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1年5月30日,贞德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处以火刑;
1920年,罗马天主教会为贞德昭雪,将她列为“圣女”。
如果说人生就像是一个背靠着历史、面向着未来的大舞台,那么所谓的英雄一定是那些能够用自己的全部力量去唱响生命绝响的人。在属于自己的这个舞台上,他们毫无疑问是最出色的主角。
于是,作为后世的我们,开始尊崇或是倾倒于这些英雄,并在这样的一份尊崇与倾倒间,全然忽视甚至是遗忘了英雄人物的本来面目,即使他们中的某些人在历史上只是一个个身不由己的痴狂人。
作为爱国主义精神的化身、“法兰西民族之母”的圣女贞德,就是这样的一位英雄人物。
不可否认的是,贞德确实曾经凭着自己的超强胆识和坚定意志,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横空出世,最终登上了这个历史舞台。但仅仅是在两年后,当她被烧死在这座祭坛上的时候,法国民众已经开始称呼她为圣女贞德,以至于她的家乡因为她的缘故而在接下来的350年内得以免除赋税之苦。是历史的熊熊烈火把她变成了一只涅槃的凤凰,也是历史让她在生命之外又获得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永生。
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当贞德面对落魄中的查理王子大声宣告“神派我来解救奥尔良,拯救法国”,进而实现了自己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这一目标,直至她被出卖后终于惨遭火刑的时候,世人不禁疑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这个年仅17岁、孑然一身且不具备过人才智与体魄的农家少女,使她最终能够赢得如此峥嵘、惨烈和辉煌的人生?难道仅仅只是因为对于国家对于民众的一份责任吗?或者还是因为有着别的什么更为具体当然也更为隐秘的缘故?
对此,曾有历史学家在反复研究后大胆地提出:贞德的所作所为只是她借助神的名义来履行自己救国救民这一目标的一种结果。也有学者声称贞德其实只是一个因年幼时期的悲惨遭遇而出现精神分裂倾向的病人,而她的一系列行为也不过是这种病态心理的间接反应罢了。这也就意味着一个令人有些难堪的事实,即贞德虽然做出了英雄般的惊世壮举,可她依靠的内在力量却原来只是一种近似于疯癫的痴狂而已。至于这后一种论调,还被当今法国最为著名的导演吕克·贝松所引用,拍摄成了那部同样引发了巨大争议的影片《圣女贞德》。
当历史成为了故事,故事又成为了传说后,关于一代“圣女”贞德的争议却始终没有一个能让世人完全信服的定论。贞德到底应该是个英雄,还应该是一个可怜的痴狂人?人们还在寻觅和等待着答案。而这样一个真实意义上的贞德,也显然与我们所粗略知道的那个为国捐躯的“圣女”渐行渐远了。
初露峥嵘的“圣女”
1412年1月6日,贞德出生在法国东北部香槟和洛林交界处的一个叫做杜瑞米的村子里。在这个普普通通的农家里,贞德的父亲热德是一位在当地很受人尊敬的农民。他曾担任过杜瑞米的地方军事长官,负责防卫事务并兼管税收,还调解过民事纠纷。由于他在任职期间秉公执法而深得乡亲们的爱戴和尊敬,并被誉为杜瑞米七大名人之一。而贞德的母亲伊莎伯拉则是一个性情温和、为人善良的女人。她担负起教育子女的任务,严格要求他们做行为端正、热爱祖国、热爱劳动、正直、无私和勇敢的人。
贞德自小就生活在这样一种家庭环境中,自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品德,同时也继承了父母虔诚的宗教信仰和正直勤勉的品格。随着年龄的增长,贞德越发地热爱这种恬静平和的田园生活,也更加激发了她对于国家和普通民众的深厚感情。
然而,这种美好的生活随着1415年的战火的燃起而烟消云散。英国国王亨利五世利用法国封建主的内讧,与勃艮第的封建主勾结,亲自率领六万大军渡过英吉利海峡,攻入法国。随着法国军队在阿金库尔战役中的彻底失败,法国国王查理六世不得不在1420年向英国求和,与其签订了特鲁瓦和约,并在和约中被迫接受了法国王储后代失去了王位继承权的屈辱规定。从此,法国的大半国土也将长期处于被英军占领的准亡国状态中。
