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粗犷的蒙古格格相比,据传有一半汉人血统的董鄂氏温柔、细腻,自然更容易享受到来自皇帝的宠爱。顺治十四年,董鄂妃生下皇子,封为荣亲王。可是仅仅过了一年,荣亲王便在正月里夭折。而此时的顺治帝却不是独自过夜,反倒是更加的放纵情欲。在《汤若望传》第9章第6节中有相关记载为:“1658年,皇帝遭遇一酷烈打击,第三位皇后所生之子,原定为皇位继承者的,于生产后不久,即行去世……顺治至这个时期起,愈久愈陷入太监影响中……这些人使那些喇嘛僧徒,复行恢复他们旧日的权势。还要恶劣的是他们引诱原本性欲就很强烈的皇帝,过一种放纵淫逸生活。”而这一变故对于董鄂妃的打击也是相当巨大的,不仅独宠的局面一去不返,又加上了失子之痛,以至于她最终疾病缠身,殁于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
董鄂妃的死,是对深宫悲苦生涯的无望与弃绝,也是对心系之人的诀别与考验。
顺治帝痛不欲生,“寻死觅活,不顾一切,人们不得不昼夜看守着他,使他不得自杀”。为了董鄂妃,顺治帝甚至辍朝五日,追谥其为端敬皇后,并在户部资金极为短缺的情况下,在景山建水陆道场用来大办丧事。除此之外,他还将宫中太监与宫女30人赐死,让他们在阴间侍候自己的爱妃。同时,他又下令全国服丧,官员一月,百姓三日。顺治帝让学士撰拟祭文,“再呈稿,再不允”。后亲自撰写《端敬皇后行状》,竟达数千言,极尽才情,极致哀悼,历数董鄂氏的嘉言懿行,洁品慧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尽管如此,顺治帝还是永远失去了这种后宫中稀有的爱恋。而他的痛苦,则可以反映出他对董鄂妃之爱的深切与浓烈。
一切从传说开始
后世之中,常有人说董小宛就是顺治帝最喜欢的董鄂妃。那么,在历史上,董鄂妃与董小宛究竟是不是一个人呢?
传说清军大举南下时,董小宛被洪承畴抢走献给顺治帝。顺治帝一见董小宛龙心大悦,二人感情迅速加深。顺治帝先将董小宛册封为妃,接着又立为皇贵妃,一代名妓就这样成了董鄂妃。
但在孝庄皇太后看来,顺治的这种感情再发展下去会坏了国家大事。于是她以学佛的名义,将董小宛送到西山玉泉寺。董小宛被送走以后,顺治帝仍千方百计与董小宛约会,并一再威胁太后说,如果董小宛有什么不测,他肯定不再当皇帝。后来,孝庄设计烧了玉泉寺,谎称董小宛被烧死。顺治帝痛不欲生,从此沉迷于佛教中不能自拔。
一天,顺治帝在打坐时恍惚看见董小宛出现在五台山,于是他毅然放弃皇位来到五台山,建了三间草房,从此就做了和尚。他的第三子玄烨继位成为康熙皇帝后,曾几次以进香名义到五台山去见父皇,但顺治帝根本不与其相认。康熙帝就在寺庙墙壁上题写了“文殊色相在,惟愿鬼神知”的诗句。
这个故事听起来十分动人,如果事实真是这样,那么历史上的董小宛与董鄂妃就是同一个人了。
在另一种说法中,则有着完全不同的故事。
江南“四大公子”中的冒辟疆,是明末清初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明朝崇祯十二年(1639年),他到南都(今南京)参加科举考试。方以智、侯方域对董小宛赞不绝口,称她“才色为一时之冠”,在两人介绍下,冒辟疆求见董小宛。
三年后,在朋友的帮助下,特别是通过“八大名妓”之一的柳如是和赎买柳如是的钱谦益从中周旋担保,冒辟疆终于以三千两银子的代价将董小宛赎身。董小宛嫁给冒辟疆后来到江苏如皋的冒家水绘园,与冒辟疆一家过着平静的生活。
