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rls at the Piano,
Renoir
色彩的和声
幸福家庭之景
印象派以后,近代绘画史是以反传统为主要动力而发展的。因此,承担着这一历史使命的艺术巨匠们,都不得不成为传统艺术的叛逆者。众所周知,印象派画家们第一次在他们自己的展览会里展出作品时,就遭到了社会的强烈攻击和嘲骂。同时这些印象派画家也从此避开社会的攻击,忍受来自各方面的责难,坚定地默默探寻他们的艺术道路和生活方式。他们对待艺术的这种态度后来竟成了历史的主流。艺术创造是又一种侍奉神的苦行,艺术家则是这种苦行的殉难者。
如果说,以上是大多数艺术家的生活方式的话,雷诺阿则有些不同。他的作品中充满着幸福、愉快、安定的生活情调,没有丝毫反叛之意和悲剧色彩。虽然如此,他加入印象派团体时也不能幸免来自社会的诽谤。当然,第一个被人们接受的印象派画家也正是雷诺阿。在雷诺阿描绘的世界里,到处都洋溢着令人向往的和平气氛。法国在经历了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之后进入了平静的第三共和国时代,也即“和平时代”。雷诺阿的作品正好适合了当时的巴黎市民的趣味,作品中的幸福感雅俗共赏。他好像有点想迎合那些市民们的趣味,几乎所有作品都是表现明亮、欢乐的主题——鲜艳的花朵、香甜的水果、温暖阳光下的景色、窃窃私语的年轻人,还有天真烂漫的儿童。对女性的描绘是雷诺阿作品的永恒主题,那些健康、丰满的姑娘们,体态动人的裸女们,构成了雷诺阿的绘画世界。但是,从一般意义上来说,雷诺阿的这些绘画主题都是极其通俗的,那么为何人们会对雷诺阿的作品如此喜爱,甚至在今天也还是爱不释手呢?原因之一就是他作品中的通俗性。雷诺阿作品中的这种通俗性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同时也证明了作品的通俗性丝毫不会影响作品的质量。
这幅《钢琴前的少女》就是一个例子。画面上的两个少女,看上去有点像一对姐妹,她们亲热地靠在钢琴前。妹妹穿着白色的裙子,系着蓝色的腰带,金发上还扎有蓝色的蝴蝶结。她坐在椅子上,一手扶着乐谱,一手按着琴键,正在认真地练琴。而姐姐呢,穿着白领圈的红裙子,一手靠在钢琴上,另一只手扶着椅子,站在妹妹身旁看她练琴。姐姐神态从容,而妹妹却全神贯注、稍有紧张,她俩的表情正好形成鲜明对比,好像是一组美妙的和声在发出共鸣。这样的绘画“和声”效果在画面中到处都能见到。
画中的钢琴装饰考究,并有着精致的铜烛台。虽然这架钢琴算不上怎样的豪华,但也是一架相当好的钢琴。少女的服装也极其雅致。这一切都说明画中所描绘的是中产阶级家庭,放在钢琴上的陶瓷花瓶和绿色挂毯后面的室内陈设,更说明了这一点。
来到这幅画前,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在这和平、温暖的气氛中。我们似乎不是远远地眺望这幸福之景,而是置身于室内,顺耳就能听到优美的琴声,甚至还能感受到少女的呼吸。这幅画之所以能给人如此强烈的感受,画面的特写式构图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雷诺阿的作品总给人以亲切、和睦之感,其主要原因也就是他采用了特写式的构图。众多人物出场的画面另当别论,他的一两个人物出场的作品,几乎全都是胸像或膝盖以上的半身像。这样的构图缩短了画家与模特儿的距离。雷诺阿曾说:“我喜欢的绘画,如果是风景画,它必须能让人们在其中散步。如果是裸女像,它则能让人想伸手去抚摸。”实际上,这表明他已不满足于委拉斯开兹、拉斐尔式的仅仅凭视觉来感觉对象的观察方式。
雷诺阿这种独特的绘画效果,也许和他少年时代从事过陶瓷品绘制的职业不无关系吧。绘制陶瓷品要求绘制者不仅具有敏锐的眼睛,还必须具备灵巧的手。
所以,他的裸女画总带有瓷器般的微妙光彩。这幅作品也是这样,少女们裸露在外的胳膊,特别是姐姐平行斜放着的双手和妹妹弹琴的右手等,受光部分都闪耀着这种艳丽的微光。雷诺阿描绘少女们的手时,好像带着陶瓷匠揉和陶土时的愉快心情。
