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故事的虚与实,自有本源。史家如陈寿、裴松之等或撰或注三国历史,一国之史实得以流传。魏晋之笔记、唐宋之说唱,宋元之平话则是三国之虚的源头。加之罗贯中的生花妙笔,毛纶、毛宗岗的精彩增补,《三国演义》终于成为不朽经典。
【一、三国时的孙坚、孙策传】
江东有著名的“二张”,孙权敬重他们,不直呼其名,一称“张公”,一称“东部”。
孙坚、孙策父子是江东创业的奠基者。但不幸的是两人都英年早逝。孙坚寿37岁,孙策寿26岁。孙权继承父兄的事业,春秋方富。他与身边的两位旧臣,关系不同一般。一是张昭,一是张纮。对其他群臣,孙权称呼其字。唯对二张,称呼特别敬重。张昭年老,孙权叫他“张公”,张纮做过会稽东部都尉,孙权因而称他“东部”(《三国志·吴书·张纮传》裴注引《江表传》)
就是这位张纮,最早写过孙坚、孙策的传颂文字。他和张昭一起担任孙权的重要书记官员。张纮认为,孙坚“有破走董卓,扶持汉室之勋”,孙策“平定江外,建立大业”,“宜有纪颂,以昭公义”。他将孙坚、孙策的传记及颂扬文字写成后,“呈(孙)权,权省读悲感,日:‘君真识孤家门阀阅也。’”(《三国志·吴书·张纮传》裴注引《吴书》)
据史料看,张纮写成两位创业人物的传颂,时间很早,就在孙权掌权不久。可以说,写三国名人传,又是当时人手笔,张纮此举,不仅让孙权感动,而且当视作最早写三国当代史的一位作者。韦昭等人编写《吴书》,虽说也是当代的,但比张纮要迟得多。
张纮活到60岁,孙权活到71岁。孙权读到张纮临死时留给儿子的家诫遗书,感动得流下眼泪。(《三国志·吴书张纮·传》)
张纮和陈琳都是广陵即今江苏人,也可能都是射阳人。两人彼此都很赞赏对方的文采。张练曾喜爱一只枘榴枕,写了一篇赋文,陈琳见了,高兴地对人说:“此吾乡里张子纲(纮字)所作也。”张纮见了陈琳的《武库赋》、《应机论》,也深表赞美。尽管各谋其事,一南一北,二人仍常通信交流。(《三国志·吴书·张纮传》裴注引《吴书》)
张纪不但有文学才能,还善楷篆,写得一手好字。孔融收到张纹给他亲自写的书信,就在回信中说:“前劳手笔,多篆书。每举篇见字,欣然独笑,如复睹其人也。”(《三国志吴书张纮传》裴注引《吴书》)
《三国志》说张纮著有诗赋铭诔十余篇。很可惜,这些连同他写的孙坚,孙策传颂文字,都未能流传至今。
不过,以当时人写三国人物传记,现在看来实在有些超前,完全应该特地记上一笔的。
【二、吴国史】
在陈寿《三国志》之前,吴国的一些文人、史官已经写了关于吴国的史书。
当时人写吴国史传,最早可能是张纮,但他只写了孙坚和孙策的传颂文字,他是孙权时代的人,吴国后来的史传他就无法预知了。
韦昭的《吴书》很有名。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今江苏丹阳)人,少好学,能属文,后担任吴国的尚书郎,孙亮即位,诸葛恪辅政。韦昭为太史令。编撰《吴书》,由他主要负责。凤凰二年(273年),孙皓因对韦昭深有不满,将他投入牢狱,后又加以诛杀。韦昭死时70岁,《吴书》已具规模,但“叙赞未述”,尚未完稿。(《三国志·吴书·韦昭传》)
同时代人里面,与韦昭一起写《吴书》的,还有周昭(字恭远),颖川人,任中书郎,后因事入狱,被处死。(《三国志·吴书·步骘传》)
薛莹和华覈二人也都是《吴书》的编撰人。
薛莹字道言,是薛综的儿子,起初为秘府中书郎。孙休即位,为散骑中常侍,几年后因病离职。孙皓时,和韦昭等一起撰《吴书》。他“涉学既博,文章尤妙”,在同僚中被称为“冠首”。他死于晋太康三年(282年)。(《三国志·吴书·薛综传》)
