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417900000010

第10章 词

词起源于民间,是唐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盛行于宋代,五代十国时期(907—960)是词体确立、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词本指歌词,是配合音乐的抒情诗,在唐五代时期被称为“曲子词”。每首词都有固定的词调,多数分为上、下两片,句式长短不齐,又被称为“长短句”。与传统的诗歌相比,词的写作领域比较狭窄,通常限于对风月闺情的描写,艺术风格也较为华靡恻艳,直到经过宋代苏轼等人对词的“雅化”才基本改变了这种情况。

晚唐五代时期社会衰乱,经济文化等都受到严重影响,日益衰弱。但是在五代十国的南方却形成几个较为安定的割据政权,相对独立安稳的政治局面和割据者对宴赏享乐的沉溺,为词这种适合于声色消遣的文体提供了发展的温床,特别是在西蜀和南唐形成了词的两个中心。

西蜀词派一般称为“花间派”,指后蜀赵崇祚选编的《花间集》中所录词人群。花问词的代表作者是温庭筠(生卒年不详,约812—870)和韦庄(约836—910)。温庭筠,字飞卿,他在诗词赋等方面的创作成就都很突出,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在词作上更是被奉为花问派的鼻祖。温庭筠是第一位专力填词的诗人,他在文辞、风格、意境上基本奠定了香软恻艳的传统词风。

如最有名的《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韦庄的词历来与温庭筠齐名,韦词有婉媚、柔丽、轻艳的花间风格,同时笔法清疏,抒情显直,比较清新明朗,在内容上也较温词充实,可说是花间词的别调。如《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南唐词坛兴盛稍晚于西蜀,它在动乱时代与西蜀一样形成相对封闭独立的政治局面,也形成了具有强烈区域色彩的文化。南唐词的主要作者为中主李璟(916—961)和后主李煜(937—978)父子,以及宰相冯延巳(903—960)。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君主,世称“李后主”。他继位时,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八年(974),宋兵攻破南唐都城,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李煜前期词华美高贵,描写宫廷豪奢生活,带有花间的艳丽痕迹,兼有柔媚与气度,生动地体现了年轻君王风流倜傥、豪迈清雅的胸怀情趣和浓情逸兴。后期词则一扫柔媚之气,直抒情怀,回肠荡气,更因情真意切、忧愤深广,形成了华贵庄严、愁苦忧愤的帝王气象,构造出堂庑特大的气派。如《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苏轼

词到苏轼,风格为之一变。苏轼开创了词中豪放一派,此派至南宋为辛弃疾发扬光大。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擅长诗、词、散文各文体的写作。他有一定的家学,父亲苏洵早有文名,母亲能教他读《汉书》。苏轼少年时即聪慧过人,知识广博,多才多艺。二十岁中进士,历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兵部尚书兼侍读等职,但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多次被贬外放,最远到达琼州,就是今天的海南岛。苏轼著作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遗留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数量颇丰的散文。

词本起于民间,继而流入青楼,长期以来被视为消遣娱乐的工具,起着佐欢侑酒的作用。苏轼扩大了词的境界,他以诗为词,取词之外表而赋以诗的精神。一般把苏轼当作豪放词派的开山人物,这里的“豪放”包括词的风格与词中所见词人的性情两个方面。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东坡词类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为近。”这是指其风格,苏轼打破词只能写哀婉幽怨之情的局限,以至“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传统文人用诗表达的内容,都出现在他的词中,咏史怀古、针砭时政、酬人伤悼、赞美田园,因此他的词中的意象也格外丰富,惊涛、琼楼玉宇、农合田庄、奔驰的车骑等无不可以进入词中。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中写道:

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觉天风海雨逼人。

这是由性情方面来讲苏轼的“豪放”。由陆游的记述来看,苏轼不苏轼像是真的不懂音律,而是因为性格豪放,不愿意受声律的拘束,所以写词时意随笔到,不措意于格律。豪放词在苏轼三百多首词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正是这些为数不多的词显示了词发展的新方向。在词的语言上,苏轼也改变原来词人错彩镂金的作风,而吸收陶潜、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少量使用口语,语感清新。