此外,少女们的手还在画面构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姐姐搭在钢琴上的胳膊的水平线与妹妹弹琴的右手相呼应,姐姐倾斜的双手的平行线正好与她们两人的目光相吻合。这就像是音乐中的对位法。还有,那柔软挂毯的下垂曲线与挂毯后面方形的图画形成对比,精致的弯形烛台与翻开的乐谱组成对照,右下角几本叠起的乐谱与钢琴的螺旋形支架对应,在画面中到处都能找到这样的直线与曲线的巧妙组合。这些曲线似乎正在演奏雷诺阿所特有的丰富、和谐的构图和声。
色彩和声
这幅作品温暖、富丽的绘画效果,还应归功于它的色彩。画面中除了中央少女的衣裙和她面前翻开的乐谱是白色的以外,其他部分都呈现着绿色、红色、黄色等温暖的色彩。垂在两位少女身后的天鹅绒挂毯,以绿色为基调,时而又泛着红色和黄色的光。挂毯后面的室内空间以红色为基调,但墙上画框的黄色和图画的绿色又间杂其中。室内的红色基调与挂毯的绿色形成了对比效果,同时它还是少女红裙子的延伸。再加上妹妹的红色坐垫以及红色的乐谱小橱,还有棕色的钢琴,这里的一切都笼罩在暖色调中。绿色挂毯前的鲜红花束,给画面增添了艳丽的光彩,它们是补色关系,因此既对比又谐调。整个画面也是以红与绿为主调的,这两个颜色使画面产生了温暖快活的气氛。最为精彩的是,在这红与绿的色彩交响中,还加入了小号般的金黄色和点点蓝色的装饰音。这确实像一曲极为丰富的色彩交响乐。值得注目的是,那虽然很少但起着点缀作用的蓝色(在画面上是花瓶的蓝底子和蓝色的腰带),它在画中总是和黄色一起出现,它们既对比又调和,还使画面的色彩效果更具韵味。
在雷诺阿1880 年以后的作品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画面上和谐的音乐感。雷诺阿著名的《红磨坊街的舞会》就是一个典型。青年们在柔和的阳光下翩翩起舞,画面的螺旋形构图本身,也许就能称得上是一首轻快的圆舞曲。雷诺阿的感觉特别敏锐,尤其是对于官能性的感受力更是超人。因此,他能够表现出丰富的色彩和华丽的瓷器质感,好像陶醉在多种乐器的绘画交响乐中。
其实,像《钢琴前的少女》这样的作品,雷诺阿还画过多幅。除了这幅选自印象派美术馆的《钢琴前的少女》一画外,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莱曼画廊(The Robert Lehman Collection)还收藏着一幅同样主题的作品。这类作品在世界各国的美术馆中都能见到几幅。此外,在雷诺阿的作品中经常有乐器出现。
例如,有一幅题名为《卡丢尔·曼德斯的女儿们》的肖像画,描绘曼德斯的女儿们在演奏钢琴和小提琴。还有《弹吉他的少女》《弹曼陀铃的少女》等,画中乐器是必不可少的。雷诺阿的儿子约翰·雷诺阿的回忆录中曾这样写道:雷诺阿本人虽然不能说钢琴弹得怎么好,但至少能演奏一些曲子。雷诺阿的妻子阿丽娜也非常喜爱音乐。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雷诺阿在与阿丽娜结婚以后,也即在1882 年以后,他画中的音乐感也明显增强了。传说雷诺阿送给阿丽娜的结婚礼物就是一架钢琴。
与印象派的诀别
从绘画表现角度来看,雷诺阿丰富多彩的绘画世界不仅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而且与印象派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直到1880 年以后才确立了具有特色的红色基调。在这以前,他有10年时间是和印象主义画派结合在一起的。他通过印象主义阶段和后来又脱离出来的过程,形成了这种丰富而和谐的色彩风格。
印象主义运动对于雷诺阿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钢琴前的少女》一画的补色关系以及那些不受形体约束的自由笔触,都是在他的印象主义时期形成的。然而,他在1870年前后的代表作《红磨坊街的舞会》以及同时期的《秋千》等作品,虽然描绘了印象派特有的主题——阳光下的风景,但他还是在画中安排了他所喜欢的人物形象。他曾尝试画过一些像莫奈、西斯莱一样的纯风景画,但最终他还是喜欢表现那些肤色艳丽的女性。
他曾坦率地说过,自己本质上是一位人物画家,所以其后来和印象主义的分手是必然的。
雷诺阿在晚年时曾对他的友人、画商弗拉尔说:在1883 年前后,我发现我的工作中出现了一个难题。如果继续追求印象主义,也许最终我不仅不会作油画,而且连素描也难以得心应手了。总之我发现我走进了死胡同。
