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此后的唐玄宗终于在平息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安史之乱”后回到了长安,但经历了这场变乱后的大唐王朝,却就此走向了衰退。而杨贵妃作为一个王朝的盛衰转折的始作俑者和见证人,却被永远地留在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里,留在了那个让无数后人为之感慨万千的历史时刻中。
又一代名妓,又一个沦落风尘的不幸女子,又一个粉色的传奇!
宋朝徽宗年间,李师师出生于汴梁永庆坊;
李师师4岁时,父亲因罪入狱,最终病死狱中;
13岁,沦落风尘的李师师挂牌应客,不久后便名满京城汴梁;
靖康元年(1126年),宋钦宗下令籍没李师师家,从此李师师下落不明。
作为北宋末年以色艺双绝而著称于世的一代名妓,李师师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在各式各样的笔记野史、小说评话中多有记述。
首先是在张端义所著的《贵耳集》以及张邦基所著的《墨庄漫录》中,把李师师与当时的著名文人周邦彦、晁冲之等文人之间的来往,描写成了北宋后期众口相传的一段风流韵事。接着更有无数形神兼备的文字记载了她与宋徽宗还有梁山首领宋江之间的那些故事。能够引得一代君主先是微服私访,后又干脆将其召入内宫,册封为瀛国夫人和李明妃,这种对于一个风尘女人来说想都不敢去想的事情竟然能够真切地发生在李师师的身上,这本身就足以说明她的美丽程度了;而一心梦想着能够受到朝廷招安的宋江会找到李师师,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她在当时的那个时代里有着怎样无法替代的尊崇地位和巨大影响力。
这样的一个李师师,显然是后世之人最为熟悉也最为口口相传的一种女性形象,当然也最符合一个十足粉色的传奇所应该具备的一切要素。可是就在这样的一种形象的背后,却是李师师充满不幸的痛苦经历,以及她在这些经历中所历练出的一种正气凛然、敢爱敢恨的坚强品质。而这一点,却分明是大多数人所不知晓的。
李师师确实是痛苦和不幸的。幼年便父母双亡的她,终因生活所迫而沦落风尘。于是乎,她的绝代芳华,她的出众才艺,虽然足以令她名动京华,却也只能一点点地消磨在无边无际的欲海生涯中。即便有一代君主宋徽宗的恩宠娇纵,也有作为志士豪杰之首领的宋江的垂青眷顾,更有著名词家周邦彦等诸多文人墨客的溢美之辞,但对于一个只能以风月之事来度日的女人来说,这一切又能具有多少真正的救赎意义呢?痛苦还在继续,而且看不到任何尽头。
李师师也确实是坚强和不屈的。号称“飞将军”的她,始终慷慨而达观,更素来就有“红妆季布”这一美誉。面对着令人难堪的“靖康之耻”,她曾汇集徽宗赏赐的钱财来献给官府,以资助河北地区的军饷开支,并自乞为女道士。即便这种决定也有自保的考虑在内,但它的实际意义却要远远胜于那些贪生怕死的苟安人士所做的一切。
而这样的一个李师师,才是更值得后世之人去感怀去追忆的。虽然在历经了不尽的风流韵事之后,李师师的最终结局始终是众说纷纭、扑朔迷离的一个不解之谜,但这显然已经无关紧要。关于李师师本人的所有史实及种种传说,已经在最大程度上昭示了这个女人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尽管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有着太过浓重的脂粉色彩,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尤其是对一段已经远去的历史来说。
堕入风尘的绝代佳人
宋朝徽宗年间,李师师出生于汴梁永庆坊。值得一提的是,李师师原本并不姓李,而姓王。她的父亲名叫王寅,母亲在生下师师时,就因为难产而去世。王寅只好父代母职,用豆浆当母乳来喂养尚在襁褓中的师师。
在当时的汴梁地区,流行着一个习俗,那就是凡生了孩子的父母一定要带着孩子到就近的佛寺里去许愿祈福。于是,父亲王寅就带着师师来到了宝光寺,并在一位老僧的点化下为自己的孩子取名为“师师”。