苏轼豪放词最有名的是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苏轼人到中年,经过多次贬谪,在黄州所作的一首词。相传苏轼任翰林学士时,曾问幕下士说:“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幕下士答道:“柳郎中词,只合十八七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大江东去”正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名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问、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到黄州(今天的湖北黄冈)。他曾经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赤鼻矶)去游览,写了两篇赋和这首词。词中提到三国周郎赤壁,是指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周瑜破曹操军队于赤壁,其确切地点在湖北嘉鱼附近,不是黄州的赤壁,苏轼一时兴会,托以抒情。这首词写赤壁的江边景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确实给人以“江山如画”之感,气象壮阔。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之所在,也是东吴故土,周瑜的雄姿英发,为词人所向往。自己一事无成而白发早生,如果周瑜神游故国,和自己相遇,定会笑话,于是词人感慨“人生如梦”。后人认为苏轼此词“题是怀古,意是谓自己消磨壮心殆尽也”;此人追慕先烈之伟业,感叹自己无所建树,但也能从庄子、佛家思想中寻求自我解脱,最终归结为“人生如梦”,依然掩盖不住其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在另一名篇《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为国立功的壮志表达得更为明确: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胸胆开张”是“豪放”一词的精确写照,而整首词的风格迥异于晚唐五代以来词境的谨小慎微。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另一首十分有名的豪放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阚,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中国文学史上极少数能够独标一帜的女作家。父亲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李清照自少便有诗名,十九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夫妻二人情趣相投,共同爱好收集金石古玩、校勘古书;以读书为乐,诗词唱和,生活和谐。建炎元年(1127年),她和赵明诚相继逃难到江南,金石书画也大部分散落。赵明诚病死后,李清照辗转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生活孤寂凄清。李清照的词创作,也因自己生活遭际的变化,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二期。

李清照像前期描写她的少女、少妇的生活。《如梦令》写少女时代一次野外游玩醉酒的经历:“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她外出游玩到暮色沉沉,而且还喝得酩酊大醉,找不到回家的路而“误入藕花深处”,因急于寻路,又惊动了一群准备歇息的鸥鹭。一个醉酒迷路的少女,她事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写得兴致勃勃,可见她的大胆天真、无忧无虑、自在活泼。和她同时代的大家闺秀绝大多数被困在家中不得出门,这也从一方面见出李清照家庭气氛的宽松。

婚后,由于丈夫有时离家赴任而李清照不能跟随,她就在词中真率地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被人批评“自古摺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这是她思念丈夫的作品: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从靖康元年(1126)起,李清照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这一时期的词作,主要描写个人不幸,但有些词句如“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等句,则表达了南渡逃难人的共同感受。总的来说,李清照对文体的运用有比较自觉的意识,她在词中主要抒发个人的愁肠百结,而把更为浩瀚的思绪留给诗,《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她南渡之后词中杰作,以写“愁”名世: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与流落之苦,显得深广与厚重。乍暖还寒时节,容易让人生病的天气,淡薄的酒味,急急而来的秋风,满地的落叶,共同构成一个“愁”的世界。词是李清照的悲鸣之音,“凄凄惨惨戚戚”之情,常常出现在词句中。而在她的诗中,则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情,也有“南渡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的激愤之讥。

李清照的词,多以吟唱爱情、人生为主,以女性的敏感细腻来表现女性的内心情感世界,深具含蓄婉转、轻灵细柔的女性之美,不愧为“婉约词宗”。“婉约”作为词派风格的命名比较晚,在李清照生活的宋代,人们说到词体,用的是“花间体”、“南唐体”、“柳体”、“易安体”等,直到明代,才有人提出“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此后人们逐渐开始以“豪放”与“婉约”来评价宋词。“婉约”一词最早出处在《国语·吴语》:“夫固知君王之意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词,以从逸王志。”由其本意来看,婉约即指女子言辞的卑顺婉转。由这一定义来看“婉约以易安为宗”这一判断,可能还应略为注意作家对于文体的使用,即她的词,特别是后期的词,确实婉转哀切,但这只是作家借助这一文体来充分地宣泄自己的哀愁;而作家的整体风貌,则要结合她的诗和文来看,那里也有慷慨悲歌。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有《稼轩长短句》十二卷。出生在济南,成长期正值中原沦陷,北方人民的灾难给他留下深刻印象。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下侵宋,辛弃疾组织了二千多人参加农民领袖耿京的抗金义军,后耿京为叛徒张安国所害,辛弃疾率五十人驰骑直入五万人的敌营,缚取张安国,又号召上万士兵反正,率之投归南宋。但辛弃疾并未受到南宋政府的重用。