华覈字永先,吴郡武进人。始为上虞尉,善于作文,担任秘府郎,迁中书丞。和韦昭、薛莹等一起撰《吴书》。陈寿《三国志·吴书·华覈传》有评语,说他“文赋之才,有过于(韦)昭,而典诰不及也”。
除了从陈寿《三国志》中可以找出上述人物,即韦昭,周昭、薛莹、华霰等人是当时代人写《吴书》的以外,还可以从裴注引书中找见别的一些人。例如,张勃的《吴录》,环氏的《吴纪》,胡冲的《吴历》,无名氏的《会稽典录》等等。
由于许多类似人物的共同努力,吴国史事得以有较好的保留和编撰。特别是韦昭等人合作撰成的《昊书》,后被陈寿写《三国志》时作为主要依据的重要典籍之一。陈寿未采纳收人到书中的《吴书》许多内容,裴松之作注时又进一步做了较全面而广泛的引用。
因此,读《三国志》时,仔细对照陈寿的正文和裴注所引有关吴国史事的史书,如《吴书》,就能够看清楚彼此差异的地方,也不难推知当时人对于同样人物或事件,为何会有差异和区别的原因了。
当然,从正史的角度看,具有代表性的还是陈寿的《三国志》。
【三、陈寿著《三国志》】
陈寿研治《尚书》、“春秋三传”,精通《史记》、《汉书》,聪明而有识见,以文章富艳而简扼著称于世。
陈寿,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东北)人。自幼好学,师从大学者谯周。蜀汉时,陈寿担任卫将军姜维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人晋后,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灭吴。在此前后,陈寿搜集魏、蜀、吴三国的史料,就在太康六年(285年)写成《三国志》。
在陈寿之前,魏国和吴国都己出现本朝入写的史书。王沈《魏书》48卷,鱼豢《魏略》89卷,韦昭《吴书》55卷等等,就是已有的成书。陈寿写《三国志》时,主要依据这些已有的史书,并作了汰选和抉择。
蜀国当时还没有专史出现。陈寿必须直接搜集资料。他自己曾经撰写有《益都耆旧传》十篇,还编辑有蜀相《诸葛亮集》。陈寿写蜀史眉材料不足,故而简要。《三国志》是国别断代史纪传体裁,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蜀书》篇幅少,早期人物如关羽、张飞、黄忠等的传文都很简短。
另外,《三国志》不同于《史记》、《汉书》这两部以前的正史。它只有纪、传,而没有志、表,也是因为陈寿所依据的材料有限。所以、三国时期的经济状况、地理状况、职官状况等等,许多重要领域的内容,均因《三国志》没有类似《食货志》,《舆地志》,《职官表》的专题,后人想了解就很不容易。
陈寿在宦官黄皓专权的阶段,别人都曲意附阿,陈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晋书陈寿传》)。当年,老师谯周曾对陈寿说过这样的话:“你必然会以才学成名,但要遭到别人损折,宜深慎之。”
在写成《三国志》后十二年,即元康七年(297年),陈寿因病去世,享年65岁。
那么,《三国志》体裁又有什么特点呢?
众所周知,《史记》体裁是通史式纪传体,而《汉书》等都是断代史式纪传体。版图统一的王朝各有正史记载,如《后汉书》、《晋书》、《朱史》,《元史》等,即使对峙的王朝也各有专一的正史记载。如《宋书》、《南齐书》、《粱书》、《陈书》、《魏书》、《周书》等。那么,《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有什么特点呢?
