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德元年(664年),高宗因不满武则天的专横牵制,乃与宰相上官仪密谋废后,上官仪极口附和,并受命起草废后诏书。此时,被武则天布置在皇帝身边的亲信马上向武则天报告,武则天慌忙赶到皇帝身边,一番申诉竟把皇帝说软了,高宗把责任都推给了上官仪。武则天立即指使许敬宗诬构上官仪与废太子李忠图谋不轨,将上官仪及其子上官庭芝下狱处死,家属籍没。
上官仪被杀后,朝廷中再没有敢与武则天作对的。从此,她的政治权力迅速膨胀起来。早在显庆五年(660年),高宗就因病让武后决百司奏事,几乎取代了皇帝权力。上官仪伏诛后,武则天垂于帘后协助高宗理政,已形成“天下大权悉归中宫……天子拱手而已”的局面,朝廷内外称帝、后为“二圣”。
武则天受命辅政,便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实力,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即是《姓氏录》的修订。贞观中,唐太宗命高士廉等依照官位定族姓的原则,修撰《氏族志》。但是《氏族志》并没有跳出魏晋以来重阀阅的旧例。所列九等二百九十三姓中仍有许多官职很低的旧士族,特别是它把武姓家庭排斥在外,这当然是武则天所不能容忍的。显庆四年(659年),许敬宗、李义府等奏请修订《姓氏录》,列后族武姓为第一等,其余按官品高下分为九等。这就彻底打破了氏族大姓排在首位的框框。
武则天为实现自己雄心勃勃的政治抱负,用各种手段扩大自己对官僚阶层的影响,不断培植和更新拥戴自己的官僚队伍,奠定了她一生成功的基础。周隋以来,随着九品中正制逐渐废除,到武则天时期,科举制度发展起来,大批新成长起来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蜂拥进入官场,武则天作为他们的总代表,为他们广开了门路。当唐高宗在世时,武则天便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一支有相当势力的亲信队伍,其核心是始于乾封年间的北门学士。北门学士是武则天以修撰为名召入禁中的文人学士。他们不仅进行修撰工作,而且依仗武后的权势,直接参与朝政,分割宰相权力,从而成为控制外廷的重要御用力量。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武则天由皇后到临朝称制,进而逐步造成改唐为周的形势,这些文人学士智囊班子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上元元年(674年),武则天进号天后,上意见书十二条,即所谓“建言十二事”,包括了劝农桑、薄赋徭、息兵、广言路等十二项内容,这是具有政纲性质的建议书,涉及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个方面,都由皇帝诏令实行。
自显庆四五年,武则天以皇后身份参政以来,通过上述提高武姓本家和在职群臣的社会地位,扩大亲信队伍,提出政治纲领等一系列步骤,逐步发展了自己的实力,扩大了影响,“去唐朝化”取得了初步功效。
接下来,武则天就开始把一切可能成为唐朝继承人、与自己作对的人都一一清除,她要让唐朝这个庞大的资产没有管理者,只能由自己来控制。
武则天亲生的有四个儿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又名哲)、四子李旦(又名轮)。显庆元年(656年),高宗立李弘为皇太子。李弘性情仁厚,谦虚谨让,深得唐高宗和大臣的信赖,表现出了良好的治国才能和品行。
高宗身体越来越差,想把皇位传给长子李弘。这使武则天忧心忡忡,眼看着自己将要丧失辅政的权力,进而女皇的理想也将化为泡影。儿子对自己又很不顺从,屡次违背她的旨意。上元二年(675年)四月,武则天终于用药酒毒死二十四岁的皇太子李弘。
李弘死后,体弱多病的唐高宗打算把皇位禅让给政治才能过人的皇后武则天,但是在大臣的反对下没有实行,不过高宗的提议对武则天是一个很大的激励。
李弘死后一个月,次子李贤被立为太子。李贤聪明好学,屡次受命监国。李贤处理政务颇称能干。唐高宗安排的宰相班子基本上是太子李贤的人,反武则天的力量有一定的优势,武则天又一次面临失去权力的危机。武则天立即指使人织罗罪状,告发太子好声色,怀逆谋,兴师动众搜查东宫。永隆元年(680年)八月,太子李贤被废为庶人,不久被迁往巴州。四年后,武则天派人去巴州杀死了李贤。李贤一案牵连了很多人。李贤的一批党羽被杀,被流放,唐宗室子孙也有许多受牵连。
永隆元年八月,李贤被废翌日,三子李显继为皇太子。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驾崩,李显即位,高宗遗诏中说军国大事应由太后武则天处理。这又为武则天上台铺下坦途。武则天能够容忍李显继帝位,是由于李显不及他两个哥哥聪敏,容易控制。而且此时她称帝的时机还不成熟,外廷尚未完全控制住。
嗣圣元年(684年)二月,武则天又借故将即位不到两个月的唐中宗废为庐陵王,幽禁于深宫。再立四子李旦继皇位,是为唐睿宗。武则天虽让李旦继承皇位,但不准他参与政事处理,自己临朝专政,圣衷独断,由此开始了改朝换代的准备。
产权转移:政权易手的安排
武则天这个“去唐朝化”的计划,最终的目的,就是完成改朝换代,并且把自己开创的朝代传下去。而这个计划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如何实现平稳过渡,把自己以前投入的资本全部收回,并且把国家这个固定资产划归自己的名下。