这位在印象派画家中也能算多产的雷诺阿,生来好像就是要作画的。然而他的“也许最终我不仅不会作油画,而且连素描也难以得心应手”的担心是认真的。这是雷诺阿漫长艺术生涯中出现的唯一一次危机。
这次危机的形成,从根本上说是由他人物画家的气质与印象主义技法的矛盾造成的。印象主义的“色彩分割”技法是为了还原色彩的鲜度,所以它不得不牺牲对物体的重量感、形体感的描绘。即使是人物,在画中也和空中的云一样融化在阳光里而失去了身体的存在。莫奈的《撑阳伞的少女》就是用印象派手法描绘人物的典型。事实上,莫奈自《撑阳伞的少女》 一画完成以后,就基本上不再画人物画了。雷诺阿如果也选择莫奈的道路,当然不至于走入“死胡同”吧。而且他在1870 年前后已画过不少类似于莫奈的风景画。但是最终他并没有选择这条路。
莫奈把所有的赌注下在视觉发现上,而雷诺阿则追求表现出“用手能抚摸”的肉体真实感。
因此,雷诺阿为了走出这条“死胡同”,不得不放弃了印象派的色彩分割技法,否定单以笔触来覆盖画面的绘画风格,在画面上重新恢复对形体的精确描绘。
从1884 年到1887 年,他用了很长时间来作这样的绘画尝试,他的《浴女们》就是这种尝试的结果。
人们一般称雷诺阿这个表现形体的时期为“安格尔时期”。因为那幅《浴女们》确实会使人联想起安格尔的《大宫女》和《土耳其浴女》,浴女们的轮廓极为严谨,而且明显地与背景脱离。雷诺阿虽然表现出了肉体的形态,但由于与背景过于脱节,所以还是失去了他后来的那种肉体的圆润感,使人感到有点为造型而造型的冷漠。
当然,雷诺阿对此也是有所感触的。他为完成那幅《浴女们》花费了3年时间,这说明他自己对那幅画也总不满意。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有以这样生硬的线描来作画了。总而言之,“安格尔时期”在雷诺阿的艺术发展过程中只是一段小小的插曲。但那是他与印象派诀别的必经之路。雷诺阿与印象派分道扬镳后,终于找到了用色彩来表现质感的独特艺术风格。雷诺阿不仅画出了人物“能够抚摸”的真实感,而且以同样的色彩把人物与背景统一起来,形成和谐的音乐效果。1892年的这幅《钢琴前的少女》就是这种艺术风格的最好典范。
历史背景
皮埃尔- 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出生于法国中部山区的瓷器之乡利摩日,父亲是个谨小慎微的裁缝。他的家境并不富裕,雷诺阿从父亲那里继承了耐心细致、热爱工作的匠人气质。
雷诺阿4 岁时,全家迁至巴黎。由于生活贫穷,他13岁就在瓷绘工匠那里当学徒。雷诺阿晚年曾回到瓷绘的世界里,也许这是他对自己贫寒少年时代的怀念吧。雷诺阿少年时代的陶瓷工场后来由于机器生产的出现而倒闭了,他只能靠绘制扇面、屏风来维特生计。雷诺阿正式学画是从1862 年开始的。他在这一年进入了巴黎国立美术学校的格莱尔(Charles Gleyre,1806 —1874)画室,在那里学习了两年。这两年的学习对他后来艺术风格的形成虽然没有什么直接的影响,但使他结识了莫奈、西斯莱、巴齐耶(Jean Frédéric Bazille,1841—1970)等后来的印象主义者,这是他进入画室的最大收获。众所周知,这些格莱尔画室里的年轻人后来成了印象主义的核心。
1870 年前后,醉心于印象派技法的雷诺阿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色彩明丽的作品。到了19世纪80年代,他开始对印象主义产生怀疑,最终离开了印象主义,找到了他后半生独特的艺术风格。1887 年到1892 年的阿尔及利亚、意大利之行和对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作品的欣赏,以及地中海明媚阳光的沐浴,对他画风
的转变起了很大作用。晚年,他虽然居住在巴黎,但更偏爱地中海的温暖气候。于是他特意迁居到法国的南部。1903 年以后,雷诺阿居住在能鸟瞰蓝色大海的卡尼略,于1919 年离开人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在作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