在师师四岁的时候,其父因为受到官府诬陷而被判死刑,无家可归的师师只能被当时所谓的“慈幼局”收养,并在稍稍长大后被交由金钱巷的鸨母李婆惜领养,并由此改姓为李。
在李姥姥的悉心调教下,十几年后的李师师终于出落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美丽姑娘,不仅色艺俱佳,尤其擅长诗词文赋。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时的许多文人雅士都慕名而来,指名要与李师师一起吟诗赋文。尤其是其中的著名词人周邦彦以及晁冲之等文学大家和社会名流,不仅为李师师写下了很多流传后世的充满溢美之辞的诗词佳作,更是和她存在着一种旁人无法说清的复杂关系。类似于这样的事情总是此起彼伏地出现在李师师的身上,以至于在当时的汴梁城,几乎所有的男人都知道金钱巷歌妓院里坐第一把交椅的就是那位远近闻名的绝代佳人李师师。
来自皇家的恩宠
当时的大宋王朝,正值素以风流成性而著称的宋徽宗赵佶在位。而长期的宫廷生活早就让这位皇帝心生厌倦之情,因此萌生出了到民间去寻些新鲜的女子来慰藉自己的想法。
于是,在一帮宠臣的极力推荐下,宋徽宗终于知道了当时已经声名远播的李师师,并很快就微服前去拜访这位传说中色艺双绝的风尘美人。
宋徽宗最初只是以一位富商的身份出现在妓院中,所以李师师对眼前的这位宁肯花重金也要见自己一面的满身铜臭的商人十分反感,甚至连话都没有和他多说一句。可宋徽宗对此却并没有产生一丝丝的怨恨与愤怒之情,因为他早就被这位传说中的美人的绝代风姿所彻底征服,所以竟然在天明之后老老实实地告辞离去。
直到后来听说京城街巷到处都在议论着皇上驾幸李师师的传闻时,李姥姥这才知道那位自称姓赵的富商原来就是当今的一朝君主。这个消息几乎让她吓破了胆,毕竟李师师对待皇帝的态度实在是过于傲慢和无礼了。可聪明的李师师对此却不以为然,更没有丝毫的紧张和害怕。她认为既然当今皇帝能够自降身价来拜访自己,而且在那天晚上又表现得彬彬有礼,所以他势必不会加害自己。但既然已经知道了皇帝的身份,那么一旦他再次光临的时候,自己也就不能再那样地对待他了。
事实果然不出李师师所料。在转年一开春的时候,宋徽宗就赐给她一张非常名贵的古琴,并再次重金奖赏了这位风尘佳人。就这样,宋徽宗和李师师从此开始了十分频繁的交往。直到郑皇后知道了宋徽宗的这段风流韵事后,一切才有所收敛。
然而,早已对李师师产生了深深迷恋的宋徽宗,心里却怎么也不愿就此放弃和佳人的这段感情。为了保持后宫的稳定,同时又能达到与李师师长相厮守的目的,宋徽宗竟然想到了修建一条可以直接去找李师师的暗道的办法,以至于为此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除此之外,在与李师师交往的整个过程中,宋徽宗赏赐给李师师的各种珍宝器物数不胜数,其价值累计不下十万贯钱。而当一位宫中的妃子在问到李师师究竟与寻常女子有何不同的时候,宋徽宗直言不讳地说出了自己如此宠爱这位风尘佳人的真正原因,并盛赞李师师即便是卸掉妆饰与寻常女人混坐在一起,也能让人一眼就从人群中辨认出来。这样看来,在宋徽宗的眼里,李师师的那份情致与风韵远非一般女人的色相所能相比。
一生风月,最爱才子
因为李师师与宋徽宗的这种关系,所以她早已不必再去侍奉那些庸庸碌碌的世间男人了。可即便如此,在李师师的内心深处,依然对那种怀有真才实学的男子爱慕有加。毕竟极具才艺的她并不甘心只是守着一位与自己年龄差距悬殊的皇帝度过一生,其实,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个女子的情怀罢了。
当时担任武功员外郎一职的贾奕就是这样的一位风流才子。因为早就与李师师有着深厚的交情,所以即便有了宋徽宗的出现,他仍旧斗胆试图继续与李师师的这段情意。直到后来,宋徽宗听说此事龙颜大怒,差点将其处死,直至把贾奕贬到远在天边的琼州做了个参军的职务,一切才不得不告一段落。
在所有的客人中,李师师最中意的其实还是当时就已闻名于世的大才子周邦彦。趁着一次宋徽宗生病的机会,胆大妄为的周邦彦竟趁机前来看望李师师。可是正当二人深情叙旧之际,宋徽宗却突然驾临,使得躲避不及的周邦彦只好藏在李师师的床下,并因此写成了一首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讽刺一国之君的“绝佳好词”。
