的订货,后面说不定有一个潜在的市场。以前碰到“例外”的事不积极去做,致使许多机会丧失。现在下令逼着你去做“例外”的事,就促使你从偶然的一例中摸索必然的、普遍的规律,有时甚至能开创出一个崭新的局面。这个厂生产的多用检测仪、温度显示仪、综合测试仪、监控仪、校验仪等,有的就是从某一个偶然的、例外的需求而引出批量生产的。
其实,在开拓、创新的今天,哪个企业、哪个部门没有紧急、例外的事务?这里往往是新事业的生长点,是增长新知识、锻炼新本领的好机会,我们可不要轻易放过它!
镜头之十四:回乡台胞赞“江南”
1989年9月13日。
一辆满载回乡探亲台胞的面包车,行驶在通往乡间的公路上。这是应江苏省常熟市台湾事务办公室邀请,谢月珍、狄祖良、陆仁可、刘人杰、颜促良等9位台胞及其部分家属,去琴南乡元和村、王庄江南仪表厂和虞山林场等地参观访问。9位台胞都已年过花甲,大多是离开大陆40年之后第一次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他们会见亲人之后,还想看看故乡的美好景色,以了却多年的心愿。
为了让台胞浏览家乡的景色,汽车尽量放慢车速。在台胞们原来的记忆中,家乡的农村到处是茅草屋、独木桥、戽水棚,现在映入他们眼帘的却是一幢幢崭新的楼房,四通八达的公路,纵横交叉的灌溉渠道。在琴南乡元和村,台胞们参观了元和村文化中心,还访问了一户村民家庭。他们看到故乡变化如此之大,觉得既亲切,又陌生。
台胞们来到江南仪表厂参观,使他们惊讶的是,新中国成立前素称“苦王庄”的地方,农民竟然自己办起了美丽的工厂。但见一幢六层大楼拔地而起,明亮的玻璃窗里,身着白大褂的工人正在伏案工作。精舍飞翠、画栋雕梁的大楼前,一泓清溪环绕假山。再往西走,更是引人入胜:绿色的草坪,白色的篮球场和网球场,明暗协调;亭台楼阁,曲桥长廊,错落有致。其间不时传来阵阵鸟语花香,流水潺潺。真可谓:假山清池荷叶栽,小桥流水荷花开;欲识江南风光好,一路亭阁到楼台。
袁勤生向台胞们介绍企业的有关情况,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地提出问题让袁厂长解答。介绍完毕后,袁勤生请他们题词留念。这些老常熟欣然提笔:“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家乡多娇,值得自豪”,表达了台胞们的观感和对家乡建设的祝愿。临别时,台胞狄祖良深有感触地说:“没想到家乡建设得这么美,真是不虚之行,我不会忘记这一天。”
镜头之十五:联合国专家受感动
1988年3月22日。天气晴朗。
联合国亚太地区经济社会高级顾问马哈刚?沙迪克,联合国企业管理专家、世界银行顾问信息专家乔本女士,美国康乃尔大学巴乃特教授,以日本城蹊大学教授鹤见和为首的日本小城镇研究会代表团等国际友好人士,兴致勃勃地来到江南仪表厂考察访问。他们走进这个偏僻的乡镇企业,不禁赞叹起眼前这个花园式的工厂。
袁勤生向他们介绍了江南仪表厂以前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情况,后来他是如何紧紧依靠广大职工,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深入探索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总结出一套“四改一渗透”的管理经验。如今的江南仪表厂已是江苏省明星企业。
听了袁勤生的介绍后,马哈刚?沙迪克先生无限感慨地说:“中国乡镇企业都像你们这样就好了,中国四五年就会上去。”
1988年3月22日,联合国亚太地区经济社会高级顾问马哈刚·沙迪克,联合国企业管理专家、世界银行顾问、信息专家乔本女士等一行,来到江南仪表厂考察。
乔本女士心情更加激动,用英文在留言簿上写道:“我走了中国很多企业,你们这样的企业是我最难忘的。你们和其他企业不一样,不光是为钱,还注重人,注重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她对陪同他们一起前来考察的国家科委情报社研究员周国印说:“中国政府应号召所有企业向江南仪表厂学习,这位袁厂长很不简单!”
镜头之十六:《世界人物辞海》介绍袁勤生
一本厚重的书:《世界人物辞海》。
这是一部由世界华人交流协会、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编辑,由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与世界人物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大型国际交流系列书刊之一的人物辞书,是存史资志,激励后人奋斗,展示21世纪杰出人物的大型历史文献。
翻到第5卷,里面有专门介绍袁勤生的章节-袁勤生,男,1942年生,中国江苏常熟人。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高级政工师。毕业于江苏函授大学。现任常熟江南仪表总厂厂长兼党总支书记。兼任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中国乡镇企业管理研究会、江苏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理事,中共苏州市政策研究室特聘研究员,江苏省乡镇企业协会副会长等职。
先后被南京大学、扬州大学、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江苏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苏州铁道师院等8所高校聘为兼职教授。出版专着《中小企业管理思考百题》、《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社科二等奖,中华全国铸魂奖和苏州市社科一等奖。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以人为本的一体化激励工作法》被评为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特等奖。
早在1988年就率先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开明管理思想,是既区别于外企,又不同于国企的特色管理。被管理学专家誉为“走在世界潮流前列”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管理思想,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好评。先后在联合国亚太经社和国际劳工组织的专业会议上做过讲演,应邀前往北京、上海、浙江、河南及江苏各地做专题报告300多场,听众21万余人,为中西部地区近万名干部授课、讲学。特别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上,提出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从计划经济时期依靠组织号召转向积极鼓励引导,从以往的强制参加转向吸引人们自觉参与,从占用劳动时间转向占领业余阵地进行,充分发挥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的特定优势。
事迹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100多家媒体做过报道。先后被评为苏州市优秀经营管理者、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江苏省文明标兵、江苏省乡镇企业家和先进思想政治工作者。1994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部、国家经贸委、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全国优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1997年,经美中友好协会推荐,被美国纽约州首府奥本尼市授予“美国荣誉市民”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