但不久就赶上明末清初的乱世,冒辟疆一家四处逃亡,颠沛流离。在以后的五年里,冒辟疆大病三次,全靠董小宛悉心照顾才保住性命。然而劳累的生活最终吞噬了董小宛年轻的生命,冒辟疆后来回忆,当时小宛已“星靥如蜡,弱骨如柴……”顺治八年正月初二,也就是1651年1月22日,董小宛死于水绘园影梅庵家中,年仅28岁。
尽管关于这段历史的传说可谓是众说纷纭,然而史实的真相却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董小宛并非董鄂妃。
关于董小宛的故事,我们还可以从流传下来的冒辟疆诗文集中找到一些线索,在《影梅庵忆语》中,他追忆了他和董小宛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以及他们婚后的生活。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
第一点,董小宛嫁给冒辟疆以后,两人就再没分开,所以董小宛也就不可能再到宫里成为顺治的妃子;
第二点,明崇祯十二年时董小宛和冒辟疆相识,当时董小宛16岁,而这时顺治皇帝才两岁。三年后董小宛19岁嫁给冒辟疆时,顺治才5岁。当顺治皇帝14岁时,董小宛就去世了。
通过以上两点我们可以推断,董小宛与深得顺治皇帝宠爱的董鄂妃,根本就是两个人。
还原一个真实的董鄂妃
那真实的董鄂妃又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呢?
据《清史稿》记载,董鄂氏是内大臣鄂硕的女儿,董小宛去世那年,祖籍辽宁的董鄂氏已经年满13岁。
另据考证,董鄂氏在顺治十年入选秀女,被指配给襄亲王。第二年,董鄂氏与襄亲王成婚,那年董鄂氏16岁,襄亲王14岁。襄亲王名叫博穆博果尔,是皇太极的第11个儿子,顺治帝同父异母的弟弟。
既然历史上的事实是这样的,那么董鄂氏又怎么会成为顺治帝的妃子呢?
据当时在宫中任职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笔记中的记载可以得知,顺治皇帝对一位满籍军人的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位军人因此事申斥他夫人时,竟被顺治帝闻知,打了他一个耳光,这位军人于是因愤致死。顺治皇帝就将这位军人的夫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汤若望说的这位满籍军人,就是襄亲王、顺治帝同父异母的弟弟博穆博果尔。
在《玉牒》中可以看到,襄亲王死的时候才16岁。而就在这年8月,顺治帝宣布立董鄂氏为妃。他让礼部挑选吉日举行典礼,并委派内大臣鳌拜前去告祭襄亲王。
就这样,董鄂氏入宫后,便住在了承乾宫。
顺治十三年八月,董鄂氏被册立为贤妃。仅仅在一个多月后,顺治皇帝又准备立她为地位仅次于皇后的皇贵妃。具体的册立典礼是在当年十二月初六举行的,这一年顺治帝19岁,董鄂妃18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保存了册立董鄂妃为皇贵妃的《诏书》。按常规,皇帝只有在册立皇后的大礼上,才会颁布诏书公告天下。董鄂妃享受到这种特殊礼遇,表明她得到了顺治帝不同寻常的宠爱。
而自从董鄂氏入宫后,她与顺治帝的感情也是与日俱增。根据顺治帝后来在《端敬皇后行状》中的回忆可以看出,每当这位皇帝下朝时,董鄂妃总是亲自安排饮食,饭菜做好后更要先品尝;当他批阅奏章时,董鄂妃常陪伴在他身边。更难得的是,她时常劝说顺治帝,处理政务要服人心,审判案件要慎重。连宫女或是太监犯错时,她也往往为他们说情。
天妒红颜