而宋徽宗在得知此事后自然也极为不满,对于周邦彦这位朝中大臣的做法暗生恨意。为了对其严加惩处,宋徽宗先是派心腹收罗周邦彦平日所写的那些艳词来作为罪证,接着又以轻薄放纵不能在朝做官为理由,将其贬出了京城。如果不是因为有李师师为其求情,那么周邦彦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再次回到京城中来了。
除了这些男人之外,再有必要说一说的就是当时聚集了一群绿林好汉在梁山起义的领袖人物宋江及其手下的一位好汉燕青了。
尽管后人对于宋江与李师师之间的关系众说纷纭,而且宋江也确实主动登门拜访过名动京城、艳名远播的李师师,但实际上他只是想借助这个女人与宋徽宗的特殊关系,希望她能在当今皇帝的面前替自己多进美言,以实现自己一直以来的招安梦想罢了。至于燕青,虽然有民间传说认为他才是最让李师师心动的男人,但这种说法充其量只是世人的一种才子佳人式的美好憧憬而已,并且显然是缺乏足够的历史依据和真正的说服力。
美丽成空,情归何处
随着宋徽宗对于朝政的渐渐厌倦,以及对女色的慢慢疏远,他终于作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惊讶不已的决定:先是把皇帝的宝座让给了自己的儿子,接着又自封为道君教主隐居于太乙宫。
而这样一来,李师师自然也就失去了最为强大的一个靠山。为了免祸,她曾将宋徽宗赏赐给自己的钱财献给官府,以资助河北地区的军饷开支,并主动表示自己愿意从此出家。但即便如此,在靖康元年,登基后的宋钦宗还是下令籍没李师师家。也就在此后不久的时间里,京城汴梁沦陷于金兵的大举侵略下,北宋王朝也就此宣告灭亡。经过了这次变故后,李师师不仅家产全部丧失殆尽,而且她本人的下落也变得众说纷纭,成为了历史上的又一个难以破解的谜团。综观历朝历代的有关记述,可以看出关于李师师的下落,大致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说法——
首先是“以死殉国”说。《李师师外传》中曾经记载着金主久闻李师师的大名,让其主帅寻找李师师的事情。在奸臣张邦昌的出卖下,李师师终于被金主找到。而不愿侍奉金主的李师师先是用金簪自刺喉咙,后来又在失败的情况下折断金簪吞下自杀。临死之前,她大骂张邦昌:“告以贱妓,蒙皇帝眷,宁一死无他志。若辈高爵厚禄,朝廷何负于汝,乃事事为斩灭宗社计?”她的这一举动,受到了后世之人的大加推崇,并被认为是一位有着侠士之风的风尘奇女子。可这一说法也受到了许多人的质疑,其中就包括现代文学大师鲁迅等人。
其次是“老死江湖”说。《青泥莲花记》和《墨庄漫录》等著作中都曾出现过关于李师师流落到浙江的文字记载。宋人平话《宣和遗事》和《汴京记事诗》中的记载也极为相似,只是前者又加了所谓的“为商人所得”的文字记载罢了。而清初人士陈忱更是在他的《水浒后传》中继承了这一说法,还断言李师师后来辗转流落到了杭州,住在西湖葛岭,且依旧操持着风月营生。
至于“被俘北上”说,则明显存在着很多不合情理的谬误,所以至今并未得到更多后人的认同。
根据情理来分析,似乎第二种说法是最为可信的。因为在京城汴梁失陷前,李师师已经被废为庶人,出家为尼。所以她后来隐匿于民间,并辗转流落于江浙、湖湘一带就有了很大的可能。又因为当时的金军是根据当时降臣提供的名单来索取皇宫妃嫔的,而李师师不太可能在名单之内,因而说她被点名索取或被掳北上的观点显然很难成立。当然,对于李师师这位风月场中的“飞将军”,这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奇女子,有关她传闻的故事,难免有着太多的臆测和讹传的成分。也正是因为如此,她的归宿究竟如何,恐怕将会是一个永远难解的谜团了。
她凭着自己的超强胆识和坚定意志,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横空出世,成为了“法兰西民族之母”。为此,法国人们把最纯洁的称号送给了她——圣女贞德!
1412年1月6日,贞德出生在法国东北部香槟和洛林交界处的一个小村;
1429年4月27日,贞德出征奥尔良,并取得胜利;
1430年5月中旬,贞德被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