无一例外,二十四史的体裁都是纪传体。不论通史式,还是断代史式,都是主要记载帝王(“本纪”,“纪”)和其余人物(“世家”、“列传”、“传”,以传为主)的一生业绩。《三国志》和别的正史在体裁上都不一样,称为“断代+国别+纪传”体。
陈寿《三国志》总共65卷,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这种将三国分成三大块再合成为一书的体裁,在断代史中是别创一格的。
其实,从《三国志》的成书来由看,在陈寿写成之前,已经有别人的《魏书》和《吴书》等三国的国别史了。陈寿写魏、吴二国史书时,就用当时官修的王沈《魏书》、韦昭《吴书》,以及私修的鱼豢《魏略》,作为基本材料。蜀国史书当时还没有,陈寿自行采集有关材料,撰成蜀史。这样,也就使得《三国志》跟别的正史都有所区别。
从《旧唐书经籍志》分类来看,《魏书》作为正史,《蜀书》、《吴书》有不同类别,即说明两宋以前,这三大块曾经独立传世。后来,这三大块才合刻成为《三国志》。
【四、后人如何评价陈寿《三国志》】
陈寿《三国志》除了典雅、质直等优点之外,还有没有什么大的缺憾呢?
陈寿生于公元233@,死于公元297年,享寿65岁。他在世时。主要担任晋武帝时期的著作郎。时人评论《三国志》,说是“品藻典雅”、词章粲丽”(《华阳国志·陈寿传》),当时人还称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司马)相如,而质直过之。”(《晋书·陈寿传》)
然而,陈寿《三国志》过于简单,若无裴松之后来作注引用大量史料,那么三国这段重要历史就不可能像如今这样足堪品味,这样影响深远。
陈寿还有一些写作态度方面的问题,引起后人对他不满。例如:
魏国时有丁仪、丁虞,和曹植关系很好,担任过曹魏要职。陈寿写书时,曾对丁氏子辈说道:“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对方没有给他索要的米,他就不为丁仪、丁虞立传。
陈寿的父亲因罪被诸葛亮加刑。陈寿写《诸葛亮传》,评语说是,“识治之良才,管(仲)、萧(何)之亚匹矣。”最后又加上19字的评语:“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当年陈寿曾在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手下做过事,受过处分。陈寿写诸葛瞻传时,说他只懂写字,名过其实。
以上这些例子,都是《晋书陈寿传》中有记载的。其实,也正是对陈寿的一种批评。
有趣的是,《晋书·陈寿传》中还提到另一件事:有个叫夏侯湛的人,正在写着他的《魏书》,见到陈寿的书以后,他就将自己的书稿舍弃而不再继续写了。
在陈寿死后,过了130多年,裴松之评价陈寿;“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裴松之《上<三国志>汪表》)
后来,到了宋代,司马光在编年体的《资治通鉴》中,将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两者合成,纳入三国编年叙事之中。陈寿关于诸葛亮的最后那几句字评语,就是连年动众,未能成功,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这话被司马光删去不用。由此也可得知,司马光对陈寿的一种看法。
如果说,陈寿写《三国志》,从正吏角度看,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部三国史书,那么,裴松之所作的大量注文以及所引用的大量史料,就给后人打开了真正了解三国史实的全新的天地。
裴松之将自己比作画师作画、蜜蜂采蜜。确实,有了裴注,三国历史的色彩和味道显然醇厚得多了。
【五、裴松之注《三国志》】
裴松之补缺漏,备异闻,正其妄,加论辩,丰富和张大了《三国志》。
陈寿当年写《三国志》,所见史料有限,加上选用的框架结构的条件限制,使全书的内容显得不够充实。在以前的两部正史《史记》和《汉书》中,都有纪传以外的志和表,《三国志》没有志表,就是由于材料不足。
到了南朝宋时的元嘉年间,裴松之受命为《三国志》作注。此时距离陈寿死去已有130多年,东晋以后,有关三国的史料发现已经渐渐增多。裴松之于是“绘事以众色成文,蜜蜂以兼采为味”,利用广泛搜辑的史料,充实丰富陈寿的原著。
根据裴松之的《进书表》上所说,他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努力:
第一,补缺漏。裴的原文是:“(陈)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这里的“毕取”二字,值得关注。裴注中引书时,有些都是较完整的取用的,不像别的人作注时往往零散切割。