武则天对这类问题,是很有一套的。在她做唐太宗身边宫人的时候,西域贡来神骏狮子骢。此马性情暴烈,唐太宗和李治等群臣在御花园观驭马。太宗问:“如此神骏,诸卿谁能驾驭?”众人面面相觑,无人敢应。这时,武媚娘——也就是后来的武则天——突然说:“臣妾可以驾驭。”太宗为武媚娘的胆略和气魄所惊慕。笑道:“就凭你这样娇嫩,行吗?”武媚娘却一本正经地说:“只要陛下给臣妾三样东西,管叫神骏服服帖帖。”太宗问:“哪三样器物?”武媚娘说:“一条铁鞭,一个铁锤,一把匕首。可先以鞭挞,不服施以铁锤。再若不服,就用匕首切断其喉。”
事实证明,武则天这个驯兽的方法,被她成功地使用到国家的产权过户行动之中了。
李唐宗室计划起兵,豫州刺史越王李贞及其子博州刺史李冲,在匆匆起兵后很快被镇压下去。而武则天则在主观上夸大了反对派的势力,鼓励告密、任用酷吏,任威刑以禁异议,大肆屠杀李唐宗室和内外大臣。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武则天称帝的道路得以扫清。
永昌元年(689年)十一月初一,武则天大赦天下,宣布历法改用周正,改元载初。又改造“天”、“地”等十二个字,以象征新局面的到来。这时候,洛阳魏国寺有个法明和尚,利用武则天要称皇帝的心理,作了《大云经疏》献上。“经疏”中牵强附会地说武则天是净光天女下凡,佛让她代替李唐做皇帝,一统天下,当今大臣百姓都应向神皇尽忠,方可子孙昌炽;如有背叛,天理难容。武则天立即命令将经颁布天下,并令各州都建立大云寺,收藏《大云经》,由僧人向百姓宣讲。同年,侍御史傅游艺带领关中九百余人站在皇宫外请求改国号“周”,赐皇帝姓武。武则天假装不同意,却又提升傅游艺为给事中。此后,文武百官及李唐宗室、远近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等各界人士六万余人签名请愿,要求皇帝改李姓为武姓,改唐为周。
载初元年(690年)九月初九,在上应天命、下顺民意的气氛中,武则天登上洛阳的则天门城楼,改元天授,大赦天下。几日后,武则天加尊号为“圣神皇帝”,以睿宗为皇嗣。
称帝后的武则天,又立武家七庙于洛阳,追周文王为始祖皇帝,其父武士彟为周国公。立其侄儿武承嗣为魏王,武三思为梁王,武攸宁为建昌王,其伯父的孙子武攸归、武重规、武载德、武懿宗、武嗣宗、武攸宜、武攸绪、武攸止等和其哥的孙子武延基等人为郡王,其他姑、姐皆为长公主;自加尊号“天册金轮圣神皇帝”。朝廷的军政大权一时都握在武家人的手里。
人才是安邦治国之本。招贤纳士,选才任能,在武则天称帝以后得到了广泛实施。她选才的方法是:一、自举。规定内外九品以上的官吏和百姓都可以“毛遂自荐”,根据自己的才能要求升官或做某官。二、试官。下令各级官吏举荐人才,亲自接见。先让其试做某官,然后提拔重用或罢免。三、员外官。这是有职无权的官,但同样领取奉禄。四、殿试贡生。亲自考贡生、亲自录取。五、武举。招收有武艺的人。这种不计门第,不讲地位,不论资排辈的选拔官吏方法,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措施,能广泛地选拔有才能的人到各级衙门任职。
武则天用人不计门第,不欺无名,不避仇怨。上官婉儿祖父上官仪和父亲上官庭芝都被武则天所杀,上官婉儿被黥面罚做宫里的奴婢,武则天发现上官婉儿文学才华很好,就把她收在自己的身边,信任重用。批阅奏章,起草召令都交上官婉儿办理。又如,武则天要宰相狄仁杰推荐一个有将相才能的人,狄推荐张柬之,说:“这人虽然老了,但有宰相的才能。”后武则天又要狄仁杰推荐贤才。狄说:“前次推荐的张柬之,还没见用呀!”武则天说:“已经任命为司马了!”狄说:“我推荐的张柬之可以当宰相,不是当司马的。”不久张柬之被提升当了宰相。武则天当政时期,还搜访了不少有才能而正直的人,诸如郝处俊、杜景俭、徐有功、魏玄同、魏元忠、姚崇、裴行俭、娄师德、王孝杰、唐休景、狄仁杰、王及善、朱敬则等,都是当时有才能的文武大臣。虽然其中有的被武则天杀了,但这些大臣最突出的特点是不趋炎附势、阿谀奉承,为人正派,敢于直谏。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是武则天幼年时代在太宗身边耳濡目染过的。唐太宗从谏如流的大度胸怀使得群臣能广开言路,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武则天登基后也效法太宗,让群臣各抒己见,博纳群智。贞观老臣刘仁轨,刚正不阿,上疏以吕后祸国事让武则天逊位,她却并不计较。朱敬则上书要天皇免除严刑峻法,施以仁政,广布恩德,使天下臣民消除恐惧和顾虑,得到武则天褒扬,被任以正谏大夫兼修国史。刘知几进言“赦令不可太滥,不要随便提升官吏,裁汰多余官员,节制恩赏及官员不可调动频繁”等意见,中肯而切时弊,均被采纳。武则天重佛事,喜祥瑞,群臣对此多有劝谏。圣历二年(699年)十月,一树梨花奇异地开放,武则天折一枝梨花问大臣:“这是什么奇瑞?”诸大臣说:“陛下恩及草木,所以秋天的梨树能再次开花。”凤阁侍郎杜景俭却说:“现在已是秋天,草木忽然开花,是违反自然规律的,臣担心陛下布教施政有亏典礼。此外臣等身为宰相,本应助陛下大治天下,却导致天理物理不平,这是臣之罪过。”说毕,倒地请罪。杜景俭不谄媚逢迎,敢于直谏,很使武则天感动。脱口而出:“卿真宰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