顺治帝十四年四月初七,董鄂妃生下了一个男孩,排行第四。随着新生儿的诞生,清朝后宫内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变得更加残酷。
顺治帝的第一个皇后是孝庄皇太后的侄女,在顺治十年时已被降为静妃。而第二个皇后是孝庄的侄孙女,顺治也曾一度想把她废掉。也正是因为顺治帝一心宠爱着满族血统的董鄂妃,以至于引起了孝庄太后对董鄂妃的记恨。所以当董鄂妃即将生产时,孝庄搬到北京永定门外20华里的南苑,这是专供皇家冬天狩猎阅兵的地方。
董鄂妃生下皇子不久后,孝庄便以自己身体欠安为由,传下口谕令董鄂妃前往南苑伺候她。董鄂妃拖着产后虚弱的身体,前往南苑照顾孝庄,她的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更为不幸的是,新生的孩子活了不到300天就突然夭亡了。这对董鄂妃是个致命的打击,从此她一病不起,在痛苦中挣扎了三年,终于在顺治十七年病逝于承乾宫,年仅22岁。
董鄂妃的死,令顺治帝难过万分。董鄂妃死后两天,顺治帝追封她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并亲自撰写了长达四千字的《端敬皇后行状》来悼念爱妻。
在高僧憨璞聪的推荐下,僧人茆溪森入宫为皇帝讲授佛法。于是顺治皇帝也开始由此笃信佛教,并得法名为“行痴”。随后,这位“行痴”皇帝在爱妃下葬后的当月,就请茆溪森为自己举行了净发仪式。
皇帝出家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震惊了整个朝野。在孝庄皇太后的重重压力下,茆溪森的师父把茆溪森绑起来,并架起干柴,要当众烧死他。可就在这时,传来了顺治帝决定蓄发留俗、不再出家的紧急口谕。就这样,作为一国之君的顺治帝最终还是没能当成和尚。三个月后,他在病中把身边的近侍吴良辅送到悯忠寺代替他当了和尚。
五天后,顺治帝带着无限惆怅,在紫禁城养心殿闭上了眼睛,年仅24岁,死因是天花。顺治帝的去世与董鄂妃的病逝,仅仅间隔了三个多月。
叶卡特琳娜二世是俄国历史上除彼得大帝一世外第二个拥有“大帝”称号的人,如果说彼得一世曾为俄国打开了面向欧洲的窗口的话,那么叶卡特琳娜二世则绝对是打开了一扇大门。
1729年4月21日,叶卡特琳娜出生于普鲁士;
1745年8月,叶卡特琳娜嫁给彼得大公,并正式更名为叶卡特琳娜·阿历克塞耶芙娜;
1762年,叶卡特琳娜发动宫廷政变,杀害了彼得三世,登上了沙俄女皇的宝座,并推行万恶的农奴制度;
1767年,叶卡特琳娜召集了“新法典编纂委员会”,宣布要将俄国变成文明的法治国家;
1796年11月17日,叶卡特琳娜因突然中风死于沙皇村。
在俄国历史上的所有皇帝中,只有彼得一世与叶卡特琳娜二世得到了“大帝”这个至高无上的称号。如果说彼得一世曾为俄国打开了面向欧洲的窗口,那么叶卡特琳娜二世则绝对是打开了一扇大门。彼得大帝使欧洲不得不承认一个强大而独立的俄罗斯存在,但叶卡特琳娜二世使得俄国真正跻身于欧洲强国之林。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原因,俄国人才会因彼得大帝而骄傲,更因叶卡特琳娜大帝而自豪。虽然这位给俄国带来了强大和荣誉的女皇的身上流淌着日耳曼后裔的血液,但她却毫无疑问地成为整个俄罗斯帝国的化身。
这位拥有着莫大的荣誉与至高的权力的皇帝,又是怎样的一个女人呢?出现在各种正史或是野史中的那个叶卡特琳娜二世,几乎让所有的历史学家都为之瞠目结舌。
