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陆逊是“书生”,当然更非。按,孙权取荆州(江陵),本以陆逊,吕蒙等为前部,在攻占公安、江陵后,吕蒙驻守,而陆逊继续前进,攻占江陵西的宜都、秭归。他的官爵、功迹与吕蒙不相上下,吕蒙死后,理所当然继任主持东吴西线,成为负责荆州事务的最高指挥官。刘备东征,首先遇到的就是陆逊直属部队,如屯扎巫,秭归的李异、刘阿。“将军昊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以后进军,必然就遇到陆逊的主力。当时陆逊的一线部队(即驻守江陵地区)是五万人,以逸待劳收缩在夷陵界阻挡刘各八万大军。《三国演义》编造刘备出川势如破竹,连败东吴的孙桓、朱然第一路人马,韩当、周泰的第二路人马,都是小说家为衬托刘备兵威的虚构。
【六九、三国领袖是否重视读书人?】
孙权还时常点评其他臣僚呢。其中包括元老级的张昭、顾雍,张昭等人都是三国时期的大知识分子,三国领袖们多很重视知识,也爱读书,那么他们对读书人又是怎样的呢?
三国开国者创业,都懂得发掘人才,使用人才。
中国古代任何朝代,都有知识分子。三国时期虽然是乱世,但仍有很多有才干的知识分子,早期如卢植,郑康成,司马徽和宋忠。陈寿《三国志》就为当时的国家级知识分子管宁、王烈、钟繇、王朗父子、秦宓、谯周和东吴的张昭、严畯、阚泽和虞翻等立传。这些大学者在《三国演义》里也有提及,有的如张昭、王朗和谯周等还写了很多。但他们能够出现在《三国演义》里,并非是他们腹里珠玑,笔下文章,而是因与政治权术,战争风云搭界,才让他们粉墨登场,作一番配角甚至是跑龙套的表演的。
这些人多半是负面角色。
张昭在《三国志》的本传里,形象很高大,有威风,是孙策最信得过的托孤人,孙权对他也极尊重,虽然两人因年龄有差距,常产生代沟,但仍有很好的结局。
王朗在魏国是被视为台柱式的大臣的。曹丕做皇帝,对他和华歆,钟繇三人特别倚重,某日朝会,望着三人离去时,对侍臣说:“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三国志·魏书·钟繇传》)。
谯周是秦宓学术正宗传人,家学渊源,他精心读书和著述。蒋琬任益州刺史时,他做过典学从事,也就是全蜀的负责学校教育的首长。《三国志》作者陈寿就是他晚年授教的得意门生。
当时读书不易,著书传世更难。但张昭著有《春秋左氏传解》、《论语注》;王朗著有《孝经》注解,《周官》传,儿子王肃所作注解《尚书》、《诗》、《论语》、《三礼》、《左传》的著作被学官定为标准课本;还有—部更有名的,就是传至今天的《孔子家语》、谯周也是著作等身,有《五经论》、《古史考》等。
但是罗贯中不屑于这些大知识分子。他笔下的张昭是力主迎曹的东吴投降派首席代表,王朗是被诸葛亮骂死的皓首匹夫,苍髯老贼,还引用肺胃后人的诗:“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谯周更是地道的顶级卖国贼,两个刘氏政权都坏在他那嘴舌,即使刘璋降刘备和刘禅降魏。前者当然是演义创造。因为此时的谯周还是个14岁的童子。
《三国演义》对读书颇多、著书颇丰的大知识分子不重视,而且多有负面描绘,它所需要和张扬的,还是那些有真才实学,能立竿见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人,如贾诩、刘晔、鲁肃和诸葛亮。他们也多有知识,但不被书本牵着走,就像未出茅庐的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就其身份而言还只是个乡村知识分子。
【七十,三国人物年龄有哪些谜团?】
三国人物的真实年龄问题,因为情况复杂,扑朔迷离,所以值得留意分析
要说上一大串三国人名并不难,难的是确切知道他们的年龄。
这是一个十分有趣而且有益的题目,有趣的是三国人物众多,群星璀璨,著名人物形象桩小说、评书、戏剧等套路格式化,跟史实大相径庭,如何还其真实面目,包括确切年龄,确实有新鲜感,有益在于探索人物年龄,也是史实追溯、三国寻秘的一个重要问题,也可看作为研究三国的必要途径之一,又是基本训练。
说起三国人物的年龄,从有关记载及描述而言,大致有四种由来。
第一,陈寿《三国志》中写明的年龄。例如:曹操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死于洛阳,“年六十六”。刘备于!H3年病逝,年62岁。读者按此可推知,曹操比刘备要大六岁。再可进而椎知,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时,曹操54岁,刘备48岁。