可侵略者的贪欲是无止境的。1428年10月21日,当位于罗亚尔河北岸的奥尔良城遭到英国军队的围攻时,整个法国真的面临着彻底亡国的危险了。
这种国破家亡的危机给当时还只是一个普通农家少女的贞德造成了怎样的危害,在一些零零散散的历史记载中也曾多少有所提及:贞德的家庭在战火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而她的姐姐甚至还在贞德的亲眼目睹下被英军士兵侮辱后惨遭杀害。姐姐的遭遇警醒了贞德的父母,为了使贞德免于受到同样的厄运,她的父母急于将她嫁给本村的一个农民,可贞德本人对此却宁死不从。当糊涂的父亲和男方合谋捏造了一桩指控她撕毁婚约的案件后,愤怒至极的贞德竟当众宣称:“遵照天堂的声音,我将终生不嫁,献身于拯救祖国的事业。”
对于贞德所说的这种“天堂的声音”,曾有历史研究者认为那不过是她在目睹姐姐被害后受到了强烈的精神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幻觉罢了,而且在那部饱受争议的电影《圣女贞德》中也确实对于这种说法作出了艺术上的表现。可事实上无论此种说法是否真的属实,但贞德就此改穿男装,并在博德里库尔省长的支持下动身去见查理王子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就这样,在1429年一个寒冷的早晨,17岁的贞德告别了父母和乡亲们,身穿男装,骑着马,踏上了痛苦之情与复仇之欲相交织的救国征程。拯救奥尔良!
拯救法国
当贞德经过近一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得以面见已经被英国取消了王位继承权的法国王子查理的时候,毫无畏惧的她用手扶着王子的双膝说:“尊敬的陛下,我的名字叫贞德。上帝通过我来命令你加冕为法兰西国王。”此言一出,所有的王储与群臣都为之深受震动。而贞德则继续说道:“上帝让我率领将士把奥尔良从英国人手中解放出来。上帝还命令我将王子您护送到兰斯城,为您抹上法兰西王族的创始人、基督教国王克洛维加冕时用过的圣油。”尽管这样的事情看起来荒谬至极,但对于已经处在绝境中却又有所不甘的查理王子来说,也实在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来拯救自己的国家了。于是,他竟然真的接受了贞德的请求,先是下令委任贞德为奥尔良援军总司令,随后又亲自送给她一套白银做成的铠甲。
已经被救国热情和复仇欲望彻底燃烧起来的贞德,先是信心十足地招募了8000名士兵,然后就迫不及待地率领大军向奥尔良出发了。她身披闪闪发光的银铠甲,腰上扣着一把佩剑和一把战斧,手中举着一面画有法国王室王徽、耶稣和圣母马利亚像的洁白的旗帜,骑上黑色的战马,英姿飒爽地走在队伍的最前面。途中,许多农民拿着武器自发参加进来,不少人自愿为部队运送弹药和粮草。已被围困半年之久的奥尔良军民,听说贞德率大军来解放他们,都欣喜若狂,不断地奔走相告。
经过三天的急行军,贞德率军队来到了长期被困的奥尔良城下。稍微休息后,贞德用书信的形式向英国国王庄严宣布:“你们应该撤出法兰西,并且赔偿我们的损失,如果你们不理睬上帝和少女的命令,我的军队将毁灭一切入侵者。”可是,英国国王根本都没有把她放在眼里。他相信没人能将奥尔良从他手中夺走,更何况一个17岁的小姑娘。
终于,一场注定无可避免的战斗打响了。战斗中,贞德举着军旗奋不顾身地冲杀在最前面。这时,一支飞箭射中了她的肩膀。尽管将士们及时地将贞德抢救下来,并把她暂时送回了自己的营帐中,可清醒后的贞德却并未因此而退怯,还勇敢地拔出箭头,重新返回到激战正酣的战场上。士兵们看到她竟然能够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自然也就士气高涨、斗志昂扬起来。当夜幕降临时,贞德的军旗终于插在了奥尔良的城头上。英国军队仓皇逃窜。这一仗的胜利不仅挫败了英军的锐气,也使他们对这个17岁的少女刮目相看。英军司令彼得福伯爵在信中写道:“堡垒已被攻陷,似乎是上帝进来了。”“他们所依仗的是一个女子,她运用了神秘的作战方法。这一次的打击不单使我们人数减少,并且也削弱了士兵的士气。”胜利的消息传到法国各地,“17岁的少女拯救了奥尔良”,人们一边奔走相告着,一边纷纷称赞贞德英勇果敢的爱国行为。