第二,备异闻。裴指出:“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奉异,疑不能判,并皆抄纳以备异闻。”不同的传事,不同的说法,让它们并存。
第三,正其妄。即所谓“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也就是说,陈寿有明显错误的地方,不合理的说法,对于这些都作了纠正。
第四,加论辩。裴指出:“时事当否及(陈)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读《三国志》的裴注,可以按裴松之如何加论辩这样一条线进行。单看凡有“臣松之以为”,“臣松之案”等起首的注文,可以得知裴松之的史识如何,对待史实的考辨功夫如何,等等。
例如,《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写曹操如何对待关羽的去留,裴松之有注,加以论辩,说道:“曹公知(关)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义,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于此乎?斯实曹公之休美。”
类似这种加以论辩的拄文有很多,值得读者仔细看阅并思考一番。由此可见,裴松之做《三国志》注时,除了增加大量重要史料,加以补缺,并存异闻之外,还在一些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上,用案语的方法表述自己的见解和态度。这些思辨性的注文,正是裴松之对三国史事和三国人物的独特考察的结晶。
裴注所引的几百种史料,值得重视。
裴松之拄《三国志》问世后,当时就被称誉为“不朽”之作。三国史研究中,裴松之是一大功臣。
【六、裴注《三国志》印书有哪些?】
打开《三国志》第一篇的《武帝纪》,裴松之注所引的书,就有《曹瞒传》:“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瞒。”还有王沈所撰的《魏书》等。无名氏的《曹瞒传》,王沈的《魏书》,还有许多别的书,都有着丰富而详细的材料。
裴松之引用众多书籍中的材料,文字总量要超过陈寿的《三国志》,这就给后人留下了比较全面而且富有细节的宝贵资料。可以说,要没有裴注引用这么多材料的话,后人无从了解三国史事的那么多原原本本的生动故事,那么有益有趣的活灵活现的精彩细节。
裴松之堪称三国史的一大功臣。他作注时所引用的材料,其中很多后来被宋代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时,用编年形式,将陈寿原书和裴注所引史书,合并到了一起,作为较完整的史书传之后世。
那么,裴注引书有哪些呢?可以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陈寿写《三国志》时,已经问世的三国史书。例如:韦昭的《吴书》、王沈的《魏书》、谯周的《蜀本纪》等。
曹操、曹丕、曹植、王粲、陈琳等人的文章,还有钟会为其母所作传文,何劭为王弼所作传文,傅玄为马钧所作传文等等,这些都是当时人写的东西。陈寿应也看到过。但他可能因为写书的整体格局和文字简扼的需要。对许多材料未加选用。同时。也可能有些材料原本陈寿就未曾顾及。
第二,陈寿死后,直到裴拄的时候,其间相隔130多年。这期间,裴松之所见而陈寿无法得知的材料,如张瑶的《后汉纪》、虞溥的《江表传》、郭颁的《魏晋世语》等,加上魏晋以来的轶闻逸事,众多的人物别传和人物文集,裴往时都加以精心的钩沉。就是因为裴松之“鸠集传记,增广异闻”,给《三国志》增加了血肉。他的注才被后世重视。鲁迅曾称裴注与后来的平话,都为《三国演义》的加大推演力度,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小说史略》)
裴注引书究竟有多少种?清代考据家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十五中称,其引书共有140多种。现今流传广泛的《三国志》中华书局排印本,前有出版说明,称裴注引书多达210种。这种差异,可能因计算同一作者的不同书名所致。裴注引书,后来有许多均未能流传下来。裴注是唯一载体。
【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笔记小说】
三国故事自西晋时起就是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