她太过聪慧勇敢且又精力充沛,绝对堪称是高尚的目的和残忍的手段的最佳结合体。为了达到自己最终的政治目的,她不惜放下身价与象征着军队势力的情夫私通,以此取得最有力的政治后盾;为了排除后顾之忧,她在踩着自己丈夫的尸体登上皇帝的宝座后,又不顾一切地杀害了可能对自己构成威胁的伊凡六世;为了强化自己的专制统治,她不仅充分利用了许多有影响的大臣以及自己的情夫和宠臣,而且还极为血腥残暴地镇压了农民起义和各种反抗势力,从而使自己在位的34年间始终拥有着绝对的至高权力。
而另一方面,她在非常善于外交的同时又野心勃勃,对内加强贵族专政,对外又推行侵略扩张政策。为了巩固已经到手的权力和地位,她想尽一切办法巴结贵族阶层,甚至一面宣称自己是“启蒙运动的朋友”,一面又采取各种措施来强化最为腐朽的农奴制度;为了实现历代沙皇的强国梦想,一再声称“爱好和平”的她竟然不断对外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并在连年的战火中使俄国的版图一再扩大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成为空前强盛的欧洲大国。
如果说这样的成就还只是展现出了叶卡特琳娜二世作为一代帝王的那份无上荣耀,那么她作为一个女人所拥有的那种绝代风流,却更多地体现于她的那些复杂的情感经历之中。早在尚为人妻的时候,她就曾经为了寻找靠山而与人私通,至于在成为至高无上的帝王之后,她就更是无所顾忌地开始了自己沉湎情欲的淫乱生活,并也为此挥霍了不计其数的国家财富。
也许后世之人每每都会因为此事而对叶卡特琳娜二世有所微词,但是即便如此,也没有谁能够否认这个女人为她的国家所赢得的那份荣耀。当然,这也不仅仅是一份属于国家的荣耀,因为在这份荣耀的背后,却是非她莫属的那一份绝代风流。
蛰伏中的巨人
叶卡特琳娜二世于1729年4月21日出生在普鲁士,取名为索菲亚·奥古斯特,人们都称她为费戈珍。奉俄国女皇伊丽莎白的旨意,15岁的索菲亚·奥古斯特离开普鲁士,作为俄国宫廷的一门远亲来到俄国,嫁给彼得大公,并正式更名为叶卡特琳娜·阿历克塞耶芙娜。
叶卡特琳娜聪明机智,勤勉好学,而且功名心很强。15岁的她就已懂得,要想取悦女皇,慑服达官显贵,赢得大小朝臣的同情,就必须变成一个如同出生在这块土地上一样的俄罗斯人,只有这样,她才有可能得到她想要的东西。正当她那痴呆的丈夫彼得大公由于经常模拟德国的那套做法而使左右的官员感到不悦时,她却废寝忘食地加速学习俄罗斯语言和东正教礼仪。
然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婚后不久,她的母亲因卷入宫廷的纠纷而被赶出俄国。因此,她也常常受到女皇的奚落和丈夫的责骂。宫廷里争权夺势、尔虞我诈的气氛和追求皇位的勃勃野心,使她在寄人篱下的逆境中,逐渐形成了虚伪狡诈而又凶狠残暴的性格。她不得不低下那高昂着的头,委曲求全,对女皇“无限恭顺”,对丈夫“体贴入微”。她日夜手不释卷,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以此来打发那寂寞的时光。她研究彼得一世以来历代沙皇的从政秘诀,逐渐悟出了一个道理:要做俄国的沙皇,就必须取信于俄国的贵族。1754年,她生了与彼得大公的第一个孩子保罗,即后来的保罗一世。可是孩子出生没多久就被女皇带走了,她失去了亲子,却得到了一笔为数不菲的钱款。于是,她便用这笔钱来收买人心,培植亲信,她一心想把那些足智多谋的人都网罗到自己身边。而恰在此时,她结识了在她以后夺取政权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物——格里戈利·奥尔洛夫。