辛弃疾他在南宋虽然官职低微,但关心祖国安危,写成《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主张北伐用兵。他的意见没有为南宋王朝所采纳,不过他一直坚持爱国保民的立场,在任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地安抚使时,采取了许多强国利民的措施。晚年任镇江知府时,仍积极备战。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但在南宋兵败之时,他遭人误解中伤,后郁郁而终。后人评价辛弃疾,认为他“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观其与陈同父抵掌谈论,是何等人物!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词。”词是辛弃疾最主要的抒情方式,辛词现存六百二十多首。

由于辛弃疾曾亲身参加过抗金运动,和一般的文弱书生完全不同,他在词里独独羡慕那些凛然有生气的人物,称赞刘裕的出师北伐是“气吞万里如虎”,写到自己年轻时则是“横槊气凭陵”、“横空直把曹吞刘攫”。在词里还经常出现描写战斗生活的词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燕兵夜足银胡录,汉箭朝飞金仆姑”。他晚年写的词更羡慕夏禹的“悠悠万世功,兀兀当年苦”。

在镇江任上,辛弃疾虽年过半百,但收复北方故土的雄心常在,他写过“壮心不已”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他对南宋苟安的局面一直深感不满,用“剩水残山无态度”暗讽南宋小朝廷,用“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表达他的忧虑。那些小朝廷里的人物是“江左沉酣求名者”,像一线阳光里飞舞的灰尘:“细看斜日隙中尘,始觉人间何处不纷纷。”另一篇登临怀古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表达了他于国势风雨飘摇中的悲愤心情: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他词里所表现的常是阔大的场景、战斗的雄姿,笔下的事物也常被赋以坚强的性格,如“倚天万里”的长剑,“千丈晴虹”的长桥,“汤沐烟波万顷”的水仙花盆景。词在他这里可以抒情、状物、记事、议论,他融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形式的优长,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从而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使词“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

辛弃疾常常在自己的词中使用大量的典故,经、史、诸子、楚辞以至李杜诗、韩柳文,往往拈来便是,赞之者认为辛弃疾用典是为了托古喻今,且在词中用典到达刘勰所谓“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文心雕龙·事类》)的程度;讥之者则谓之“掉书袋”。在语言上,辛弃疾不仅像苏轼那样运用古近体诗的句法,还吸收了散文、骈文、民间口语入词,使词的表达空间更为开阔。

同类推荐
  • 看名画的眼睛

    看名画的眼睛

    本书的作者是日本著名的美术史论家高阶秀尔先生,他曾留学巴黎大学附属美术研究所,主要从事日本和西方美术研究。曾任东京大学美术史研究室教授、国立西洋美术馆馆长,现任日本西洋美术财团理事长。出版有《日本近代美术史论》《日本近代的美意识》《西欧艺术的精神》《19-20世纪的美术:东西方的相遇》等著作和译作近百部。译者范钟鸣1984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艺术系,1986年赴日,1989年受美国亚洲文化协会邀请赴美从事艺术创作交流。现为职业艺术家、艺术评论家。译著有《日本美术尚未诞生》等作品。
  • 色彩改变生活

    色彩改变生活

    在色彩科学远未诞生之初,古人就已经能够娴熟而美妙地使各种色彩灵动地和谐起来。而随着设计和时尚产业的发展,色彩搭配美学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同颜色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心理作用,作者运用多样的事例,从文化和实用层面为读者介绍色彩的神奇魔力,教你学会如何掌握色彩搭配的秘诀,让生活更多姿多彩。
  • 动画文化学

    动画文化学

    本书首次从文化理论和社会学的双重视角探讨了动画影像的文脉,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动画作品文化现象和文化体系的学术专著。本书用优雅的笔触和深入浅出的写作方式,对动画影像背后的文化现象,诸如女性主义、种族问题、文化地理和文化传播形态等,进行了深刻剖析,构筑起动画文化生态的理论框架。本书以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诠释出动画文化的力量:文化是动画艺术保持鲜活的血液,是动画艺术创造奇葩的源泉,是动画产业振兴腾飞的翅膀。
  • 让你的歌声更美妙:歌唱的具体方法与训练