又如:陈寿写马良、马谡传时,记载马良死于夷陵之战,“年三十六”,马谡死于建兴六年(228年)19岁。陈寿对诸葛亮年龄有着明确记载,病死五丈原,“年五十四”。因此可推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时年马谡39岁,孔明48岁。再可推知,赤壁之战时,诸葛亮仅28岁,比鲁肃小9岁,比周瑜小6岁。所以,不要以为舞台形象设计的套路,周瑜小生,孔明老生,孔明年纪就比周瑜大。
第二,陈寿未写明年龄的,裴松之作注时对人物年龄作了说明。例如:曹仁,裴注引《魏书》说他死于黄初四年(223年),年56岁。又如荀攸,荀或,裴注说明建安十九年(214年)荀攸死时,年58岁;“计其年大或六岁。”因为陈寿记载荀或死于公元212年,卒年50岁,裴松之比陈寿在载明人物年龄方面更为认真,更为细致。所以,对比之下,对裴注重要性的认识更会加深。
第三,陈寿、裴松之等史家对于史料无稽的人物年龄不得不付之阙如,而后世的评书,杂剧、小说需要时又加出年龄故事的。这里主要说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年龄处理。罗贯中既重视史料。对史书上的明确年龄记载皆照录不误;又扩大范围,按创作需要而编造出一些人物的年龄。例如:说关羽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死时,年58岁;张飞死时,年55岁。其实,关羽和张飞的年龄史书未载,始终还是个谜。
第四,民间流传或者一些杂著笔记的附会,对三国人物年龄的另类说法。陈寿、裴松之史笔严谨,言必有据。罗贯中虽然创作,却也基本属实,年龄问题不致过于虚构。唯有杂传附会的这类情况,值得留神,小心别上当了。例如:近人钱静方《小说丛考》说关羽比刘各大一岁,张飞比刘备小四岁。这是毫无依据的。清初,关羽老家曾有人称发现墓砖,载有关羽祖父和父亲的名和字,还有关羽出生之年。这同样也是凭空捏造的。
所以,要知道三国人物的具体年龄,主要应当仔细阅读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引的众多史料,从中推敲再加以排比,既是有趣又是有益的事。能够排出一套人物年龄详表来,也可说是读三国时的一点功夫了。然后,再对照阅读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虚虚实实,增增删删。也是颇有乐趣的一门功课。比如,赤壁之战时候,各方主要人物的年龄情况,就值得加以排比对照。
戏剧舞台上的赤壁大战,旌旗猎猎,战鼓阵阵,刀光剑影,战将林立,主要人物曹操、周瑜、黄盖、鲁肃、诸葛亮,关羽和赵云等,加上曹军众多战将:曹洪、夏侯惇、张辽、乐进、张邰、徐晃、夏侯渊、许褚、典韦等,众多人物。威风凛凛,热闹非凡。从戏剧套路看人物扮相,曹操自然是净角奸相,周瑜乃白面小生。诸葛亮和鲁肃都是挂有髯口的老生。由此,人们会以为周瑜年轻,诸葛亮年老,前者所以气盛,后者所以老成持重。实际上,两人年纪大小正好相反:周瑜年纪大,诸葛亮年纪小,有史为证。
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说孙策和周瑜同年,建安三年(198年)周瑜被孙策授予建威中郎将,“时年二十四,昊中皆呼为周郎”。据此推知,赤壁大战时,周瑜34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说他病死五丈原时“年五十四”,还说他向刘备陈言隆中对策时“年二十七”(207年),所以,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时他只有28岁。诸葛亮比周瑜小6岁。
同样从《三国志》本传看,曹操死于公元220年,刘备死于223年,曹操寿66岁。刘备寿63岁,刘备晚死三年,所以,曹操比刘备大6岁。刘备三顾茅庐时是47岁,比诸葛亮大20岁。赤壁之战时,刘备48岁,曹操54岁。
另外,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有关史料分析,可以推知;鲁肃在赤壁之战时年纪为37岁,比周瑜大3岁,比诸葛亮大9岁。孙权年纪比他们都小,当时只有27岁。东吴老臣张昭(劝孙权降曹者)当时53岁。
老将黄盖,还有蜀将关羽、赵云等,他们的年纪,史无明载,也就不说了。曹操手下的大将中间,如曹仁,当时是41岁;张辽当时是40岁;李典是35岁,等等,也是可以推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