今天看来,正是因为贞德能够以自己的生命作为法军的驱动力,才最终赢得了奥尔良城战役的重大胜利。而这场关键性的胜利,也成为整个英法百年战争的一大转折点。它的无可取代的历史意义,也成为贞德得以名垂青史的关键所在。
由于按照法国的传统,国王加冕必须在兰斯举行方为世人承认。所以不久之后,贞德又乘胜拿下了重镇兰斯,并终于促成了查理王子也就是后世所称的查理七世的成功加冕。
不死的英雄,永远的“圣女”
1430年5月,当勃艮第公爵再次与英军勾结,进而导致兰斯城左侧的军事重镇康边告急的时候,贞德终于迎来了她的厄运。在因寡不敌众被迫向康边城撤退后,被叛徒出卖的贞德终于被勃艮弟的军队所俘虏。
贞德被俘后,消息很快传到查理七世那里,可是他竟然见死不救。半年后,勃艮第人又以一万金镑的价钱将贞德卖给了英国。因为英国军队虽对贞德恨之入骨,但也害怕得要命,所以将她关在一只铁笼子中,以免她逃走。英国政府到处造谣恶意诬蔑和抵毁贞德的名誉,以达到掩人耳目的目的。他们四处宣扬贞德是“妖女”,不久,将她送上法国卢昂的宗教法庭。
关于贞德在被英军所俘虏后的一些遭遇,在不同的历史记载中却有着完全大相径庭的描述,而这也给后世之人对于贞德的评价带来了巨大的争议。
1431年2月21日,由神学博士柯松主持对贞德的宗教审判首次开庭。众审判官轮番对贞德进行盘问,贞德面不改色、异常镇定,并对答如流。宗教法庭强加于贞德的罪名之一是“穿着男装”。法官在庭上质问:“你为什么要穿着男人的服装,难道你不知道这是上帝不能允许的吗?”贞德理直气壮地回答:“为了保卫祖国,打败侵略者,我必须装扮成男子,这是我的自由,也是我的权利。”法官继续问:“上帝憎恨英国人吗?”贞德答道:“我不知道上帝对英国人是爱是恨,但我确信,上帝也曾告诉我,一切侵略者都要被赶出法国的土地。”贞德的回答顿时使在座的法官们哑口无言。法官们惧怕贞德的凛然气概,威胁她说,如果再执迷不悟,就要宣判她为异教徒而被烧死在火刑柱上。贞德听了之后轻蔑地回答:“为了法兰西,我什么都不怕!”贞德即便身陷囹圄,但始终高昂着头,毫不屈服。
当然,这只是一种为多数人所知道的历史记载,而在另外的一些史料中,贞德生命中最后的那段日子却完全不是这样大义凛然。
有记载表明,由于贞德一贯的“精神异常”症状,所以她在被困于监狱中的那段日子里,曾经屡次出现自己与自己对话的奇怪现象。于是,有历史学者认为这正是贞德精神分裂的一种最有力的直接证据,以至于到了最后的时刻,已经濒临信仰破灭的她竟开始质疑自己一贯的宗教主张,也对曾在心中笃信不已的那个“上帝”发生了动摇。当然,因为这与理想中的那个“圣女”的形象相悖甚至是有所损害,所以直到今天这种记载也没有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认同。
而确凿无疑的一个事实,则是无奈的宗教法庭以“妖术惑众”、“穿着男装”、“傲慢渎神”等莫须有的罪名将她处以火刑。
1431年5月30日,身着雪白长衣的贞德由一辆马车送进了卢昂广场。广场中央耸立着一根高高的铁柱,贞德被绑在柱子上。柯松下令行刑,刽子手点燃了柱子周围的干柴,木柴发出噼啪的响声,火焰像蛇一样从木堆中冒了出来。贞德在火中睁大了眼睛,仰天长叹道:“卢昂!你难道就是我最后停留的祖国大地吗?我难道就要死在这里吗?”熊熊的火焰淹没了她的喊声,年仅19岁的法国民族英雄就这样在熊熊烈火中英勇就义了。
贞德死后,经过多年的调查,对于贞德的不公正审判终于在1456年6月16日被推翻。1920年,罗马天主教会为贞德彻底昭雪,将她列为“圣女”。而时至今日,法国人民乃至全世界的人民也始终没有忘记这个民族女英雄,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去她的墓前凭吊。在法国,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更是被列为是这位“圣女”的纪念日,以供人们去隆重地纪念这个不朽的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