    让你的歌声更美妙:歌唱的具体方法与训练

    本人从事声乐工作四十余载,追求的目标就是“让歌声更美妙”。虽无甚成就,却有许多教训和体会。在几位好友的鼓励、鞭策下,将这些实际感受付诸文字,这对我十分艰巨,但很有意义。通过归纳整理,首先自己得到充实提高,同时也尽了一位声乐工作者应尽的义务。
  • 收藏指南(现代生活百科)

    收藏指南(现代生活百科)

    礼仪玉器人类在采集打制石器的过程中,发现了各色“彩石”之美。按照万物有灵观念认为美石--玉是山川的精华,上天恩赐的宝物,具有沟通天地,鬼神的灵性。被用来作为氏族图腾物,氏族首领的标志和祭祀祖先、鬼神的仪礼用品。
热门推荐
  • 鼎城记

    鼎城记

    大炎开朝两百年,乱世将现,少年将军银袍长枪,符关山前封狼居胥,龙首原上饮血十千,兜转成空。
  • 大圣歌

    大圣歌

    坑爹啊,穿越成了萌宠哮天犬。更坑的是,穿越过来第一天就把主人杨戬给吃了。没了二郎神,那谁和孙悟空斗智斗法去?看来,西游世界也将乱了,既然如此,那还有孙猴子什么事。东海我去闯,地府我去乱,天宫我来闹,取经嘛,算了,孙猴子还是你去吧。
  • 我们都毕业了

    我们都毕业了

    相聚,我们珍惜;离别,因为明天会更好的相聚。小册,留下的纪念,无论喜忧……慢慢打开,那种回味是无比的珍贵。
  • 如果你我不忧伤

    如果你我不忧伤

    岁月是一条流动的河,岁月中的时光匆匆而过,岁月中有喜有悲,你可曾记得岁月中那些令你难忘的时光?
  • 异世少年行

    异世少年行

    柳如风意外触电来到曙光大陆,一个修者妖魔纵横的地方。悲催的是这里人人都拥有灵源,他却成为独一无二的废柴。没有灵源就不能成为体修,灵修,符修。可这又算得了什么?“没有这玩意咱照样游山玩水!”“没有这玩意咱照样开宗立派!”“没有这玩意咱照样险地求生!”......
  • 兄弟轻狂

    兄弟轻狂

    被欺负了整整一个初中的张天开始他的另一段旅途,凭借着双手,和自己的兄弟们,走上了一条令人憧憬的道路!三年的耻辱,终生难忘!用年少轻狂,换取三年的耻辱!兄弟们,拽起来!
  • 末世光年

    末世光年

    这里,是人吃人的世界,这里,是尸骨遍地的炼狱场。沈光年,我们故事的主角,面对善良与邪恶,面对爱与恨,该如何抉择。以一个女大学生的视角,探索末世里关于幸福与痛苦,血液和泪水的故事。其实,我们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坚强,我们也并没有想象中的懦弱。沈光年,一审光年。
  • 狼孩历险记(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狼孩历险记(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暮雪年华

    暮雪年华

    致青春:《暮雪年华》讲述的是转校生马子晖来到新环境爱上了林雪晴,认识了一生的挚友白禹辰……
  • 你追我赶:天才竹马爱萌蠢青梅

    你追我赶:天才竹马爱萌蠢青梅

    情景一:某男宋伊刚刚穿好衣服,结果就被小伙伴大大的鄙视,难得统一整齐摇头,米羡儿无奈抚额,抓狂站起来,然后替他把少扣了一个扣洞的衣服一个个解开,再重新整齐扣好,皱眉道:“阿伊啊,我真的不明白那些大牌明星怎么会指明要你作曲呢?你根本就是大傻瓜嘛!”小伙伴们齐刷刷点点头,一脸的鄙视,他们想破脑子都想不明白,大傻瓜的阿伊怎么经常能让一些只能在电视见到的明星们踏破门槛让他作曲呢?宋伊眨眨眼,无辜的眼神,看着眼前一脸嫌弃的某女,嘴角微不可察露出一丝笑意。我不傻些?怎么衬托得到全级99名的你聪明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